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于众所周知的‘高阳酒徒’之说,都足以让儒家在汉室抬不起头,奔忙于生存和传言。

    被这样一个学派弯道超车,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全部政治话语权,已经很能说明:景帝一朝的黄老学说,已经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那究竟是怎样骇人的‘病毒’,将黄老学士子的思想荼毒到了这个地步,使其战斗力如此低下,居然抵不过‘高阳酒徒’们呢?

    这其中的理由,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也可以说是机缘巧合。

    要说黄老学说本身存在问题,这就不客观了——要知道即便是在武帝登基,儒家全面进驻政治权利中心之后,黄老学依旧曾凭借窦太后废建元新政,而短暂的‘回光返照’。

    既然不是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发展和延续的问题了。

    这也很好理解:现如今,如果是法家出身的士子,那学个十年《商君书》,再看几年汉律,就足以和廷尉吴公一样,被称之为‘治刑名学’,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了。

    儒家也差不多——学个十年《诗》《书》,在有些天赋,就很有可能一飞冲天,得到帝王家的青睐。

    ——年仅二十有余,却官职当朝尚书令的贾谊,就是明证!

    但贾谊这样的青年才俊,可能出在儒家,也可能出在法家,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出在黄老学。

    在法家,年龄达到三十岁,治学十年以上的,都已经能被称之为‘新生代力量’;儒家,更是屡屡奉献三十岁以内的青年才俊,为后世人所传唱。

    但在讲究‘悟’的黄老学,情况则和后世的中医一样:没长两缕白胡子,都没人敢说自己‘治炎黄之术’!

    至于学派中的‘才俊’,那更是有汉一朝都没有过六十岁以下的!

    如此漫长的‘人才成熟期’,必然会使得黄老学极易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乃至于‘徒弟还没学完,师父就老死了’的尴尬状况。

    至于民间百姓的支持,自也是比不上有教无类的儒家,以及‘人才吸收能力’出类拔萃的法家。

    很简单的道理:学儒十年,法二十,学黄老却要四十甚至五十年才能毕业!

    就算是这样,毕业出来,还很可能无法保证什么地位?

    如此不成正比的付出、收获比,必然会导致年轻士子望而却步,转而去学儒、法等‘更容易出成绩’的学说。

    至于‘偶尔有几个杠精非要头铁’的意外状况,也被黄老学自身完全规避——与有教无类,开山授业的儒家,以及对人才来源要求不高的法家不同,黄老学的人才来源,十分精准的定位在了贵族阶级身上。

    这一系列机缘巧合,使得黄老学的学派传承极其脆弱,但凡某一代的学术继承者能力不足,或是授业者活的短了些,就足以使得黄老学面临‘学说部分失传’的尴尬状况。

    但光此一项,显然也不足以使得黄老学,在历史上的景帝一朝,短短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内,直接从执政学派退化为‘在野学派’,从此再也不曾出现在过华夏历史。

    真正导致黄老学没落,或者说,加速黄老学退出历史进程的因素,便恰恰是黄老学从《易》学中汲取营养,从而诞生的学术分支:老庄之说。

    ‘庄周梦蝶’的典故,在后世可谓是耳熟能详;而黄老学中的‘黄、老’二字,便泛指华夏始祖:黄帝轩辕,以及后世道教所奉的先祖:老子李耳。

    在黄老学最开始的思想核心中,无论是黄帝的部分,还是李耳的倡导,几乎都没有提到庄周梦蝶这般具有神话色彩的内容。

    但在《易》学凭借其强大的时代前瞻性,逐渐在华夏学术界抢占一席之地时,黄老学却十分精准的提取了其中的糟粕,将几乎所有迷信的内容汲取,诞生出了‘老庄学派’。

    在黄老学势大的汉室除,这个现象自然是不明显——大佬们白天处理政事,晚上回家炼个丹、修个仙,也没人能说什么。

    但在历史上的景帝、武帝一朝,这个曾经不起眼,被黄老巨擘们视为‘个人爱好’的学派分支,却成为了压死黄老学说的最后一根稻草。

    ——几乎所有的黄老学巨擘,都在景、武帝年间归隐山林,投身在了光荣的修仙事业当中!

    当所有骨干都去修仙,新鲜血液得不到指导,只能跟着去炼丹、修仙时,黄老学的没落乃至于消亡,也就成为了必然。

 第0338章 皆为利来

    “田公何出此言?”

    “朕何曾欲置诸《易》学子于死地?”

    略带些疑惑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刘弘便好整以暇的敛回心神,等候起田何的答复。

    ——既然知道了田何的来意,事情就简单多了。

    见刘弘毫不似做作的表达善意,田何抿了抿嘴,不禁有些羞愧起来。

    说到底,田何只不过是一个治学之人,并非是后世东林党那般,挟‘天下大义’,置君父于不仁不义之地的败类。

    对于刘弘那道诏令的真实意图,田何自也是看得明白。

    俗话说得好:最讨厌盗版的,永远是正版创作者!

    而对于核心思想包含大量类神学成份,却又不失逻辑推理、哲学归纳的易学而言,最大的盗版,无疑便是那些行走江湖,以‘天机’之名,行欺诈之实的方、术之士。

    如果将田何,比喻为后世网络小说界的扛把子,将易学类同为网络小说,那方、术之士,无疑便是那些剥削苦逼作者的盗版网站!

