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11再造中华-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刻,宋雨薇真的羞愧得无地自容,低声说:“抱歉,我错了……”
李思明憋着笑,说:“不要去操心那些有的没的,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正经!”
宋雨薇说:“明白了,以后不会了。”
李思明威严地嗯了一声,背负着双手,迈着六亲不认的八爷步大摇大摆的走了出去。
走到他走出去了,宋雨薇才反应过来:“不对啊,我干嘛要在他面前战战兢兢?明明是他对不起我的好不好!”
一想到自己在上海那边绞尽脑汁应付那帮老韭菜,劳心劳力的帮这家伙卖债券,协调同盟会在外国的势力帮他招人,这家伙却在苏北这边跟王小曼卿卿我我的,她就恨不得揍他一顿!
门外依稀传来李思明的笑声,要多嚣张有多嚣张,要多得意有多得意……
就这样,将就着在盐城过了一夜,第二天大家又启程前往洪泽湖。
从盐城到洪泽湖,足有两百多里,如果骑马的话得跑到天黑,不过有卡车就方便多了,三个小时后,一行人便抵达了目的地,只是那帮老韭菜给颠得够呛而已。
洪泽湖边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无数人跑到这边来等待着开闸放水的那一刻。为了修这条总渠,李思明闹得惊天动地的,整个苏北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愣头青钱多得没地方花,跑到兔不拉屎鸟不下蛋的苏北来砸下一座金山银山,挖了一条三百多里长的水渠,要彻底解决盐城、淮安的灌溉问题呢,现在总渠竣工,大家自然要过来看热闹了。这不,有不少是从徐州甚至合肥那边跑过来的,大家看着那几个月之内就修建起来的雄伟堤坝和水闸赞叹不已。
这放水自然不是把洪泽湖的大坝挖开个大豁口,让湖水从里面奔涌而出就算完了的,真这样搞的话可得出大事,洪泽湖是出了名的地上湖,那湖底高出地面四到八米,你敢炸开堤坝放水它就敢给你来个一泄千里,原本十来米宽的豁口冲成上百米宽,将下游变成千里泽国!所以在动员好几万人狂挖水渠、清理废黄河淤泥河沙的同时,李思明也聘请德国工程队在高良涧用钢筋混凝土修建了一段大坝和闸门,只要打开水闸,湖水就会以每秒钟一千立方米的速度倾泄而出。当然,考虑到不久后废黄河也将疏通,德国佬留了点余量,最大排泄能力达到每秒钟一千六百立方米,那六百立方米自然是留给废黄河的。当初黄河夺了淮河的入海口,把淮河流域的老百姓给坑惨了,现在它们也该干点人事了。
可惜时间实在是紧迫,不然的话李思明还打算建一座水力发电站……直到现在他都无法适应没有电的日子,天知道中国的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不过现在最要紧的事情还是先放水去涮盐碱,至于装水力发电机发电这种事情,就留到冬季再做吧。
看到李思明到来,在场的老百姓无不向他致予热烈的欢呼,那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称,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有数。世代生活在这一地区,他们都让淮河给折腾惨了,而盐城、淮安地区的老百姓却无法利用淮河的水灌溉,导致大片土地盐碱化,真的是苦不堪言。这个不知道打哪冒出来的小光头居然一声不响,招募好几万人花几个月时间挖了一条直通大海的总渠,盐城、淮安地区的老百姓自然是大受其惠,而淮河下游的老百姓也颇为感激,至少积蓄在洪泽湖里的水多了一个排泄渠道,不是吗?虽说这条总渠并不能排泄太多的湖水,但至少也能求个心理安慰。
李思明颇为享受这一幕,得意地向老百姓挥手致意。
老百姓发出震天响的欢呼声,无数人大声叫:“李公子!李公子!”
李思明向那人山人海拱手一揖,等大家安静下来了,大声说:“感谢大家过来捧场,非常感谢!李某是个粗人,也说不出什么漂亮的话来,只能给大家作个揖了!”
一位老乡绅颤巍巍的上前,对李思明说:“李公子,你可是做了件大好事哪!这么多年来就没有人理会过苏北,理会过淮河,你是第一个在想办法救苏北、淮河下游的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感激你才好!”
李思明哈哈一笑,说:“其实我也没那么伟大啦,主要是在盐城和淮安买了些地,却得不到足够的灌溉,烦得很,干脆就修条大渠把水引过去算了,做好事什么的,那只是顺带的。”
众人发出一阵哄笑,都觉得这小子还真够诚实,他们喜欢。
李思明冲大家叫:“现在盐城和淮安那些荒地都通了水渠,可以开垦了,我勘查过的,那地肥得很,只要有水灌溉,准能获得丰收!想开荒的可以过来,千万亩荒地随你开垦,只要给我交点租就可以了!”
马上就有百姓急切的问:“交多少租啊?”
李思明说:“第一年不用交租,第二年交一成,第三年交两成,然后世世代代都是两成了,不会加!”
老百姓又是一阵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好!!!”
两成地租哦,上哪找这样的好事!现在哪个地主收租不收个五成以上的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两成,那跟送地给农民种没啥区别了好不好!
大家并没有觉得在盐城、淮安开荒要给他交两成租有什么不妥,毕竟灌溉总渠是他出钱出人修的,那些四通八达的分渠还是他出钱修的,花在这里头的钱海了去了,人家收两成租子怎么啦?换别的地主直接将这一地区变成自己的私产,给你留口吃的,其他的通通拿走!不服?不服就把水给你断了,让你喝西北风去。两成租,很厚道了。
有人叫:“李公子,我是安庆那边的,能到盐城来开荒吗?”
