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孤才不要做太子-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估计,得变成用半日,修半日。

    看到木质的水车,李泰撇撇嘴说:“笨啊,把水车这些部位都改成铁的不行?就算整体变成铁制的水推不动,把轮轴那里弄成铁的也能省很多事啊!”

    见李泰说话了,李承乾就放弃了指点阎立本的想法。嗯,让李泰来鼓捣鼓捣这个东西,打发一下时间也不错。至于他能不能通过研究找到轴承的研制想法,那就要看他够不够聪明了。

    大唐的冶炼水平,滚珠轴承是制作不出来的,但是没道理滚柱轴承做不出来。

    李泰既然天生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李承乾觉得,自己作为兄长就应该把他往这方面引导一下。

    把李泰扔到这个实验场地后,李承乾就坐着马车回学院了。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明明已经过了年,可是出门还要顶着凛冽的寒风才行。

    回到老先生的院落,李承乾立刻就哭笑不得。老先生很有君子风范,并没有去对面的学院教学。但是,他老人家却把学生叫到了家里,挤在书房里讲课。

    看着老人家讲课时神采飞扬的样子,李承乾就不再多说什么。或许,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一般躺在床上,由内而外的散发腐朽的气息,才是他最厌烦的。

    回到自己的房间,李承乾开始查看暗卫送过来的情报。

    该死的裴家,果然没有忍住银子的轰炸,到底征集了一些铁匠,传授倭国人冶铁的技术。

    不过

    想想水力巨锤完成后大唐冶炼行业的飞跃,李承乾就不觉得原始的冶炼有什么厉害的了。就算倭国人全民大生产又如何?没有核心的锻造技艺,他们还是只能被大唐工匠碾压。

    兵甲的制造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要害部门,军器监下辖的工匠,一直以来都是子继父业。倭国人学习民间的技术,确实可以让倭国的冶炼行业得到发展,但是兵甲方面想要超过大唐?做梦比较实际。

    不是没想过干掉这些倭国使节,把想法跟老先生一说,结果被老人家好一顿臭骂。

    两军对阵,不斩来使,两国相恶,不杀使节。这是这片大地上千年以来形成的规矩,只能维护,绝对不能破坏。

    苍蝇就是形容这些人做贴切的词语,在眼前飞来飞去,明明拿起苍蝇拍就能拍死,可是为了雪白的墙壁考虑,却终究没法动真格的。

    提笔给耿不曲回复,命他放弃对倭国人的监视就好。既然不用盘算干掉他们了,那就尽可能的帮裴家这败类弥补过错吧。

    写完命令后,李承乾又打开了黎达海的信件。

    老黎自从表露心迹以后,对东宫外部的生意就越发的上心。听闻太子要派人到夏州考察当地的煤矿,就亲自动身,如今已经有了回复。

    看着老黎的报告,李承乾哈哈大笑。

    “王家,你们不是家大业大吗?孤用不着以本伤人,只要把你们的货品价格逼低,就是胜利!”

    拍拍手,方胜从外面走了进来,躬身等候太子的吩咐。

    “你回东宫,清点一下东宫现在的资产,然后派几个人查看一下从长安到夏州,运输大宗货物是否方便运输。如果不方便的话,就去信工部。就说,孤准备在夏州和长安之间铺设道路,工部只需要出力修建出平整宽阔的官路,铺水泥,孤一力承担,用不着他们掏钱!”

    听清楚后,方胜立刻就转身回东宫。他有预感,东宫才积蓄的财货,恐怕又要清空了。

    等方胜离开后,李承乾才伸了一个懒腰,把草原商队的路线,拨到了夏州来,让它跟夏州到长安的路线重合。

    夏州其实就是后世的榆林市,拥有着“全国第一煤田”的称号。既然是第一煤田,产量没道理干不过王家的煤矿。

    王家世居太原,自然把控着大唐最大宗的煤炭生意。如今将作监下辖铁匠铺制作出来的煤炉子,在长安颇受欢迎。有煤炉子,谁还愿意在屋子里生火盆?

    得益于煤炉子的售卖,王家这一次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

    作为煤炉子行业的受益人,不知道感谢,反而恩将仇报,这就过分了。

    你们并州附近确实是你王家说了算,别的小商人就算不姓王,也要看你们的脸色行事。煤炭的价格被你们一手把控,别人不敢挑衅,可这不代表孤就不敢!

    居住在学院,想要上朝的话,就得起得更早才行。

    作为一个旁观者经历朝堂,还是有些收获的。

    比如,李承乾发现,三省六部的主官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却做不到一手遮天。三省里只有尚书令和左右仆射的位置稳如泰山,六部尚书的位置却总是轮换来轮换去的。

    兵部尚书本来是李靖,可是草原归来后,李靖要养伤,所以兵部尚书又落到了杜如晦头上。这位本来会在去年就病死的杜断,现在看不出一丝病态。以往冬天的时候都要不停告假,现在却没有一点咳嗽或者喘不上气的样子。

    受益于孙思邈的不止他一个,秦琼本来病重,已经隐退很少上朝,现如今虽说不再如当年一般勇猛,但是上朝已经不是问题。

    地方的奏折如果只是小事情一般都会由房玄龄进行第一遍批注,皇帝看一眼就完事儿。若是大一点儿的事,需要宰相特意批注,再交给皇帝定夺。至于东突厥新土设置官衙管理这样的特大事件,则需要在朝堂上大家一起讨论。

    “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心腹大患,想要让他们对中原产生归属心,太难了!因此老臣以为,应当以羁糜州的制度管理。草原牧民生性彪悍,畏威而不怀德,当用重典约束,免得生出祸端。”

    长孙无忌刚一说完,孔颖达就跳了出来:

    “赵公所言过于偏颇了吧!草原人之所以没有归属心,不外乎文化差异。如此偌大的疆域,却用羁糜州的制度管理,难道不怕再生祸患嘛?要想让关中北面安定,就必须把国土牢牢的抓在手心!

