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明第一狠人-第6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从理想变成现实是需要时间的,朱由榔的心理预期是一年,一年的时间造出样船来,如果满足朱由榔的要求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如今是一个大航海的时代,保持船只的先进性,可以保持大明帝国的竞争力。
大明本来就已经走在了后面,必须迎头赶上,拼命追赶才是。
朱由榔可不满足于一统中原。他想要把大明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不光是政治方面,还有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这当然需要君臣一心,上下合力。但是朱由榔有信心。
此刻大明一番欣欣向荣的样子,向心力是肯定有的。
所以只要朱由榔自己不出什么幺蛾子,把大明带跑带偏,就一定不会出问题。
此时此刻就等李定国回到了。
郑成功已经完美的完成了朱由榔的任务。若是李定国也能大获成功班师回朝,朱由榔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
…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河西走廊(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
经由河中一路急行军,翻越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后,李定国终于带领明军返回了西域。
西域这个概念其实是自汉代出现的。
最初是西域三十六国的统称。
大体区域就是河西走廊以西到帕米尔高原以东。
所以翻过来帕米尔高原之后,理论上明军就进入了西域境内。
自唐末以来,西域的土地沙化情况十分严重,导致了不少城池被黄沙吞没。
在河中撒马尔罕一代,李定国亲眼见证了当地粟特人是如何治理沙漠化的,他深以为然,想要回到西域后就亲自效仿。
真正回到西域后,李定国确实也没有闲着,立刻着手安排。
治理沙漠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些动手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不少。
也许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李定国觉得有必要从一开始就给大伙儿打个样,让大伙儿能够瞄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当然,在安排了具体事宜之后就需要当地的百姓们努力了。
这些百姓都是从中原迁移到西域来的。
能够不远万里从中原迁移到此处的无外乎两种人。
一种是在中原实在是活不下去的,只能寄希望于来西域碰一碰运气。
反正运气就是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还有一种是有奋斗精神的,想要更好的生活的。
这种人其实在中原过的还算是不错,可是想要更好的生活,于是乎举家搬迁至此。
这种人其实才是李定国最看重的。
因为这些人能吃苦,心中也有目标,靠着一口气他们能够做许多平日里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旦给予他们承诺,给他们许以利益,他们就会为着一个目标而拼命努力。
李定国当然会给予他们承诺。
最简单的方式便是等价交换。
李定国承诺,每治理一亩沙地,就给他们一亩良田。
虽然如今西域的土地沙漠化严重,但还是有不少良田的。
如今地广人稀,这种承诺李定国还是给的起的。
如今的情况十分微妙,只要能够形成合力促着大伙儿一直往前进,是肯定可以有功效的。
果不其然,李定国的政令一出,当地的百姓有立刻展现出了空前的热情,表现出了极大的欲望去治理沙化情况。
如今的西域更像是军阀自治,基本上是李定国的一言堂。
但是李定国并没有飘,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他的作用就是起到一个过渡,朝廷是肯定会在将来把西域变成流官制的。
西南的改土归流不比这个难?可还不是推行下去了。
说到底这看的是朝廷的决心。
只要朝廷的决心足够大,就一定能够推行。
李定国要做的就是在任期内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将来子孙后代谈论起来也会对他佩服称颂一般。
李定国不图生前名声,但是却不能无视身后名。
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无视的。
所以他希望为西域做些什么,他希望可以留名青史。
这样千百年后子孙后代们提起他李定国,不会只说他是一个战神,一个武夫,而是会想到他也是一个治沙者。
当然,李定国在西域当地也不能逗留太久,在传达了政令之后他立即决定带领大军班师回朝。
离开中原的时间太久了,如果不尽早回去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说到底还是要让皇帝陛下心安的,只有皇帝陛下心安了,他们这些武将才能够心里踏实。
至于西域留守个三五万人足矣。
毕竟大的几个敌对势力都已经被李定国剿灭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部族。
这些小部族其实对西域没有太大的威胁,不然李定国率部前往波斯的这一年半载也不会什么都没有发生。
有贼心也得有贼胆才是。
便是借给这些小部族熊心豹子胆,李定国也谅他们不敢造次。
经过一段时间,明军将士上下都对西域有了感情。
所以李定国准备在将来向天子上书请命,凡是希望留在西域的将领,还请天子恩准。
在李定国看来这并非是什么难事。
毕竟西域土地广袤,总归是需要大军驻守的。
如果能有自告奋勇的,也不用朝廷不用陛下再忧心了。
这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制约手段,以陛下的才智恐怕早已经想好了,也不用李定国再去忧心。
。。。
。。。
河西走廊。
这个四个字对于华夏儿女来说意义非凡。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都在中原人的心目中有一股特殊的意义,或许只是精神意义,但是正因为有了这股精神意义,使得中原人的尚武精神能够得到很好的保留。
这一点,在面对外来入侵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
凉州自古出英豪,河西走廊出来的将领军队也是最能打的。
所以李定国在穿过河西走廊的时候心中也不免会生出怀古的情绪。
河西,河西!
