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明第一狠人-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稍顿了顿何守义补充道:“当然,可能不能一次性送去,需要细水长流慢慢来。”

    “这个自然,如此便辛苦何总兵了。”

    四明山区的明军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一万人,靠存粮肯定是不行的,只能让将士们下山去买。

    余姚、宁波一代的粮食还是好买的,只是明军身份特殊,只能分散开来化妆去买,不然若是被发现非但买不到粮食,还会将祸水引到四明山区。

    “这算什么,有张本兵这样的擎天之柱在我们只需要做做敲边鼓的事情就行了,若是连这个都做不好,还有什么脸面称自己是大明官军!”

    何守义一直把大明官军四字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哪怕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认为自己是官军,而清军绿营才是贼。

    有这个信念在,他和弟兄们才能坚持下去。

    不然岂不是和随便寻个山头做大王的山贼没有区别了?

    心中有道方能矢志不渝。

    在重庆的这段时间朱由榔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是什么导致小冰河后期满清度过了粮食危机?

    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不然怎么解释明末年年闹饥荒,而到了顺治康熙年间一下子就“盛世”了?

    这所谓“盛世”中应该有不少水分吧?

    他曾经看到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说清朝是红薯玉米土豆“盛世”,假如没有引进这些高产作物,清朝的情况不会比明末好多少。

    但运气着实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未卜先知。

    但朱由榔来了后一切都不同了,作为一个大开全知视角者,朱由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洞悉历史走向。

    那么在明知土豆红薯玉米能救无数百姓的情况下不去推广,岂不是辜负了穿越者的身份?

    换言之,即便明军将来拿下缅甸有了粮仓,种植土豆、红薯玉米也不矛盾。

    可以在土地条件差的地方种植这些耐寒耐旱作物。

    而传统适宜种麦子稻子的地方照旧。

    毕竟光吃细粮不合适,光吃粗粮也不行。

    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营养,保证将士们的战斗力。

    至少在军粮配比上,米面一定要占据一定的比例。再辅以部分菜肉,这才能令将士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替朝廷效力。

    不然连饭都吃不饱打仗还有什么动力可言?

    朱由榔越来越发现治理一个国家需要考虑许多方面,实在是太难了。

    只是知道要寻找和知道要去哪里寻找是两回事。

    这些作物明末就陆续传入,但大规模普及却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朱由榔总不能派人去美洲找吧?

    不过总算是多了个思路,可以令文安之多多留心此事。

    “陛下,文督师求见。”

    内侍韩淼十分恭敬的说道。

    朱由榔心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笑道:“宣召吧。”

    稍稍整理了番仪容,朱由榔又恢复了那个正襟危坐的威严状态。

    “老臣文安之拜见陛下。”

    文安之进入殿内便冲朱由榔施礼。

    见文安之红光满面的,朱由榔笑道:“文督师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文安之淡淡道:“老臣这也是托陛下洪福啊。”

    稍顿了顿,文安之接道:“启禀陛下,关于军制改革的内容老臣已经与内阁诸公商议过了,没有什么问题。”

    朱由榔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大明现在形势艰难,但毕竟不是草台班子。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只是这皇明军校,陛下真的要出任‘校长’吗?”

    文安之前一刻还面上带笑,让人如沐春风,后一刻便话锋一转,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朱由榔直是有些脑壳痛。

    完了,这副老学究的样子让人招架不住啊。

    他却不知道文安之此刻的心情也是极为复杂的。

    文安之是什么人?那可是历经数朝的老臣,天启年间的进士,什么世面没见过,什么天子没见过?

    在文安之看来当今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喜欢表现自己了。

    或者说太过事必躬亲了。

    在这点上今上倒是和武宗皇帝很像。

    武宗皇帝曾经封自己为大将军,并且杜撰出来一个朱寿的名字。

    这可真是亘古未有之事,让正德朝的文武官员们哭笑不得。

    今上曾经跟文安之解释过“校长”是为何意,就是祭酒的意思嘛。

    当皇帝的兼任祭酒一职,和武宗皇帝给自己封大将军做有什么区别?

    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嘛。

    最多是一个争着做文官,一个抢着做武将。

    文安之还是觉得皇帝就应该有皇帝的样子,不应该跟下属臣子争利。

    见文安之“来者不善”,朱由榔心中直是叫苦不迭。

    对方一副直言劝诫的样子,他也不好表现的太过强势啊。

    “唔,有什么不可以吗?”

    朱由榔是真对文安之凶不起来,和颜悦色道。

    “陛下,为君之道在于知人善用。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需要陛下亲力亲为的。”

    文安之苦口婆心的说道:“陛下有没有想过若是陛下出任这皇明军校的校长,满朝文武会怎么想?大明的百姓们又会怎么想?届时他们该怎么称呼陛下?是君上还是校长?”

    朱由榔倒真没有想过这么许多,被文安之一说顿时觉得有些道理。

    不过该有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那依文督师看谁做这个校长合适?”

    朱由榔以退为进故意问道。

    ps:第二更送到。文安之这个倔老头子的形象更丰满了有木有?

    求推荐票啊,撒泼打滚求

    顺便求一下本章说,听说本章说反应了热度。老坤还可以跟大家交流剧情遁走码字,争取晚点把第三章码出来

 第七十八章 变脸的顺治皇帝(第三更求推荐票支持)

    朱由榔对文安之是无比敬重的。但敬重不代表无条件的听之任之。

    一个君王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不然怎么领导天下臣民?

