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明第一狠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绿营兵都已经剃发,从样貌上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

    “这个简单,可以令普通士兵进行指认。一个两个或许会有遗漏错误,但说的人多了便不太可能有错了。”

    朱由榔顿了顿道:“杀掉其中那些罪大恶极的,留下其余的打散去挖矿做苦力,也算是将功赎罪。”

    “陛下英明。”

    李定国适时的送上一记马屁。

    朱由榔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继续道:“据说此战收获颇丰,粮食虽然不多,但钱财却是不少,该是够给将士们发一段时间军饷了。”

    永历朝廷的问题还是太穷了。

    抢掠清军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明军士兵告诉绿营俘虏需要他们互相指认那些降虏已久,罪恶深重之人时,他们不由得面面相觑。

    明军这是想做什么?

    或许是要区别对待吧?

    不然要分开做什么?

    他们之中有不少原来孙可望麾下的士兵,与晋王麾下的士兵多少有些关系。

    虽然李定国和孙可望之间闹掰了,但底下士兵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嗯明军一定是想挑出那些原来“大西”部的兵卒,留他们一条活命。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们决定主动表露身份。

    “虎子,是我啊,我是铁牛。”

    “旭子哥,我是二柱子啊。”

    “赵三哥,咱俩是一个村子的。我是村头孙寡妇家旁边的何家二小子何常。”

    一时间绿营兵俘虏纷纷开口,你一言我一语根本停不下来。

    很快明军就完成了绿营兵身份的甄别。

    被俘的三万人中仅有三千人是原先入关前后就降清的,剩下的几乎都是跟着孙可望降清的原云贵明军。

    要对身份复核也很容易,毕竟从口音就能听出,还有很多人彼此间本就认识。

    这一消息汇报给朱由榔后他并不感到惊讶。相反这也是符合常理的。

    毕竟清军入关已久,大部分绿营兵已经分驻各地。

    把所有绿营兵抽调来攻打云南是不现实的,清军能够驱驰的应该都是跟着孙可望归降的原云贵明军。

    “将那些罪大恶极的绿营兵处死吧。”

    朱由榔做出这个决定就是要告诉天下人,任何人都要为自己做出的决定付出代价,不要以为作恶的人多了就能够蒙混过关。

    在这一点上朱由榔和大明朝廷是有原则的,是除恶务尽的。

    此举也是警示那些刚刚降清不久的士兵,心里要有善恶的一杆秤。

    如果他们一时糊涂降清投虏尚且有救,但若是不知悔改逐渐黑化,那被明军捉到便是难逃一死。

    此刻那些遴选出来的绿营恶徒已经被推了出来,一百人一排跪在地上。

    他们自知难逃一死,口中自是污言秽语不断。

    明军士兵也不客气,手起刀落便砍下一颗颗首级。

    脑袋像西瓜一样滚落在地,鲜血如柱喷出洒落一地。

    明军花费了不少时间才将三千绿营恶徒连带着那些军官斩杀完毕。

    首级被留下充作军功,尸体则埋入事先挖好的深坑中。

    那些远处旁观的俘虏都吓傻了。

    明军虽然杀得不是他们,但他们本能的感到恐惧,面色惨白两腿发软,有些胆子小的甚至胯下一热尿了出来。

    妈呀,好在他们及时吐露了身份。若是被明军误认为是绿营老兵,岂不是现在已经成了刀下之鬼?

    此刻空气中的血腥味极重,简直如屠宰场一般。

    不管怎么说活下来就好啊。

    便是被充作苦力夫子,当牛做马也好过去见阎王。

    “陛下,此次我军斩获颇丰,只是可惜又让吴贼跑了。”

    李定国有些遗憾的说道。

    不得不说吴三桂跑路的本领着实了得。

    李定国发现后虽然命人及时去追,但并没有追上。

    “朕倒想看看,吴贼见了洪贼会说些什么。”

    朱由榔淡淡一笑道:“不过短时间内云南应该是不会有兵祸了,要抓紧时间休整练兵。”

    此刻,历史走向终于发生了一些偏转。

    虽然这个偏转的幅度还不算太大,但总归是个好的开始。

    朱由榔也越来越有信心了,抗清伐清中兴大明并非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不知延平郡王那里情况如何了。”

    天子突然提起郑成功,却是让李定国吃了一惊。

    他琢磨不透陛下此问是何意,遂保持沉默。

    “朕随口说说。”

    朱由榔似乎并没有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聊下去的意思,话锋一转道:“细算一算,夷陵那边应该收到消息了,朕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见文督师了。”

    文安之是朱由榔知道的南明文臣中最杰出的存在,他手下武将算是够用,文臣却是极度缺乏。

    派太子去夷陵抚军,调文安之回朝廷主持内阁大局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只靠朱由榔一人便是累死也处理不完繁杂的政务,他急需要一个得力臂膀!

 第二十五章 忠烈祠与希望

    大明天子御驾亲征大破虏贼,斩首无数。

    这对大明军民来说无疑是一件极为鼓舞斗志的事情。

    毕竟野战中明军已经很久没有取胜对手了,这次天子亲征破阵证明清军野战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封赏有功将士这种常规操作自然不必多说,朱由榔还决定建立一座忠烈祠,凡是为大明战死的将士都可以进入忠烈祠,供奉牌位。

    他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朝中群臣激烈的争执。

    朱由榔发现争执的关键还是在于思想的差异性。

    朱由榔的灵魂来自后世,在他眼中生命自然是平等的。

    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是一个人,那么就应该享受到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保家卫国,英勇捐躯的将士们难道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供奉吗?

