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孤才不要做太子-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的将军最多在战获中稍微抽点值钱的,还会照顾自己的属下,然后大家一起乐乐呵呵的把剩下的充入战没。只有这个蠢货,才不管不顾的猛搂,还不把利益均摊。

    相比较李承乾,李恪就没那么好说话了。见侯君集狂傲无礼,就说:“侯大将军好大的威风,在我皇兄面前都不知道卸下兵刃的吗?皇兄仁厚不与你计较,本王倒要去信长安问问,什么时候臣子在太子面前,也能挺着腰杆手持兵刃了?”

    见李恪发怒,侯君集才好像想起了什么,解下佩剑交给家将,命他们退避到一边,才抱拳行礼说:“微臣一时迷糊,在殿下、吴王面前失礼了,还望海涵!今日来学院,实在是因为想念犬子,这才冲了进来。”

    见侯君集态度变了,李恪才点点头,只是一挥手,早已经等候在操场边缘的侯思力才兴冲冲的跑过来。

    天底下的父子见面其实都挺感人的,这无关乎身份。侯君集兴奋的拍拍儿子的肩膀,说一声长高了,然后再捏捏他的肌肉,很是满意。

    至于学识,他虽然是大将军,但是斗大的字不认一箩筐。不过,被那么多有名的大儒教导,还会差到哪儿去?

    侯思力拥抱了一下父亲,问了些草原的趣事后,才恋恋不舍的告别。

    “锻炼而已,有什么着急的。今日你我父子久别重逢,爹爹带你去看看咱家缴获来的好马,其中有一个汗血种的,就是爹爹送你的礼物。”

    “父亲,不行的,除非特殊情况,学院不会批准学生离开学院。如今孩儿正在上体育课,需要进行多少锻炼都是有规定的,更是不能擅离。”

    李恪满意的点点头,看样子自己带的学生,还是很守规矩的。

    李承乾却拍了拍侯思力的肩膀说:“特殊情况就是说的今天,你父亲在草原征战许久,虽有瑕疵,却盖不住劳苦功高。看样子你今天没有后续课业了,就回家吧,明天赶在早读结束以后回来就是!”

    见太子,不对,副院长这么说,侯思力立刻兴奋了起来。侯君集也满意的点点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最喜欢的就是别人给他面子。豳州混出来的都这样,面子第一,老命第二。

    “多谢殿下盛情,微臣府中正在准备酒宴,不知可否邀请太子赴宴?听闻陛下放开了勋贵不得经商的禁令,微臣家中也有些资财,想跟殿下合作一下。”

    跟你合作?想屁吃呢吧,老子都怕你喧宾夺主。再说了,向来只有东宫入股别家,谁想过入股东宫?房玄龄都不敢!

    “侯大将军要合作什么不妨现在就说说,孤虽想赴宴,怎奈李太师还需孤侍奉左右。为了上朝离开是不得已,去赴宴那就是不孝了。”

    李承乾都搬出李纲作为挡箭牌了,侯君集也是无可奈何。见李恪没有一点回避的样子,就叹了一口气说:“微臣对水泥很是好奇,不知可否得知配方?不瞒殿下,之前家中就有两处白石矿,只是石灰卖不出好价钱。如果贩卖石灰的话,嘿嘿”

    嘿嘿你个鬼啊!

    李承乾本来以为侯君集是要入股东宫产业,谁成想这家伙竟然盯上了水泥。话里话外虽然要送股份,可是却要水泥的配方。

    真是不知所谓啊,东宫现在已经把水泥作坊送给工部管辖,只是负责水泥在大唐的贩卖。

    朝堂把水泥列成了管控品,知道配方的工匠头子,全家都跟军队司马一起住,说是保护,可是谁都知道这也是监控。

    这样要害的东西,岂是随意告知的?要知道大唐要害城池的翻新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侯大将军,水泥是朝堂的管控品,莫说是你,就是房相想要,孤都不会给。您还是放弃吧,既然您家里有白石矿,不如去给工部尚书李大亮商量商量,水泥现在是高价,采购白石,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还是低价的。”

    自认热脸贴了冷屁股,让侯君集很是不爽,可是又不能当面发泄出来,只能怏怏不乐的带着侯思力走了。

    看着侯君集离开的背影,李恪咬牙切齿的说:“皇兄您为何对这个家伙如此容忍?我看他格外的不爽!”

