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闻张苍此言,刘弘不由轻点了点头,心中却生出了一丝本能的警惕。

    “齐王、吴王同行?”

    不能怪刘弘如此疑神疑鬼,实在是这两位宗亲诸侯,在历史上的前科很难让人放下心来。

    吴王刘濞,历史上景帝一朝吴楚之乱的直接发起者!

    现如今的齐王刘遂,在历史上也曾以赵王之声,响应刘濞的号召,甚至曾试图和匈奴人接触,意欲引外胡入关!

    这样两个人走在一起,但凡是个穿越者,都很难不警惕。

    不过这点警惕,只是刘弘因为自己皇帝的身份,而本能做出的反应。

    说到底,现在的时间线,早已和原本的历史有了天差地别的差异。

    历史上富拥甲士数以十万计的吴王刘濞,还没来得及和历史上那样,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大开发,就已经被左官令给束缚住了手脚。

    而原本使吴国靠着铜矿开采而迅速富强的许民驰山泽令,也被刘弘刨除了开矿权的私有化。

    至于历史上被帝刘恒废除的津关律,如今更是完整如初的躺在汉律当中。

    可以说,历史上富甲天下,拥兵数十万的吴王刘濞,这一世已经不可能再有起兵反叛的底气了。

    刘濞这还算好的虽然发育不起来了,但吴王的位置还是相当稳。

    与刘濞相比,刘遂无疑是惨到了极点。

    原本应该由刘遂继承的赵国宗庙,被刘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留给了因刘恒移封梁国而失去风土的弟弟刘太。

    而被赐予刘遂的齐国,更是被刘弘大笔一挥,削成了一个一郡九城的弹丸之地。

    相比起原本的历史,如今的刘遂王齐军,一没钱,二没兵,三没渠道和匈奴人勾勾搭搭。

    不出意外的话,等刘遂在二十多年后亡故,大概率会获得类似恭顺孝这样的谥号。

    “禀陛下,吴王、齐王于睢阳附近偶遇,而后同行,当非为事先所约。”

    张苍这一句话,让刘弘暂时放下了对刘濞、刘遂二人私交甚笃的担忧,只将最后一丝戒备放回了心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为了汉室的政权安稳,也为了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如今的刘弘很难对某一个人报以绝对的信任。

    这也是每一个合格的皇帝,都普遍具有的特质:留三分疑神疑鬼,以防江山顷刻易主。

    自然而然,刘弘也将话题引向了今日的正题。

    “审计之制,御史大夫谋划的如何了?”

    这,就是刘弘在过去这段时间废寝忘食,日夜思虑的事。

    官员审计制度!

    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刘弘如今所处的时间线,汉室初期的地方官府,都是几乎没有审计制度的。

    地方政府的运转,也严格按照上下级直接负责制度,按上级的上级不是我上级的潜规则运转。

    简单来说,就是乡一级的啬夫、有秩等官员,向上一级的县官府负责,县衙每年会召治下的乡级官员一到两次,以简单询问行政事务。

    而县一级官府,则直接向上一级的郡守府衙负责,同样的,各地郡守也会在每年,借着祝寿、贺喜的名义,向县级单位了解地方行政运转状况。

    郡守,则直接向朝堂的丞相府负责。

    再配合着御史大夫衙门,会每年派出数百批次的采风团公款旅游一圈,大概就形成了汉室初,中央与地方之间相对松散,又隐隐尽在掌控的政权秩序。

    但这其中,却有一个后世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漏洞。

    怠政!

    绝大多数情况下,县一级官府对乡级官员的问责,都集中在秋收前后,针对税收工作出现的问题。

    而郡一级单位对县级单位,也同样秉承类似有事就喊来问一问,大事就上报,小事就摁下去的态度。

    至于郡级单位对中央,那更是夸张。

    理论上,只要该郡没有发生大到关中都有风闻,朝堂都有所耳闻的大事,郡守就不大可能被问责。

    中央了解地方事物的唯一渠道,除了中央朝堂出缺,某郡守被召回长安时君前奏对之外,就是御史大夫派出去的采风团,究竟从此郡带回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好消息,还是遍地饿殍,民不聊生,豪绅恶吏残民,二千石不能治的坏消息。

    如此单一的监督手段,显然是有极大弊端的。

    举个例子:某人做了某郡郡守,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赚的个盆满钵满,百姓民不聊生。

    这种情况下,要想治下的情况不被中央知晓,这个郡守需要做什么?

    答案是:只要收买了前来公费旅游的御史大夫采风团,就万事大吉!

    在民用通讯手段几近于零,地方官府的权力又几乎大到无边无际的汉室初,地方官员成为土皇帝,根本就不是什么高难度事件。

    在原本的历史上,即便是在审计制度推行之后,汉室也出现过地方官员为非作歹,蝇营狗苟,中央却毫不知情的事件发生。

    至于故事的主人公,也荣幸的被太史公司马迁,记录到了酷吏列传当中。

    河东郡守,周阳由!

    根据太史公在史记酷吏列传当中的记载,周阳由本名赵由,其父乃淮南王刘长之母舅,被历史上的帝刘恒恩封为周阳侯,随改氏为:周阳。

    借着父亲和淮南王刘长之间的舅侄关系,周阳氏成功成为了帝一朝的外戚家族,周阳侯庶子赵由,也借着父亲的余荫,成为了郎官。

    适逢帝刘恒十数年,周阳由终于在景帝一朝等来了外方机会,被任命为河东郡守。

    后市的一部主旋律影视剧当中,主人公便得到做书记,书记是一把手;做市长,市长就是一把手的评价。

    周阳由,也同样是这样的人为郡守则凌尉,为郡尉则犯守,为人强横,暴戾。

    故事,也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强势的汉官身上。

    汉帝前元六年,淮南王刘长因谋反之醉被捕,后饿死囚车之中,作为刘长母的周阳一族,借着外戚的身份勉强置身事外。

    但在那个微妙的时间点,一个同样在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刘氏宗亲,找上了时为郎官的周阳由。

    德侯,刘广!