    如此一个简单的道理偏偏群臣就是不明白。

    兵部和工部的人提出,或许可以参照贞观时期修建凌烟阁,将有功之臣排位,但是供奉每一位英烈的牌位就有些夸张了。

    这让朱由榔好不气恼。

    受到时代的限制,有些事情无法真正推行。

    但修建忠烈祠给普通阵亡士兵供奉牌位这种事情绝对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换言之,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

    或许在这些尚书侍郎,部堂大员的眼中他们就是高人一等的吧?

    仔细思忖一番,朱由榔决定不予让步。

    大明有着各种各样的顽疾,有的是制度上的,有的是人心所致。

    如果他都没有决心修建一座忠烈祠,给阵亡的将士们应有的尊重,以后还怎么改革,怎么中兴大明?

    身为君王,该坚持的事情一定要坚持。

    朱由榔下旨通过内阁再一次明确向群臣表明态度,这让百官们感到十分惊讶。

    高高在上的天子竟然真的关注底层的蝼蚁?

    他们平日里也会提什么君上当爱民如子,但那不过是嘴上说说,有谁真的相信?

    而现在看来陛下竟然要来真的?

    弄清楚皇帝的真实想法事情就好办许多了。

    这又不是什么关乎文官集团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没必要跟皇帝对着干。

    相互通过气之后,很快文官集团内部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赞同圣天子的意见,准备修建忠烈祠。

    修祠是工部的事情,还牵扯到兵部、户部,兵部需要提供名单,户部则负责拨钱。

    朱由榔命各部商谈后三日内拿出具体章程,十日内修建完毕。

    这并非是他一时脑子发热做出的决定,而是从长远计。

    他要培养的就是将士们一种当兵的荣誉感,让他们清楚朝廷和天子不会忘记他们做出的贡献,大明的百姓亦不会忘记。

    经此一役后,清军短时间内是不会再来攻打了。这给明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休整。

    朱由榔现在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

    其一是编练新军,其二是普鲁士枪炮弹药补充。

    编练新军的话虽然已经开始进行,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

    这个时代兵员素质还是有些差,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

    这还是青壮男子,女人小孩就更惨了。

    朱由榔给新军士兵们开出的条件是战兵每月一两银子,辅兵半两。

    这个条件乍一看并不太突出,也就是和清军军饷差不多。

    但在贫穷的云贵之地,这个条件已经是十分丰厚了。

    即便一个人一两,人数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朱由榔觉得自己负担的极限是一万人。这样一年也有十万多两的支出。

    只靠国库和内帑是肯定不够的,朱由榔还得另想办法。

    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抢,抢谁?自然是抢清军的。

    毕竟云贵的豪商巨贾不多,便是朱由榔想抢也找不到肥猪啊。

    抢普通百姓就更不靠谱了,看看崇祯年间不断加税的下场吧,税都加到了穷人头上,结果就是揭竿而起天下动荡。

    思来想去只能抢清军的了,没有钱没有粮,盯着清军抢就好!

    对于这支军队的架构朱由榔也想的很清楚。

    这支军队直属于他,相当于当初的京师三大营。

    锦衣卫虽然也直接对皇帝负责,但属于是花架子,上阵杀敌是不可能的。

    朱由榔必须培养一支信得过的心腹军队。

    这个代价便是再大也必须付出。

    至于枪炮弹药短缺的问题则有些棘手了。

    朱由榔带来的枪炮中,火炮类的消耗极大,几乎一多半的弹药已经使用完毕。

    枪支类的情况好一些,但也禁不住一直用啊。

    坐吃山空这种事情朱由榔是不会做的,必须及早思考对策。

    朱由榔的想法是趁着还有弹药命匠人仿制。

    这个难度固然是有,但比直接仿制枪炮难度还是要小的多的。

    大明实行匠户制,手艺都是子子孙孙传下来的。

    专业性是不用怀疑的,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但即便将来弹药供应充足,枪炮数量有限也是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如今朱由榔只有几百杆德莱塞步枪,几十门炮。

    这些数量勉强够配备新军,要想全军配备,一是需要大量银子,二是要解决工艺难题。

    银子的话恐怕靠抢清军是不够的,得等将来打下湖广、江南有了大量赋税来源才可能。

    至于工艺

    朱由榔知道德莱塞针枪的关键是底火,这个制作难度极大,其他的倒还好。

    至于克虏伯早期线膛炮,是可以点火绳的,利用传火孔里装拉发管

    这些光靠大明本地匠人想要完全仿制颇是有些难度,但有了样本将来若是能和澳门的佛朗机人商讨一下说不定能搞出个仿制品来。

    说来说去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在立足之余尽可能的扩大地盘,提高收入建军强军啊。

    这么看来,虽然明军刚刚获得一场大胜,形势还是十分危急。

    而清廷方面要做的就是各种封锁,争取利用经济优势拖死明军。

    洪承畴一直奉行的策略不就是步步紧逼,逐渐压缩明军空间吗?

    如何冲出去,选择哪个地方作为突破点是朱由榔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十六章 应征

    昆明城中,临时给进城避难百姓搭建的棚户区里熙熙攘攘,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