    在这种情况下,刘弘以皇帝的身份下场,通过强制手段扫除盗版,田何作为‘正版扛把子’,怎么都应该高兴才是。

    但实际情况,却往往并没有那么简单···

    “既如此,老朽今日,确有些失礼了。”

    巍巍然一拱手,田何又费力的跪坐回筵席,开始斟酌起自己的措辞。

    过了良久,田何终是长舒一口气,略带些试探意味的开口道:“老朽听闻,陛下之所梦,似颇有奇异之处?”

    说着,田何略有些得意的捋了捋颌下白须,又轻笑道:“当日,陛下召长安诸解梦之人,恰逢老朽外出云游。”

    “今老朽归,陛下不妨以当日之梦,同老朽细述一番,也好叫老朽稍行忠君之事,以弥今日之失礼?”

    听闻田何之语,刘弘意味深长的一笑,便稍一拱手。

    “固所愿也。”

    言罢,刘弘便以一副回忆的口吻,将那个自己精心创作而出的梦境,一点点展现在了田何眼前。

    但脑海中,刘弘地注意力却几乎没有片刻,放在那个已经被刻入自己脑海中的‘梦’。

    田何说的没错,在如今的汉室,要论解梦、占卜等类神学业务,田何说自己第一,估计不会有人敢把自己纳入前十。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民间的‘方外高人’,还是汉室体制内的观星、测算、卜卦之士,其理论依据,都绕不开一本《周易》。

    在这些人当中,即便是理论依据最坚实、基本功最扎实的官员,都不大可能有完整阅览《周易》的机会。

    就更不提有人,能将一本《易》融会贯通,在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了。

    而田何,却是可追溯、有家学传承的《易》嫡系传人!

    毫不夸张的说,对于整本《周易》里的每一个字,乃至于每一个笔画,田何都有毋庸置疑的官方解读权!

    没办法,谁叫人家的《易》,是从孔仲尼他老人家那里传承下来的呢?

    更何况田何所得授的《易》,值得并非是单独一本《周易》,还有《连山》(《艮坎》)《归藏》(《坤乾》)。

    只不过田何更精《周易》,即后世常说的‘今文易学’。

    如今天下有名的占卜之士,一为许负,二为司马季主。

    即便是这两个人,在田何面前,只怕也得小心翼翼伺候,甚至以‘得田何解读《易》之只言片语’,是为莫大的造化。

    从这个角度而言,田何略有些自傲的提出,再为刘弘重新解一次梦,也还算正常。

    但作为一个后世人,尤其是累计活了超过四十年的‘双料成年人’,刘弘心里太明白不过:空穴未必来凤。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个举措,刘弘都更习惯于通过利益,去推断对方地动机。

    如前些时日,卫尉秦牧上奏:羽林都尉战员已充足,但军械发配之事稍有些拖沓,秦牧希望刘弘给少府打个招呼,让田叔开个绿色通道,优先配齐羽林军的武器军械。

    若单独听这一句话,换了谁,都不会觉得哪里有问题。

    ——新军得立,主将关心军备,自是无不不可。

    但刘弘却清楚:秦牧,绝对不是一个为了‘早点完成武器配备’,就特地找自己来请求的人。

    除非发生‘少府刻意拖延军械发配’这种事,否则,秦牧绝不会以九卿之身,绕过‘与少府卿喝顿酒,聊聊天’的选项,将问题直接甩到刘弘面前。

    出于这一点好奇心,刘弘便‘随便’打听了一下长安三军的近况。

    不问不知道,这一问,可真是把刘弘吓了好大一跳。

    根据省御卫在长安遍布的眼线汇报,如今长安周围,羽林、虎贲、蓝田三军,已经进入了紧张刺激的‘军备竞赛’!

    不知是谁放出消息,说‘汉匈两年之内必有一战’,更是让长安三部都尉之间的竞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三部都尉这一闹,负责发配军械的少府,顿时就成了受气包。

    无可奈何之下,少府田叔只能是把头一缩,一句‘军械之事,乃丞相府主掌,少府只负责将武器军械交给丞相府’,就把黑锅甩到了丞相审食其头上。

    就这样,执掌羽林军的卫尉秦牧、由于中尉空缺,而暂掌虎贲卫的内史申屠嘉,以及尚未组建完成的蓝田军光杆司令郦寄,成为了丞相府的常客。

    这一下,又把老审给夹在了中间,好不痛楚。

    ——秦牧脸上写着‘陛下心腹’,郦寄是初代曲周侯郦商之子,申屠嘉又是如今仅剩的开国功勋,三人中的哪一个,审食其都吃罪不起!

    无奈之下,审食其最后又把这块烫手山芋,扔还给了少府。

    ——国库用来购买军械的经费,已经被交付到少府手中(冬小麦),少府啥时候能拿出军械,这就不是国库能管的事了~

    见黑锅‘去而复返’,田叔又忙于冬小麦的收购之事,实在没办法,便一头扎进了太后张嫣的羽翼之下,寻求庇护···

    而这一系列好戏的原因,都是因为那句没有由来,却又大概率将歪打正着的流言。

    ——两年之内,汉匈必有一战!

    为了在那一场战争中有所作为,几乎整个关中,都进入了悄无声息的‘武备’阶段。

    就连农民伯伯家的古董弓弩,估计都被家中青壮从墙上取下,抽着早晚农闲的空隙,抓紧联系射术了。

    民间都这样,军中就更不用提了——就连如今,编制框架都还没拉起的蓝田都尉,都已经扬言要在两年之内,成为汉室最精锐的野战武装了!

    在这样的群体意志推动下,作为主将的秦牧、郦寄等人,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

    这不,秦牧最后都被逼得‘另辟蹊径’,想借着自己在刘弘面前的超然地位,来影响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