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三国收义子-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刘玄回到大司马府,把自己对百官的讥笑这么一说,立刻引起了李儒的强烈共鸣。

    原来那些大臣们智障是有原因的,根子还是在老皇帝汉灵帝那边。

    老皇帝汉灵帝提拔官员,主要有两条路子,一个是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只要你给的起钱,不管多大的官职,老皇帝都给。

    另一条路子就是任用那些马屁精,只要你把皇帝的臭脚捧好了,出任太守、刺史,迎娶世家女,走上人生巅峰不是梦!

    早在光和元年(178年)的时候,老皇帝汉灵帝便设置了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

    但是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

    灵帝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

    说白了,这些人都是过来捧臭脚的。

    虽然因士族猛烈的攻击,和黄巾起义,延续时间不长,最后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涌现了不少的专精辞赋、书法的官员,就是脑子有点不太灵光。政治嗅觉普遍低下,能力也是如此。

    。

 第五百一十七章 出使双保险

    关于鸿都门学,刘玄其实是知道一些的,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吗,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

    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而且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

    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但是,这些都是后话了。

    现在刘玄只能说,汉灵帝你丫一个智障,带歪了整个大汉!

    国内百姓都吃不饱了,都造反了,你丫还有功夫搞什么文艺学院,还重用他们。去你大爷的!脑子不是有病是什么?

    再一次,刘玄深切的感受到了大汉的朝堂需要一次大换血。

    次日一早,再次朝堂议事的时候,就没有人在推举北海孔融了,他们开始公推车骑将军皇甫嵩。

    理由也简单,你刘玄不就是觉得孔融在黄巾那边没有威望吗?皇甫嵩威望高啊!又闲在京师没事干。多好的人选。

    只要皇甫嵩去了,没别的,那些黄巾军指定吓得跪地求饶!

    说实话,刘玄知道这些人智障,但没想到能智障到这种程度,不提皇甫嵩去招降黄巾,能不能把黄巾军吓得重新反了。

    就眼下这个情况,老子能让皇甫嵩出长安吗?

    没看见朱儁就在洛阳修洛阳城,手里没兵没马,老子还特意搞了一个八关都尉防止他出逃关东搞事情。

    现在要老子把皇甫嵩丢到关东,万一皇甫嵩出去之后,立刻振臂一呼,号召关东诸侯群起而攻之。老子还用不用混了!

    于是当天下朝的时候,路上又躺了一地的大臣。

    刘玄可没在乎这些智障,副使的位置已经定好了,他早在一开始就征召韩暹入京了,只要在那些智障在韩暹入京之前把正使的人选搞定就行。

    真可谓是好事多磨,直到韩暹入京的那天,那些大臣们才选出了一个勉强附和刘玄心意的人选,那就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杨彪!

    杨彪出身于著名的河东弘农杨氏,曾祖父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并且都以忠直而闻名。还是世代研习《欧阳尚书》的家族。和汝南袁氏同为当时的名门大族。

    族地在刘玄手下的河东,那杨彪就不敢在外面瞎搞事情。

    要知道,河东还是很乱的,万一有啥人多势众、兵强马壮、铠甲精良的贼寇把杨家给屠了,那杨彪都找不到地方哭坟。

    再者说了,杨彪的儿子,杨修就在长安城内,刘玄当即拍板,正使就是杨彪了,然后转头就吩咐人把刚刚年满十七的杨修给征召到了大司马府做属吏。

    要不然杨彪的脸也不可能如此之绿!他确实想砍死刘玄很久了,碎尸万段的那种啊!

    韩暹那边很好说,刘玄直接许以重利,表示此次前去没啥大事情,只要把青州黄巾搞定,老大我给你封个候了!

    于是韩暹当场就跪了!

    正副使都搞定了,那就剩下一个保险了,刘玄本来是想把李肃丢出去的,毕竟李肃混成这幅鸟样,出了依靠自己这个塑料基友,也没啥出头之日了。

    可是刘玄又想到以后打南匈奴那边需要轻骑兵,所以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徐晃那边这段时间不断传来消息,说和南匈奴接触的不是那么友好。

    南匈奴并不打算退还西河郡和被抢走了大汉百姓。甚至还有一些部落开始异动连连,可能是想趁着秋收的时候抢一波。

    刘玄觉得搞不好南匈奴那边没几天就要打仗了,所以李肃的并州狼骑还是挺有用处的。

    所以思前想后,刘玄决定把自己最不缺的西凉铁骑给丢出去,人选当然是刘玄的新任小迷弟郭汜!

