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成祖-第4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桓倒是也没有慢待他,亲自在文德殿设宴,准备了相当丰盛的宴席,还特意把太傅李邦彦叫来。

    这位浪子宰相都高兴的要哭了,官家啊,你总算想起老臣了,你说这昭勋阁怎么能没有老臣?

    难道老臣真的失宠了吗?

    赵桓对合不勒汗笑道:“你出兵协助平叛,杀伐果决,忠勇可嘉,的确是大宋忠臣,理当重赏……只是朕秉持一颗仁心,不愿多做杀戮,卿还要体谅朕的用意啊!”

    合不勒汗急忙站起,“好教官家得知,圣天子仁慈爱民,蛮夷之人也心知肚明……只是官家到底不是我们蒙兀人,不清楚我们的习俗……官家的仁慈不会有用,放他们回去,接下来又会举起弯刀,拿起弓箭,继续和大宋作对,只有把他们屠戮干净,才能真正获得太平!”

    赵桓眉头微蹙,李邦彦察言观色,看出了赵桓的不悦,心中暗道这个合不勒算是要倒霉了。

    “听卿这么说,朕的确不懂草原的规矩,看起来以后草原的大局,都要仰仗你了。”

    合不勒竟然没有听出赵桓的戏谑,反而眼前一亮,以为机会来了,连忙说:“官家,只要让臣负责,臣愿意讨平草原诸部,从此之后,唯命是从,忠心耿耿,为陛下鹰犬,如有违背,臣愿意不得好死!”

    赵桓大喜,竟然站起来,走到了合不勒的面前。

    “果然是忠勇无双……有你这样的忠臣在,朕无忧矣。”赵桓一转身,让人取来了一套金灿灿的铠甲,又有一柄佩剑,一并赐给了合不勒。

    李邦彦还在旁边帮腔,“合不勒汗,能得到官家铠甲的人可不多,我只知道秦王韩世忠啊!”

    合不勒一听,更加激动,连忙跪在地上谢恩。

    赵桓笑了,“提到了良臣,朕倒是想多说两句,他虽然是武臣,但是却有一颗向学之心,填出来的词颇有功力……合不勒汗,你现在是几十万人的首领,能打仗很好,可是在打仗之外,还要有些真才实学啊!”

    赵桓拉着还有点迷糊的合不勒,笑呵呵道:“读书不光是孔孟之道,还有别的东西……比如说兵法,比如说火器,还有天文地理,农牧渔业,衣食住行,丁口户籍……这里面都有大学问。合不勒卿,你要是愿意,就留在武学,朕也会亲自授课,讲讲心得体会……你意下如何?”

    合不勒大惊失色。

    什么意思,要把他留在北京?

    “官家,臣,臣还要处理部族之事,只怕不能久留!”合不勒汗急了。

    这一刻赵桓闭口不言,而太傅李邦彦却是心中有数,还真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赵桓的用意。

    “合不勒汗,你方才讲草原有草原的规矩……这话没错,可你也要清楚,当今天下,只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大宋的规矩,就是官家的规矩……朝廷可以暂时尊重你们的传统,但是有些事情必须要改!譬如说杀壮丁……车轮才多高啊?把成年男丁杀了,然后瓜分女子财物……这无论怎么看都有些过于野蛮了。”

    合不勒嘴角抽搐,“李太傅,这这可是千年来的规矩,不好改变啊!“

    “那就从你开始!”

    李邦彦冷冷道:“你这个汗王就要先学会怎么治理手下的部民……我看草原地广人稀,矿产不在少数,一定说养活不了自己,我是不信的。你现在就跟着大宋,好好学本事,等学成之后,回去治理部民,岂不是更加合适!”

    合不勒猛地吸口气,突然幽幽道:“我忠心耿耿,从来不敢背叛朝廷,结果朝廷就这么对待忠臣,未免让人寒心了吧?”

    李邦彦笑容不减,“汗王,你想想,如果不是官家处理此事,而是金国,还有之前的大辽,又该怎么样?”

