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再起-第5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御史,以及后来都察院,负责监督弹劾。

    唐朝的三司会审,大理寺,刑部,外加御史大夫,明朝是大理寺,刑部,以及都察院。

    李嘉很满意这般的效果,他又看了一眼刘光义,说道:“虽然你情有可原,但破坏了殿中的规矩,来人,拖下去打二十军棍。”

    刘光义也没吭声,就这么被拉了下去。

    在座的没有傻子,瞬间就明白了刘光义的举动,一唱一和,真的是绝了。

    令人叹为观止。

    罗彦环看着他们吃惊的神色,不由得摇摇头,我早就知晓皇帝的心思,意料之中的事情罢了。

    “难缠啊!”一旁的韩重赟意味深长地说道。

    “王继勋这狗犊子,早就应该锁拿了,只是,如今这个时日,倒是显得不对劲。”

    韩令铎则闷声喝酒,说道:“似曾相识,意料之中,我这把老骨头,也脆了许多,该学习老罗,回家颐养天年了。”

    王审琦,李处耘等归降唐军之将,更是不敢言语,默默无闻。

    在坐的附近,李继勋,张廷翰,韩令铎,韩重赟等,几乎都是禁军大将出身,与赵匡胤关系亲密,闻言,心中一动。

    “也是!”成德军节度使韩令坤点点头,饮了一杯酒,感慨道:“年老体衰,征战半生,早就应该歇息了,功成名就,还有什么可期盼的?”

    “汴梁好,洛阳也好,比北边苦寒之地快活太多,明日我就上书乞骸骨。”

    一言而出,众人尽皆默然。

    而在另一边,关中藩镇的聚集片,赵赞、董遵诲,姚内斌,张美,王彦超,杨廷璋,张铎,冯继业等人,则心思大为不同。

    关中地区,本就相当于贬斥之地,如今新朝鼎立,如王继勋这等纨绔子弟,杀就杀了,长期与蛮族相处,杀伐见多了,已经吓不着他们。

    反而,他们从中还从中品味到,皇帝似乎准备对那些亲宋的大将下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董遵诲大口的饮酒,嘴角微微咧开。

    姚内斌则目不斜视,孜身一人的他,已经无所他求。

    冯继业则毫不担心,灵州经营多年,没有他待着,就得乱起来。

    赵赞的目光中含有深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移镇的希望,延州那个破地方,他实在是不想再待了。

