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科举文里做考官-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可能避免跟那些与原身熟悉的人碰面。

    毕竟,就算有了这里的记忆,他眼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还是21世纪的那个理工男,拽不来古文写不出诗词华章,拉出去丢人甚至被发现“换人”就麻烦大了。

    此刻的他,还没升官发财的念头,只有活下去,摸清当下的环境,才能谈及将来。

    “方大人请止步。”

    两个差役伸手拦住了他,方靖远当即止步,并不以为忤,“请代为通传主考及副主考大人,方某有要事急禀。”

    中考官入帘之时,方靖远就排在主副两位考官之后,与知府并肩,这些差役早就看在眼里,得了提点,绝不会在这档口闹出认错人的岔子,见他这般郑重其事,自是唱了个喏,留着一人守帘,一人急急入内通禀。

    这次的主考官是礼部王尚书,二十年的老翰林,副主考则是集英殿修撰兼户部侍郎张玉湖,此人和王尚书的际遇恰恰相反,二十二岁就高中状元,拒婚当朝秦相,仍得官家喜爱,深为秦相一党忌惮,刻意构陷,若不是次年秦桧就病死,只怕张家满门都要冤死狱中。而他如今不过三十出头,就已当上乡试副考,相比之下,诸多与他年纪相仿的考生还在考场苦苦煎熬,其人才智,可见一二。

    方靖远要找的,就是这位张大人。

    哪怕他再相信王尚书,这题目是王尚书在两个时辰之前当着众考官拟定交付刊印,可如今龙门搜捡就已搜出答卷,若说没泄题纯属巧合,鬼都不信。

    可在这监守严密的考场之中,如何泄题?还是王尚书早已“卖”出考题,只是入帘后在考官选题时走了个过场?

    王尚书要有这心思这胆量,也不至于在翰林院坐足二十年冷板凳,到今上继位才得以重用,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出了这等要命的案子,这不单是自毁清誉,还是自毁前程,自掘坟墓。

    本来,下令严明考纪,加强搜捡验身,就是王尚书的意思,若非如此,也不会这么快就搜出夹带之人,其中疑点矛盾重重,方靖远甚至怀疑是有人故意给王尚书下的绊子栽赃与他,可这桶污水泼下来,就算能查明真相,泄题之事与他无关,也是他治下不严,仕途就到此为止了。

    李知府还在前院继续盯着考生搜捡,方靖远以最简洁的方式三言两语说明了情况,两位主考的脸色都跟着变了。

    王尚书揪断了几根花白的胡须,已是气得面白唇抖,“老夫一生清白,岂会做出此等龌龊之事?定是有人陷害老夫……”

    张玉湖眸色晦暗,显然已想到关节之处,先问方靖远,“已查出几人夹带?答卷可否相同?”

    “及至下官求见二位大人时,已搜出四人夹带,皆为答卷,内容不一,李大人尚在龙门搜捡,余者未知。”

    方靖远从袖中抽出一张不过寸许宽,五尺长的布条,双手呈上,“这是李大人从一名考生头上摘下的发带,内文正是第一场策论答卷,请二位大人过目。”

    王尚书刚伸出手想要抢过去,在半空里顿住,叹息一声,“老夫老矣,耳目不明,还请张大人查验。”

    张玉湖接过布条,草草扫了一眼,他自幼便有过目不忘下笔千言之能,先前选题之时王尚书和众考官议题言犹在耳,只需一看便知这答卷切题中肯,辞章华彩,正是王尚书平日喜好的风格,若非在搜捡中被人查出,而是堂堂正正出现在试卷之中,十之八九得中前茅。

    他略念了几句承题之句,王尚书一双老眼已瞪得溜圆,又扯下一缕胡须都不知痛楚,失声叫道:“这……这是老夫之语,怎会……怎会传了出去?”

    你问我,我问谁?方靖远垂下眼帘,默然不语,权当没看到没听到。

    张玉湖却哂笑一声,问道:“王大人在知贡之前,可曾与人论及此题?”

    “这……”王尚书一怔,在知贡之前?那时他才刚从翰林院出任礼部尚书,意气纷发之际,有不少人上门拜访投卷,他也曾指点一二,跟同僚之间,亦曾讨论过今科时政议题,这些都是历年翰林们做惯了的事儿,只是那时候他不是考官,随口议论,顶多算是押题,可如今他出任主考知贡举,出题之时,下意识地选择自己最得意的题目,既贴合时政,又契合经义,入帘后众考官议题高票当选,还让他得意了一番。

    没想到,才不过两个时辰,他挖空心思出的题就被人破了不说,还早早备好答卷卖与考生,啪啪啪打得他老脸无光。

    年年押题不得中,如今出题反被押,王尚书面如死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张玉湖见他这般模样,倒开始安慰他了,“王大人这是着了人算计,并非有意泄题,好在如今还有时间,另出考题便可。想当初,甲戌科有人连中三元,若非官家明察,下官也难得出头。”

    他这么一说,王尚书总算缓了口气,方靖远倒是好奇地打听了一番,方才知道,这位张状元当年科考正好碰上秦桧为相,其孙秦埙同科入场,险些连中三元,直到殿试之时,高宗看出秦埙卷面文章与秦桧手笔一般无二,当下不喜,从三甲之中选出了张玉湖的卷子,反将秦埙和他的名次颠倒,生生断了秦埙“三元及第”的美梦,也将张玉湖竖起来当了秦党的靶子。