    合不勒汗咬着牙道:“上国天子,怎么会背信弃义?和蛮夷一般?”

    这位的怒火扑面而来,简直恨不得把李邦彦跟吞了。

    李太傅依旧不慌不忙,笑呵呵道:“你也知道天子和蛮夷不一样……若是官家坐视你屠戮壮丁,灭绝部落,岂不是成了你的帮凶?那才是真正的蛮夷!”

    “你!”

    合不勒汗终于无言以对,只能恨恨道:“官家未免妇人之仁了,你的法子解决不了问题!”

    赵桓大笑,“要怎么办?杀掉壮丁这是个办法……朕这里还有更极端的,一个成年蒙兀人的头盖皮一百两银子,女人和孩子五十两……鼓励杀戮,或许要不了几十年,就能把你们屠戮一空!合不勒汗,你看这个办法如何啊?”

    合不勒大惊失色,浑身哆嗦,冷汗止不住往外冒,“官,官家,这,这不是人能做的!”

    “没错!”赵桓不客气道:“所以朕才打算教化为主,你要明白朕的苦心!”

    。

 第501章 治河

    合不勒汗被赵桓留在了京城,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作为草原诸部当中,势力最雄厚的一位汗王,而且得到了朝廷正式册封,却被大宋给扣下了,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好事情。

    一时间草原之上,风起云涌,有人嚷嚷着要报仇,有人却希望朝廷杀了合不勒,更有人想趁机夺取乞颜部的控制权。

    总而言之,各种人员全都冒出来了。

    只不过他们虽然野心勃勃,但是却要面对赵谌的行台和通辽的岳飞所部显然诸部当中,还没有出现能挑战大宋的枭雄,因此只能一半是粥,一半是屎,周而复始地闹腾着

    倒是赵桓,他说要给合不勒汗上课,还真不是说笑话。

    自从靖康十三年农历二月份开始,赵桓就带着一群重臣,离开了京城,顺着黄河沿线,不断考察。

    首相赵鼎,次相李若水,工部尚书林景贞,户部尚书陈康伯,兵部尚书刘子羽,御史中丞胡铨这几位全都跟随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个工兵统制官杨沂中,悉数在列。

    此刻黄河已经解封,水势滔滔,浊流滚滚,听在耳朵里,宛如牛吼雷鸣,好不骇人。

    面对这条脾气古怪,不时祸乱的巨河,当真是很让人无可奈何。

    “朕听人说,圣人出,黄河清如今黄河浊流滚滚,可见朕非圣君,你们也不是圣贤之臣啊!”

    赵鼎面色尴尬,“官家,这都是臣等无能,请官家治罪!”

    赵桓摆手,“赵相公,你这话就不对了,朕不是要治谁的罪有些事情就是做不到,譬如说从古至今,有那么多帝王都希望长生不老,烧铅炼丹,非但没有长生,反而把自己的性命误了,生老病死,这就是无可奈何之事,朕又岂会怪任何人!”

    赵桓冲着这几位重臣,笑呵呵道:“朕想问大家伙的是,黄河真的无从治理吗?”

    此言一出,群臣都陷入了良久沉默。

    黄河水患不断,而宋代之后的水患,更是远超前代,不论是规模、频率,还是带来的祸患,都让大宋苦不堪言。

    想治理黄河的人,不在少数,拿出方案的也所在多有,可要说能治理好黄河,谁也没这个把握。

    沉默了良久之后,李若水突然站出来,躬身道:“臣以为治黄非是小事,却也不是不可为之如果能持之以恒,找准办法,耗费几十年功夫,可保黄河千年无恙!”

    赵桓严肃以对,沉着声音道:“你可有把握?”

    李若水坦然道:“官家,东汉王景治河,距今近千年,凭什么东汉能做到,我皇宋就做不到?臣不服气,天下有识之士,也不会服气。我们难道就不如老祖宗吗?”

