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间来稳固。”

    “臣估计,明军的后勤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了,只要我大清割地、称臣,议和定可谈成!”

    洪承畴原本有九成把握,之所以说有六成把握,是因为天武皇帝此人从不按常理出牌。。。。。。

    话音刚落,满洲大学士刚林就怒道:“大胆!我堂堂大清皇帝,要学南宋皇帝,靠割让国土,屈尊辱身救生吗?”

    济尔哈朗也道:“我大清的土地已经没多少了,再割能割哪呀?”

    也有人道:“打不过人家,不议和怎么办?你上?”

    “议和没问题,割地称臣还需要再商量下。。。。。”

    “不如先派个使臣去摸个底,能和谈就和谈吧,别折腾了。。。。。。”

    讨论了半个时辰,眼看多尔衮又要熬不住了,清廷的议政大臣会议临时达成了一致,议和!

    议和虽好,可让谁去啊?

    当年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去议和,就被那个狠人当场给砍了,脑袋差点都雕花了,损失我大清一员能臣,至今都没能替那死鬼报仇!

    现在大清又要议和,谁还敢去?

    “别看我,我不去!”

    内院大学士宁完我当场表态,自己坚决不去!如若有人非要逼迫,他表示会立即辞官养老!

    二鞑子鲍承先也把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面露决绝,言语之间同样不含糊。

    “刚林,你是我们满洲大学士,要不你去?”

    “我汉语不好,跟他们聊不上。。。。。。”

    “希福大学士,要不你去?”

    “你们爱谁去谁去,老子才不去!”

    “。。。。。。”

    满清上下来来回回推了半天,也没定下到底派谁出使大明,多尔衮最终决定张贴皇榜,从朝廷内外海选使臣。

    “皇上有旨,主动请命出使大明者,无论生死,成功与否,皆加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赐巴图鲁称号!”

    战事从急,多尔衮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以爵位激励。

    “我去!我主动申请出使大明!”

    平壤城中,传来一位勇者的声音。

    众人寻声看去,却是一位披头散发的之人,此人站在一辆驴车旁,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不知遭了什么罪。

    “你是。。。。。。牛金星?”

    有人认出了他,上前打招呼:“千里迢迢的,你还没死?”

    牛金星抱拳道:“常年流窜,习以为常,小场面。”

    那人抱拳道:“佩服!佩服!”

    牛金星揭了皇榜,径直往多尔衮所在的御营。

    “此次回来,牛先生是想干一番大事业?”御营前,洪承畴微笑着询问。

    他知道,牛金星是流贼出身,跟过李跑王,本就能跑,能跑回来也没什么惊讶的,要是跑不回来才是废物呢。

    在投降多尔衮之前,洪承畴从未见过牛金星,当年在陕西围剿李自成,牛金星还没成为李自成的谋士。

    不过洪承畴对牛金星的大名早有耳闻,他在北京城对待降顺官员的事迹,世人皆知。

    作为士绅地主的代表,洪承畴对其恨之入骨,然而此时,他却想拉拢牛金星,为了目标,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牛金星也早就听说过洪承畴,在北京城时,他还亲自写信劝降洪承畴归附大顺。。。。。。

    人生,总是那么充满意外。

    牛金星显得很低调,微微颔首道:“未来之路坎坷,某不得不抓住每一次机会,还请大学士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

    洪承畴笑了笑,道:“好说,现在整个大清国,似你等这般英勇之人,着实不多了,面见皇上后,若是有时间就来我住处,洪某设宴为你践行。”

    牛金星眼神忽然亮了一下,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月初八,大清使臣牛金星,携使团二十人,内含姿色上佳的朝鲜妙龄女子十六人,正式出使大明,乞降议和。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18章 征东都护府

    关锦大战后的一个多月时间,明军如猛虎下山,在辽东战场连续获胜,势如破竹,一直干到牡丹江,击溃了宁古塔的满清守军。

    三十六年前,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并以此为基地征服了北琴海、三岔口、乌苏里斯克、穆棱、宁安、密山、珲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宁古塔的位置非常好,是满清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控制着周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地盘。

    大清的皇帝都跑了,那还打什么的,清军毫无战意,迅速溃败,明军毫不费劲的将宁古塔收回。

    光复辽东后,后续的事情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朱慈烺坐镇沈阳,一直忙活着这些事情。

    战后统计,包括歼灭、俘虏、投降的清军人数,明军的阵亡、受伤、伤治不愈、伤愈归队、伤愈离伍等,还包括出动的民夫劳伇、消耗的粮食、弹药、物资、缴获的战利品等等。

    这些繁杂的工作,朱慈烺自然不用动手,他只负责看结果。

    战后事宜,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在辽东建立长久的统治,行政机构设立,官员的委任,留守军队的驻扎调动。

    永乐九年,大明在辽东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至斡难河,东到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的广袤地区。

    奴儿干都司境内有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族人民,大明在这里设置了四百多个卫所,任命各族首领掌管各个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

    现在朱慈烺取消了卫所制,奴儿干都司自然也不能继续复立了,而且他也不愿再用各族首领担任新的行政长官。

    朱慈烺考虑了数日,最终决定参考修改一下汉唐时的边疆政策,在辽东设立都护府,都护府下面设府,如锦州府、沈阳府,金州府,彻底将辽东纳入大明版图。

    都护府即驻兵监护的意思,加强边疆统治,处理民族关系,对周边民族实行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

