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脸谱下的大明-第5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仅仅如候汝谅那样留名青史?

    仅仅如高拱、张居正那样执掌大权?

    唐顺之不自觉的扭了扭身躯,想起了枕头下的那个小信封。

    外间有急促的脚步声想起,一个年轻人满脸哀容的狂奔而来,冲进屋子跪在床塌边,“父亲,父亲……”

    “吾儿自幼得乡人赞许,温润如玉,向来处事不惊,心有静气,为何今日如此?”唐顺之笑着说:“难道是当年台州临海城内,跟着展才跑街改了……咳咳咳咳……”

    “父亲……”唐鹤征再也忍不住,眼泪滚滚而下,不多时已是涕不成声。

    “为父此生虽有憾,却无悔,为何落泪?”唐顺之看向悄然出现的郑若增,笑道:“吾儿起身吧,身后三两事。”

    郑若曾叹息着扶起唐鹤征坐在书桌边,“荆川公身后事,还需贤侄料理,且细听。”

    “吾儿学识不深,但有自知之明,此生无忧,吾女出阁,夫婿虽科场不畅,却是良善君子,家事无碍。”

    唐顺之咳嗽两声,嘴边隐隐见红,叹道:“只叹不能再归武进。”

    “父亲,明日启程,必能再见乡梓……”

    “回不去了。”唐顺之淡然道:“武进仅设衣冠冢。”

    “什么?”

    “荆川公有意埋骨镇海候涛山。”郑若曾低声道。

    “伯鲁已替为父选址。”唐顺之笑道:“无需风水宝地,只需能目睹镇海县城即可。”

    郑若曾躬身应是,看了眼唐顺之的神色,转身拿起砚滴往砚台里滴了几滴水,再拿起墨锭缓缓磨墨。

    “吾儿执笔。”

    “是。”唐鹤征擦干脸上的泪,拿起一支早就准备好的毛笔。

    “钱塘知县海刚峰,清如水,廉如镜,虽有矫枉过正之嫌,然刚强正合东南局势……”

    “埋骨候涛山,东南税银输京,使天下凋敝一变,九泉之下,目睹心安……”

    不过寥寥几句而已,唐顺之随口念来,唐鹤征一挥而就。

    “荆川公?”郑若曾诧异的看见唐顺之从枕头下取出一个小小信封。

    “钱渊亲启。”唐顺之神情疲倦,“就裹在那封信里。”

    唐鹤征一一照做,忍不住问:“父亲,都是寄给钱龙泉的……”

    “镇海事毕,他也可暂时放心了。”唐顺之侧头看向郑若曾,“杭州理应有钱家护卫来往传递消息,何日可抵京?”

    “不过十日。”郑若曾低声道。

    唐顺之微微点头,手上用力,突然从床上坐了起来,“还要劳烦刚锋烧些热水。”

    三刻钟后,沐浴更衣的唐顺之背脊挺直的盘腿坐在屋内的蒲团上,神情自若,笑道:“老死床榻非吾所愿,今日于此西去,亦不抱憾。”

    一旁郑若曾、海瑞长揖做礼,唐鹤征双膝跪地,呜咽而恸。

    “算算时日,吾儿应是四年后得功名,记住,勿入随园。”

    郑若曾、海瑞都脸色一变,唐鹤征更是大为惊讶,他在台州临海就和钱渊交好,钦佩对方的锐气和谋略,这些年来一直有书信来往,为何父亲会如此交代?

