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再起-第6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朔方镇别看如今如此落魄,但可是与安西军共同组成了平叛大军,甚至占据主要兵力,后来也是由于势力庞大,不断地拆分,才形成只有两州的规模。

    无论是西域,还是战马,朔方军都是重中之重。

    “冯继业如此所为,其想必是内外交困,无可奈何之举。”

    赵诚轻笑一声,说道:“不过,冯家久居灵州,如今迁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大有裨益。”

    的确大有裨益,胡姬什么的他还真没尝试过。

    李嘉点点头,说道:“既然其如此上道,就顺从与他,给他个节度使头衔,再封个伯爵,让其在洛阳养着吧。”

    “不过,对于朔方镇,可不能忽视,须得派遣得力人手去往,好能镇压那些骄兵悍将,以及嚣张的胡人们。”

 第1124章讨论

    “陛下,赵赞如何?”孙钊轻声道:“听闻其在延州,党项人闻风丧胆,对于蛮夷,其还是有一套的。”

    “不可!”皇帝还未言语,赵诚就直接否决道:“党项久居银绥四州,势力不断地扩大,有赵赞居之,可以有效镇之,不可轻动。”

    见之气定神闲的否决,孙钊也没有了往日的顶撞,多年来的首相生涯,让赵诚不知不觉就占据了优势,难以制衡。

    李嘉不动声色,瞅着赵诚的威势,心中颇有些腻歪,首相权势越大,他这个皇帝就越不安稳。

    权力心思在作祟。

    赵赞虽然能力强,但肯定不会去往朔方,其心思多,并不是纯粹的武将,还是钉在贫瘠的陕北吧!

    “要不,杨廷璋如何?”邓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妥!”这时,王溥也发出自己的声音,不顾邓斌难看的脸色,直接否决道:“郭守文也在陇右,担任通远军一职,怕是不便。”

    郭守文与杨廷璋的关系,自不再提,毕竟杨廷璋还是郭守文劝服的,瓜田李下,这两人要是做出点什么,还真不容易拿下。

    “郭守文也来上书,言语朔方军之忧患,冯继业之难守,其想来对朔方还是有所了解的。”

    皇帝沉思片刻,这才言语道:“西北重地,民风彪悍,土地贫瘠,须得派遣能知擅兵者前往,通远军与朔方相近,恰巧可以顺理成章地入职,少一些空隙时间。”

    “就让郭守文去吧!”

    “陛下,是不是太快了些!”

    魏仁浦年老持重,声音颇有些厚重:“毕竟郭守文才不过三十来岁,怕是日后不好用之。”

    “不碍事!”李嘉颇有些意气风发道:“年轻人气势足,无所畏惧,在西北那地界,满地都是蕃人,羌人,必须胆气足,就得用年轻人,老将反而不适合。”

    虽然郭守文不是元从老臣,但相对于李继勋等前朝遗将,更值得信赖。

    开拓西域,就得用年轻人的开拓劲。

    皇帝一言定下,众人自无不可。

    随即,皇帝又怅然若失,借着灵州,想起来西域,不由得:“归义军如今仅剩瓜、沙二州,偌大的西域,四分五裂,被回鹘人占据,不知多时,才能恢复安西四镇。”

    “陛下!”赵诚闻言,以为皇帝还想再次发动战争,不由得说道:“自古以来,各朝各代,皆是先平中国,再图西域,如今北有燕云未平,其乃是朝廷忧患所在。”

    “在此之时,若是大举西征,对于朝廷来说得不偿失,舍大弃小。”

    “我知道!”李嘉摆摆手,轻声道:“幽云不下,我是不会去往西北的。”

    前唐对于西域,那是上百年的开拓,安西都护府是废了再起,起了再废,光是迁徙而去的民众,就超过了百万。

    李白一家就是这么去的,

    结果,安史之后,前功尽弃。

    数百万的汉人,被抛弃在西域,屯垦,军队,城池,军械,全部都已被吐蕃人占据。

    这跟英国人丧失北美十三州很相似,都是无可挽回的局面,成本大于盈余。

    接近百年后,张议潮以一己之力,趁着吐蕃王朝衰落之际,煽动遗民起义,恢复了西北十一州,泰半个西域恢复。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到了如今,只有两州,二三十万人,根基近无,这还怎么恢复?

    所以,西域不急,眼前还是思量,怎么恢复幽云十六州吧!

    就算如此,李嘉还得做出长久的打算,西域自然不能放置不理。

    若是不说几句,指不定朝野就会选择性忘记,毕竟西北还是太遥远,离洛阳太远。

    洛阳不像长安,关中需要陇右才能安稳,而洛阳始终隔着一个关中,看样子挺安稳的。

    “陕西府如今有多少军屯了?”

    皇帝思虑万千,沉声问道。

    赵诚思量一会儿,这才说道:“自神武八年到如今,近十万降卒去往了关中,建立近两千个军屯,增添户口三十万。”

    “不过,由于咱们添置牛粮,让他们省去了不少的时间和耗费,大约明年,就可变为熟田,缴纳赋税了。”

    “开拓的土地,几乎是河流两岸,陕北的很少,约莫三十万顷,足以让关中自给自足了。”

    “换句话来说,关中要不了多久,就不再有缺粮的危险了?”

    李嘉着实兴奋,他拍了拍手,说道:“若是继续下去,反而能够成为粮仓,反哺洛阳了。”

    洛阳盆地太过于狭小,不过数百平方公里,作为都城,还是犹嫌不足,更不提养活自己了。

    所以,若是关中地区恢复良好,没了都城做拖累,充任粮仓还是很好的。

    两条腿走路,老是依靠江南的粮食,可不是好法子,一旦被劫,就是水深火热了。

    “看来魏国公做的还是不错的!”

