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4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一点上,草原文明和华夏文明相差无多——无论是草原还是中原,任何挑战统治者权威的事,都必然会引来统治者的专政铁拳。

    而这一次南下,大概率将是冒顿最后一次亲征,为自己死后的匈奴,留下一个相对安稳的局势。

    此战过后,冒顿就要开始让渡权利,为即将发生的政权交接做准备了······

    “云中那边,可有消息传回?”

    冒顿冷不丁一问,顿时惹得一旁卑躬屈膝的青年赶忙跪倒在地。

    “回撑犁孤涂的话:前日,右贤王自云中传回消息,乃言云中已被围困。”

    “右大将也暗中传回消息,言云中一切入故······”

    言罢,青年飞快的瞄了一眼冒顿的脸色,旋即将脸深深埋进了地里。

    青年身着胡服,头上的墨丝被扎成一溜溜极具草原特色的小辫。

    但那张方方正正的脸,却将青年的身份尽数出卖。

    ——汉人!

    准确的说,是汉宫未央走出的宦官,如今在长城以南‘享受’万民唾骂的大汉奸:田丹!

    在被和亲队伍带到草原之后,田丹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勉强得到了冒顿的些许信任。

    田丹真正被冒顿视为‘可以完全信任的人’,是在几个月前,留守龙城,替冒顿监视馆陶阏氏的田丹,将韩王部与馆陶阏氏来往密切的消息告诉冒顿。

    自那时起,田丹就不再被试做‘毫无价值的奴隶’;等韩王部叛逃,田丹更是直接被冒顿带在了身边。

    正所谓宰相门房七品官,同样的道理,在草原也同样适用。

    ——作为匈奴单于的奴隶,田丹的实际地位,甚至比某些低级的贵族还要高!

    如果撇开奴隶的烙印,田丹在冒顿心中的地位,恐怕不会比草原上的单个中小部族低到哪里去。

    得冒顿如此信任,田丹也是不负众望,带着十二份的干劲,开始替冒顿处理起这些琐事来。

    而冒顿口中,虽然问的是‘云中城有没有消息’,但话里的深意,田丹听得很明白。

    ——冒顿问的,是右贤王的踪迹!

    现如今,‘单于身体不是很好,寿命即将欠费’的消息,几乎是成为了整个单于庭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单于继承顺位最前的左、右贤王二人,无疑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冒顿健在,自然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和二人眉来眼去;但在暗地里,草原诸部的小动作却是一点没少。

    今天,某部族给左贤王送一千头牛,明天,另一个部族给右贤王送五千只羊之类的,已经成为了草原在今年夏天,最没有新闻性的消息了。

    而现在,冒顿本人率军滞留汉室边墙附近,且左、右贤王都在距离不远处,在毫无钳制措施下‘自由活动’。

    这种情况下,别说是身为草原霸主的冒顿了,但凡是个智力没有缺陷的统治者,都会不时查探这两个部分的动向。

    而从田丹的话语中,冒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对于右贤王报告的消息,冒顿从来都是默认没听见的。

    真正让冒顿放下心的,是在右贤王麾下,负责王帐护卫之责的右大将,对‘右贤王没有密谋造反’的信息给与了确认。

    右贤王没问题,冒顿也就不再担心自己会死于政变了。

    ——右贤王如今率部包围云中,距离盐泽不过数百里!

    而左贤王稽粥,却是在近千里之外的河南(河套),正解决重新跳出河西走廊的月氏人。

    如果按实际路程考虑的话,左贤王稽粥若是想率兵攻击冒顿的单于庭,那就必然会路过云中。

    而在匈奴,左、右贤王二人,是最最最不可能狼狈为奸的二人。

    ——想想就知道:你是左太子,我是右太子,咱俩都有机会做单于,双方根本就没有一致的利益诉求,反倒是全然相反的利益诉求。

    这种情况下,左、右贤王要还是能走到一起,那要么是其中一个脑子有病,要么,就是两个脑子都有病!

    冒顿很确定,自己的儿子绝对不是睿智,弟弟虽然不是很聪明的亚子,但也不可能做出那般匪夷所思的事。

    左、右贤王都没有问题,冒顿的注意力,也终于集中到了此行南下的重点。

    ——跨过武州塞,攻打马邑的先锋部队!

    “六······”

    “不对,七日······”

    喃喃自语一阵,冒顿便淡然的回到软塌之上,将眼睛缓缓闭上。

    “这几日,白羊王可有消息传回?”

    和‘单于决定传位左贤王’一样,白羊部在三驾马车中扮演监管者的事儿,也同样是草原人尽皆知的事。

    白羊、折兰、楼烦三部此番南跨武州,虽然实际上是平起平坐,但理论上,白羊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具备‘统一指挥权’的。

    作为三驾马车中单于庭最信任的那一个,马邑城下的消息,显然也是由白羊王且居送回的更可信一些。

    至于冒顿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问,也是草原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的另外一大差异。

    ——对于战争,草原民族几乎没有任何‘后勤补给’的概念。

    就拿如今的匈奴来说,开战之前,每个勇士会领到十五日的口粮,之后的十五天,勇士们就会在自己的部族首领率领下,在战场中自由驰骋。

    在这十五日当中,除非必要的情况,否则出征的部族根本不会和后方大本营联络。

    单于庭也对这种‘队伍撒手就没,打完自己就回’的情况习以为常,只会稍微防备一下‘有人造反’的可能,便也任由队伍在外自由征战。

    这也使得草原游骑的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不像中原的重步兵集群一样严重依赖后勤补给。