    正要问个究竟,却见唐顺之已双目微闭,阖然长逝,嘴角依旧带笑。

 第九百四十三章 天下第一知府

    隆庆元年三月二日,为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儒,掌宁波通商事四年之久的唐顺之在杭州府钱塘县病逝。

    唐鹤征遵其父遗命,在乡梓武进设衣冠冢,扶棺前往镇海侯涛山。

    抵达之日,游击将军杨文率军护卫,威远城头炮声大作,镇海知县孙文和亲抬棺木上肩,前来拜祭者官员、士子、商贩、平民,数以万计。

    消息在短时间内哄传东南,不到十日,京城也传的沸沸扬扬,但不是为了唐顺之的过世,而是因为宁波知府的出缺。

    在朝中诸公看来,随园掌控宁绍台三府,其中之重在于宁波,宁波之重在于镇海,而镇海之重在于唐顺之。

    这是个软硬不吃,又具有极高名望,同时具备任事之能,而且还清廉如水的麻烦人物。

    台州知府、绍兴知府去年便已经易主,如今唐顺之一去,本就势衰的随园更是如雨后荷叶,凋零难再复盛况。

    “朝中有人好当官啊。”陆树德牢骚了句,“没想到同年中,居然有人如此快就能任知府,而且是天下第一知府!”

    大明比宁波府地位高的府洲不少,但像宁波知府这样能执掌通商事的知府只有这一个,因此得了个“天下第一知府的”的绰号。

    今天林烃是来随园报喜的,钱氏刚刚查出身孕,听了好友这话,忍不住笑道:“听起来挺酸?”

    陆树德翻了个白眼,“难道不是?文和兄还只是镇海知县,他张元嗣何德何能为文和兄上官?”

    宁波知府出缺的消息入京两日,随园一直保持着沉默,但另外两位不会。

    徐阶门生中够资格的不少,但宁波知府何等重要,自然需要精挑细选,还没什么确凿的消息传出。

    而高拱不同,如今在内阁中俨然后来居上,气焰嚣张,已经放出话了,宜黄知县张孟男,考绩优上,调回京中任刑部郎中,当转任宁波知府。

    张孟男,嘉靖三十八年进士,至今入仕才两年多,先任广平府推官,但宜黄知县杨铨很快因功被调入吏部任考功司郎中,张孟男转任宜黄知县。

    两年来,张孟男在宜黄推广红薯、洋芋,颇见其效,又公平定案,官声极佳,就连丁忧在家的谭纶也曾经给钱渊来信赞誉有加。

    就在二月初,张孟男被吏部评为政绩卓著,即将调回京中,按道理来说,新科进士外放,若政绩卓著,最佳的选择是调入京中入六科或都察院,这也是科道言官主要的来源。

    但宁波知府太重要了,如今在京中被誉为天下第一知府,多少人虎视眈眈。

    于是,本应该是为科道言官的张孟男还在路上没抵达京城,就已经转任刑部郎中了……而郎中外放,一般来说正好是知府。

    当然了,这是有原因的,高拱是张孟男的嫡亲姑父。

    所以陆树德哀叹,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张孟男的确是个人物,但入仕至今两年多就能升任六部郎中……这种晋升速度能将同年的那些三甲同进士气得吐血,那些人在外地转悠个十来二十年都未必能回京。

    而陆树德不忿的另一个原因是,杨铨怎么说也在宜黄熬了将近四年,而且还立下战功,也不过就升任郎中,而张孟男只是下去镀了一层金而已……而且还是沾了杨铨的光。

    一旁的潘允端笑骂道:“只看得到别人,看不到自个儿,你们俩……一个户部侍郎,一个礼部侍郎!”

    林烃撇嘴没吭声,父亲为礼部侍郎掌詹事府,但自己只不过是个刑部主事而已。

    而陆树德面无表情的转过头去,自从陆树声入京后,他的日子相当的难熬。

    就在昨天,陆树声又替弟弟联系了一家相看……结果陆树德相看完了之后,劝哥哥纳一房良妾,结果陆树声的捶衣棍又派上了用场。

    “对了,渊哥呢?”陆树德左顾右盼,劝陆树声纳妾的主意就是钱渊出的。

    这些天,钱渊也在陆树声手下吃了不少排头,还有钱铮……不过他稍微好点,在岳父那吃了排头就回头发泄到侄儿身上。

    “适才有护卫送信过来。”林烃解释了句,转头问:“朝阳兄,吏部可有风声?”

    一直沉默的徐渭抬起头路瞄了眼林烃,“石斋公能起身了?”