    李承乾笑了笑,拍着李恪的肩膀说:“讨厌一个人未必要撕破脸皮,我也很讨厌他,但是吹吹他的面子,没准儿就会让他虚荣心满足,越发嚣张之下,没准儿就会误入歧途呢。”

    说完,李承乾笑呵呵的往外走,边走边说“今天别在食堂混晚饭了,我叫了青雀,晚上你们到我这来吃饺子。”

    本来还很不高兴的李恪,顿时喜笑颜开。食堂的饭菜虽然也不赖,可既然青雀也要过来,他觉得还是兄弟三个一起吃最过瘾。

 第二百二十五章 绝色

    这次遇见侯君集,让李承乾打起了十二万分的小心,生怕会再跟他产生什么瓜葛。要知道,原本历史上李承乾就是被侯君集撺掇的造反的。虽然,先联系侯君集的就是他自己

    不过好在这家伙好面子,当面被拒绝后,就不会再次登门。

    贞观五年,算是比较和平的一年,虽然李绩接替了侯君集,可是草原上依旧不安稳。彪悍的草原民族被中原人统治,这是奇耻大辱!可是他们不论如何反抗,最后留下的也只是徒劳。

    中原民族的特性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转衰、浴火重生。每当完成一轮朝代更替,都是它最强大的时候。就算草原民族彪悍,这个时候也只能俯首称臣。

    跟流血的草原不同,中原可谓是一片祥和。自武德年间起,朝廷就一直在减免赋税,与民休养生息。二百万户的住民数量,让李世民欲哭无泪。这是隋末乱世征战的结果。而且细细思量,好像自从汉朝以后中原基本就没怎么太平过。

    躲在学院的李承乾,除了必定出席大朝会外,就是陪在老先生的身边。他的身体底子到底还在,每天都能发现自己又多恢复了一些气力。

    除了训练,偶尔他也会帮某个临时有事的先生代课。不管是文课还是数算的任课,他都能胜任。

    到了晚上,无所事事的时候,才会看一看长安送过来的奏折。

    “请开港口,重振海运?”

    看到扬州刺史的折子,李承乾立刻来了兴致。

    奏折上已经有了房玄龄的初步审阅,他给出的意见是“中平”也就是说可有可无。大概扬州的海运在他眼里,其实没多么重要。

    就算是房谋,也差了一点眼界啊!

    拿出一张白纸,李承乾开始在上面写自己的意见。太子玺印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稀罕玩意儿,竟然到现在还没雕刻出来。没有太子玺印,他就不能在奏折上留下自己的意见。

    “父皇明鉴:扬州开拓海运一事,并非中平,而是应该大加鼓励才是。扬州建城历史追溯应有千年,作为临海的古城,特别是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对海运可以说是极为重要。

    自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出丝绸之路以来,陆路的商业,因为它得以发展。我大唐闯海能力虽然很弱,但正是因为弱,才需要加强。

    儿臣遍观地图图纸,发现高昌等国的所在,对丝绸之路有很恶劣的影响。就连波斯过来的胡商数量,都每年递减。

    您要发展商业,不仅仅要抓国内,还要抓国外贸易。陆地丝绸之路需要打通,高昌之地必攻。而海上,只要发展起来,未必不能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听闻岭南冯盎要来长安,儿臣觉得,海上的商路,让利一些给他也不是不可以。作为岭南最大的世家,冯家完全有能力在高州建立海港。

    如此一来,我大唐海上贸易的兴盛,则指日可待!”