    但冒顿万万想不到:恰恰是这一点骑兵优势,让‘先锋部队’被包围的消息,在马邑战役爆发之后第十二天才送到南池。

    而在冒顿得到消息的那一刹那,包围圈内的匈奴先锋,已近弹尽粮绝,穷途末路······

 第0421章 何氏外戚

    “且坐下说话。”

    汉正武元年秋九月乙酉(二十二),马邑战役爆发第十日,马邑城正中央,大将军中军大帐。

    对应招前来的将官们招呼一声,柴武便大咧咧坐在上首,直入正题。

    “诸君截知,三日前,胡折兰、白羊二部自马邑北撤。”

    “后斥候驿骑来报:折兰、白羊二部北撤至武州塞西南三十里处,同楼烦部汇合。”

    “今胡三部齐聚,战员数以万;武州塞则得曲周侯、郎中令所率东路军五万余将士驻守。”

    说到这里,柴武稍一思虑,不由将涌上嘴边的话暂时咽下,语带鼓励道:“如今之战况,诸君以为如何?”

    “诸君但可畅所欲言,老夫自无怪罪之理。”

    言罢,柴武果真做出一副‘兼纳兼听’的驾驶,扫视着账内众人。

    见柴武这般模样,账内众人无一不是面色一愣,选集飞速运转起大脑,做起了发言措辞。

    在得到柴武‘司马以上军官至中军大帐军议’的命令时,众人心里还颇有些奇怪。

    不能怪这些青年将官妄自菲薄,实在是在这个时代,‘军议’,是一桩极其严肃,又极为讲究保密性的事。

    通常情况下,某位主帅级别的人物召集麾下将官军议,与会人员的等级不会比主会者低三级以上。

    便拿柴武来说,作为此次马邑战役的主帅,柴武的等级,是比独领一军的‘都尉’还要高两级的!

    在柴武之下,率五千人的‘都尉’之上,还有周灶、郦寄、秦牧、栾布这样或独自,或两人同领一路人马的将军。

    只不过柴武作为主帅的同时,也兼任了‘中将军’,所以马邑城内,军衔在柴武之下的,便直接是比柴武低两级,率领五千人之一部的都尉而言。

    如此说来,有资格参加柴武所主持的军议的,起码也得是都尉之下的校尉以及。

    考虑到如今马邑城内兵员数万,光‘都尉’就有近十人,校尉数十人的状况,甚至很可能会是‘都尉及校尉中的优秀代表’,才有资格前来这中军大帐。

    但此次军议,柴武却丝毫不嫌麻烦的招来了马邑成为的都尉近十人、校尉三十几人,以及司马一级的优秀代表二十人!

    六七十号人高马大的壮汉涌入军帐,顿时让账内显得拥挤了起来;众人粗重的鼻息,甚至让账内都有些燥热起来。

    ——柴武这一番架势,分明是要提携众人!

    带着这样的想法,众人都带着自豪、喜悦,以及些许忐忑的心情,来到了中军大帐。

    可即便如此,众人也从未想象过,自己能在此次军议当中,得到一个‘自由发言’的机会。

    起码那二十位司马级别的军官,是带着‘重在参与’‘露个脸,找点存在感’的想法,前来这中军大帐的。

    在柴武如此光明正大的表露出提携之意时,众人面上的神色,几乎不亚于率军五千行军途中,碰到一支人疲马乏,人数不过百的匈奴骑兵小队。

    ——光宗耀祖,鲤鱼跃龙门,就在今朝!

    带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众人自然是穷尽其能,将自己所能相处的最合理、最具战略意义的看法,摆在了柴武面前。

    “上将军既问,末将等自无有不言。”

    就见以为青年军官稍走上前,对柴武稳稳一拜,旋即又稍带歉意的环顾一圈四周,才将腰杆挺直,来到了账内的堪舆前。

    “今折兰、白羊三部北撤武州塞左近,原先围困善无之楼烦部,亦自善无东进,同折兰、白羊汇合。”

    “末将以为,武州塞为东路军所重夺一事,胡当已知晓;三部各自撤至武州左近,当乃谋破武州,北遁草原之事。”

    朗声道出自己对战况的看法,那军官便向柴武和账内众人稍一拱手,旋即退回了原先的位置。

    在听过此人的这番见解后,账内众人的表情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有那人身边,明显和那人关系不错的军官稍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同意此人的见解。

    至于账内那十来位发虚夹白的都尉,更有好几人流露出些许不屑,好像在说:这点东西,是个人都能看出来。

    但很快,那几位傲慢的都尉也将面色一敛,望向那青年军官的眼神,甚至带上了些许匪夷所思。

    而造成这几位秩比二千石,手握五千兵马的将军如此‘前倨后恭’的,是那青年将官手臂处系着的,脏的都有些看不出原本颜色的布条。

    ——黄色!

    汉官制:官员秩中二千石以上(三公),金印紫绶;比二千石及上,银印青绶;比六百石及以上、比二千石以下者,铜印黑绶;六百石下,铜印黄绶。

    而在军队当中,军官将士都着军袍甲胄,随时准备作战,自然不可能在身上,系一条着表明身份地位的绶带。

    那在战斗时,军卒如何判断迎面走来的,是和自己一样的大头兵,还是秩二千石的都尉呢?

    答案,便是那青年军官,以及账内大半人手臂上系着的布条。

    军中都尉及以上的将领,在官制中都属于比二千石及以上的等级,校尉则为千石。

    对应汉官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