    李若水的质问,黄钟大吕。

    王景的确是治水奇才,在他之后,八百多年间,黄河没有出现大规模改道,经历了难得的平静时期,如何歌颂,都不为过。

    只不过不断多好的工程,都有坏掉的时候历经千年,王景疏浚的黄河故道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泥沙,河床高起,不堪重负。

    就在仁宗年间,黄河决口,河水北流,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大名府,恩州,冀州等地,百万河北民众,做了水中鱼鳖,好不凄惨。

    黄河决口属于天灾,倒也不至于大惊小怪,可接下来大宋君臣的操作,却让人窒息了,而且这个窒息操作还不是一次,而是足足三次!

    黄河决口之后,彼时大宋的宰执们不是想着河北百姓,不是想着如何治河,如何救济灾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对手辽国,骨子里的怯懦让他们惶恐不安。

    众所周知,在失去了燕云之地以后,北宋在宋辽边境,依托白洋淀等地,弄出了一大片河塘水域,号称水上长城。

    这些水网池塘,连绵不绝,按照大宋君臣的设想,正好能够阻止辽国骑兵南下只不过他们忘了,能阻挡辽兵,也能影响宋军自己换句话说,修建水上长城,就和修建马奇诺防线一样,等于放弃了进攻,不再奢望恢复燕云之地。

    靠着一条不知道有多大作用的水上长城,获得心理安全的大宋君臣,在听说黄河改道之后,惶惶不安。

    北流的黄河会产生两个问题。

    其余,黄河巨量泥沙能轻易填平所有水池沟渠,把水上长城变为平地其次,如果黄河流到辽国境内入海,那么辽兵就能顺着黄河,逆流北上,直取开封。

    这种担忧把大宋君臣都吓傻了。

    于是他们赶快拟定了一个方案,通过六塔河,把北流塞上,引黄河水返回故道。

    计划很完美,第一步就夭折了六塔河的宽度不过是黄河的五分之一,根本承担不了天量的黄河水。

    于是工程完成的当天夜里,立刻决堤,被洪水淹死的百姓,成千上万。

    其实这一次回河失败,就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走不通。

    但是真的不要高估大宋君臣的智商五年之后,黄河在大名府再度分成东北两流,史称二股河。

    由于河水泛滥,朝中再度出现了争执,一派认为北流稳固,只要在河岸修堤束水,就可以将黄河顺利引导入海,也可以依照河堤,抵御辽兵。

    奈何这一次王安石做了反对派他的主张依旧是塞北流,修河道,导黄河水回故道。

    可是此时距离东流断绝已经好几年了,故道淤塞,和地面几乎一平,又怎么承受黄河水?

    结果就是在塞了北流之后,同年黄河再度决堤上一次是往北流,淹了河北,这一次是往南,淹了两淮!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这个结果,大宋的君臣似乎并不怎么在乎,毕竟是往南流了,黄河天险还在,面对大辽,还有依仗,不至于太过被动。

    至于老百姓的损失,谁在乎啊!

    只不过大宋君臣又一次低估了黄河的暴脾气。

    没有过多久,黄河又在澶州决口,再度恢复北流。

    时间到了哲宗朝,由于人建议塞了北流,恢复东流不出意外,黄河再一次决堤这一次的水灾还要超过前面两次。

    残酷的现实彻底打消了大宋君臣回河的打算。

    这段历程就是所谓的三议回河。

    “从仁宗皇帝到哲宗皇帝,有旧党有新党,一而再,再而三!”李若水毫不客气批评道:“口口声声喊着在德不在险的朝堂诸公,却把黄河天险看得比万千生灵还要重无数倍!三次回河,三次决堤,淹死百姓何止几百万,损耗民力,不可胜数!以定州为例,原本屯兵十万,是抵御辽兵的重镇,可经历黄河水患之后,兵马不过五六千!”

    “假使朝中诸公,肯沿着黄河走一走,瞧瞧河道情形,心里有百姓疾苦,也就不会一错再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