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三桂喃喃道,他心中一直对山海关念念不忘,那个位置太重要了,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趁机占据关墙赖着不动,为以后的选择攒足资本。

    一路上,吴三桂绞尽脑汁,终于有了决定:保存实力!

    守住吴祖两家锦州到宁远的这部分地盘,静观其变,有大凌河与小凌河相阻,相信八旗军即便打下了沈阳,也不会继续冒险南下了。

    皇太极曾写过不少“情书”给祖大寿,足以表明清廷对锦州的重视,

    他完全可以拖延时间,坐等中原变局,大明、大顺、大清,三方皆可任自己选择,谁给的价码高,条件优渥,态度诚恳,我就跟谁混!

    想到这里,吴猛抽马鞭,前往锦州寻找祖家之人商量此议。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64章 北伐计划

    江南各省通往南京城的官道上,车马停顿,百姓避让。

    道上各色大旗飘扬,密密的帽儿盔晃动,层层叠叠的盾牌、火铳,如洪流般奔如南京的方向。

    源源不断的兵马往南京而来,所有甲士尽皆青壮,头戴精良的铁笠盔,身穿精良的铁甲,身上背着火器,绵延的队伍也不知有多少万,阵阵军靴踏在地上激起大片尘土,如巨龙翻腾。

    此番阅兵出征,朱慈烺调动了江南七大军所有人马,共计三十万,各地只留下屯田兵和城防军驻守。

    看着官道上涌动的洪流,沿途官民皆是神情震撼,心中涌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压迫感与冲击。

    腊月二十八日,距离登基大典举行只有三天,朱慈烺在武英殿召见了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杨御蕃、卢象坤、沈寿崇、杨其礼、高邦、李少游、赵景麟、戚广阳、徐青山等海陆两军百余名武将,包括前来旁听的李定国和朱成功。

    以靖武伯孙应元为首,一众将官身披精良甲胄,皆向朱慈烺拜倒,一阵甲叶作响,众将单膝下跪,双手抱拳,齐喝道:“末将拜见太子殿下!”

    他们大声齐喝,语气中充满生机勃勃的气势,众人心中亦是激动,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这样叩拜皇太子了,下次觐见就得称陛下了。

    朱慈烺微笑着虚扶双手,道:“众将请起!”

    这些人大多都是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老部下,又有情报部、赞画部诸人都在列,可谓是济济一堂,精英荟萃。

    朱慈烺笑道:“咱们很久没这么聚在一起了,今日本宫召见你们,可不是为了请宴会啊!”

    “臣等明白,北伐流贼,扫平中原!”

    黄得功道:“殿下,您这才务必带上臣啊!”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本宫决定,登基大典当日阅兵后,三十万大军尽数北上,登基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殿中诸将无不心头剧震,三十万大军全部出动,皇太子的魄力也太强了!

    随后,朱慈烺带着众人来到了武英殿偏殿的作战室,进行北伐军议。

    宽敞的殿中摆放着巨大的沙盘,墙壁上则挂着一副超大的作战地图,将长江以北各省的山川地形和城池都标记了出来。

    众将基本都去皇明军校学习过,对沙盘和地图见怪不怪,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地图上的那一根根箭头示意图。

    朱慈烺先让李廷表讲解当前北方的形势,又让赞画部兵棋推演作战方略,最后众将自由发言,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沙盘和地图绝非闹着玩的,后世军队中,兵棋推演是军队司令部参谋机构需要掌握的基础,其中不但包括战术理论演述,还有后勤策应,司令部指令的传达,对敌反应的模拟动态。

    当然了,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上的变化是没有规则的,在沙盘上也只是靠理论做最大的推演,达到最大程度准确,完整的判断,以最少的代价博得最大的胜利。

    原本朱慈烺是计划直接从天津登陆的,在推演之时,皇家海军总兵沈寿崇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海军登陆作战,非常依赖后勤保障和侧翼护卫。