李定国很希望千百年后人们再谈起河西走廊的时候心中会没有懊丧的情绪,只剩下自豪。
如果能够达到这点也不枉费他一番心思。
到了河西就意味着离中原不远了。
嘉峪关、张掖、武威,再往东就是西安。
虽然西安的政治意义早已不是汉唐时期的国都,但在大明朝仍然是陕西布政司的府治所在。
回到西安就意味着距离京师更近了一些。
当然到了西安府之后李定国会下令休息一段时间,由着大军进行补给。
一路车马劳顿,将士们可谓是累及了。
此刻李定国很佩服那些不远万里来走丝绸之路的商人们。
他们为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确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时此刻李定国越发可以理解皇帝陛下打通恢复丝绸之路的良苦用心。
唯有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这些商人们才会毫无保留毫无顾忌的踏上这条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大明恢复到汉唐时期的影响力。
真正做到这点,李定国就可以做到名垂青史,这也是李定国很希望的。
果不其然,跟着陛下走不会有错。
李定国更加在心中坚信了这点。
…
…
。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来自西班牙的战书(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当李定国率部返回西安府之后,对这首诗有了新的理解,不禁心生无限感慨。
似乎人们对于武将一直都是抱有一种这样的理解。
所谓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但是谁不想活呢,谁不想活着呢。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乎人呢?
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力,哪怕是武夫,哪怕是士兵。
李定国当初离开中原的时候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把儿郎们带回来。
这当然不容易,李定国也是绞尽脑汁跟奥斯曼人斗智斗勇。
但结果还算是不错,战争当然会有伤亡,这是避免不了的。
但是李定国把伤亡的比例控制的很好,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负责。
乡愁这种东西对武夫来说是奢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定国没有乡愁。
只是他一直在压制,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这种感觉在到了敦煌,嘉峪关,张掖甚至武威的时候都不是很明显,但是到了西安的时候,所有的感情就像是滔滔江水一般倾泻而出,再也掩饰不住分毫。
或许这和李定国的出身有关。
他本就是陕西人,对于陕西的情愫自然非常浓厚,当年张献忠在陕北发动起义,将李定国收为养子,一路南征北战,闯出了一个名堂,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活了下来。
可以说李定国对于陕西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生于斯长于斯,对陕西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但另一方面,这里又是他的伤心地。
可以说童年的李定国生活的十分的困苦,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这种情况下,要说李定国有负面情绪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李定国看待问题可以更加的全面,可以不那么片面的理解问题。
这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对于故乡的情感也回归到了最本真的状态。
这次重返西安,李定国是打算在西安修整几日的。
一来可以让大军将士们歇歇脚,补给一番。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回忆回忆过往,虽然这里早已是物是人非,但是想一想以往的旧时光,总归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这算是李定国的小私心。
可李定国回到西安之后才发现,西安乃至整个陕西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
灾情严重到朝廷不得不拨出大量的粮草赈灾,哪怕是如此灾民们仍然只能吃的上粥。
这种情况下,李定国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他下令将士们加入到维护赈灾的行列中来,甚至分出一些米粮来设立粥棚。
虽然李定国很清楚他这样做会给御史言官们攻击他提供理由。
毕竟这些家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肯定会攻击李定国收买人心。
这种情况下,李定国便是如何反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对于名望这种东西,李定国向来是抵触的。
除了那些强加给他的以外,大部分他是不想要的。
这也算是一个统兵将领的自我修养。
毕竟对于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常年在外征战刷声望。
百姓们对于他肯定是十分敬重。
但君王心里会怎么想就不一定了。
开明的君王或许面上不会表露出什么,但一定是不爽的。
至于昏庸的君王就更不必说了,很可能会听信谗言直接赐死这名大将。
当今圣上当然是明君,可是李定国还是告诉自己要保持警惕。
身为臣子,该是你的东西自然会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没有必要去争。
顺其自然就好。
可这一次,李定国无法做到顺其自然了。
因为这些受灾的灾民是他的老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