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驸马-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可太好了,如果蒸汽机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让这条船正式投入使用,我已经决定了,让它常年跑太津到松江府的这段海路,以它的速度,肯定会大受欢迎!”解缙闻言也大为高兴的道,这一路他可是为蒸汽机操碎了心,如果能换上质量更好的蒸汽机,那这条船最大的缺点也就消失了。
“解兄,天色不早了,我们也没想到你会来,不如咱们去码头上的酒楼喝上两杯,到时咱们边吃边聊,也算是我们为你接风洗尘了。”李节开口提议道,刚才他们急着参观蒸汽船,所以都没让解缙休息,这可不是待客之道。
郭正林听到李节的话也大为赞同,当即请解缙下船赴宴,解缙当然也没有拒绝,于是三人就一起下了船,至于解缙带来的这些人,李节也安排人手设宴款待这些人。
依然还是刚才李节两人休息的酒楼,只是让人重新上了一桌酒菜,然后李节与郭正林陪着解缙边吃边聊,刚开始还只是聊了一下两边书院的一些变化,以及书院中一些研究的方向等等。
不过也不知道谁开的头,最后竟然聊到了老朱的葬礼,据解缙说,老朱的棺椁已经送到南京孝陵,而且已经与马皇后合葬在一起,送葬的队伍也正在处理收尾的事宜。
“对了,有人托我给李兄你带了封信,说是要让我亲自交到你手中!”解缙这时忽然想到一件事,于是伸手从怀中取出一封信,然后交给李节道。
第五百二十五章 汤和的信
解缙给李节带来一封信,这让李节也有些惊讶,当他接过书信看到信封上的字时,却更加惊讶的瞪大眼睛,这竟然是汤和给他写的信。
本来李节很想当场打开封看一下汤和给自己写了什么,但是考虑到解缙远道而来,自己便冷落了对方,于是就没有打开,而是把信放到怀中,又和郭正林一起招待解缙。
通过与解缙的交谈,李节也得知了不少南京那边的情况,随着大明迁都之后,南京城也曾经一度萧条,毕竟不但皇帝走了,连以前的贵族和官员也搬走了,甚至连一些商人也跟着来到北京,而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一起,南京的高层几乎空了大半。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京却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特别是商业大为兴盛,这也多亏了李节打开了海禁,使得海外的需求十分旺盛,南京又是长江上最有名的关口,不但人口众多,而且物产丰富。
最重要的是,随着大明迁都之后,贵族和官员也走了,虽然也有一些富商迁走,但留下的富商却很快发现,头上没有了贵族和官员,他们反而更自由了,做生意也不必担心被贵族和官员强势入股,以前南京一些对商业的限制也慢慢的放开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南京的商业发展几乎是一日千里,各种作坊是遍地开花,有些行业更是开始向外发展,比如以南京最为兴盛的造船业为例,现在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南京一带,而是开始在松江等沿海城市开设作坊,光是松江一地,十座作坊有八座都是南京的造船主开设的。
“另外南京那边的纺织业也发展迅速,甚至有人知道我们书院有蒸汽机后,还想请我们将蒸汽机用在纺织机上,这倒是个不错的想法,现在书院那边也正在研究。”解缙这时再次笑道。
“蒸汽纺织机,这可是个好想法,若是能够实现,那布匹的价格将会下降一大截,到时天下恐怕人人都买得起布了!”郭正林听到解缙的话也不由得赞叹道,他们书院的蒸汽机研制虽然比南京那边强,但是在实用方面,却还是比不上对方。
“这件事有好也有坏,毕竟江南一带靠着纺织为业的人可不在少数,若是蒸汽纺织机研制成功,恐怕这些人就要失业了。”李节这时却露出忧虑的表情道。
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发展,不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打破原来的社会结构,对许多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因此引发社会的动荡。
“李兄的担忧也有道理,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蒸汽机出现之后,必定会影响到各行各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解缙听到李节的担忧也开口道。
“是啊,这是必然的事,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只是需要朝廷出面来做一些引导。”李节长出了口气道。
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与社会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资本主义更是一头怪兽,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里都流着肮脏的东西,如果不加以管束,资本这头怪兽可是会吃人的,而且连骨头都不吐。
李节三人一直聊到天黑,这场接风宴才算结束,解缙他们的住处当然也早就安排好了,李节与郭正林带着他们在太津港暂时住下,毕竟蒸汽船更换蒸汽机也并非一两天的事。
等到安顿好解缙等人后,李节这才回到房间,然后拿出汤和的信打开,自从上次汤和装病回到凤阳老家后,李节就再也没见过对方,不过两人倒是一直保持着书信的联络,只是因为路途遥远,所以书信来往也不太方便,有时一封信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送到。
总的来说,李节对汤和的情况还算是有些了解,知道汤和回凤阳之后,中间也曾经生过几次小病,但都没有什么大碍,特别是老朱迁都之后,他信上都透着股轻松,似乎是离老朱越远,他越是感到高兴。