呃,这年头安庆人的名声不大好。太平天国时期,安庆是太平军与清军反复拉锯的战场,直锯得血流成河,生生将安庆给打成了白地,后来战争倒是结束了,但安庆也快变成无人区了。大批安庆人生计无着落,只好跑到江西、江苏那些还有荒地的地方求生存,但这些地方的人不欢迎他们,经常找碴,而安庆人脾气也猛得很,吃了亏就拉一大帮人过来揍对方,一来二去,便宜没占到,脾气倒是臭了……不光是安庆,凡是移民众多的地区的人名声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李思明说:“可以啊,只要踏实肯干就行了!”
又有人叫:“我们是山中棚民,没户籍的,可以到盐城开荒吗?”
李思明说:“没户籍?好办,到衙门重新登记就是了!”
这年头躲在山里搭棚子住,靠开荒打猎为生的人相当的多,他们当中有些是犯了事无处容身的不法之徒,但更多的还是破产后无法生存的农民,只能躲进山里,忍受着蚊虫叮咬,毒蛇猛兽的攻击,开垦一些零星的荒地,种些红薯土豆之类的作物,再捕捉鼠雀野兔,勉强生存。这些穷山恶水没什么人会去收租的,就算有,租子也非常便宜,一点点钱就能租下一座山,对于那些已经被生活逼到了绝境的农民来说,这穷山恶水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在官方统计中,这些棚民是不存在的,就算存在,也是以劫掠商旅、打家劫舍的盗匪的身份存在,是需要剿灭的那一拨。他们也很渴望能够走出山林,不必再忍受官兵的围剿,野兽毒蛇的攻击,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哪里愿意收容他们?
但对李思明来说,这些根本就不成问题,没户籍?重新登记就是了,不然你以为老子养着两个知府是用来观赏的?总之,盐城和淮安敞开大门欢迎八方移民,甭管你来自何方,到了这里,我们都是自家人!
第87章 又当了一回冤大头
两位知府顿时眉头大皱,他们很想提醒李思明:那些山中棚民可不是良善之辈,偷鸡摸狗是常有的事,打家劫舍也是驾轻就熟,如果他们大量移民到盐城、淮安来,只怕盐城、淮安的治安要急剧恶化!
但是看到李思明正在兴头上,不断拍胸口开出包票,他们只能把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得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这个知府还能当多久,没准明年就调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干脆就告老还乡,拿着从这家伙手里赚到的钱回老家消遥自在了,管这么多干嘛?随他折腾好了。
于是,这两位知府都打消了劝说他的念头,露出意味不明的微笑……在大家眼里,这微笑就是“欢迎大家来我们这旮旯开荒”的意思了。
欢呼声几乎震塌了洪泽湖的堤坝。
李思明享受够了众人的欢呼,这才大手一挥,叫:“开闸!”
柴油发电机隆隆作响,输出强大的电流,激活了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机械,在隆隆轰响中,钢铁闸门慢慢打开,积蓄在湖里的激流汹涌而出,沿着挖开的河道奔流而下,一时间河道中巨响如雷,泡沫翻滚,浑浊的激流一泄千里,势不可挡,这一幕真的太壮观了,把两岸的民众看得目瞪口呆。
李思明望向林知府:“府台大人,不吟一首诗纪念一下吗?”
林知府摆摆手,说:“此乃李公子的荣耀,老夫怎敢抢风头?”
李思明很大方:“没事,我允许你抢这个风头。”
林知府说:“不不不,这风头老夫真的抢不了。”
李思明说:“不要客气嘛!”
林知府苦笑:“真不是客气,不瞒李公子,老夫这个知府……”把声音压得比蚊子叫还低,“其实是花钱买的……”
李思明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了,说:“我懂,我懂。”扭头对郑知府说:“郑府台,你来吟诗一首作个纪念吧?”
郑知府一脸尴尬:“其实……老夫这个知府也是……”
李思明说:“也是买的对吧?理解,理解。”
说是理解,但不满都写在脸上了,在潮水般的欢呼声中,两位知府分明听到他在冲宋雨薇抱怨:“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搞的,为什么要买钱买知府当?就不能老老实实的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吗?弄得我想找个人写首诗纪念一下都找不到!”
两位知府羞愧的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他们也想凭真本事考取功名啊,但是这年头想考取功名实在太难了,而且就算能考上去,也不见得能当上有实权的官员,在北京当个有名无实的闲职,年复一年地熬资历,熬到四五十岁才外放当个芝麻大的小官的倒霉蛋多了去了,哪有直接花钱买官快!
宋雨薇笑着说:“如果他们能靠真本事考取功名,也不会被丢到盐城、淮安这种兔不拉屎鸟不下蛋的鬼地方来受苦啊!”
两位知府点头如小鸡啄米,对,太对了!如果我们能高中状元,还会被丢到这种鬼地方来吃草,十年没挪过窝吗?别人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真的是在吃土啊!
李思明让宋雨薇给堵得无话可说,只得在心里长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哟!这年头的人都不老老实实去读书好参加科举,而是花钱买官了,害得老子想找个有点水平的人帮忙写首诗都找不到!”
只能说他倒霉。这年头那些考科举考出来的知府、知县一个个肚子里都是很有墨水的,问题是他碰到的两个知府全都他娘的是靠花钱买,目不识丁倒不至于,但想让他们当着数千人的面写诗,这个臣妾真的做不到。
虽说没有人帮忙写诗有点扫兴,但宋雨薇从上海带来的记者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明天这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