    登陆的军队过多,对海运船只的数量和天津卫港口的吞吐量有着很大的考验,此时的天津并非大型港口,很多大型船只吃水深根本靠不了岸。

    若是登陆的士兵数量过少,军队侧翼不能太过深入纵深,容易被顺军切断后勤补给,毕竟火器部队太依赖后勤保障了。

    从天津登陆是一步好棋,但风险太大了,目前朱慈烺有极大的把握灭掉李自成,实在没必要去冒险。

    兵棋推演进行了整整三个时辰,到了傍晚的时候,才确定了最终的作战计划。

    武英殿中,朱慈烺面容严肃,发出作战命令:“天武军、龙武军、神武军,共计十万人马,直接沿运河北上,收复山东、北直隶全境!”

    “天雄军、安武军,共计十万人马,自凤阳府北上,收复河南、山西全境,拦截败退流贼!”

    “靖南伯黄得功,率五万靖武军渡海至山东登州,收复登莱半岛,保障海上后勤!”

    “定西伯周遇吉,率五万定武军乘水陆自湖广北上西安,收复陕西全境,断了李闯的后路!”

    “后勤部。。。。。。”

    李定国心头剧震,还没开打,皇太子就想着拦截败退之敌,将李自成诸人一网打尽?

    他曾是流寇中的一员,深知流寇难以彻底消灭的原因就是无法围歼,只要几个首领带着老营一跑,用不了多久便会再度拉起一支队伍,如今皇太子想一锅端了顺军,真是好大的气魄啊!

    角落中的朱成功身穿一身绚烂华丽的盔甲,盔顶上插了几根亮丽的翎羽,打扮得非常风骚,他心中叹息,直到现在才清楚皇太子的真正实力,一口气派出三十万大军,相比之下,当年郑家在福建闹腾,真是小打小闹,不知天高地厚了。。。。。

    军议结束后,各将回到各自营中,由军机部统筹安排登基大典上的阅兵彩排。

    三十万人马的大阅兵,乃史上罕见,永乐十九年的“永乐大阅兵”,明成祖朱棣调动了十万人马,已是史上最大规模的阅兵了,而新皇这次的魄力。。。。。。

    登基大典前一日,尚衣监和尚宝监将冕琉冠、皇冠、龙袍、玉玺等物送进宫来,朱慈烺一一过目试穿。

    尚衣监共共做了五套龙袍,每件都是最上等的丝绸,最复杂的提花工艺制做成,且样式不同,分别对应接见群臣、祭天、祭祖、检阅军队和回宫迎受群臣朝贺的不同的场合所穿。

    冕琉冠、皇冠是用纯金打造,辅以少量的珍珠、翡翠、玉石等,以龙纹龙形做为基本造型,制作的栩栩如生,相当精致细巧,甚至连一片鳞甲、一根羽毛都刻画的无比精细。

    八块玉玺用的是最上等的白玉整料雕刻而成,以交龙造型为纽,大小不一。

    无论是龙袍、皇冠、冕琉冠,还是玉玺,做工用料皆是上上之选,代表了这个时代中国最高的纺织技术、玉石雕刻技术、金属加工技术水平,随便哪一件放在后世,都能拍出天价。

    除夕晚上,朱慈烺在乾清宫设宴,一家人齐聚一桌,畅谈欢笑。

    宴会后,崇祯与朱慈烺父子二人再度单独交谈,聊起了这些年发生的事。

    朱慈烺知道他的自尊心极强,只是一个劲的夸他,太上皇心情大好。。。。。。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65章 登基大典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新皇登基,普天同庆。

