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3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知道《大学》和《中庸》,在最开始本来就是《仪礼》的内容!

    ——《大学》原属《礼记》第四十二篇;《中庸》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

    从已有的经典书籍摘抄出来一部分,就说这是‘一本新书’?

    这等令人作呕的作为,只怕后世某一位老爱提亡妻的网络作者,都轻易做不出来!

    现如今,由于刘弘的‘失控乱入’,原本应该正常传言的《仪礼》部分临将失传,刘弘为了挽救华夏文明的思想结晶,自然是要找儒家五经其他部分的嫡系传人,商讨一下‘改造方案’。

    《诗经》传人浮丘伯,因为被刘弘误会为‘鲁儒扛把子’而得罪了个不清,又没有多熟悉,自然就被刘弘所排除。

    《周易》传人田何也不用说,老大人年近九十,走路都费劲。

    《乐经》失传,《尚书》暂处于失传状态,《仪礼》又因为陆贾的原因,也‘暂时失传’。

    那刘弘能找的,自然也就只剩下《春秋》传人,御史大夫张苍了。

    当然,张苍毕竟是开国功臣,又是如今的朝中重臣,刘弘不需要和张苍就《仪礼》传承之事,给张苍太多的解释。

    今日召张苍入宫,刘弘的目的也十分明确——派谁去鲁地,面见历史上的鲁申公:申培?

    须得一提的是,作为籍贯、常住地为鲁地的儒生,申培并非是广泛意义上的‘鲁儒’。

    ——鲁儒治《礼》,而申培治《诗》!

    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刘弘派人去找《诗》一脉的大儒申培,商讨《礼》一脉的传承问题,多少有些‘逮错了人’的嫌疑。

    但很显然:同样的错误,刘弘不会犯两次。

    在先前,已经把《诗》传人浮丘伯,误认为是鲁儒一脉话事人的闹剧之后,刘弘不可能又将《诗》流派的申培,误认为是‘能影响鲁儒内部’的人选。

    如此说来,刘弘打算就《礼》学传承之事,与《诗》学大拿申培商讨,其个中意味,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陛下今日召见,可欲拟定奉诏往鲁,以商《仪礼》传人一事?”

    很显然,作为汉室政坛的常青树,兼汉室学术界仅有的几位泰斗级人物,张苍对刘弘如此安排的深意,已然是有了猜测。

    道理再简单不过:张苍官至御史大夫,身负彻侯之爵,在学术界,也有着‘荀子门徒’的金子马甲!

    这样一个人生赢家,要是对刘弘的安排有所疑惑,那光是出于‘荀子门徒’‘孔仲尼再传弟子’的身份,张苍就有提出疑惑,并劝刘弘‘三思而行’的坚实立场。

    既然张苍没有提出疑惑,而是直入正题,直接开启人选问题的话题,就意味着张苍非但没有疑惑,甚至对刘弘地安排表示支持!

    最起码,也是持一个默认态度。

    会心一笑,刘弘便轻笑着点了点头,将话题拉入正轨。

    “然。”

    “依北平侯之见,当前何人往鲁地,以见申培公?”

    说来,这个派去与申培商讨的人选,还真让刘弘头疼了一阵。

    按理来说,这一趟出差任务,并不包含历史上的文帝时期,晁错去拜访济南伏生那样的‘取经’部分,人选应该不难定才是。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申培,根本就不是鲁儒一脉的话事人!

    而刘弘如此安排,要的就是让一个不是鲁儒的儒家士子,就鲁儒一脉的事务,与刘弘达成共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儒家内部掀起一定程度的内部争斗,缓解儒家势力扩张,霸占天下舆论权的进程。

    可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楚元王刘交的同门师兄弟,申培对刘弘地‘险恶用心’,显然也会一目了然。

    那申培会不会束手就擒,任由自己被刘弘推下坑,与臭名昭著的鲁儒一脉结下‘代俎越庖’‘影响学说传承’的仇恨?

    这,就需要刘弘派去的那个‘说客’,对申培通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

    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需要以‘保整个儒家,还是保鲁儒一宗’威逼利诱,来强迫申培同意。

    而此事黑暗的内在本质,又实在不方便被天下人所熟知,就又需要刘弘派去的人,在保证软硬兼施逼申培就范的同时,还要保证消息不会被透露出去。

    这样一来,这个‘说客’的人选,就非常难抉择了。

    首先,既然要拜会申培,这个人就得在儒家内部,最起码在天下学术界,要享有一定的地位。

    若刘弘派一个要名气没名气,要身份没身份的毛头小子去,申培也未必愿意见——身份不对等,见了跌份儿嘛!

    再者,既然此行的任务,包含有‘威逼利诱’的内容,那这个人的身份还不能太低。

    起码不能比申培低太多。

    若不然,别说威逼利诱了,被申培狗血淋头的骂出去,那都是轻的!

    反过来,这个人的身份也不能太过尊贵,否则,‘威逼利诱’的部分就会太过明显。

    最后,就是保密方面的考虑了——这个人,必须对刘弘有毋庸置疑的忠诚!

    否则,刘弘事后就只能‘杀人灭口’,以免自己的光辉形象形象受损了。

    但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人选,需要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无缘无故杀一个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对刘弘而言同样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这样说来,这个人选的要求,也就很简单了。

    ——有一定学术地位、政治威望,身份不高不低,对刘弘绝对忠诚!

    这样的人,在如今的汉室,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有学术地位、政治威望的,大都是身份尊贵、年龄六七十的老官僚,就如眼前的张苍一样。

    身份不高不低的,学术地位都很难保证,就更别提政治威望了。

    至于忠诚···

    若说绝对意义上的忠诚,那整个汉室,刘弘能完全信得过的人,就秦牧、汲忡、王忠三人!