    林烃脸黑了下,皮笑肉不笑的哼哼,“勉强起身,每日药汁不断。”

    从去年末病倒到现在三个月了,李默已经无法正常行使阁臣的职责,徐渭这句话也不是随随便便问出口的,如今朝局复杂,如果李默恢复,这是个需要考量的因素。

    杨铨摇头道:“虽是知府,但却是天下第一知府,分量太重,天官不敢擅专,内阁会插手……陛下可能也要过问。”

    “内阁?”徐渭嘿了声,“不是都定了张孟男吗?”

    “未必,张孟男资历太浅了。”杨铨身为吏部考功司郎中,摇头道:“若是明年,张孟男倒是确凿。”

    “今日与文选司相议,选派宁波知府,必通东南事,擅算术,有刚强之风,兼两袖清风,最好是懂新式记账。”

    陆树德脱口而出,“户部登之兄最为合适,本就是宁波清吏司郎中,也名正言顺。”

    “孙文和虽祖籍绍兴余姚,但落籍京城。”杨铨摇摇头,“但登之兄不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孙铤落籍北京,甚至县试、乡试都是在顺天府过的,任镇海知县还说得过去,但祖孙三代都在绍兴府余姚县的陈有年外放宁波知府……这个是违背户部选官的规矩的。

    孙鑨叹了口气,谁能想得到……尚未到花甲之年的荆川公居然突然过世,这么大的肥肉虽然不是无主之物,但现在没人亲手提着,留着口水扑过来的人数不胜数。

    短暂的沉默后,徐渭突然开口道:“朝阳此言未必作准。”

    “文长兄有何高见?”

    “东南通商事乃是本朝未有之先例,选派官员,未必要遵循前例。”

    “登之入户部多年,受指派曾南下查验红薯事,期间对通商事了如指掌,又执掌宁波清吏司多年,实是最佳人选。”

    “吴惟锡乃金华府义乌人氏,先巡按浙江,后任浙江巡抚;胡绩溪乃南直隶人氏,亦任浙直总督。”

    杨铨和孙鑨面面相觑,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吧。

    (

 第九百四十四章 忠君爱国

    出仕者不得在本地任职,这一条自古就有,明朝也不例外,但针对的只是官。

    武将、吏员是不在这一条中的,前者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明朝特有的卫所制度,而后者更是自古流传皇权不下乡,只能依靠这些本地吏员。

    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前些年东南倭乱,战局危急,身为南直隶徽州府人氏的胡宗宪出任浙直总督,还有金华府义乌县的吴百朋先后巡按、巡抚两浙。

    但类似的例子相对来说很少,比如嘉靖三十七年,张琏率贼兵窜入江西严嵩急成那样,也没办法让出身江西的谭纶、吴桂芳转任江西巡抚。

    所以说,徐渭的建议实在是在画饼充饥。

    但徐渭眼神闪烁,盯着杨铨,“不妨事,明日在吏部可以放点风声出去特别是稽勋司。”

    杨铨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稽勋司郎中是徐阶的心腹门生陆光祖。

    孙鑨皱眉有点想不通,按品级来说,郎中外放倒恰好是知府,但陆光祖在礼部、吏部任郎中多年,再熬熬就能跳出来了,不说直升侍郎,至少转任太仆寺、太常寺、大理寺少卿问题不大,至于吗?

    众人围着宁波知府出缺议论纷纷,后院书房内,钱渊一个人漠然的看着手中这封信。

    信中,唐荆川只说了三件事。

    其一,举荐海瑞升任宁波府推官。

    其二,唐顺之择侯涛山入土。

    其三,东南大户走私之势渐起,需尽早筹谋。

    三件事,没有一件是和唐顺之自己相关的。

    即使是第二件事,也不是和唐顺之本人相干。

    为什么?

    因为钱渊已经拆开了那个小小信封。

    里面只有一张纸,上面的笔迹应该不是笔迹,只是用手指头蘸着墨汁划的。

    纸上只有四个字。

    忠耶?

    奸耶?

    早在第一次南下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