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成祖-第4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放在翰林院当个摆设,朕岂不是也成了好大喜功之辈了?”

    这几个人都咧嘴了,说实话,大规模修书,前朝也干过,北宋也修了好几部大部头,十分凑巧,这些书最后都成了摆设。

    没有办法,字数太多,规模太大,你想看,还没有人愿意出版呢!

    说实话,在电子版,网上阅读出现之前,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书籍是很有限的,或许听说过名称,但是根本没有书可看。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一位衣着考究的讲师,站在电视台的讲坛上,侃侃而谈,很快就能蜚声全国,成为名人,这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当各种材料都能从网上找到,民间的大神层出不穷,事情就出现了偏差。

    过去可以号称研读史书几十年,写专著多少本……反正普通人也没处查去,而那些同行即便知道了,也未必拆穿。

    可是一旦所有感兴趣的人,都能翻阅史书,都能阅读不同版本的红楼,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过去靠着垄断书籍,垄断发声渠道,进而垄断学术,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轰然倒塌。

    所以就有了关于明史的争论,所以也有了主流红学的尴尬……至于公知神话,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朕修书,说到底是为了承前启后,是为了推行教化。绝不是修成一本大书,就放在那里当装饰品。再说得明白点,朕觉得现在还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够。”

    “就拿《靖康大典》来说,每个县至少要有一套,主要的学堂,也该有一套。像太学,武学,还有那些主要的书院,怕是一套还不够哩!”

    赵桓说到这里,再看几位大臣,胡寅就惶恐道:“官家,大典如此重要,只怕地方要专门建造房舍,用来储藏啊!”

    赵桓欣然点头,“没错,朕索性就再给你们提一个要求,要在各地兴建图书馆,每个县城,至少要有一座。还要给所有希望读书的人提供便利,准许借阅传抄。”

    “再有,关于大典中的各个部分,要编写简略的通行本……还有,要告诉所有人,大典中的部分内容,会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

    赵桓每说一句,这几位的脸色就难看一分。

    当赵桓提出要放在科举之中的时候,几位大臣都破防了。

    依旧是胡寅,他斟酌了再三,才仗着胆子道:“官家,臣,臣以为切切不可!大兴教化,固然是好事。可若是这么一来,许多无知百姓都会卷入其中,他们丝毫不懂朝政,只会如盲人摸象一般,大放厥词,胡言乱语,搅动人心。会,会给朝政落实带来不便。”

    胡寅说完,胡诠竟然也道:“官家爱民之心,臣等已经领会。只是如此一来,怕是百姓难以承受。还请官家三思啊!”

    赵桓脸上挂着笑,并没有多愤怒,这几位的想法,甚至是整个朝堂重臣的想法,他都一清二楚。

    “说到底,还是要让老百姓笨点,蠢点,老实点,才好落实做事。毕竟你们也不知道每一项政令到底如何……如果老百姓太清楚了,反而不好,是吧?陈卿?”

    陈康伯脸色煞白,竟有些颤抖了。

    说到底,他不是李钢、吕颐浩,甚至没有赵鼎的资历。如今官家以《靖康大典》发难,莫不是又要更换政事堂?

    “臣,臣惶恐,万难领会官家的意思,还请官家治罪!”

    “不用!”

    赵桓一摆手,笑道:“请什么罪!朕当了这么多年的天子,有好些事情朕也明白。身为朝廷重臣,首先要关心的就是朝局,就是大势。说穿了,就是要有个规矩。这个规矩能避免下面人不听命令,也能避免上面的人胡乱折腾,从而维持天下的稳定,对吧?”

    陈康伯干脆跪倒,其他几个人也都跟着,伏身地上,大气不敢喘。

    真是不寒而栗!

    他们惶恐,赵桓却是很淡然。

    古往今来,任何官僚体系追求的都不是是非,而是治乱!是规则!是稳定!

    所以不管《是大臣》《大明王朝》还是《纸牌屋》,老百姓都是无知的,最容易糊弄挑唆的,必要时候,必须苦一苦的。

    尽管赵桓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也不敢说自己就打破了传统。

    “用不着害怕,朕知道,维持这套规矩未必尽善尽美,但是胡乱折腾,必定是天下大乱,后果不堪设想。朕想做的无非是让这套规矩更加合理,不论内外,都有人监督罢了。”

    赵桓说着,亲手拉起了陈康伯,又把胡寅等人搀扶起来。

    随后赵桓认真道:“朕不会贪恋龙椅的,太上皇做了二十五年天子,禅让给了朕,朕不想比太上皇少,但也不会多太多。”

    “官家!”陈康伯急了,“太上皇那是金人压境,无力应付,才禅位官家。如今官家春秋鼎盛,天下太平,怎能随便弃臣民于不顾啊!”

    胡寅几个也都急红了眼,《靖康大典》就很吓人了,又突然出了退位之说,这是什么意思?

    是责备群臣架空天子?

    还是新的血雨腥风要来了?

    大家伙惶惶不安,战战兢兢。

    赵桓微微摇头,“朕说得都是实话,你们却非要胡乱猜测,无端揣度。朕要推广大典是真,打算退位也是真。”

    “对了,还有一件事,朕打算往南瞧瞧,巡视地方,亲眼看看这二十几年,朕做得如何,天下百姓是怎么看的……”赵桓语气真诚,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几位大臣渐渐相信了赵桓是说真的。

    可正因为是真的,他们几个才汗毛倒竖,压力如山。

    官家把推行教化,教育百姓视作最后一件要紧的事情。

    无论如何,都要办好,不然没法给官家交代。

    甚至说办不好,连储君都没法顺利登基即位。

    但是一旦真的按照赵桓的要求办了,这往后就会凭空多出无数的枷锁掣肘。

    可要说就硬是反对,貌似也不行,毕竟赵桓愿意退位,对于朝臣来说,等于是悬在头上的龙泉可以暂时放下了。

    这位官家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瞧见没有,赵桓一下子就把朝臣推到了漩涡的中心,让他们纠结去吧!