    管理辽东的都护府名字,朱慈烺取名征东都护府,设一名大都护,由茅元仪担任征东都护府第一任大都护,正二品官衔。

    辽东巡抚邱民仰为副大都护,从二品官衔,又设四名副都护,文武各二人,正三品官衔。

    大都护由武将担任,为都护府一把手,负责军事行动,征讨周边,哪里不服打哪里。

    副大都护为文官,负责抚慰、叙功、安民、生产、后勤诸事,打完了再谈判讲道理。

    在朱慈烺的规划中,征东都护府只是大明第一个都护府,以后开疆拓土了还要设置征北都护府,征南都护府,征西都护府,征海都护府。。。。。。

    随驾的翰林院学士陈贞慧建议,都护府不应该取“征”字,最好还是仿唐朝用“安”字,安东都护府好一些,安抚边民。

    朱慈烺当即否决了,他正色道:“我大明的疆域是靠将士们打下来的,不是靠安抚送来的,征字不改,以后要改也是改成镇字!”

    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安抚”一词,等同于“笑话”二字!

    清廷派出使团议和之时,朱慈烺正在反复权衡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究竟是一鼓作气入朝灭了满清,还是西征蒙古,将漠南彻底纳入大明版图?

    朱慈烺左右为难,难以取舍,漠南蒙古降而复返,不打不行,打蒙古也相对容易一些。

    以科尔沁部为首的三盟联军,出了长城没折腾几天,就被龙武军像赶鸭子一样赶回去了。

    漠南蒙古的兵力并不多,战斗力也不强,明军西征蒙古困难之处主要是后勤补给,水土不服。

    朱慈烺首先排除了两线用兵的次略,以明军的兵力和战力,可以支持两线作战,但战争打的是后勤和物资供应,涉及到征调民役等一系列的问题。

    不同区域的两线作战,消耗的人力物力远比单一战场大得多,需要设立两个后勤供应中心,什么都需要搞两套供应,历史上的大明就是被两线作战拖垮了。

    尤其是崇祯十三年和崇祯十五年这两三年,松锦大战抽光了九边所有精锐,十几万明军在堵在辽东打满清,中原各省的十几万兵力又集结在开封府打朱仙镇大战,打李自成,一南一北彻底耗光了大明最后的力量。

    其实在崇祯十五年时,历史上的崇祯就已经知道大明要完蛋了,时常提到气数二字,但他还是挣扎了两年。

    朱慈烺自认为要是自己空降到崇祯十五年两场大战后,也没法救大明了,只能干瞪眼。

    毕竟狠人孙传庭已经证明了,根本玩不动,什么都迟了,后勤不继,打个屁的仗!

    即便崇祯不催促进军,明军迟早饿到兵变,不战而溃。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任何形式的双线作战,朱慈烺都会尽力避免。

    朱慈烺越想越头痛,现在是六月份,冬天的后勤补给成本会更大更困难,要打就要尽快打,必须在十月份天气寒冷之时结束用兵。

    想到这里,朱慈烺向南京的内阁征询了意见。

    听闻皇帝准备继续用兵,内阁的奏本如同雪花般飞向沈阳,大多是持反对意见,各人言说前线军队的后勤供应、粮食、弹药、物资等严重不足,已经不足以支撑下一步的战事了。

    为了这此北伐,数年来江南积累了充足的物资,但明军连续作战,补给线拉的太长了。

    天武军和靖武军的补给还好,一直走的沿海地区,出关后的关锦之战也是在靠近大海的辽西走廊打的,海运补给消耗小。

    但自从收复沈阳,明军继续往北,那补给线就远了,加上天气和地形的因素,后勤的供应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除了辽东的战况,还有中原战场,陕西、山西等地,远离江南,多山多水,后勤颇为困难。

    中原地区虽然被明军收复,但由于很多地方受灾高达十几年,加上战乱造成了大量百姓颠沛流离,安抚赈济灾民更是需要天量的粮食。

    内阁首辅杨廷麟上书言道:“陕西等收复之地还未稳定,已有部分百姓向流寇、盗贼转化的趋势,如果不尽快安抚制止,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动乱,望陛下三思!”

    户部尚书张国维也是从战后重建方面反对,言说中原地区久经战乱,现在己经十分荒废,现在刚刚收复,急需招抚居民,恢复生产,如果继续对北方用兵,中原地区秋播造成一定的影响,恢复重建工作就还要推后。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19章 南忧北患

    内阁次辅方孔照的奏疏就没那么客气了,他从军事角度分析,直言道:“陛下当以宋太宗高粱河之事为戒,不可轻易再行兵事!”

    所谓的高粱河之事,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翻车的典故。

    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带着宋军直接冲入北汉境内,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北汉瞬间被砍得不成人形,宋军一鼓作气灭了北汉。

    喜提军功章的赵光义英姿勃发,仰天长啸,在飘飘欲仙之下,脑海中闪过一个目标——干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成就“宋武大帝”兼任“天可汗”的梦想。

    众所周知,拥有着常年纸上谈兵深邃智慧的赵光义同志翻车了,高粱河大败,驴车漂移,以一己之力将“铁血强宋”变成了“弱宋”。

    方孔照提宋太宗高粱河之事,便是提醒朱慈烺千万不要膨胀,就像当年的宋军一样,接连两场大战,还未封赏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