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日后,皇明时报在最新一期专版报道了此次大捷,内容大夸特夸,拼命的吹,将此次大捷赞上了天,标题也是一个比一个震惊。

    各版还有更详细的报道,不仅有每场战役的过程介绍,还有几大营主将英勇事迹的专栏介绍。

    在皇明时报的推动下,整个京师沸腾了,人人口中都是皇太子之名,勇卫营、神机营、神枢营三营之威连新营和天雄军的名声都打出去了。

    京师各个报亭周围早就黑压压的聚满了人,听着中间唱报之人在那摇头晃脑的读着内容,不时的发出一阵喝彩。

    当朱慈烺带着众将回京之时,永定门两旁早已站满了京师的老百姓,都想要一睹皇太子的风采。

    此时的朱慈烺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了,什么真龙转世,什么真武大帝下凡,紫薇帝星转世,这才让如此糜烂之局有此转机。

    巳时正点,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大军陆陆续续进入永定门,密密麻麻的迎接人群也爆发出一阵欢呼。

    德胜大军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天子仪仗在众旗中如同天帝銮驾驾云而来。

    朱慈烺并未坐在天子仪仗中,而是站在兵仗局为他专门打造的巨大双层战车之上。

    在战车之后,是众多的大鼓车,鼓手们熟练的敲着行军鼓点,雄壮行军鼓乐声甚至掩盖了礼部的凯乐。

    在激情的行军鼓乐中,几营将士昂首挺胸的走在主街道之上,特别是前阵的勇卫营,他们身穿闪着寒光的铁甲,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铁靴敲打在青石路面上,发出一片整齐的轰响。

    大军如此气势,让围观的百姓们更加欢腾,更有百姓狂热的高呼:“向英雄们致敬!”

    策马走在最前面的黄得功满是自豪,他扬起有力的右臂,大声喝道:“大明万胜!”

    “万胜!”

    “万胜!”

    前列的勇卫营众将齐声呼喝,声震数里,顿时让围观的百姓热血沸腾,激情四射。

    路两旁一些脸色涨红的少女们尖叫着挥舞着手绢,手都快摇酸了。

    勇卫营的年轻士兵们虽然依旧整齐有序,却有不少人眼珠子微微一转,偷偷看向这些少女,当他们走近这群尖叫的少女身边时,又都纷纷变得一本正经,目不转睛的绷着脸阔步前行。

    欢迎的人群中不仅有大叔大妈,还有少女们,更有一些文化人,比如一些国子监的学生们。

    有国子监的学生受到了感染,忍不住发出一句赞叹:“如此军威,吾辈亦是向往!”

    有不少国子监的学生被勇卫营圈粉,想要弃笔从戎加入勇卫营报效国家,他们纷纷跟随在勇卫营军阵的旁边,一路随他们来到了驻地。

    这些国子监的学生们聚集在勇卫营的大营前,表示想要参军,搞得勇卫营一些将官不知如何是好。

    在各营回到自己的驻地后,礼部的官员代表朝廷宣慰劳军,在各营发了点银子和布匹意思了一下后就溜走了。

    朱慈烺则是回到宫中复旨,交回了天子仪仗和尚方宝剑。

    第二日,崇祯皇帝在宫后苑设宴,召见了朱慈烺等此次出征的主要将领,其中有勇卫营副将黄得功、新营副将孙应元、神枢营副将张世泽、神机营参将汪万年,还有监军曹化淳和卢象升。

