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再起-第5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或许明白了些什么。

    “科举之事,你是如何看待的?”

    李嘉也不想浪费时间,直接问道。

    “秀才、举人试,乃是旷古未有的圣举,两者兼纳人才,充实地方,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妙法,更为那些苦读之人,寻求到一方前途,陛下功大莫焉——”

    “哈哈哈——”听到这番赞颂,李嘉开怀大笑,好一会儿,他才说道:“天下的英才何其多也,光是一个科举,几年一录,时间都不固定,多者数十,少者数人,委屈不少的人才。”

    “秀才举人试,就是让他们有个效力的机会,也能让地方州县,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但归根结底,秀才举人是也不过是像筛子一般,一道道的筛选,最终还是要为进士科做准备的。”

    李嘉沉声道:“朕也直言,进士科,才是科举之重,量天下之才,育朝廷根本。”

    闻听此言,王溥虽然面色如初,但瞳孔依旧紧缩了些,重头戏来了。

    “朕嘱意,由你主考这神武九年的抡才大典——”

    “微臣,敢不从命,定不徇私,为朝廷选拔英才。”

    王溥这才一脸振奋,郑重其事地跪下,接受任命。

    “我有一项,你必须要牢记——”

    李嘉凝重地说道:“进士科,乃是抡才大典,南北齐聚,声势烜赫,公平二字,胜于一切。”

    “所以,不偏不倚,才是王道。”

    王溥再次拜下,他恍然。

    原来,他北人的身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原因。

 第一千零六十九章科举

    王溥自三十岁,就成了宰相,执掌朝政十来年,宋初退下几年后,如今重新入了政事堂,年龄不过四十有七,仍旧处于巅峰期。

    而李嘉,之所以选择王溥,除了他身为宰相,其次为北人,这两项因素之外,另外的原因,还是王溥的名气。

    其身为宰相,却手不释卷,学问颇深,编撰了《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这类史书,而会要这种史家新裁,就是他开创的。

    如此来说,他的名气、学问、身份,都极为适合担任主考官,也就是知贡举这个角色。

    显然,在人选上面,已经没有比王溥更合适的角色了。

    如此,一经得到任命,他立马让仆人归家,将自己的洗漱衣物等东西,一律带到皇城。

    这是为了避讳,严防作弊。

    主考官一经命下,就不得与外面进行沟通,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

    “父亲为何还未归来?”

    四月初九,王府中,刚醒来的作为四子的王贻序,揉了揉眼睛,只见客厅中,母亲,三位兄长,皆面带疲倦,但眼眸中却满是喜色。

    “你父亲昨日被留在宫中,已经被圣人交与了重任!”

    母亲笑吟吟地说道:“这对于你父亲,以及咱们家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

    王贻序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长兄,王贻孙,如今担任户部的金部员外郎,脸上喜怒不形于色。

    “福祸难料——”王贻孙叹了口气,这才说道:“父亲,已经被圣人命为神武九年的知贡举,主考官,昨天夜间就已经派人收拾好了衣物,留宿皇城。”

    “啊?”王贻序不过十六七岁,但已经耳濡目染,知晓了权利的重要性,更是晓得知贡举的意义,他激动地说道:“父亲担此重任,怕是咱们家门槛得被踏破吧!”

    “没错!”王贻孙点点头,沉声道:“如今父亲不容一丝差错,从昨夜开始,我就将大门封闭,不再应酬宾客,我也上书称疾。”

    “至于你,这些时日就莫要再出去了,就在家中好好读书罢了——”

    “喏——”

    王贻序闻言,叹了口气,但却不敢违背,长兄如父,管教他是理所应当的。

    “母亲,至于舅家来访,你也莫要掺合,见面,进士科越发严谨,容不得丝毫缝隙。”

    “罢了就听我儿的。”

    随即王府上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地闭门谢客,这让送礼,求见的人家,极为头疼。

    不过,市坊中,关于王溥的文章,书籍,已经连夜制作,第二天就赶忙上市,卖的正凶。

    揣摩主考官的文章,心思,这是光明正大的,也禁止不了。

    张齐贤也不能免俗,虽然文章看的多了,但难免不知足,心里不上不下的。

    而书铺中,关于王相公的文章集注,已经炒到了五贯一本,往往有价无市,这让他都忍不住想将家中的藏书卖出。

    很快,街面上突然跑来数十个大汉,满脸通红,飞快地跑入各大书铺,显然有非常要紧的事。

    张齐贤心想,如今的情况难道还有比科举更大的吗?

    所以,其必定是关于科举的。

    如此,他与普通人一般,四处询问。

    不一会儿,街面上就有消息灵通的,大声说着。

    “副考官,翰林学士陶谷——”

    “礼部尚书黄天佑,兼任副考官。”

    很快,各个书铺仿若是入了蝗虫一般,举子们奔赴而来,再也顾及不到什么脸面了。

    张齐贤闻听这两人,也不由得感慨万千。

    陶谷乃是五朝老臣,在乾德二年(964年),陶谷还主持过吏部铨选以及礼部贡举,可以说经验丰富。

    至于礼部尚书黄天佑,科举乃是其本职,担任副主考,可谓是驾轻就熟。

    这两人担任副主考,可以说是搭配和谐,完美无缺。

    偏偏三名主考官中,两名北人,一名南人,皇帝可谓是万分照顾北人的心情了。

    此三人吃住都在皇城中,有专人看顾,就是不得与外界接触。

    而礼部,却显然忙个不休。

    起因很简单,因为汴梁实在是太小了,尚书省,礼部的贡院,实在太小了,对付一千多人的举子考试,万分不适宜。

    因为自北宋建立之初,都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新建贡院。

    省试最初在尚书省礼部,后来改在武成王庙、开宝寺、太学进行。

    而这些考试场所都是临时借用,不仅无法严防考试舞弊,甚至还在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发生过大规模火灾,酿成惨剧。

    直到宋徽宗时,才大规模修建贡院。

    有鉴于此,大臣们各抒己见,孔庙,武成王庙,太学等,都被皇帝一一拒绝。

    “其地者,要么狭窄,要么喧嚣,怎能作为贡院?”