    朱由榔据理力争,和文安之摆事实讲道理,竟然使文安之的态度有所软化。

    虽然文安之还未彻底放弃进谏,可也不像一开始那样“咄咄逼人”了。

    得空下来朱由榔主动转移话题道:“文督师觉得以延平郡王和张阁部在舟山的大军能否撼动东虏在江南的统治?”

    得知郑成功、张煌言及时撤走主力在舟山群岛驻扎后朱由榔的心情很不错。

    至少这个结果比历史上精锐尽失亲信四散好的多。

    只要这支水师主力在,那么便有对东南沿海的威慑力。

    文安之闻言叹了一声道:“单靠水师恐怕无法犁庭扫穴,但总归能够牵制一二。”

    朱由榔的看法和文安之大致相同,郑成功的水师固然强,但也只是在海里。

    福船体积极大,吃水很深,在内江内河里便显得有些笨重。

    这也是他们发动长江之战最终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正如文安之所说的,舟山距离东南沿海很近,只要郑成功的水师哪怕出现那么一下也会吓得清军调兵遣将。

    威慑才是最大的意义。

    但是要想攻城掠地难度就有些大了,毕竟郑成功在当地没有根基,即便一时夺取了几个城池也守不住。

    要想全面收复东南还得先拿下湖广,届时不管是进攻江西还是谋取南直隶、浙江都不是什么难事。

    “训练一只水师是当务之急啊。”

    朱由榔说的却不是郑成功,而是朝廷。

    这次攻打重庆,明军所用船只基本都是赶制出来的。

    像夔东十三家所用的基本都是竹筏,哪怕是朱由榔御驾旗舰也只能算是中小型船只。

    虽说内江内河不需要太大的船只,但也不能太小了。否则在某些场合的作战会很吃亏。

    就比如这次攻打铜锣峡,如果不是李定国知道一条小道可以抄,发动奇袭从上游攻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还真没有那么容易拿下铜锣峡。

    以后少不了要进攻湖广。事到临头再造船肯定来不及,必须尽早筹划。

    文安之颔首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现在朝廷急缺造船工匠,要想造出一批像样的船来恐怕并不容易。”

    郑成功那里肯定有不少造船工匠,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不说这些了。朕之前跟文督师说的迁移部分百姓到四川的事情可有章程拿出来啊?”

    “大体思路已经有了,不过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推敲。最快三日就能拿出来。”

    文安之的答复令朱由榔很满意。

    不愧是有着贤相之称的文安之,办事能力效率就是高。

    要是大明多一些文安之这样的能干之人就好了。

    “很好,这事便辛苦文督师了。”

    可惜文安之已经古稀之年,朱由榔不能用的太狠。

    不然万一文安之有个什么好歹,朱由榔便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抗清伐清的道路很漫长,朱由榔必须合理利用一切的人力物力。

    “洪经略,京城来了消息,皇上命议政大臣鳌拜率上三旗精锐星夜朝贵州赶来!”

    赵良栋急冲冲的走进洪承畴的书房,一脸忧愁的说道。

    洪承畴此刻正在闭目养神,听到消息并没有太过惊讶,反而是清了清嗓子道:“擎之,老夫说过你多少次了,便是天塌下来也不用你顶着,你怎么就是沉不住气呢?”

    赵良栋心道好嘛都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了,您老还在这里养气呢。你真就像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点都不着急?

    他不信!

    “洪经略,皇上此举是为何意啊。您是皇上亲封的五省经略,皇上曾亲自说过由您一人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事宜,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都说君无戏言,这才过去多久?不过六年,皇上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吗?”

    赵良栋就像个炮仗一点就着,连珠炮似的抱怨道。

    “住口!你听听你说的话,妄议君父,还有点臣子的样子吗?”

    洪承畴叹了口气道:“皇上怎么想的,老夫不清楚。不过咱们打了败仗,皇上心里不痛快是肯定的。如今皇上虽然派鳌拜来贵州,但并没有对我们降职问罪,你也不要过于担心了。”

    鳌拜是谁,洪承畴当然十分清楚。

    此人是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

    出身将门的鳌拜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攻克皮岛、参战松锦立下赫赫战功,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后来皇太极去世,在诸方权贵势力的博弈下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皇帝。

    鳌拜便是支持顺治皇帝的从龙派。

    多尔衮暴毙后,鳌拜的身份地位遂水涨船高,成为议政大臣。

    可以说鳌拜是顺治皇帝的头号狗腿子,顺治皇帝派鳌拜来贵州,足以见得对西南局势的重视。

    说是重视那是好听的,换个词那就是不放心。

    为什么顺治皇帝不放心?

    说到底是如今执掌兵权的都是一些汉人。

    原先还有赵布泰这个满洲奴才在一边制衡,如今赵布泰死后洪承畴大权独揽。

    吴三桂、赵良栋等将领也都是汉人。

    那么,洪承畴会不会伙同一帮汉人养寇自重呢?

    站在顺治皇帝的角度,这么想完全没有问题。

    洪承畴自问若是他处在顺治皇帝的位置,也会往那个方向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