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帝成长计划-第4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鼎十四年,水衡都尉核算商人收入的模式,也被御史大夫用在了官员收入审核当中,从此时开始,汉家的受贿之风开始逐渐减少。

    汉室的官员俸禄虽然不低,但随着汉室百姓愈发富裕,粮价越来越低,官员拿到手的俸米其实越来越不值钱,再加上御史大夫属衙开始严查官员受贿,整肃贪污腐败的败坏风气,官员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当时在担任廷尉的张释之,每年能得到朝廷二千一百六十石的麦面作为俸禄,但在御史大夫属衙开始审查官员资产之后,也萌生了告老还乡的意图。

    身边的好友问张释之:阁下努力这么多年,才得到了如今九卿的位置,为什么想要告老还乡呢?

    张释之说:做了这么多年官,我兄长的资产被我花费的越来越少,如今,兄长要面临水衡都尉的商税核查,我也要面对御史大夫属衙的官员核查,再这样下去,我怕等我在廷尉的位置上老去,兄长的家产就要被我花费的一点都不剩了······

    这就是后来张释之留下的典故:久宦没(ò)仲产。

    在听到这些议论之后,太宗皇帝找来了已经从丞相的位置光荣退休的故安侯申屠嘉,问道:难道不让官员贪污,是我做错了吗?

    申屠嘉思考了一会儿,说道:陛下愿不愿意到臣的家里去做客?

    太宗皇帝不明所以,但碍于申屠嘉的颜面,还是答应了下来。

    跟随申屠嘉走进尚冠里的街道,太宗皇帝脸色隐隐带上了一丝骄傲。

    身旁的平阳侯曹奇好奇的问太宗皇帝,太宗皇帝说:尚冠里的功侯贵勋,都把家里的门面布置的威武不凡,这说明我没有辜负高皇帝的重托,把功侯贵勋都照顾的不错吧?

    曹奇想要出言反驳,却不知说些什么。

    一旁的申屠嘉也只是默默不语,只带着太宗皇帝徒步走向自己家的宅子。

    走到故安侯府面前,太宗皇帝的面色顿时僵硬了下来。

    在尚冠里,太宗皇帝看见功侯勋贵的家门口,无一不是用两头石狮装点门面,大门也都是用红色的漆刷的亮堂堂的,十分的富贵奢华。

    但申屠嘉的宅子看上去却没有任何壮士,门也是用普通的木板做成,上面既没有漆,也没有明黄色的铁定作为装点。

    申屠嘉的妻儿都来到了门外迎接,身上的衣服也都只是普通的布衣,并没有锦缎、齐纨的踪影。

    除了申屠嘉的妻儿,门内也只有一个老管家,两个小门房跪地迎接,并没有像其他的功侯家里那样奴仆数百,子侄满堂的状况。

    太宗皇帝顿时感到羞愧不已,说道:我对故安侯的照顾,实在是辜负了太祖高皇帝的交代,还请故安侯开口,需要什么,我这就叫人从少府去取,故安侯家的宅子,我也叫宫里的人来修。

    听到太宗皇帝的这番话语,申屠嘉笑着露出了嘴里已经没剩几颗的牙齿,说道:臣家里什么都不缺,还请陛下入内,简单地吃一顿饭吧。

    太宗皇帝满怀羞愧的进入故安侯府,没过一会儿,申屠嘉的妻子便拿上来了两碗亲手做的汤面,申屠嘉对太宗皇帝稍一拜,就自顾自吃了起来。

    把汤面吃完,申屠嘉舒服的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见太宗皇帝面色郁结,眼前的汤面也没有吃下,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申屠嘉说:臣原本只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幸好有太祖高皇帝兴起仁义的军队,臣又侥幸进入到了高皇帝的军队中,才有一口饭吃。