    对景帝一朝的历史有些了解得人都知道:在历时三个多月的吴楚七国之乱当中,身处长安的德侯刘广,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就算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刘广的身份,也很能说明问题了。

    代顷王刘喜嫡次子,吴王刘濞同母胞弟!

    在吴王刘濞、楚王刘戊兵临睢阳城下,关中人心惶惶之际,德侯刘广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了长安每一家有权有势的朝臣公侯的家中。

    至于其意图,那更是明显的不能再明显。

    被这样一个人找上门,甚至成为了无所不谈好朋友,周阳由的政治倾向,也算是相对明显了。

    淮南王刘长一案,让周阳由搭上了德侯刘广这条线;借着帝刘恒本就民不正言不顺的皇位法统,吴王刘濞和周阳由迅速靠近,成为了坚厚的政治盟友。

    在成为河东郡守之后,周阳由明面上做出铁面无私的姿态,刚一上任,就把河东郡所有的豪门望族诛灭,以讨景帝刘启的欢心。

    汉景喜酷吏,也算是汉室研究者少有的,能达成的共识了。

    得到景帝刘启的信任之后,周阳由在河东郡是横征暴敛,大兴冤狱,甚至假报蝗灾、旱灾,以骗取中央的救济粮。

    到吴楚之乱爆发之时,周阳由更一次性给外加亲戚淮南王刘安,卖了十万石官粮!

    且先不提私卖官粮是个什么罪过,光是将粮食卖给意图谋反的关东诸侯,就够周阳由喝一壶的。

    最终结果也没出意外不知是不是由于分赃不均,周阳由最终和自己的郡尉申屠撕破了脸,互相举报到了长安中央,最后碰了个玉石俱焚。

    河东郡,也终于送走了周阳由,这样一个残害百姓的贪官恶吏。

    而这其中,最让刘弘感到心绪沉重的事:周阳由对河东郡长达十数年的统治,是在历史上的帝一朝,丞相张苍制定审计制度之后的事!

    也就是说,如果刘弘对审计制度不闻不问,只放手让张苍按照原本的历史,把审计制度重新制定出来,那碰到周阳由那样的聪明人,中央依旧可能会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掌控。

    要知道河东郡,可就在函谷关外,紧邻关中!

    若是换到后市,周阳由在河东郡坐下的丑事,那几乎不亚于天津周围的某一个省级官员欺压百姓!

    周阳由赶在河东郡横征暴敛,那更东、更南的区域,如齐国周围的东沿海地区,以及吴楚东南沿海、长沙淮南所处的南方地方官府呢?

    所以,一个周阳由的故事就让刘弘下定了决心:对于张苍的审计制度,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进。

    经过去年的齐悼慧王诸子之乱,刘弘借机颁布了推恩令,并推行了左官令为补充手段。

    过几天,刘弘还打算就推恩元王诸子一事,跟楚王刘郢客进行一番友好的探讨。

    在这种情况下,关东诸侯势力已经在短期、长期都得到了完美解决,汉室中央集权的道路瞬间畅通了不少。

    接下来,摆在汉室中央集权前的阻碍,就成了地方官府自治权过大,中央控制力度严重不足的问题。

    而张苍所推出的审计制度,就是刘弘加强对关东地方官府的直接控制,加快汉室中央集权速度的良机。

 第0414章 图穷匕见

    “启禀陛下,审计之事,臣同朝中诸公多有商议,终得如此之策,呈陛下以观。”

    听闻刘弘问起审计制度的事,张苍不着痕迹的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递到了刘弘面前。

    单手接过张苍递来的竹简,刘弘的目光当中,却不由带上了一丝意味深长。

    ——张苍居然说,审计制度,是拿去和‘朝中诸公’一起商议完善,才拿出来的结果?

    这就是纯粹的扯淡!

    作为当朝三公,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肩顶功侯之爵,头顶荀子门徒的身份,如今天下,谁能有资格对张苍提出来的政策指手画脚?

    就算是身为皇帝的刘弘,都很难对张苍提出的政治举措直接回绝;顶天了去,也就是委婉的暗示一句:这个方案,好像还不是很完善啊······

    在这种情况下,张苍那句‘和大家商量出来这个方案’,完全可以直接理解为:陛下,这个方案,臣拿去给大家伙看过了,也都通过气儿了。

    只有这样,才能说得通张苍的审计制度,为什么没有引起朝堂的反对。

    ——要知道审计制度,其根本是攥紧官僚集团脖颈处的枷锁,向地方官府施加政绩压力的举措!

    在信奉黄老无为,以小政府为主要行政纲要的如今,对于这样一个会让官僚集团‘忙起来’的举措,朝堂百分之百会阻挠。

    也就是张苍政治、学术地位都达到了几乎‘天下无敌’的地步,才能凭着超然地位,把这样会导致‘官不聊生’的制度推行下去。

    若非张苍首倡并全力跟进,恐怕就连刘弘,也很难在如今的汉室推行审计制度。

    如是想着,刘弘便摊开手中竹简,仔细的阅览起来。

    在原本的历史上,审计制度,就是张苍一生当中几个最为重要的政治成就之一。

    凭借着‘每年小计,三年大计’的审计制度改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