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一骑远远的奔来,负责侦查敌情的夜不收飞快的下马汇报道:“启禀陛下,车臣汗率部两万,与我前锋大军在肯特山对峙!”

    “肯特山?”

    还不等朱慈烺说话,只听图巴惊骇道:“我的天,那是蒙古圣山,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他们怎么会在那里开战?”

    朱慈烺对此持怀疑态度,对于成吉思汗的埋葬之地,后世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几百年来,考古学家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乃至元朝任何一个皇帝的陵墓,据说蒙古皇帝不修皇陵,葬在野外,只用一个独木棺存放遗体。

    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填的时候都是整块泥土的填,怎么挖上来就怎么放回去。

    即便一些技术精湛的盗墓贼算出了葬地的范围,用洛阳铲都分辨不出土层有异样,更别说去精准深挖了。

    再者,护送的独木棺的蒙古士兵,会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杀光,以防他们泄密,这就更增加了寻找蒙古皇帝葬地的难度。

    很多人认可的说法是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起辇谷,在地表挖深坑密葬,然后“万马踏平”,成吉思汗的父亲葬在那里,他生前的遗愿也是想葬在肯特山。

    不管成吉思汗是不是埋在那,得知车臣汗已经发兵,朱慈烺不敢耽搁,随着一声战马长长的嘶鸣,大军匆忙呼啸而出,赶往肯特山。

    肯特山位于克鲁伦河以北,斡难河以南,成吉思汗时称为不儿罕山,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被称为蒙古圣山。

    万骑奔腾,车臣汗部的兵马陆陆续续汇聚,逼到肯特山下(后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边),他们大多手持蒙古传统弓箭,有部分手持回部弓箭,还有的持着俄罗斯鸟枪。

    为首之人年近五十,面容黝黑,身穿一身白鼠裘,手持阿尔玛斯斧,正是车臣汗硕垒。

    看着远处营寨森然的明军,硕垒挥了挥手中的斧头,恨声道:“胆敢深入漠北,在我族圣山前放肆,我让你们一个个的都变成雪人!”

    硕垒一声吆喝,立时有一股蒙古骑兵呼嚎着奔向明军营寨,按照老套路逼明军出寨迎战,引诱他们上当。

    得知漠南蒙古被明军横扫,大明天子统兵亲征至此,硕垒内心还是有些害怕的,他实在摸不清明军究竟想干嘛。

    此番领兵出来,他主要是想看看明军的实力究竟如何,试探完了再决定对明政策。

    “将军,蒙古人动了!”

    明军营寨中,李少游循声望去,果见一支千人的蒙古骑兵从数余外的山坡冲下来。

    一种不详的预感油然而生,栽过一次的李少游变得异常谨慎,无论遇到多少敌人,他都当成是一场生死大战,全力以赴。

    李少游于高坡之上遥望统揽战场,面对有些紧张的前锋军将士,他指着肯特山道:“兄弟们,看到那座山了吗?”

    五千龙武军将士顺着他的方向看去,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李少游大笑道:“那就是狼居胥山!当年西汉大将霍去病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最终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后事传之封狼居胥,便是在这里!”

    “这就是狼居胥山?”

    “我们都打到这了?”

    “。。。。。。。”

    龙武军将士们纷纷议论,人人脸上绽放出异色,作为最优秀的兵种,无人不知卫青、霍去病之事。

    汉之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后世汉家军人无人不知。

    将士们的情绪被调动,李少游心中底气更甚,他举臂大呼道:“我铁血强明,气吞万里如虎!此战,要让蒙古人明白,我大明,才是这片天地的主宰!”

    “万胜!”

    “万胜!”

    万胜声铺天盖地,五千龙武军骑兵发出一阵无比热烈的反应。

    李少游拔出佩剑,嘶声力竭的大喝道:“结阵,迎战!”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44章 兵不血刃

    一道道号角声中,马蹄杂乱,各部人马汇聚在营寨前,快速结成骑墙,准备向慢慢往这边移动的蒙古大军发起主动冲锋。

    李少游清楚,自己的前锋大军只有五千人,与两万车臣汗部蒙古军相比完全不占优势,想要获胜必须以雷霆之击快速打掉蒙古人的士气,然后再趁机将之击溃,最后由追歼消灭残敌!

    李少游通过掌旗军卒,立即下达军令,只要蒙古人靠近右翼警戒范围,五轮骑墙立即冲杀过去,给予其毁灭性的打击!

    明军骑兵军阵浩然,看得蒙古军一愣一愣的。

    车臣汗硕垒有些不敢相信道:“主动出来?明国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痛快了?”

    一名蒙古将领拍马道:“大汗,我觉得这帮明军是主动出来投降的。”

    车臣汗呸了一声:“你瞎呀?投降还能摆出这阵势?这杀气?”

    “大汗,那我们还打不打?”

    车臣汗摸了摸一尺长的胡须,有些不自在道:“当然要打了,你觉得本汗被吓住了?”

    “大汗勇武!”

    车臣汗再度看了一遍明军阵型,在迟疑中终于下令:“传令,两翼包抄分割扰乱敌阵,中军主力向前运动两里,准备交战!”

    军队刚刚调动,只见嘴长的部将指着远处喊道:“大汗,右翼出现大股明军骑兵。。。。。。”

    车臣汗悚然一惊,循声望去,却见那方远处似乎出现了一道黑线,黑线渐渐化成黑影,变得越来越大。

    仅仅片刻,一群庞大人马轰然而至,延绵不绝的骑兵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这支骑兵盔甲鲜明,队列森严,黑压压的有若踏破一切的洪流,洪流越来越快,越来越广,似乎无边无际,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杀气。

    车臣汗黝黑的脸色刹那间变得发白,周围一圈蒙古将领同样面露惶恐之色。

    “莫非这才是大明皇帝的兵马?”