    皇帝沉声道:“依朕来看,汴梁城中,最大的寺院,莫过于大相国寺了,其地方宽敞,虽然喧嚣了些,但只要封闭的好,就暂且借用一番也是无妨。”

    如此,暂时的贡院,就有了。

    随即朝廷还花费数千贯,对于其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举子们进行考试。

    直到四月二十八,历经大半个月的准备贡院改造完毕,考试的题目,也抄,甚至为了更好的预防作弊,由三份组成。

    待到临考的那天,由皇帝亲自选择其一。

    这场规模浩大的科举,是北人不曾经历的,让人难以忘怀。

    三天两夜。

    第一场是贴经,是填空题,儒家经典,最基础的。

    第二场,是策论,考取进士的心胸,见识,以及志向。

    第三场,也是填空,只是考取的律法,典章,不懂法律规矩,如何做官?

    第四场,则是明算,算数题,无论是测量田亩,还是统计丁口,都需要。

    第五场,则为命题诗赋,算是考取文采了。

    这是连轴转,不带一丁点歇歇的,张齐贤出来后,感觉自己都快虚脱了。

    睡了一大觉,才算缓过来。

    一千一百多人中录取一百二十人,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像他这种北方,对于此次进士科考试,实在是陌生,晦涩,眼见南人笔快如飞,真是心思酸痛。

    街面上到处都是饮酒作乐的举子,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

 第一千零七十章

    无论是考官,还是考生,虽然地处不同,但却紧张的心情是相同的。

    王溥待在相国寺中,与两个副考官,需要在五天时间内,审阅五千多份文卷,可以说时间是非常的紧张。

    而,更令他难受的是,一千多人中,北方举子文采确实,远远不如南方。

    到了最后一天,一百二十个名额出来了,而夸张在于,北人竟然只占据了不到十个。

    “太低了——”王溥作为宰相,并非纯粹的文人,他当然知晓,科举是个政治问题。

    所以,从来没有什么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

    “相公,下官再三搜寻,也只能这区区九人可以入目,况且,日后这些人的文卷,都是要公开出去的,若是发现了纰漏,可就大事不好。”

    陶谷摇摇头,一脸苦笑道。

    作为前朝老臣,拿到这个副考官任务,他欣喜若狂,这是他复起的征兆,捞取大量的政治资本。

    但不曾想到,区区的进士科考试,竟然还关系到了政治,这让他的白头发,又多了几根。

    礼部尚书黄天佑闻言,也点头道:“南方举子,数年来已经熟悉了流程,对于科举也不再陌生,北方举子未必是因为文采不如,而是因为不了解罢了。”

    “如,第三场,考取律法,北人怎能熟悉堂律,有所不如也是应当的。”

    “没错——”

    王溥点头道:“还有第四场,考取的是算学,北方举子多有不识,从去年的秀才举人试到如今,也不过半年的功夫,再怎么学习也是赶不上南方的。”

    “这是,这般数字,还是太过于偏离,诸位还是在筛选一番,看罢黜的问卷中,可否有勉为其难者,北方战乱频繁,朝廷新复,凑个整数也好——”

    “喏——”陶谷、黄天佑二人苦笑不已,又埋首于那些文卷之中,再次进行淘换,希望能发现一个被埋没的金子吧。

    历经两个多时辰,三人选出了几十个文卷,但或多或少,都有难以填平的纰漏,不足以持。

    “咦——”直到要将名单送与皇宫时,陶谷终于发觉了一份可以拯救的问卷:“相公,请看,此卷应该可行。”

    王溥连忙拿来一看,双眼一眯,立马就觉察了文卷的错漏之处。

    原来,这位考生,文笔倒是通畅,字也写得不错,唯独在避讳之中,忘了将嘉字,进行避忌。

    虽然皇帝将自己的嘉字,增添了木字旁,但由于影响过深,朝野上下,依旧把嘉字当做避讳。

    书写时,要么进行替代,要么就缺笔,绝不会傻愣愣的进行书写的,这成了潜规则,谁都知晓。

    唯独这样一个人,或者是不知道这个潜规则,亦或者是忽略了,所以出现了如此大的纰漏。

    所以,即使其文采不错,但是在策论时,毫不犹豫地罢黜了,接下来的文卷,自然没得看。

    如今,王溥仔细看来,五份文卷,皆写了不错,唯独这份纰漏,难以忽略。

    “朝廷求才,如饥似渴,若仅仅因为咱们些许无法抬上桌面的规矩,就罢黜一个人才,这般不可行。”

    王溥向二人轻声说道,随即,在他们的错愕之中,提起了笔,在嘉字的士字下面的一横,延长了些许,变成的土字。

    “如此,也算是缺笔罢了——”

    “相公所言自当如是!”

    两人恍然,感到了由衷的敬佩。

    没有一般的急智,是想不到这招的。

    无论是考官,还是考生,虽然地处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