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驸马-第5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文圻的年纪太小,不像当初朱允熥出宫时,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李节刚开始也没有给他布置什么太过繁重的学业,而是大部分都是带他到各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让他真正的了解到大明民间的现状。
通过这些观察和思考,小小年纪的朱文圻也大受震动,他不但感受到民间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知道大明虽然整体上十分富强,百姓们的生活也的确在变好,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十分穷困,每日辛劳也不过是赚点糊口的钱,根本没有任何的积蓄。
身为太子,大明未来的储君,上面这些都是朱文圻要了解到的,历朝历代的帝王,之所以在开车之后很少出现有作为的君主,除了国家的积弊太深无法改变外,最重要也和帝王本身的素质有关。
毕竟这些帝王大部分都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平时为了安全,连宫门都难得出一次,更别说了解民间的疾苦了,哪怕是做了皇帝后,他们对民间的了解也只能通过官员之口的描述,而不是自己亲眼所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帝王看起来威风凛凛、一言可决人生死,但大部分时候,他们其实也很容易被大臣愚弄和蒙蔽,连国家真实的情况都不了解,更别说去治理国家了。
另外李节也一直觉得,皇宫那种地方有着太多的利益纠葛,而这也很容易导致亲情的缺失,这亲情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所以这也导致历史上的许多皇帝都是在不正常的环境中长大,心理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再加上皇权如果不受约束的话,很容易会让一个人迷失其中,一个不正常的人再加上不受约束的皇权,而这也往往是暴君、昏君产生的基础。
所以无论是朱允熥还是朱文圻,李节带他们出宫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增长见闻,这点他们和朱标、朱棣不一样,毕竟朱标和朱棣出生于乱世,后来就算是老朱做了皇帝,也依然让儿子们接触民间疾苦,甚至还让他们在凤阳住了一年多,所以老朱的前几个儿子在见识与能力上,都远超其它诸王。
相比之下,朱允熥和朱文圻就没有朱标他们的待遇了,幸好遇到李节给他们补了课,只是朱文圻现在年纪还小,不能像朱允熥那样,边参加实务边见闻民间的疾苦,要知道当初朱允熥在玻璃作坊时,甚至还去过后厨给工匠们做饭。
朱文圻对于李节的这种教学方式也十分喜欢,毕竟李节不像宫里的老先生那样,天天逼着他读书背诵,而是带他增长见闻,在他看来就像是游玩一般。
当然了,以朱文圻现在的年纪,就算是眼中见到了民间的疾苦,可能也无法像成年人那样感受颇深,不过也没关系,只要他能看在眼里,日后总会对他产生一些触动。
相比于年幼的朱文圻,年纪大一些的李重贺就要好多了,以前李节虽然也经常带李重贺外出,但并没有刻意的培养他的见闻,现在他和朱文圻一起见到民间的种种,以他的年纪已经能体会到不少东西,这也让他不像朱文圻表现的那么轻松,而是时常露出一些思考的神色。
在带孩子的同时,李节也没忘处理手中的事物,比如诸王出海还是一直由他负责,所以有时他还会带两个孩子到自己处理公务的地方,朱允熥为了诸王出海专门成立了一个小衙门,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也没挂什么牌子,平时就由李节全权管理,办公位置也在皇城前面。
两个孩子来陪李节办公,刚开始还感觉有些无聊,不过李节却趁着办公的机会,给他们讲解了一下朝廷机构的运转机制,比如人员如何调集,物资怎么分配等等。
这些对两个孩子来说可能有些枯燥,但李节却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了不少对各地风土人情的讲述,特别是他负责诸王出海,本来就需要对这些人出海的目的收集情报,所以他这里关于南洋等地的情报也是最多的,刚好给两个孩子补给一下地理方面的知识。
“姑父,既然南洋如此富饶,为何父皇不直接出兵占据,反而让各位亲王去占据?”朱文圻这时却忽然提出一个问题道。
“贪多嚼不烂,文圻你也记住,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以现在的条件,根本不可能掌控整个世界,咱们大明的领土已经够大了,从北京到云南,一道政令可能需要走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更别说南洋了,所以就算是打下南洋,朝廷也无法有效的统治,最后也只能丢弃掉,与其这样,还不如交给亲王们打理,毕竟他们再怎么说也是太祖皇帝的儿子。”
李节面色凝重的对朱文圻道,小孩子本就贪心,什么都想要,但朱文圻必须要早点明白这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国家,能力都是有权限的,领土也不是越大越好,以现在的条件,大明真的已经到极限了,就算是对外扩张,也只能用这种羁绊的方式统治。
“父亲,刚才你说以现在的条件,难道以后如果条件改变,我们就能统治更多的领土了吗?”李重贺忽然开口道,他不像朱文圻那么喜欢提问,而是大部分时候都喜欢自己思考,但每次开口,都会问到点子上。
“不错,这个问题当初陛下也问过我。”李节笑着夸赞道。
“父皇也这么问过,那姑父你是怎么回答的?”朱文圻这时也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我告诉陛下,如果日后能将铁路修建到全国各地,蒸汽船能够彻底的取代风帆船纵横四海,再加上求真书院那边关于通信的研究有了突破,解决了交通和通信的问题,日后大明的国土哪怕再扩张数倍,也完全没有问题。”李节笑着解释道。
“父亲,铁路和蒸汽船我都知道,求真书院关于通信的研究是什么,你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李重贺再次问道。
第七百九十章 太子出京(上)
书院、车站、银行等等地方,都成为了李节教导两个孩子的场所,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几乎把整个京城转了一遍。
在求真书院中,朱文圻与李重贺两人感受到大明最为尖端的技术进展,而在车站,则让他们见识到人生百态,银行做为大明最重要的财政机构,更让他们明白财政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平时花的钱是从哪来的?