    一句一句的念完李承乾的纸张,李世民微笑的对长孙说:“看看,承乾思考问题竟然比房乔还要长远一点。别说现在的扬州,他竟然把冯盎,都给谋算上了。百骑司回报,说冯盎已经走到了岳州,估计十月就能抵达长安。

    而且,他竟然只是带了两千随从,这一路上遇到州府的招待,也不曾推辞。光明正大者,除此何甚!”

    长孙摇着蒲扇给皇帝扇风,眼睛却只是落在李承乾的信件上。关于冯盎的话,她很自然的忽略掉了。作为皇后,她不会干涉任何政事,只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

    见皇帝把太子夸上了天,长孙就拿宫扇掩着嘴笑道:“您啊,还是被房玄龄给骗了。他是老而成精的人物,怎么可能看得没有承乾的长远?估计是听说太子会接手部分的商业奏折,才故意给了中平。您若不信就试试,要是您罢黜了扬州刺史的奏折,他一定会急的。”

    见皇后这么说,李世民想了想,随即哈哈大笑。他一时震撼于儿子的见识,竟然差点被房玄龄糊弄过去。

    不过到底是自己手下有数的能臣,对房玄龄这样的行为,他并不在意,反而希望多多益善。毕竟如果是日复一日枯燥的批阅奏折,好人都会发疯。不找点事情娱乐自己怎么行。

    提起朱笔,李世民在奏折的空白处写道:“开扩港口一事,已然准奏,鼓励海商出海,却不急于一时。扬州向南,必经高州,如高州建立海港,则离岸前,中原商贾无忧也。今高州总管冯盎于北上途中,待其返回,则令其建设”

    明明冯盎还没有到长安,李世民却已经筹划冯盎返回岭南时的事情了。

    如今冯盎亲自入京朝拜,顿时将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击的粉碎。保护他安然的返回岭南,现在已经是李世民这个皇帝的责任。

    一想起当初魏征的苦劝,李世民又拍拍手,对走出来的张赟说:“下旨褒奖魏征先见之明,赐绫罗百匹,银千两,白玉笏板一个。”

    前两个只是例行的赏赐,笏板就是他故意加上去的了。满朝文武顶数御史台的混蛋们节俭,顶数魏征寒酸。就连上朝时用的笏板,都是木头的。

    “宣告完旨意后,你就带着西突厥的公主,去学院跟随太子吧!朕知道你的心思,好好效忠太子,也是一样的。”

    听见皇帝陛下这么说,张赟的眼睛立刻就湿了,双膝跪地道:“奴婢领旨!”

    见张赟欢天喜地的离开,长孙疑惑道:“陛下,您为什么把张赟送给承乾了?他的武艺很好,忠心也不差啊。”

    李世民合起最后一个奏折说:“张赟的忠心是不差,可是一奴不侍二主。他对朕忠心耿耿,但是又欠了承乾的恩义,虽说朕和承乾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可也会有意见相悖的时候。秋猎的时候,张赟就替承乾掩饰了那条黑狗没死的消息。

    所以啊,与其让他夹在朕和承乾之间不好做人,不如彻底把他送到承乾那边去。张赟欠了承乾两条命,会对他上心的。”

    说完,吩咐宦官把奏折送回尚书省,李世民急不可耐的搂着皇后钻进了后殿卧室。

    宫女宦官们都有条不紊的开始清理,一个阴仄仄的宦官自殿外走来,循着龙吟凤吟,径自站到了前殿和后殿的帷幕之间。

    他是张赟的替补,张焕,皇帝的身边,永远不缺忠心耿耿的护卫。

    不用上朝的日子,李承乾过得潇洒无比。这里是学院,而且没有东宫的属官跟随,所以李恪可以肆无忌惮的跟兄长在一起锻炼,练剑的时候也不用被“隔离”,可以靠得很近。

    沿着学院门前的水泥路跑了不过一柱香的时间,李泰就上气不接下气,死狗一样的坐到树下,打死都不愿意再跑了。

    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