    成功举办宴会的第二天,多达十余位的大将藩镇请求乞骸骨致仕,颐养天年。

    其中,为韩令铎,韩重赟,王审琦,李处耘,张廷翰,李继勋等赵匡胤亲近之将。

    对此,李嘉一概表示不准,言语他们劳苦功高,应该继续为朝廷服务。

    但,随即,皇帝却派遣了宦官,赏赐些许宫女与他们,更是派送了大量的钱财。

    这下子,只要不是傻子都清楚如何做了。

    这些人再三请求,到了第四次,李嘉实在耐不住他们的恳求,也是为了爱惜他们的身体,允许他们暂时卸任在京一家团聚。

    当然,节度使的职位还挂在身上,只是军务,庶务,则交由朝廷选派的兵马使,以及知州,知晓处理。

    这些藩镇有:成德军,彰德军,永清军,安国军,保信军,义武军,忠武军,义武军,建雄军,镇安军。

    合则十军,其中大部分在河东,河北地区,也有中原地区的。

    这十大藩镇,李嘉只是夺其权而不夺官,依旧是节度使,甚至,皇帝还暗示他们,日后计较功勋,至少有个传家的爵位傍身。

    至于像党进,康延钊这种地方防御使,刺史,出身地方,资历浅,地方狭小,基本上依靠朝廷中央。

    李嘉就没有罢黜,反而加官进爵,赐予其钱财,武散勋,以表彰他们的抵抗北汉的行径。

    而对于关中藩镇,李嘉则并没有开刀,反而重新进行了任命。

    如,董遵诲,从通远军防御使,兼罗州刺史,李嘉任命其为成德军兵马使,防御北汉。

    姚内斌为建雄军兵马使,驻扎晋州。

    赵赞则未变,只是加了武散勋,并且赏赐其钱财珠宝等物,再三安抚。

    至少保义军李洪义病逝前就归顺朝廷,李嘉表彰其人,嘉其子为陈州知州,赏赐金银珠宝。

    王彦超等人,也只是赏赐些许钱财,另作他用。

    总而言之,就是河北河东大变,关中小变,南方全移。

    汴梁附近,以及以南,不再有藩镇出没,一律由朝廷掌控。

    宋将们倒是不敢有怨言,没了实权,命却保住了,也算是幸运了。

    随即,就在李嘉位于汴梁两个月之际,从长沙而来的政事堂,以及部分衙门,终于来到了开封府。

    如此,李嘉算是摆脱了对于旧官僚的束缚。

    循规蹈矩了几个月,他都被憋坏了。

    其他的将校们则更是期待,皇帝一直拿朝廷未移当作借口,没有赏赐爵位,如今朝廷的部分官员归位,终于可以大肆奖赏了。

    其实,以赵诚为首的政事堂,以及六部九卿,不仅为李嘉重新建立了中央,更为重要的是,其带来了朝廷数年来储备的近千万贯的钱财。

    注意,不是粮食,只是钱财。

    长长车队,绵延数里,数千名兵卒严加看管,路上的车辙极深,显然是极为吃重的。

    加官进爵虽然重要,但没有具体的钱财配合赐下,怎能让人心服。

    到了这时,对于北方这一片土地,也时候规划了。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会议

    “恭贺陛下,贺喜陛下——”

    以赵诚为首的宰相公卿,大唐顶尖的数十人,坐落在两边,共同庆贺皇帝一统天下的壮举,面目喜气洋洋,一个个的神采飞扬,显然是极为欢喜。

    “陛下以南统北,再复大唐,乃千古未有之事,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赵诚举起酒杯,恭敬地拜下,然后对着众人高喊道,满脸的褶皱,似乎都平淡了些许,当了这些年的宰相,终于得偿所愿,这一生无憾了。

    其他的几个宰相也是老泪纵横,感慨万千。

    李嘉虽然早就过了惊喜的时刻,但面对陪伴自己数年的大臣们,也不由得欢喜。

    不过,瞅着这群大臣,李嘉突然有些伤感。

    他们虽然年岁不太高,但太多人鬓发斑白,以首相赵诚来说,他只是当了今四年的宰相,年岁五十出头,但已经老态毕现。

    孙光宪更是六十多岁,老得不能再老,算的上是油尽灯枯了。

    孙钊四十来,邓斌四十来岁,算是年轻力壮了,但长期处理政事,已经让他们比同龄人更老。

    继承自南汉,南楚的大唐,六部九卿大多数是老人,一路上迁徙的折腾,让他们苦不堪言,如今只能算是强行打起精神吧。

    “朕还没老,这群人就老了。”

    李嘉感慨道。

    与文官的老态相比,武官都比较年轻。

    潘崇彻四十多岁,李威,李信,张维卿等,杨师В卤龋际侨鐾罚鹇牖鼓芪肿《茨甑氖仆贰�

    一场宴席酒足饭饱,平和而又顺利,并没有如前几天那般出了幺蛾子。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他的后宫依然在长沙待着,最起码到了明年才能迁徙而来,与大部分衙门,勋贵一起,规模更加庞大。

    所以,这段日子,符三姐,符八妹,算是独占龙头,宠冠后宫了,那些宫女们只能尝点甜头,羡慕嫉妒恨。

    即使如此,依旧有两个宫女怀了身子,开始为皇家添丁。

    李嘉感慨万千:“朕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即使带兵打仗,也不耽误,身子更不会虚,只是,少妇的确厉害,不知疲倦,一个抵得上三四个少女。”

