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龙武军的骑兵已经在大街上排好了小型火枪阵,每排十人,前排半蹲,后排站立,几十支和鼎步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前方冲过来的大清战神。

    有些人注定是,说最狠的话,挨最狠的打!

    “开火!”

    连续三轮射击几乎是一声呵成,中间没有一点中断的,爆豆般的枪声练成一片,迅速掩盖了马蹄的声音。

    冲击中的战马发出悲鸣嘶叫,重重的摔倒在地,马背上的阿尔津先被甩出几米远,以脸刹车,头上铁盔和甲叶磨擦着青石板,带出一串刺耳的擦刮声音。

    本想来个神龙摆尾,没承想造成了狗吃屎的局面。

    大清战神和普通清兵的本质区别就是,战神受到打击后还能再站起来,而普通清兵不是挂了就是早跑没影了。

    阿尔津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即便一身蓝色盔甲上已经被打出好几个窟窿,他依旧以佩刀当拐杖,跌跌撞撞的往前走几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大清战神。

    “狗东西,还装!”

    一名龙武军骑兵大怒,上前几步,举起枪托对着阿尔津的脑袋就是一下子。

    阿尔津顿时跪趴在地上,造型奇特。

    一名哨总指着那名骑兵喝骂道:“狗日的,你小子手里拿着的是和鼎步枪,你他娘的就是这么作践咱大明最先进的火枪?”

    哨总掏出手铳,对着这位战神补了两枪,这才将他的身体翻过来查看是否死透了。

    听到密集枪声的戚广阳不有精神一振,以为下面人发现了多尔衮,当他来到酒楼时,这才一脸的失望,原来不是大鱼,只是几条杂鱼。

    得知多尔衮渡过鸭绿江往朝鲜跑,戚广阳立即下令集合。

    临走之时,他遇到个大麻烦,九连城的俘虏太多了,足有几千人,需要不少人手看守,又不可能带着。

    留在九连城更不安全,一旦龙武军走了,这批俘虏反抗怎么办?几千人在后面捣乱,谁受得了?

    思来想去,戚广阳下令将所有俘虏赶到了鸭绿江边。

    宽阔的鸭绿江面上静悄悄的,只有浅浅的白雾荡起。

    戚广阳看着对岸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长呼了一口气,挥手道:“全部赶到江中,杀了!”

    江边浅滩上,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丛,随着一阵枪声和爆炸声响起,被俘虏的数千镶蓝旗旗丁一阵骚动,哭爹喊娘,疯狂涌入江中,穿越芦苇丛发出一片沙沙声。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16章 清廷的危机

    六月初,多尔衮一行火急火燎的抵达平安道平壤府,驻守平壤的都郡王费扬果出城迎驾。

    死里逃生后,所有人都松开了一口气。

    费扬果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从小爱装逼得罪人,险些被皇太极处死,最终是多尔衮救了这位小老弟。

    费扬果虽然没老子,也不能上战场,好歹手里有一旗蒙古兵,加上平壤城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是清国在朝鲜的军事重镇,驻兵不少,明军想段时间内攻克,几乎不可能。

    六月,已经进入炎热的夏季,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然而平壤的气氛非常的清冷。

    经过一路颠簸的多尔衮,越发的不行了,大热天的浑身发冷,整日将身上的衣物拉得紧紧的。

    要不是他自幼练武,身体强壮,军医抢救护理的即时,中了朱慈烺两枪早就熬不住了。

    辽东战场彻底战败的消息不知不觉已经传到盛京,十几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神兴皇帝退守平壤,天武军的前锋兵力追到平壤,距离盛京只有四百里的距离,清廷上下一片恐慌。

    郑亲王济尔哈朗,议政大臣何洛会、硕詹,汉军旗固山额真李国翰等人连夜赶往平壤,名义上救驾,实则争权。

    多尔衮没有子嗣,只有一个闺女,他要是扛不住挂掉,谁来继位?日后朝中的格局会怎样?

    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防止多尔衮传位给他的亲哥哥阿济格,朝中上下满汉官员几乎众口一词,指责阿济格损兵拆将、失地辱国、而且弃大军于不顾,只身北逃,罪不可赦!

    阿济格大怒,当众拔剑,就要砍人,口中大呼:“关老子屁事!”

    这句没带脑子的话连一向低调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都看不下去了,趁机搞他一把。

    最有实力的郑亲王发声后,众臣更加肆无忌惮,包括一些多尔衮的心腹、亲信也开始倒戈一击,请奏严惩阿济格,罢其爵位,封其王府,交宗人府查办!

    面对着气势汹汹的群臣,遏必隆等少数多尓衮的铁杆大臣全都变得禁若寒蝉,不敢发言。

    饶是多尔衮早有心理准备,却也没想到,这股针对自己的风暴,会来得这么迅速而猛烈。

    重伤后的多尔衮连续颠簸了十几天,在路上还淋了两场大雨,此时他又羞又愧又怒又悔,一时急火攻心,气血翻滚、双眼发黑,一口老血喷出来,倒在殿上不省人事了。

    令人遗憾的是,多尔衮兵没有被气死,第二天又醒了过来,这让很多人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这厮命太硬了!