    郭汜这货没啥文化,心眼直,讲义气,对老大很忠诚。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所以刘玄为了防止郭汜被杨彪和韩暹卖了,便给郭汜加了一个外置大脑卫觊。也算是双重保险。

    等刘玄与众人告别往,去招降关东的队伍便浩浩荡荡的出发了。不同于赵岐、马日磾的那次,这次出使青州,那一路上可是要经过兖州的。路上可是还蹲着曹操和刘岱等人。

    那边局势那么乱,护卫的队伍怎么可能不多备一些内,这次出使,刘玄让郭汜直接带上了自己的本部兵马。

    三千西凉铁骑再加上下面的羌族仆从军,乌泱泱的一万多人,别说出使,就是打仗都够用了。

    就这个规模,放在关东,那就是一个野生的BOSS。

    后勤什么的刘玄也想到了,郭汜他们是骑马行程可不能太慢了,所以带的粮草并不多。刘玄已经调令沿途各地就近提供大军的粮草。

    别的不说,至少在走出刘玄所掌控的司州地界上,他们是不缺粮草的。

    至于到了兖州,刘玄已经上表曹操为东郡太守,这次杨彪过去直接就把这事说了。估计曹操应该会提供一些。

    其实就算曹操不提供也没啥,刘玄早已经让赵浮、陈涣的大船装粮食了,毕竟郭汜这一去搞不好是要打仗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常识!

    也辛亏刘玄已经把右扶风、左冯翎、京兆尹这三辅之地掌控在了手中,粮草还是很充足的。

    就如同杨彪顺路将曹操的官职给安排了一样,刘玄也给郭汜安排活了,比如路过东郡的时候把一个叫做程昱的给绑了,再比如找一找东莱太史慈。

    这一次,刘玄的目标很明确,如果青州黄巾真心投降,那就让那些黄巾渠帅都跟着回来,入京接受自己的官职册封。

    官职刘玄都想好了,什么镇东将军、平东将军、镇海将军之类的。

    反正青州那边就三个大渠帅,一个是张饶,之前率攻打渤海郡被公孙瓒给击败,有率众二十万从冀州返回,击败北海相孔融的就是他。

    。

 第五百一十八章 袁术 刘玄你丫别胡说老子不是那样的人

    一个是管亥,在历史上率军侵略北海,围孔融于都昌。孔融遣太史慈前往平原求援,刘备率军击退管亥。

    当然在《三国演义》里,管亥是被关羽给砍死了!交战数十回合才被砍死,也算是一个好手。

    最后一个是管承,割据北海淳于一带,聚众三千余家,据说这货手下有船,更像是海盗。

    所以给他们封个镇东将军、平东将军、镇海将军之类的,还是比较贴切的,至于那些人要不要那是他们的事情。与刘玄无关。

    时间飞速流逝,转眼便到了快秋收的时节,朝堂之上,刘玄举着一份奏折慷慨陈词:“陛下,袁术扣押朝廷使节,强夺符节,随意征辟将士,居然还敢强迫太傅马日磾、太常赵岐任其军师。”

    “非但如此,前段时间朝廷调令前汝南太守、东海国相徐璆路过袁术处,居然也被扣下。并强授徐璆上公之位!”

    “袁术这已经不是藐视朝廷,不是在藐视陛下,藐视我大汉天威,而是要造反啊!陛下!”

    堂上刘玄激扬顿挫、慷慨陈词,说的小皇帝面红耳赤,但那些大臣们却是眼观眼鼻观鼻,又一次做起来聋子哑巴。

    说,你继续说,反正你们两个都不是好东西,抓紧打起来吧,狗咬狗一嘴毛,打死一个才好呐。最好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这样我们这些忠心耿耿的大汉忠臣才能出头吗?放心,你们尽管去死,不用担心小皇帝和这大汉的江山。我们一定会当好周公和霍光的!

    一时间,朝堂上不知道有不少人心中打着转转,看着刘玄那粗俗、夸张的表演是一言不发。

    “陛下!扬州刺史陈温已经查明,几年前丢失的传国玉玺就在袁术手中,袁术密不上报,这是要造反啊!”

    刘玄扯着大嗓门一顿的嚎,这一下,别说上面的小皇帝,便是那些装聋作哑到底那些大臣们都坐不住了。

    传国玉玺是什么?那可是天命所归的神器!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蓝田玉镌刻而成,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作为后世人的刘玄更明白传国玉玺的意义和诱惑,因为历朝历代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现在是东汉末年,距离秦朝的时间并不是多么的遥远,不过才近四百年而已。

    四百多年前,也就是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也就是传国玉玺的原材料。

    后来秦朝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从此以后,这传国玉玺,便成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直到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朝末年,群雄攻秦,却是刘邦趁着项羽与秦国主力对砍的时候,绕过主战场攻入关中夺了头筹。

    史书记载,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