    后来,臣侥幸立下了一点点功勋,太祖高皇帝就把臣任命为队率,成为了五百个军卒的首官,对太祖高皇帝,臣是满怀感恩的。

    再后来,孝惠皇帝把臣任命为了淮阳郡的郡守,陛下又不吝啬的捡拔了臣,封臣为侯,又让臣做了管理关中的内史,直到如今,臣已经从丞相的位置上荣退。

    在年轻的时候,臣并没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幻想,只想着每五天,能吃一顿饱饱的粟米饭。

    说到这里,申屠嘉笑着看了看太宗皇帝面前的汤面,说道:现如今,臣已经能每顿饭都吃饱,而且吃的,都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宿麦面。

    做人,需要的其实就是吃饱穿暖,有事可以做,等老了有儿孙绕膝,颐养天年。

    陛下觉得,臣如今的日子,难道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吗?

    听到申屠嘉这一番话语,太宗皇帝感动的流下了泪水,起身对申屠嘉深深一拜,旋即起身离去。

    次日,太宗皇帝颁布诏谕:改善官员俸禄制度:

    原本的中二千石改为六千石;

    真二千石改为五千石;

    二千石改为四千石;

    比二千石改为三千石;

    千石改为二千石;

    比千石改为一千五百石;

    六百石改为千石。

    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再次重申:汉官威仪不容玷污,必须完全杜绝官吏之间的贪污腐败行为,违反者,一律由廷尉查处。

 番外 《新史记·太宗本纪》(后元)终章

    文鼎十五年,已经逃到呼揭山的匈奴单于庭发生政变,军臣被异母胞弟伊稚邪刺杀,自号单于,也就是后来的伊稚邪单于。

    得知匈奴发生了单于的兄弟刺杀单于的状况,太宗皇帝遣使斥责,并派安北都护府都督何未央西进,讨伐伊稚邪。

    夏四月,安北都护府发骑兵十万,从姑且水西出草原,逼近了呼揭山。

    无可奈何之下,伊稚邪单于带着仅剩的部众和牧畜,进入了后来的西域。

    在此次战斗中,曾经因为罪恶被废黜爵位的周勃之子周亚夫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朝堂百官提议给周亚夫加官进爵,太宗皇帝思考了很久,还是没有答应。

    周勃原本是开国功侯,被太祖高皇帝封为绛侯,却在吕太后驾崩的时候在长安作乱,太宗皇帝好几次都饶恕了周勃,但周勃依旧死性不改,最终在家引咎自尽。

    太宗皇帝认为,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肯定和周勃一样,脑后有反骨,所以一直压制着周亚夫的官职。

    后来发生的事也说明,太宗皇帝的预测十分准确。

    文鼎十六年,太子妃剩下皇长孙,也就是后来的孝宣皇帝,太宗皇帝十分高兴,并亲自给皇长孙起名:彘。

    皇长孙出生时,太子已经二十六岁了,太宗皇帝对朝臣百官说:男子没有年过二十还长不大的,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在皇位上坐了八年,如今太子加冠成人已经过了六年,应该负担起应有的责任了。

    于是下令太子监国,朝中所有的大小事务由太子处置,遇到重大的事情或者解决不了的事情,再由太子请示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劳苦一生,直到这时才过上了轻松地生活,每天都抱着皇长孙在长安城内戏耍。

    文鼎十七年,太宗皇帝第三次开科取士,实际上所有的事情都有监国的太子操办。

    这一次考举中,总共有超过十五万的士子参加,其中通过第一轮、第二轮考试的几万人,基本都被新设立的水衡都尉任用为官吏。

    文鼎十八年,南越王赵佗突然病逝,王孙赵胡继为南越王,并上表长安,请求长安认可。

    监国太子得到消息,在请示太宗皇帝之后回复赵胡:从高皇帝鼎立汉室以来,诸侯王就从来没有不朝觐长安的道理,之前赵佗年事太高,车马不便,现如今,赵胡却再也没有不朝长安的道理了。