    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多尔衮召开议政王会议,准备来个先攘外后安内。

    他召集满州大臣济尔哈朗、费扬果、阿山、何洛会,满洲大学士刚林,汉臣洪承畴、宁完我、鲍承先,朝鲜金自点等主要大臣商议,商量如何应对当前的战局。

    阿济格被排除在核心圈,加上外面兵情危机,众人也没继续闹腾下去,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商议。

    现在清廷还剩余的兵力分布为:八旗满洲,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满编镶红旗八千人,介直郡王赖慕布领正红旗三千骑兵去蒙古找帮手,恐怕现在已经凶多吉少了,正红旗还有步军四千,步卒,留守盛京。

    两黄旗、两白旗、正蓝旗,这五旗被打废了,各旗所剩之人不足一千,整个满洲八旗,满打满算只有不到两万。

    八旗蒙古,都郡王费扬果、原满洲正黄旗旗主阿山等人掌握,加起来不到两万人。

    汉军旗,李率泰、李国翰、祖泽润、左光先等二鞑子,兵力合计约五万,这还不算吴三桂手中的三万人马。

    金自点掌握的朝鲜炮灰团还剩三万多人,东瀛八旗也被送的只有一万多人。

    大家都明白,多尔衮的人已经被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再打的话就要自己上人了,毕竟现在满洲兵只有一成,满人掌握的蒙古兵也只有一成,想要控制住那么多仆人,压力很大,必须先解决了外部的麻烦。

    再者,明军在辽东有十几万人马,而且双方的军队在士兵素质、作战经验、武器上都是太大的差距,如果这个时候明军举兵东进,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光是明军一万前锋骑兵,就能追着几万八旗军跑,很难搞。

    面对多尔衮开门见山的询问,几个议政大臣开始都是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或是说谁也不敢说。

    要是提议继续抵抗,那作为提议者,你的人马就得往上顶,给大家做个表率。

    要是提议不打,认怂,面子上又说不过。

    沉默片刻后,一众满洲王公将目标投向几个汉臣,示意他们开口背锅。

    议政王大臣会议,原是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也称“国议”,存在着浓浓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习俗。

    后来多尔衮攻取朝鲜,定都汉城后,吸纳了汉军旗和朝鲜旗的重要人物参与议政,推动了满清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大学士宁完我跟着跑了一路,原本削弱的身形快要跑散架了,他颤颤巍巍的跪了出来,上奏道:“臣建议朝廷立刻招筹士兵,训练士卒,打造军器,并严守各地的关隘,以拒明军入朝。。。。。。”

    济尔哈朗开口道:“这不是废话吗?”

    多尔衮闭着眼睛摸了摸光秃秃的脑袋,这狗东西说的跟没说一样,招兵上哪去招?大清连年征战,八旗满洲兵的青壮男子几乎死伤殆尽了,根本就招不到人了。

    上次辽东大战后,大清土地骤缩,蒙汉八旗的人口越老越少,此战又损失了不少,到是有不少辽东军投降了,但多尔衮对他们不放心。

    奴才的力量太过庞大,也会威胁主子的安危,多尔衮也在想办法如何削弱汉军旗的实力。

    理顺了这一切,多尔衮才清楚的认识到,清廷目前所处的局面是何等的恶劣!

    无论军力,还是财力物力,大清都已经和大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了。

    多尔衮非常的后悔,早知是这样的结果,当初就不该出兵了,或者听从洪承畴的话,缓行南征,早早退守锦州,重新布置关宁锦防线层层消耗明军,大清多积累几年,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17章 议和

    宁完我讲完那句废话后就缩了回去,接着全场再也没人发言。

    多尔衮又等了一会儿,看了又看,终于忍不住点名道:“洪大学士,你来说说。”

    纵观全场,也只有洪承畴最值得信任了,计狠莫过绝粮,功高莫过救主,罪极不过谋反,功再大亦不敌救驾忠心之功大。

    在多尔衮心中,洪承畴就像是古典型的女子,开始不从,等到献身后,就对大清忠贞不二,是个好值得培养的奴才!

    而且洪承畴这几个月来所表现的才智、见识、阅历,比在座的所有垃圾强上不止一线,如今大清危在旦夕,如此人才若是放置不用,简直是天打雷劈。

    见多尔衮点名问自己,洪承畴微微一笑,出列道:“皇上,依臣来看,惟今之计,只有和明国议和,或可保我大清无恙!”

    话音刚落,都郡王费扬果一拍桌子,站起来道:“放屁!我大清东吞朝鲜,南下东瀛,兵锋所指,群敌退避,怎可言和?你这南蛮有何居心?”

    在场的几个满洲王公对洪承畴都不感冒,所有人都认识这家伙,明国蓟辽总督嘛,一个难啃的老梆子,老对手了!

    他们本想出来挤兑几句,一看二愣子费扬果跳出来,个个微笑着重新坐稳。

    费扬果是努尔哈赤最小的儿子,也是老汗遗留的三个血脉之一(朱有能被排除了),没有子嗣的多尔衮如果挂掉了,按照兄终弟及的办法,只能从阿济格和费扬果二人中选一个继位。

    这家伙现在自己出来秀智商竖立对手、作死,再好不过了。

    “退下!”多尔衮瞪着费扬果,想要怒斥几句,气急之下血气再次翻涌,连连重咳。

    洪承畴微笑道:“皇上,无妨,年轻人嘛,豪横一些很正常。”

    他看向费扬果,指着北方淡淡一笑道:“上万明军一路追来,就在平壤府内,要不都郡王带兵去料理了?”

    费扬果一怔,接着抱拳道:“打扰了,你们继续。”

    他退回座位,摸起桌上的一个水果,低头啃了起来。

    多尔衮没有理会这个傻缺,沉呤了一会儿,才道:“洪卿,你以为明国会和我大清议和吗?”

    想起崇祯十二年的战事,失利的皇太极同样想议和,然而朱慈烺压根不当回事,依旧强行打下了盛京。

    洪承畴道:“臣有六成把握,明军在半年内连续作战,先打中原,后出关与我大清作战,占领了那么多地盘,必然需要时间来稳固。”

    “臣估计,明军的后勤已经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