    车臣汗只觉得今天的事说起来有些尴尬,原本以为面前的便是明军主力,现在看来,只是前锋啊!

    现在来的这波,人数起码两三万,其中竟然还有不少打着狼旗的蒙古人。。。。。。

    几年不见,大明的军队怎么变得这么强了?

    车臣汗脸色扭曲变换,又羞又惧,不知该如何收场了。

    黄伞之下,朱慈烺策马立着,身旁是众星捧月的明军将领和蒙古首领们。

    前面双方的战阵让他神情凝重,车臣汗带了不少人啊!

    朱慈烺再度仔细看了一下双方的布置,又听了几个龙骧夜不收关于周围情况的汇报,得知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两大部落没有来,他眼中露出一丝轻蔑,冷然道:“胆敢与我大明对抗,只有铁与血,才能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追悔莫及!”

    周身一圈蒙古首领后背一凉,脖子一缩,打心底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位大明皇帝的铁血,说干就干,毫不含糊,是个狠人!

    正当朱慈烺准备下令进攻,一股端了车臣汗部之时,却听有人高呼求见。

    “车臣汗求见大明皇帝,请阵前说话!”

    “哦?”

    朱慈烺有些意外,不知这汗王是想宣战扯皮还是讲和退兵,且去看看吧。

    双方策马于阵前,隔阵相对,距离只有二三十米远,这点距离,随便什么弓形的弓箭都能射到,不过显然没有人敢在这当口找茬。

    徐盛和御林军严密护卫着御驾,显得很紧张,同时御林军中至少数百人将和鼎步枪上膛对着车臣汗,只要一有状况,只要一眨眼的功夫就能让车臣汗变成马蜂窝。

    一面面红色龙旗迎风招展,面对如同浩瀚汪洋的明军,跃马而出的车臣汗冷汗直冒,很想调转马头返回阵中。

    他硬着头皮在马上施礼道:“臣,车臣汗硕垒,觐见大明皇帝陛下!”

    数年前,喀尔喀三位大汗向满清称臣,现在清廷不行了,车臣汗自然不会认账,向大明称臣只不过是换个对象而已,轻车熟路。

    面对这老黑子,朱慈烺十分镇定,谈判嘛,就要强势!

    他冷冰冰的说道:“既自称臣,为何围我大明军队?想造反吗?”

    车臣汗没料到,自己本是客套话,给对方一个台阶下,然而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竟是如此强势,一句话就把自己给问住了。

    貌似,这里是漠北啊,是自己的领地,怎么犯境的明军还有理了呢?

    不过车臣汗不敢强硬,更不敢跟这么多明军强撸一场,毕竟漠南蒙古的实力不弱于漠北,明军能横扫漠南,打漠北难度应该也不大。

    再者车臣汗前几日听闻,还有一部明军灭了漠南昭乌达盟和敖汉部后,一路北上,目标便是漠北自己的领地。。。。。。

    面对强势的明军,车臣汗吭吭哧哧地回答:“大皇帝息怒,这完全是个误会,臣听闻有军队进入肯特山,以为是北面的罗刹鬼又来了,误会一场!”

    朱慈烺品析这句话,觉得车臣汗这个“又”字用的好,说明漠北三部也没少挨俄国毛子占便宜,看来大明倒是可以和漠北三汗结盟,一起打毛子收西伯利亚。

    想到这里,朱慈烺的语气渐渐变得缓和,与车臣汗简单聊了一些俄国毛子和漠北之事。

    在一番暗示之下,车臣汗非常识相的主动提出,要依附大明,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朱慈烺知道,想要收服漠北不能着急,得慢慢来,当即同意了,并要求车臣汗说服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整个喀尔喀蒙古一起依附大明。

    作为回报,大明将会在漠南建立几座城池,用于蒙古各部之间的贸易站点,还会开放九边之地,让蒙古各部可以与关内进行茶马贸易。

    茶马互市等贸易,是极为有效的治边政策,可以维护边境的稳定。

    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优势就是炼铁技术以及国力,冶铁技术让大明甲坚兵利。

    所以大明对周边虎视眈眈的民族都是贸易限制的,目的就是不让蒙古获得足够的军用物资来威胁大明。

    没有足够的粮食,导致蒙古入侵规模和次数大打折扣,这些都是以往大明限制互市的根本原因。

    相同,蒙古人资源匮乏,生存不容易,自然冒险南下抢掠减轻生活压力,如此恶性循环。

    现在时代变了,除非蒙古人也能造枪造炮,否则不管如何频繁的贸易,蒙古与中原的军事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得到大明皇帝广开互市的承诺,车臣汗脸上笑开了花,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当下拍着胸脯保证,喀尔喀蒙古三部绝不会再给大明添麻烦。

    在大军对峙之中,双方聊了半天,满意而归,都觉得自己赚了。

    车臣汗觉得互市后,自己的部落有钱,有铁器了,可以再发展大量军队,最强做大,军力强大后还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朱慈烺觉得,互市后会有大量商队往来蒙古各部落,大明的情报部可以利用商队精准的找到蒙古各部落的老巢,还有那些道路,可以提高后勤的效率,到时再打蒙古就省事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