    这三人,除了满足‘忠诚’的要求之外,其他方面的要求,不能说没法满足,只能说是毫不相干。

    秦牧位列九卿,身份太高;又是个武人,学术地位几近于无。

    汲忡倒是个文人,奉常丞的九卿副官地位也还算合适,但着实谈不上什么‘学术地位’。

    至于王忠,就更不用说了——老太监就是个退役的特务头子!

    这也是刘弘不惜将张苍召入宫中,商讨这个人选的原因。

    ——刘弘手里,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合适的人选了···

    听闻刘弘问起,张苍流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面色,旋即陷入了漫长的思考当中。

    “陛下以为,贾生可能担此重任?”

    却见刘弘长叹一口气,便淡笑着摇了摇头。

    “贾生位居尚书令之职,公务甚重,朕离贾生不得。”

    闻言,张苍只暗地里稍叹口气,便无奈的摇了摇头。

    刘弘话说的好听,但张苍自是听得出来:刘弘这个说法,纯粹就是给自己的学生留够了体面。

    ——如今汉室,就连丞相审食其,眼前这位都具有毫无顾忌罢斥的能量,又何论区区一个秩六百石的尚书令?

    什么‘朕离不开贾谊’,都是虚的。

    真实情况是:同样作为儒生,贾谊在前辈申培面前,几乎挺不直腰杆···

    腰杆都挺不直,又谈何‘威逼利诱’?

    就算贾谊能硬着头皮,在前辈申培面前‘温文尔雅’,按照张苍对这位爱徒的了解,最终的场面,也很可能是贾谊和申培二人,就‘《诗》与《春秋》孰重孰轻’而吵得面红耳赤!

    很显然,这样的人选,是不足以承担起此行之使命的。

    “这该如何是好···”

    提出贾谊这个人选,倒也不是张苍有意提携弟子,而是对于此事,张苍另有一个参考标准。

    ——这个人选,最好是儒生!

    若非如此,别说申培见不见了,就算事情办妥,也很难让鲁儒一脉信服,接受这个既定事实。

    原因很简单:外人和申培商讨,那就是‘外人和外人’;可若是儒生去找申培,那就可以理解为:儒家内部其他分支,联合对鲁儒一脉‘指手画脚’。

    如此一来,此次事件的影响就能降到最低;儒家内部的其他流派,也能完美的从此次事件中脱离不来,尽量不受负面影响。

    想到这里,张苍脑海中恍然闪过一个人名。

    犹豫片刻,张苍终是点了点头,对刘弘稍一拜。

    “即尚书令公务繁忙,那尚书令丞袁盎,或可担此重任!”

 第0353章 征越大计

    思考许久,刘弘终究只能是长出口气,负手起身。

    “也只好如此啦···”

    虽然从学术地位而言,袁盎并没有什么成就,但总体而言,还算是情感偏向儒家的官僚。

    毕竟如今的汉室,还没到历史上的武帝一朝,儒生当道的时间点;能找到一个不想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官员,已然算是不错了···

    再者说了:袁盎没学术地位,贾谊就有了?

    要知道在儒家内部,政治策论在被统治者全盘应用之前,是不算做‘学术成就’的!

    而贾谊给刘弘呈上来的几篇策论,在这个时空存在的意义,并没有原本历史上那般‘一夜成名天下知’的显著效果。

    原因很简单:贾谊最著名的三篇策论出现之前,刘弘就已经开始了相关政策的准备、试行工作了。

    如贾谊在《陈政事疏》,即《治安策》中提到的诸侯割据问题,建议削夺诸侯王的权力时,汉室已经在一年内经历了两场诸侯叛乱,刘弘也早就放出了推恩令的口风。

    再如《论积贮疏》中,贾谊倡议重视农业生产,提高中央粮食储备。

    但在此之前,早在刘弘穿越之初,粮食保护价政策就已经出现在了长安城内。

    至于《过秦论》中涉及的王朝命统论,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空泛、嘴炮的内容,又稍稍有些敏感。

    所以在这个时间线,历史上刚出道就是巅峰的贾谊贾长沙,并没有沿着历史上的发展道路一鸣惊人,而是在刘弘的有意压制下,以一种健康、合理的姿态,进入了汉室官场的良性竞争生态。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相较于袁盎,贾谊在学术方面的优势,也就只剩下‘北平侯门徒,荀子隔代徒孙’的身份而已。

    这样的身份,在讲究‘英雄不问出处’的汉室,显然算不上什么决定性要素。

    至于政治地位,贾谊如今是尚书令,而袁盎又刚好是贾谊的副官,基本没差太多。

    若是比较起政治履历,袁盎的政治成分,甚至比贾谊还要来的靠谱一些。

    ——以武勋为长乐谒者,后转任中郎!

    光此一项,就能把‘单凭文科成绩’入仕的贾谊甩好几条街。

    与之相应的,便是武人出身的袁盎,对‘执行命令’的感悟,显然比理想主义文人贾谊来的靠谱;对于刘弘地明示暗示,也能更准确地体会。

    总的来说,在汉室如今的人才储备状况下,袁盎,或许是刘弘所能做出的最佳选项了。

    “便如此吧。”

    暗自下定决心,刘弘便看向一旁的王忠,交代道:“召尚书令丞袁盎,于明日辰时觐见。”

    既然确定要派袁盎前往鲁地,和《诗》出身的申培商讨《礼》学一脉的传承问题,那刘弘自然要做出一些指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