    因此,老夫觉得,与其因其俗以为治,不如把中原的典籍传到草原,令其着汉服、讲汉语,用汉文,这样一来,才能真的融合起来。”

    听着孔颖达的话,坐在文官队伍守卫的李承乾,虽面无表情,但是在心里给这个老头点了一个赞。这个办法能不能实行暂且不论,只是这文化入侵的想法,就值得称赞。

    房玄龄站了出来说:“如何管理草原,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奏效的。夏州以北,皆是新土,不乏牧民。不如选一州府,暂且实验诸位的方法,看看成效再决定,如何?”

    房玄龄既然站出来说话了,敢于反驳的终究是少数人。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点了点头,说:“既然房卿认为应当实验一番,那就这么定吧。只是夏州以北,尚无州制,不如在胜州实验吧。那里都是突厥牧民,比起夏州附近,更有效果。”

    皇帝发话了,孔颖达、长孙无忌等人就都回到了队伍中。看样子全面铺设草原上的官衙治所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进行。如何在这片空白地域多塞点自家子弟,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说起夏州,夏州刺史的奏折倒是有几分意思。太子殿下,夏州刺史周胤上书云,东宫意欲在夏州开矿,不知为何?”

    见房玄龄从袖子里拿出一个本章冲自己晃晃,李承乾只能站出来答话。

    “房相,孤现在是贞观学院的副院长,也是给学院建设掏钱的人。自然要广开财路。仅凭东宫那几样产业,如何能应付学院现在和以后的花销。”

    听了太子的话,朝臣们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应答。

    还筹备产业呢?将作监有东宫的股份,程家有东宫的股份,琉璃作坊有东宫的股份,水泥作坊里还有。听说就是工部管辖的水泥作坊,都有学院的一成干股。

    草原的商队、平康坊的拍卖场、万年县长安县之间的养殖场、学院的印书坊。

    这么多加起来,都够一个家族跻身豪族之列了,现在,还要开矿?

    “孤虽然要开矿,可是一切还是要按照朝廷章程走的,该交的赋税不会少,该给当地民工开的工钱也不会少。一项矿产的出现,势必会带动着夏州州治富裕起来。孤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房相觉得如何?”

    拿着夏州刺史的本章,房玄龄笑了:“老臣并没有指责太子的意思,正相反,老夫想要提倡这种行为。

    正如同太子所言,东宫在夏州置办产业,定会带动当地百姓富裕起来。本来夏州堪称穷困之地,如殿下这般,既自己得力,又对百姓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说完,房玄龄躬身对皇帝说:“陛下,如今勋贵家中都有些资产,都有效仿太子造福一地的能力。微臣斗胆,请陛下准许勋贵也能如此。”

    房玄龄的话,立刻就让朝堂炸了锅!

    魏征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不可啊!为官者不得经商,本就是历来的规矩,怎可因此而破坏?”

    魏征没找房玄龄的麻烦,因为所有人都清楚,房玄龄虽然也是勋贵之一,但是他绝对不会主动张口说这件事。如今他敢拿着夏州刺史的奏折,当堂说事,多半是受了皇帝的指示。

    相比较上窜下跳的魏征,其余官员却是面露喜色。当官这点俸禄,如何能养活全家?贞观的朝堂律法森严,没人敢贪污受贿。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无论如何都得接受商家的依附,或者自己组织产业。

    之前还要偷偷摸摸的,如果这件事变得光明正大,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

    “魏征退下,朕自有主张!”

    斥退魏征后,李世民才说:“诸位爱卿可认同房卿的话?”

    这下,几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站了出来:

    “愿为地方百姓,谋求福祉!”

    听着朝臣整齐划一的声音,李承乾有点发懵。

    大概也许,他的安排和夏州刺史的这个奏折,引起了皇帝的遐想。

    地方想要富裕,还真的需要有钱人过去投资啊!

    这件事通过后,朝堂上顿时一片欢声笑语。好多朝臣都开始盘算自家要如何扩大产业。

    对皇帝而言看重的是勋贵“投资”,能给地方带来发展。但是勋贵们考虑的,却恰恰相反。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件事都算是双赢的。

    今日见到了夏州刺史的奏折,他才发现东宫在夏州置办产业,竟然能带动着当地富裕起来。按夏州刺史言,夏州土地荒凉,只能放牧,单东宫开矿,就能解决夏州数千人的劳动。随着规模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受益。

    更何况,商队进出夏州时间久了,夏州就能成为中原草原路程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将会有更多需要人力的岗位出现。

    其实早在太子建设养殖场、水泥作坊的时候他就发现了这一点。只是这做法实在是前无古人,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夏州刺史的奏折。

    见底下的官员们弹冠相庆,李世民还是忍不住提醒道:“朕知道你们都希望看到这件事,但是,朕对勋贵的优待,是放在第二位的,第一位是能否造福百姓。若是有人借机鱼肉百姓,莫怪朕不顾情面。魏征,朕将监督勋贵产业的事情交给你,可否?”

    魏征站了出来,欣喜道:“臣领旨!”

    魏征最怕的就是勋贵们被放开禁制,引起不好的事情。如今皇帝没有放松监管,才是让他松了一口气的原因。

    见是魏征获得了监察大权,不少人的笑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