两个孩子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有了不少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当然还是朱文圻,相比于出宫前的懵懂无知,现在他不但增长了见识,而且也体会到了百姓们的不易,这种同情心的培养,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也尤其重要。
这天下午,李节把上完课的朱文圻送回宫里,他自己则来见朱允熥,向他禀报了一下亲王出海的事宜,之前湘王朱柏已经在天竺站稳了脚根,其它亲王也在相继的安排出海,比如代王、简王两人前段时间也刚去了南洋。
禀报完正事后,李节又犹豫了一下这才再次开口道:“陛下,过两天我准备要去登州一趟,代王他们出海后,登州那边也有不少的事情需要我去亲自处理,另外有炖也在登州,我也想去看看他的情况。”
“有炖训练的怎么样了,给他调过去的人他用的可还顺手?”听到李节提到朱有炖,朱允熥也立刻问题。
“前几天他写信回来,说是一切顺利,不过他是个报喜不报忧的人,而且又长于内陆,以前都没怎么坐过船,所以笛儿也十分担心他。”李节无奈的解释道。
“这倒也是,姐夫你去了如果发现他有什么困难,就直接帮他解决了,有炖这小子表面随和,但其实骨子里倔强的很。”有允熥闻言也点头道。
不过就在朱允熥的话音刚落,忽然又想到了什么,当即再次道:“那姐夫你这一走,文圻的教育就又要暂停了,到时这小子肯定又要和朕抱怨了。”
李节听到朱允熥的话却犹豫了一下,随后这才开口道:“陛下,我其实是想把文圻和重贺一起带到登州的,毕竟这段时间我已经带他们把京城转遍了,虽然京城繁华,但如果只是在京城里的话,他们依然见不到大明地方上的情况。”
听到李节要把朱文圻带到登州去,朱允熥也愣了一下,因为当初就算是李节教导他的时候,他也只能在京城内活动,根本出不了京城,直到后来迁都的时候,他才第一次出京。
要知道当时朱允熥还只是皇孙,连他都不能出京城,更别说现在朱文圻已经是太子了,这要是出京后发生什么意外的话,那可是要动摇国本来。
“姐夫,这会不会有些冒险,你忘了当初咱们在天津遇刺的事了吗?”朱允熥犹豫了好久终于还是开口道,当初他和李节在天津遇刺,如果不是李节推开他的话,恐怕受伤的人就是他了。
“那件事我当然记得,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更何况陛下也应该知道,大明的未来在于海上,身为大明的储君,怎么能连大海都没有见过呢?”李节却是坚持自己的看法道。
朱允熥听到李节的话也再次深思起来,他想到当初自己第一次乘船出海时,也的确给了自己极大的震撼,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人,绝对无法想像出大海的辽阔,这点他是深有体会的。
“陛下,前段时间你不也亲自乘船出海去了南京吗,连陛下都可以出海,更何况是太子?而且太子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增长一些见闻对他来说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李节看到朱允熥有些意动,于是再次趁热打铁道。
这下朱允熥也终于被说动,于是点头答应道:“好吧,那就让文圻陪你一起去,早点见识一下海上的风浪,到时姐夫你也多给他讲解一下海上的情况,让他万不可因短视而失去了海洋的先机。”
“陛下放心,我早有准备!”看到朱允熥同意,李节也终于松了口气笑道。
几天之后,做好准备的李节也终于带着朱文圻与李重贺两个孩子离开了京城,当然随行也带了大量的人员保护,另外朱允熥还封锁了朱文圻出京的消息,尽量将影响降到最低。
相比于李节和朱允熥这些思想复杂的大人,朱文圻和李重贺这两个孩子却根本没想那么多,他们只知道自己终于有机会离开京城了,要知道连李重贺都没有离开过京城,更别说朱文圻了。
所以在得知自己要出京的那时起,两个孩子就陷入到一种亢奋之中,每天都要问李节八百遍哪天要走,李节也是烦不胜烦,现在终于要离京了。
朱文圻也终于坐上了他心心念的火车,结果到了车上他刚安静一会,立马就拉着朱重贺在车厢里跑来跑去,虽然之前他已经上过还没有造好的火车,但依然对火车充满了好奇。
最后直到火车开动起来后,朱文圻他们两个这才安静下来,两人一人把着一个窗子,静静的打量着窗外一晃而过的景色,也多亏了前两个月的教导,才让朱文圻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否则他肯定会窗外的景色问东问西。
等火车到了天津地界时,两人也再次兴奋起来,毕竟除了北京城外,他们还没有见过其它的城市,而且天津距离北京又近,他们只闻其名不见其城,心中也早就向往已久。
相比于北京的庄严肃穆,天津这边的城建要轻松随意许多,虽然这里最初是驻兵的地方,但随着港口的兴盛,这里已经变成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