    很快,赵桓就下旨,要效仿上古贤君,舜巡天下。

 第566章 兴百科之学

    赵桓决定行舜巡之事,可不是随便来的。大舜在位的时候,定下了每五年出巡一次的规定。也就是皇帝到地方上,奖功罚过,处理事务,会盟诸侯……总而言之,皇帝是不能坐守都城,当个宅男的。

    只不过这种上古时候的规矩,已经默契地被群臣忘掉了。每每夸奖三代之治,效仿古之贤君的时候,是绝口不提舜巡的。

    当然了,赵桓不是谁都能欺负的,甚至他的这次行动还能成为日后的祖制,也算是给后世子孙造福,不用被群臣控制。也只是可能性而已,毕竟万一懦弱无能,自己不争气,谁也没法子。

    赵桓决定南下,朝中诸公,主要的臣子,他是一个都没带。跟在赵桓身边的只有刘晏和刘錡两个武臣,贴身护卫。

    另外还有陆游,以及朱熹等年轻文臣。

    陆游在这几年里,已经混成了天子近臣,十足显贵。

    至于朱熹,他现在还是在国子监挂着职位,并没有正式官职。但谁都知道,他是天子面前的一支笔,也是前途无量,甚至有人断言,朱熹有朝一日必定宰执天下。

    只不过朱熹自己清楚,他距离宰相不是近了,而是更加遥远了。

    这个毛病就出在了《靖康大典》的上面。

    赵桓主张修书,这事情从很早就开始了,最初有衍圣公孔端友,有吕好问,胡安国,甚至有杨龟山等人参与。

    就连赵佶都修了一本通识。

    在三年前,朱熹升任了大典的副总裁,属于最后把关的重要人物。

    按理说凭着修订大典之功,朱熹可以瞬间平步青云,但是对不起了,赵桓连个正式的职位都没给他。

    朱熹也挺明白事,这么一本巨著,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就好。

    可话虽然如此,什么没有捞到,也迫使朱熹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错了。

    这些日子他似有所悟,毛病就在《靖康大典》上面!

    赵桓希望修书,是修出一套可以流传天下的大书,可以给各行各业定规矩,可以推动大宋向前发展。

    结果呢?

    这帮人修成了囊括各种古籍的鸿篇巨制。

    倒不是说这种集书不好,而是说没法普及,就算是顶尖儿的翰林,也未必有功夫读完。而且就算读完了,又能怎么样?

    还是一团乱麻,距离赵桓要的教化天下,还差得太远了。

    说到底,就是不接地气,南辕北辙。

    知道了缘由,朱熹都冒冷汗了,生怕赵桓跟他算账。

    不过赵官家还是很宽宏的,并没有过多发脾气,只是决定舜巡天下。朱熹能察觉出来,这里面一定有所关联。

    他还是很老实没有过多废话,免得给自己惹祸。

    赵桓说走就走,没有过多停留,在中秋之前就动身了,连月饼都没吃。从北京南下。很多人都以为官家会走开封,去故都瞧瞧,哪知道赵桓竟然直接走了齐鲁大地,选择了济南府南下。

    而赵桓到了济南府之后,身边多了一个人,正是宗颍。

    “这么多年了,朕给你写了好几封信,要你入朝,怎么一直没有动静?”赵桓一开口,把朱熹吓了一跳。

    面前这个小老头架子也太大了吧?

    官家请他都敢不去?

    没错,这位还真敢!

    宗颍的爹就是老相公宗泽!

    哪怕过去了多年,当初抗金的主要功臣,也都是大宋朝野传颂的英雄,其中宗泽单骑北上,力战强敌,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按照宗泽的功劳,给宗颍一个清贵的职位,熬个十年八年,胜任尚书,乃至宣麻拜相,都是可以的。

    只不过令人诧异,宗颍先是拒绝,后来执意要到地方为官,而且也不是当什么大官,是当县丞,后来升县令,通判,最后升任了济南知府。

    他走了一条标准的地方官之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到济南知府,已经可以烧高香了。

    但是像宗颍这种出身,仅仅是知府,的确太惨了一点。

    更让人诧异的是宗颍并没有让儿子入朝为官,也就是说宗家只有两代为官,让人颇为不解。

    “官家,臣是有自知之明的,让臣入朝,只会坏了国家大事,就连这个知府,臣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赵桓笑了,“你说自己不会当官,朕姑且信之,可你编了一本书,朕倒是想瞧瞧。”

    宗颍稍微迟疑,似乎有些为难。

    赵桓问道:“怎么,不愿意给朕看看?”

    宗颍连忙摇头,“臣不敢,臣只是觉得这里不方便。”

    “那就找个方便的地方。”赵桓一副急不可耐的模样。

    宗颍无奈,只能带着赵桓去了他的书房。

    等到了书房之后,大家都是一愣,因为这个书房颇为宽大。但是摆设又少得可怜,只有一张巨大的书桌,上面不光有笔墨纸砚,还有许多颜料。

    编书,作画,居然放在了一起。

    也不知道是画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

    朱熹正在思量之时,赵桓就已经主动走到了桌案前面,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