    皇帝对于这个老丈人还是挺满意的,不作,而且还有本事,年纪大没野心,真是再好不过了。

    既然打消了西进的念头,那么对于北方这个契丹巨人,就得着手对付了。

    郭进统帅河北府的兵马,韩熙载担任知府,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毕竟太过于柔和,不符合军事体制。

    “所以,朕有意,让韩熙载担任湖北府知府,未知河北府空缺,了有人适宜?”

    皇帝又抛出一个位置,让宰相们颇为欢喜。

    知府之任,地方封疆大吏,而且,河北府乃是北方用兵要地,所以后勤工作至关重要。

    但,这也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若是组织得当,可是能获得不少的加分。

    对此,宰相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选,五六个人摆放在李嘉面前,让他颇为头疼。

    在这几人中,王溥推荐的陶谷,却让李嘉眼前一亮。

    陶谷作为翰林学士,今年担任重任,北伐北汉时,组织了河北方面的后勤工作,虽然不说出色,但也是很不错的。

    年纪大,做事周全,能力足,经验不差,而且还是前朝老臣。

    真可谓是非常适合。

 第1125章唐末六朝传

    会议没有持续多久,就很快地结束了,政事堂的宰相们都挺忙的。

    唯独首相赵诚留下了下来。

    难道是皇帝心生忌惮?准备辞相?

    当然不是啦——

    而是赵诚担任主编撰的唐末乱史,也就是六代史,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史。

    经过两年的粗略编辑,由于是近代的史书,许多老臣,旧籍都在,采集史料那是相当的方便,甚至许多老臣等私底下还编撰私史。

    比如,范质的《五代通录》,就是很好的底本。

    这般,再加上翰林学士们的齐心协力后,两年时间编辑六十的历史,可谓是相当的通畅。

    历史上以薛居正为首的五代史,也叫做旧五代史,只用了一年半。

    而李嘉让翰林学士们进行编撰,可谓是人力物力充足,别的都不提,各国的起居注,那是清晰明白。

    “启禀陛下,史书暂命为《梁唐晋汉周宋书》。自朱温篡位,至大唐复立灭宋,之间六十载,所以史书共编撰一百八十卷,其中,纪六十八,志十四,传九十八。按断代为书,分为,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宋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

    赵诚颇为荣幸地说道,脸上止不住的得意。

    编史,对于文人来说,的确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名留青史,如司马迁,班固等,能够担任主编即使作为宰相,赵诚依旧难以掩饰心中的兴奋。

    “多少字?”皇帝听闻到那么多的书,表,志,传后,皱起眉头,这是史记的标准,就是对于他来说,完全没有直观的认识。

    “这……”赵诚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问道了,这个角度太刁钻了,他一时间有些回答不上来。

    思虑了片刻后,他才轻声道:“由于史料充沛,约莫有五十多万字!”

    闻言,李嘉第一反应是感觉好少,这在起点,就是阑尾书,但一想起这是古代,就觉得很正常。

    因为其用的,都是文言文,讲究言简意赅,翻译成白话,起码得翻两三倍,这样一来,就显得格外多了。

    要知道,史记,可以是描绘三皇五帝到汉初,两三千年的,也才五十二万字,六十年用五十万字,已经算多了。

    “五十万!”李嘉轻声呢喃着,然后看了一眼赵诚,说道:“史书的名字不成,太长了,就唤作《唐末六朝传》。”

    赵诚闻言,点点头,表示明白。

    “如此处理李存勖称唐皇一事?”

    李嘉轻声问道。

    李存勖的地位很尴尬,他是沙陀人,赐姓为李,但却僭越称帝,而且国号为唐,这就让李嘉很尴尬了,岂不是说,他这个唐,承继是李存勖的唐?

    但要是不承认,人家的确是称帝了,这是不可抹杀的,而且还很尊敬前唐宗室。

    所以,这对于编撰历史的人来说,是很大的困难,一个处理不好就是政治法统的问题。

    这也是为何史书国修的缘故,也是赵诚之所以亲自汇报给皇帝的原因。

    如果没有皇帝的认可,这本书就根本无法印刷,弄不好,反而影响他的政治生命。

    赵诚身躯微微下弯,面色严肃,拱手道:“陛下,李存勖受封晋王,可书其为晋主,国号为唐之事,则一笔带过。”

    “哦?”李嘉来了兴致,他直起身,说道:“可是效仿《三国志》,以刘备为蜀先主之事?”

    众所周知,西晋的法统来自曹魏,而曹魏又来自东汉,所以,曹魏在史书中,必须是正统,而像蜀汉这种宗室自立,就不能称帝,刘备只能以先主称之。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区区一个称谓,就代表了一切。

    李嘉对此倒是满意,毕竟李存勖是晋王,以晋代称也无妨,但石敬瑭呢?人家的国号可也是晋。

    “石晋可称之为东晋,李近可称之为西晋。”

    听到这,李嘉糊涂了,东晋西晋这样命名,那司马家的晋呢?

    面对皇帝的困惑,赵诚颇不以为然,说道:“自古以来,朝代别称,不过是史学家的俗称罢了,以区别其名,李存勖建都与洛阳,可称为西晋,石敬瑭为汴梁,可称之东晋。”

    “至于司马家,可称谓为前晋后晋,因俗而称,陛下虽然不习惯,但过一些时日,就习惯了。”

    听到这番话,李嘉才恍然大悟。

    他记忆中的那些所谓东汉西汉,东晋西晋,其实是史学家的别称,根本就不是官方称谓,东汉跟西汉,官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