    秦桧当时的手段,比押题狠多了,他先做好文章,再请了主考看卷,生生将人关了三日,逼得主考低头,这才放人。

    适时秦桧权倾朝野,连名震天下的岳飞都能以“莫须有”之罪冤杀,区区一届考官,哪里敢得罪他。他根本无须押题,而是做好了答卷让考官照着出题,答卷都是他亲自替秦埙执笔,单论策论文笔内容,着实不凡,可他的文笔高宗见得多了,这会儿正好君臣相左,便找了个理由压下了秦埙,倒给张玉湖结下个仇家。

    方靖远听得咋舌不已,先前只知道张状元才华出众,想不到这运势也够强劲,顶下了当场宰相亲孙子的状元之名,刚被人构陷下狱,对头大佬就暴病身亡,放在后世小说之中,就是绝对的气运之子,男主光环。

    有他在此坐镇,想必这桩科场弊案查明有望,不至于牵连到他身上。

    他这边正庆幸不已,却听张玉湖忽地说道:“既然那人能押中王大人所思所想之题,想必也少不了研究本官心思……”

    说话间,李知府满头大汗地进来,身边的随从手里捧着个箩筐,筐中有腰带、发带还有鞋垫,零零碎碎不下十余种随身衣饰,都是被拆开缝线后,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小字。

    筐中这些“小抄”形形色色,都被拆得七零八落,带着股臭气不说,有的上面还沾染了血渍,显然这些东西被搜出之时的情况不怎么好,它们的主人现下只怕已被枷号在门前示众,想走捷径结果走进了死路,彻底没了前途。

    李知府面露绝望之色,“大人,这些小抄之中,竟有数种答卷,切中今日考题备案……”

    张玉湖挑眉一笑,“果然,既然要搅浑这池水,岂能只看王尚书一人。”

    方靖远明了,科举出题有矩可循,重在首场,题目不出四书五经,又要切合时政,全看主考心思,自然就有人专门研究迎合考官之道。

    只是一般人研究的是考官的喜好和文风,这人却不光是押题,只怕还跟主考等人有过接触,在旁敲侧击的“请教”和“议题”之时,有意无意地引导王尚书的思路,让他在入帘后出题之时,下意识地就拿出了最近“思考”的最为成熟的议题。

    可那人明明可以让一人高中,却偏偏卖出考题答卷,甚至广为传播,撞上王尚书此番严查考场,才有这般大面积夹带被抓,曝光于前。否则就算考前没查出来,考后有这么多相似的答卷出现,一样会被查出考场弊案,到时候全场考生成绩作废不说,所有考官都要跟着受罚。

    他的目的,根本不在一人,而在全场,所有的考生,所有的考官。

    一个不落。

    张玉湖翻看了一遍那些臭烘烘的小抄,不禁长叹一声,“有如此本事,能将本场考官可出之题猜中十之八九,可见才华不凡,奈何为贼?”

    李知府擦了把汗,“还有半个时辰就要发卷了,这试题……”

    明题暗题备用题,都被那人押中了不少,搜捡出来的就这么多,没搜出来的还不知有没有,但凡有一个漏网,只怕本场一过,就会有人举告弊案,到时候满场考官,都要跟着受罚。

    可出题,有那么简单吗?

    王尚书已是两眼翻白,别说出题,能出气就不错了。

    张玉湖倒是神色自如,却也不曾开口。

    方靖远没办法,只得叹了口气,说道:“下官倒有一题,保证无人可押得中。”

 第3章 第三章 何日相逢

    这一年,参加临安府乡试的秀才们,都有些怀疑人生。

    江南科举素来人才辈出,加上书院林立,学术氛围浓厚,尤其是真宗的《励学篇》一出,“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宣扬天子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地位之高,科举制度再三改革完善,从糊名到誊录,尽可能给予公平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以科举为晋升青云路,自然就少不了专门研究举试的人。

    从主考官的文风喜好,到手稿诗词,策论表疏时文,甚至书法字体等等,不一而足。

    研究透彻了考官,再结合当下的时政,能“通关节”者,上至考官家人门子,下至考场巡检士兵,处处都有人打点,致使这科场舞弊之事,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屡禁不止,随着纠察和防范措施愈来愈严格,这作弊的手段也愈来愈高明。

    可这么高明的手段,却如此粗暴的铺开,撞上王尚书的“严查”,倒不像是有心助人高中,而像是玉石俱焚,要毁了这届的考生和考官。

    其他人都被研究透了,能出的考题也差不多都想遍了,结果就逼得方靖远挺身而出,出了一道题。

    “昔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一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问: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注:出自《九章算术卷七》)再问:昔有伯乐相马,今欲得良马,当何如哉?”

    此题一出,别说考生,众考官看方靖远的眼神都跟着变了。

    且不说算术本就是文科生的弱项,这题里的坑上加坑,除了要算术之外,还要涉及相马之术,又谈及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由马及人,要是一不小心,别说对策答题,只怕连题目都看不明白,纵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逃不了一个落榜之局。

    张玉湖看看题目,又看看方靖远,若有所思,“方大人出得妙题,不知王尚书以为如何?”

    王尚书这会儿已揪掉了小半把胡子,头疼得气若游丝,哪里还想得出什么办法,当即挥挥手,有气无力地说道:“既然诸位都无异议,即刻发卷,开考!”

    鼓声响起,眼下已来不及刊印试卷,只能依照前朝之例,给考生们发的都是空白答卷,然后将试题抄于题版之上,命人举牌巡场,让考生们抄下题目后开始作答。

    考生们抄题的时候瞪着双眼,抄完基本上就傻眼了。

    这时候还不得开始答题,要先在答卷的糊名线外填好各自的姓名籍贯,待到三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