不过这封汤和的信却显得十分沉重,信上汤和没说其它的事,主要是和李节聊了一下老朱去世的事,比如他讲述一下自己听到老朱去世时心中的震惊,以及后来在凤阳恭迎老朱棺椁,并且护送棺椁回南京的经过等等。
从信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汤和对老朱的去世感到十分的悲痛,虽然老朱在晚年时,已经对汤和这些老兄弟起了疑心,甚至时不时就要敲打几下,汤和就是因为受不了所以才装病回了老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汤和恨老朱,甚至在汤和心中,一直拿老朱当做是当年的老兄弟,也许因为地位的变化,使得他们兄弟间有一些龌龊,但现在老兄弟去世了,汤和也悲痛欲绝,信上也给李节讲了许多当初他和老朱小时候的趣事。
而在信的最后,汤和也说了一些他接下来的打算,而更让李节没想到的是,汤和竟然要给老朱守陵。
用汤和的话说,当初与他们一起出来的兄弟,现在也只剩下他自己了,而且他能有今天,其实也多亏了老朱,否则在那个乱世之中,他们这帮兄弟说不定早就死了,正是老朱带着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并且给儿孙挣下一份不小的家业。
另外汤和也觉得自己的年纪大了,恐怕也没几年好活了,家中也不需要他操心,反正当初李节答应过他,要照顾汤家,所以汤和也没有其它的牵挂,干脆就留在孝陵,这样有时间他还能陪老朱说说话,如果哪一天死了,就直接葬在孝陵,反正老朱早就给他留好了位置。
最后汤和又与李节说了几句心里话,并且希望他日后有时间的话,可以回南京一趟,到时陪他聊聊天,毕竟他有预感,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
看完这封信,李节也长叹一声,老朱去世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汤和这些人就是之前那个时代最后的荣光,只是这些人的年纪都不小了,就像汤和自己说的那样,恐怕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第五百二十六章 土豆的问题
汤和在南京为老朱守陵,李节也很想去探望一下他,只是现在却不行,京城这边他暂时走不开,哪怕这次来迎接蒸汽船,他也是经过朱允熥的特批才有时间,而且他也只呆了两天就回京城了。
蒸汽船的改造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郭正林也从书院调集了一批人手,估计最少也需要两个月,才能将蒸汽机替换下来。
另外解缙来的也真是时候,因为蒸汽火车已经被提上日程,接下来就要规划一条北京到太津的铁路,因为是第一次修建铁路,谁都没有经验,只能让求真书院去研究,解缙刚好可以帮上忙。
不过解缙和郭正林这段时间都呆在太津,研究着蒸汽船更换蒸汽机,顺便两人也可以讨论一下蒸汽船的改进,毕竟这只是一艘样船,经过第一次海试之后,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所以在两天之后,李节只能自己先回京城,然后在家里休息了一天后,这才进宫向朱允熥禀报了一下蒸汽船的事。
“以蒸汽船的速度,从太津到松江,最快两日就可到达,这可比以前快了数倍啊!”李节最后兴奋的总结道,蒸汽船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这点是帆船远无法相比的。
“两日就可到达,那如果松江到南京,顶多也就是再加上一天,也就是说,从北京到南京,也许只需要三四天就能到达了?”朱允熥听到李节的话,也不禁震惊的瞪大眼睛道。
朱允熥虽然早就知道蒸汽船的速度很快,可是这个速度依然超出他的想像,毕竟以前从北京到南京,一船最少也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到达,哪怕是骑上快马,也需要十几天。
“差不多吧,不过蒸汽船虽然快,但却需要停靠港口补给淡水和燃料,所以在实际的行程中,时间肯定要长一些。”李节没有把话说满,毕竟现在蒸汽船还不稳定,路上老是出毛病,哪怕更换了更好的蒸汽机,也只不过是把出毛病的频率降低了一些罢了。
“就算是如此,那也是神速了,不过据我所知,蒸汽车比蒸汽船的速度更快,真想早点看到我大明境内到处都是蒸汽车是什么样的场景!”朱允熥再次兴奋的道。
在古人的印象中,船跑的再快,依然无法与车相比,当然这只适合这个时代,毕竟风帆船只的确比不过马车的速度,但后世的船可一点都不慢。
“陛下,解缙也从南京来了,刚好现在铁路也要开始修建,不如就让他留下来,与郭正林等人一起筹划铁路的修建如何?”李节也趁热打铁道。
“就这么办,若是京城到太津的铁路开通,朕也能经常去太津散散心了!”朱允熥当即点头道,蒸汽船他是暂时看不到了,不过早点看到蒸汽车也不错。
看到朱允熥同意,李节也立刻上前道:“臣愿意主持铁路的修建,还请陛下恩准!”
“哈哈~,就算姐夫你不说,这件事也要交给你来主持,毕竟别人可没有这个本事!”朱允熥闻言也是大笑道,他可是知道铁路修建的难度,这种事交给别人他也不放心。
“谢陛下!”李节也立刻欣喜的道谢。
“姐夫你别高兴的太早,修建铁路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开始的,前期的筹备也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所以在修建铁路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你来操心!”朱允熥忽然再次开口道。
李节闻言先是一愣,随后脑子里过了一遍朝中的最近的事务,当即也分析出朱允熥话中的意思,于是再次笑道:“陛下说的可是土豆推广的事宜?”
“不错,就是土豆推广的事,我本以为土豆的产量那么高,会更加的受农人的欢迎,可是当真的推广时才发现,土豆竟然有那么多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农人都不愿意种植。”朱允熥闻言立刻点头道。
玉米和土豆做为高产作物,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已经开始在京城周围大面积种植,并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