    天还未亮,徐盛便调派勇卫营严密驻守紫禁城各道大门,李少游率天武军驻守皇城各处。

    自明仁宗朱高炽开始,大明的皇帝都要在承天门举行登基仪式,虽然京师没了,但南京的皇城构造和北京一样,各处名字也基本一样,压根不妨碍。

    承天门,伞盖卤簿仪仗陈设,地上铺就这长长的红毯,城头旌旗飘荡,布满了丝绸彩带和旗帜鲜花,以及盛装打扮的宫女和教坊司的乐队。

    就连守卫承天门的士兵身上都是披红挂绿,绣带飘扬、旗帜飞舞,看得去五彩缤纷,艳彩夺目,皇帝登基场面之宏大,已经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了,这还是尽量从简的结果。

    此时的礼部尚书朱继柞正带领一票礼部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

    到了吉时,钟鼓齐鸣,朱慈烺身穿赭黄色的衮服(明朝中后期流行这种颜色衮服,参考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衮服),头戴冕琉冠,在十几位重臣的陪同下,千名大汉将军的护卫下,乘坐龙辇前往承天门祷告。

    龙辇四周九曲金顶、白旄黄钺等罗伞云天,宛若一朵祥云驾临,周围锣鼓丝竹齐响、琴瑟琵琶,笙管笛萧等乐器也一起奏响。

    此时的崇祯皇帝也已身穿一套衮冕在端门内等候,与朱慈烺一道前往承天门祷告上天,开始交班。

    承天门外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分成左右两列,静静等待着禅让仪式,其站位赫然是武将在左,文官在右。

    朱慈烺规定,此后大明朝,战时武将为尊,地方武将可节制文官。

    除了文武百官外,广场上还整整齐齐列着数千名军官,和数千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组成的仪仗军阵,他们都是七大军的将官,是军中的代表。

    锦衣卫鸣鞭,将军卷帘后,鸿胪寺卿冒襄手捧禅让诏书一路经过奉天门、金水桥,到达午门,放入早已准备好的云舆内,然后由云盖导引,送到承天门,宣读诏书。

    “众臣行礼!”

    “跪!”

    站在承天门上的冒襄神气十足,感觉自己的人生到达了巅峰,缓缓展开诏书大声朗读了起来。

    承天门上的崇祯看着下方密密麻麻的大臣们,脸色有些忧郁,他心中还有隐隐有些后悔的,感觉当时自己太冲动了!

    一旁的朱慈烺见状笑道:“父皇,您就安心养老吧,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崇祯将头偏在一旁,有些不开心了。

    “父皇,以后呢,您还住在乾清宫,母后还住坤宁宫,儿臣就住武英殿管着前朝,乾清宫往后的地界都是您说了算,儿臣每年给您这个数的养老金。”

    紧接着,朱慈烺伸出了两根手指,顿时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目前的乾清宫还是崇祯在住,直到朱慈烺正式登基后,才能名正言顺再住进去,只是崇祯想不想让是另一回事了,他有一百种方式赖着不走。

    毕竟朱慈烺还没有大婚册立皇后,与乾清宫帝后搭配的坤宁宫住的是周皇后,总不能儿子住在乾清宫,母亲住在坤宁宫的,这就乱套了。

    瞧着孝顺的长子连乾清宫都让出来了,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但还是忍不住伸出两根手指,问道:“你说的这个数,具体是多少?”

    朱慈烺一本正经的道:“您说了算。”

    崇祯眉头一挑,顿时来劲了,暗道这回有的宰了,他立马也伸出手指,面露嚣张的说道:“二万两银子,少一两都不行!”

    朱慈烺目光一滞,当场愣住了,他本想说每年给二万两黄金,二十万两白银的,这可好了!

    崇祯面色有些微红,暗道自己是不是要的太多了,自己一年能花多少银子啊,敞开了吃喝玩乐,能消费一万两银子就不错了。

    想起崇祯这些年吃的粗茶淡饭,还穿着旧龙袍,朱慈烺痛快道:“父皇,这样吧,儿臣花一百万两银子给您盖一座宫殿,不管是南京还是苏州,地方随您挑,每年再给您二十万两银子,您把乾清宫让给我。”

    朱慈烺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