    这次的宴席还算丰富,有肉有酒,不像之前朱慈烺家宴中吃的六道小菜那么寒酸,饶是这么丰富,却没有人敢怎么大吃,都只是偶尔夹一块意思一下。

    在席中,崇祯皇帝很开心,对诸将不吝夸赞之语,又询问了一些细节,让众人都觉得受宠若惊。

    在简单的用完膳后,崇祯特意将卢象升留下,又召见了几个大臣,一同商议着如何安置获救百姓的事宜。

 第133章 封赏、庆功

    九月三十日,崇祯皇帝在皇极殿举行了盛大的朝会,此战一干有功人员一一接受皇帝封赏。

    黄得功,升京营总兵官,授骠骑将军,荫一子世锦衣卫千户。

    孙应元,升京营总兵官,授金吾将军,荫一子世锦衣卫千户。

    张世泽,授左都督,掌中军都督府,提督京营。

    汪万年,升京营副总兵,授右都督。

    李廷表,升锦衣卫指挥同知。

    徐盛,升锦衣卫指挥同知。

    朱慈烺原本以为兵部尚书张凤翼死了,卢象升会接任兵部尚书一职,然而崇祯却起用了丁忧在家的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杨嗣昌曾经担任过宣大总督,近年来农民军闹腾的时候,他多次上疏献计献策,给崇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他是个人才,能入内阁。

    杨嗣昌的老爹杨鹤不懂兵法,当年遇到流寇只是一味的动嘴皮子招安,并且也取得过一定的成功,陕西各部的起义军几乎都接受了招安。

    好景不长,流寇们花完了杨鹤发的招安银子后降而复叛,杨鹤被朝廷追责拿办,崇祯出于对他儿子杨嗣昌的欣赏,这才留了杨鹤一条命。

    最终,崇祯诏升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授太子太师,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至于其他几路入卫勤王的总兵,崇祯皇帝只是象征性的加封了一些太子太保等虚职,又发了点粮饷就打发他们回各自的驻地了。

    朱慈烺对卢象升的事情表示很惋惜,通过半个月来的相处,从他的谈论中,朱慈烺看得出卢象升是个锐意改革的官员。

    如果卢象升任兵部尚书,朱慈烺还能与卢象升一起对兵部进行一番改革,这也是当初他为什么上疏请求让卢象升率天雄军北上的原因。

    不过卢象升去宣大也好,目前九边之中的防御,宣大那边最薄弱,让卢象升这个能人去补救一下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

    德胜门外,朱慈烺亲自送卢象升去宣大去就职。

    “卢先生,一路保重!”

    “臣不敢劳殿下远送。”卢象升微微躬身道,领着天雄军北上而去。

    朱慈烺一行人遥遥目送着卢象升等人离去,不知这一别是否是最后一次相见。

    历史上,两年后清兵再次入关,卢象升和五千天雄军陷入数万清军主力的包围圈,天雄军不惧强敌,与八旗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

    在友军冷漠的注目之下,五千天雄军孤立无援,战至最后一人,血洒北国,于寒风冬雪中被埋葬。

    在送别了卢象升后,朱慈烺带着众将来到了德庄火锅,将三楼整个都包了,办了一场庆功宴。

    勇卫营、新营、神机营、神枢营所有把总以上将官都参加了庆功宴,相聚一堂。

    几营的所有将官先是集体向朱慈烺敬酒,朱慈烺则是以茶代酒回了众将士,并吩咐众人随意吃喝,不必拘束。

    这种不分等级的大宴让众将感到极为的轻松愉快,都是有说有笑的,人人欣喜。

    神机营和神枢营在此战沾了勇卫营不少光,汪万年和张世泽等将士不仅升职加薪了,还私下分了不少好处,因此对黄得功等勇卫营的将士礼敬有加,动不动的来回敬酒什么的,一时间氛围极为融洽。

    一盆盆麻辣味的火锅接连不断的端上,还有其他一些平日难得吃到的招牌菜,让众人吃得大呼过瘾。

    黄得功从冒着红油的火锅汤中夹起一块羊肉片送到嘴里,使劲的嚼了几口,被辣的满脸通红,大呼带劲,边吃还边赞叹道:“也不知是谁开的这种火锅店,真是绝了!”