    春二月,南越王孙赵胡从南越国都番禺城启程,在夏六月抵达长安。

    赵胡朝觐长安的同时,将跟随赵佗前往岭南的前秦将士遗骸也带了回来,太宗皇帝亲自主持了接待,并按照国葬的礼仪,把这些遗骸葬在了骊山脚下。

    之后赵胡奉上了南越疆域的详细地图,朝堂百官便提议,为死去的赵佗盖棺定论。

    太宗皇帝苦思许久,最终说道:南越王赵佗,奉先秦始皇帝的命令征服南越,对于诸夏的功劳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王赵佗以武立身,以武立命,以武为诸夏开疆拓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于是朝中百官共议,谥赵佗为南越武王,太宗皇帝赐下黄肠题奏、金缕玉衣各一,太后也赐下了不少冥器。

    文鼎十九年,南越内附,太宗皇帝封南越王孙赵胡为余水侯。

    文鼎二十年,闽越、东越内附,太宗皇帝就让梁文王刘恒的第三个儿子刘参去岭南为王,以原本南越的国土为封土,以原本的南越国都番禺为王都,号越王。

    文鼎二十一年,龙首渠、六辅渠、白渠,以及汉中地区的褒斜道基本完工,由御史大夫贾谊主持的郑国渠拓宽、清理、另开支流的工程也终于结束。

    经过这次拓宽之后,郑国渠和行开拓的支流能灌溉的田亩多出了上万万亩,汇集关中百余万户家庭,再加上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水利设施,关中有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具备了种植水稻的条件。

    褒斜道的完工,则是让关中的汉中地区与蜀郡之间的交通变得畅通了起来,蜀地的名产如蜀锦、玉石等物品,开始大量流入关中,天下其他地方的商品也开始进入蜀郡。

    在确定郑国渠的工程没有出现纰漏之后,太宗皇帝召集百官共议,最终决定敕封主持此次工程的御史大夫贾谊彻侯之爵,封土为贾谊的故乡洛阳城附近的平阴县,食邑一千户。

    文鼎二十二年,丞相郦寄的任期满,从丞相的位置上光荣退休,被赐予了赞拜不名的荣誉。

    冬十二月,拜御史大夫贾谊为丞相,尚书令晁错为御史大夫,已经成为大农的公孙弘为尚书令。

    文鼎二十三年,太宗皇帝颁布册立诏书:以皇长孙刘彘为太孙,改名为彻。

    这时,皇长孙才六岁。

    世宗皇帝是在六岁时被册立为太子,孝宣皇帝更是在六岁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孙,再加上孝怀皇帝也同样是在六岁被册立为太子,八岁登基,如此三次下来,皇长子年满六岁册立为储君的规则,也成为汉室的传统。

    直到三十年后,年刚三十六的孝宣皇帝病逝时,太子已经早于孝宣皇帝死去,孝宣皇帝没有别的子嗣,孝文皇帝的其他子嗣也都已经失去,卫太后就按照兄终弟及的规则,把太宗皇帝的次子刘弗陵召入了长安。

    那时,蒙王刘弗陵已经年近六十,得知卫太后想要让自己入继大统,刘弗陵惶恐的说道:我已经是个即将死去的老人,如果染指神圣,恐怕会辜负太祖高皇帝的江山。

    于是卫太后下令,由蒙王刘弗陵的嫡长子刘婴入继大统,是为孝昭皇帝。

    在蒙王刘弗陵死去之后,孝昭皇帝追尊生父刘弗陵为孝烈皇帝,奉孝文皇帝刘贺为亲父,为孝文皇帝建世宗庙;并奉孝宣皇帝刘彻为长兄。

    文鼎二十四年,孝惠皇帝的第五个儿子赵王刘太薨,太宗皇帝哀痛不能自已。

    朝臣百官通过商议,最终向太宗皇帝汇报: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无过,好民治。

    于是,将刘太谥为赵戴王,并将赵国的土地分为九部分,将刘太的十四个儿子其中八人封为诸侯王,将赵国的一半土地化为郡县。

    文鼎二十五年,楚王刘戊病逝,原本应该有长子继承王位,并由其他几个儿子裂土为王,但在刘戊死后,有人举报刘戊生前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