    尤其是符三姐,那叫一个热情似火,娇柔的身子,如同海绵一般,不知疲倦的汲取营养,往往在她那里待一夜,李嘉得休息一两天。

    那么深,难怪怀不上孩子,赵光义还是太弱,只有朕的龙身才适合,又长又持久,一般人还真耐合不来。

    第二天,李嘉从符三姐身上爬起,喝了杯参茶,用过午膳后,就召开了御前会议。

    政事堂,四大宰相,转运总使胡宾王,军机处李淮,以及九卿六部主官,合约二十来人,一起商讨国事。

    为了拉拢北方文人官吏,李嘉特意加魏仁浦,赵普,王溥三人入席,显得格外的势单力薄。

    但这三人都是沉浸在权势中数十年的老狐狸,哪里有什么尴尬或者胆怯,反而安稳坐下,跃跃欲试。

    所有人都沉下心,面色严肃。

    李嘉就坐在龙椅上,背靠着一个软枕,脸色有些发白,但精神振奋。

    这些人,才是他治理天下的触手。

    歇息了一夜,众人精神振奋,唯独皇帝有些萎靡不振,赵诚诧异,但想起皇帝的爱好,他又欲言又止,间接的进谏道:

    “陛下万几重担于一身,国事虽重,但仍须珍重龙体才是。”

    “臣等附议——”孙钊立马拱手说道,其他人也只能跟从。

    “朕知道了!”李嘉无所谓地摆摆手,说道:“为了大唐,朕牺牲再多也是值得的,以后会注意的。”

    看着皇帝揣着明白装糊涂,赵诚无可奈何,只能罢休。

    这样的招数,对于他们这样的正人君子来说,属于无敌的。

    有了个纳谏的开头后,气氛就自然了许多,众人也放松了一些。

    作为首相,也是文官第一人,一向以宽和著称的赵诚,第一个发言,这是他的权力:

    “陛下,如今再多的词汇,也歌颂不了您的功勋,大唐的威严已经遍布整个天下,是时候为大乱中来寻求大治了。”

    “国必有都,大唐再复,恕微臣直言,汴梁不足守,长沙太偏居,是时候为大唐寻求一个真正的都城了。”

    “微臣提议洛阳——”孙钊作为次相,配合地很有默契。

    “臣等附议——”众人拱手说道。

    李嘉看了其一眼,对着孙光宪问道:“孙卿有何见地?”

    “洛阳为都,正合情理。”孙光宪肯定道:

    “只是,长沙勾连南北,乃是天下腹心,为行在多年,微臣请以为南都。”

    “微臣以为,长安乃千年古都,应当为西京。”赵诚也适时说道。

    其他人也议论起来,都认为只有一个都城太危险了,狡兔三窟,多设几个都城比较安全。

    李嘉也颇为认可,多几个都城,正好在朝廷鞭长莫及的地方增加影响力。

    “朕嘱意——”空荡的宫殿中,回响起皇帝的声音,众臣瞬间安静下来,仔细聆听皇帝的言语。

    “以洛阳为中都,长安为西京,汴梁为东京,长沙为南京,幽州为北京,合五京之地。”

    众人陷入思考,对于西京南京倒是没啥意见,唯独北京在幽州,契丹人占着,东京汴梁,不如金陵适合。

    换句话来说,如今的江南乃是钱粮财赋之所在,政治地位太低,恐怕不太好。

    而且,汴梁距离洛阳非常近,政治容易相争,定都洛阳很方便的控制汴梁,但却很难控制江南。

    运河从江南到洛阳,得从源头开始控制。

    李嘉纳谏如流,很快就更改了东京,将其改在金陵。

    至于北京幽州,李嘉直言,就是为了夺回幽云特意设置的,以免朝廷久安忘危。

    况且洛阳以北就是河东,不把北汉和幽云拿回来,根本就待不住。

    如此,大唐的五京制,正式形成。

    西京为长安,以管控关中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