    一旁的朱慈烺和李廷表等人则是笑而不语,没有拿这件事当面装逼。

    席间,一个勇卫营将官拿来一份报纸,笑嘻嘻道:“殿下,皇明时报最新一刊发行了,上面还有对我们勇卫营的专版介绍。”

    朱慈烺正吃的带劲,随手将报纸递给了身边的黄得功,让他这个勇卫营的当家人当众念一念,自夸一下。

    黄得功拿着军报慢吞吞的念了起来,很是费劲,很多地方居然都是隔字跳过去,完全读不通。

    朱慈烺皱眉道:“你不识字?”

    黄得功点点头,又摇了摇头:“殿下,末将只识得半数的字”

    “我去!”朱慈烺震惊了,他站起身来扫了一圈众将官,道:“你们中不识字的都给我站起来!”

    整个大厅站起来半数以上的将官,有些人只识得几个字,有些人则是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一群文盲!”朱慈烺无语了,军中的识字率居然这么低,这还是将官,真是恐怖如斯。

    神机营和神枢营的将官大多是勋贵子弟,几乎人人识字,此时看到一向作战勇猛的勇卫营和新营中居然有这么多文盲,心中顿时都舒服了不少,打仗不如你们,咱们文化上可是碾压你们。

    朱慈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继续吃喝,众人不明白皇太子为什么突然问这个,不过也没管那么多,继续嗨了起来。

    朱慈烺忽然感觉军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起码军中将领文化水平要提上来,不说像文官那样吟诗作赋,最起码得识字吧?不能老指望手下念指令和战报吧!

    特别是龙骧夜不收,必须全部识字,一个优秀的情报人员,不怕他聪明,就怕他聪明还有文化。

    朱慈烺忽然问向黄得功:“前些天不是说有一些国子监的学生去勇卫营想要参军的吗?现在怎么样了?”

    黄得功长叹一息道:“殿下,别提那些文化人了,就他们那小胳膊小腿的,还想上战场?末将好心不收他们,他们还赖着不走呢!文化人的脾气就是犟!”

    朱慈烺眉开眼笑道:“文人弃笔从戎,这是好事啊,不管他们身体条件如何,全部收下!”

    朱慈烺本想请一些教书先生在营中教导士兵识字,没想到有国子监的学生送上门来了,那岂不美哉?

    在庆功宴后,朱慈烺在勇卫营和新营中颁布了几条完整的学习条令,对全军进行扫盲教育,并将识字纳入将官升职考核的标准,激发全军学习识字的积极性。

    随后,朱慈烺上奏崇祯皇帝,请求将新营和周遇吉的周字营并入了勇卫营,周遇吉担任勇卫营参将一职。

    崇祯二话不说,直接批准了,朱慈烺立下如此大功,却无法封赏,崇祯心中总觉得有点亏待他了,让他有什么需要可以继续提。

    朱慈烺并没有蹬鼻子上脸提多少建议,只是请求从战利品中拨出十万两银子用于修缮德陵,德陵修缮是迟早的事情,只是过程还需要大臣们进行一番扯皮,朱慈烺还不如先张嘴卖个人情。

 第134章 清廷议事

    盛京城,从城内到郊外,家家披麻戴孝,哭声连天。

    此次伐明,满清共举十万大军,回来的只有四万多人,损失了将近六万人。

    其中死在大明的八旗满洲兵就有一万人,镶白旗直接损失过半,两黄旗去的人少也基本都报销了,正蓝旗完全被打废了,两红旗作为辅助损失的倒是不多。

    其余大多数为八旗随军的从役、包衣、家奴、蒙古八旗及外藩、八旗汉军、东北部落兵等等。

    虽然损失惨重,但此次入关奔袭劫掠的收获也有不少,共俘获人口五万多人,牛、马、羊、骡共六万多头。

    抢获黄金一万余两、白银一百七十万两、珍珠一千六百五十两,各色绸缎共两万五千二百余匹,缎衣和裘衣四千六百余领,还有铁器和粮草无数

    盛京皇宫崇政殿中,正举行一场大朝会。

    皇太极面无表情的看着手中的战利品清单,偶尔抬头扫了一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