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什么东西?”
“回东家,此乃柏油。”
“柏油?从地下挖出来的?”
“东家说笑了,地下的柏油,这种东西只听过蜀地有出产,没见人用过。这些柏油,都是柏木中烧出来的。老天保佑,崂山多松柏,船上用的松油和柏油我们都能采到,不然就得大量外购桐油了。”说着,胡福生又打开了旁边一个小坛子,里面是清澈的深黄色液体,显然就是松油了。
“哦?”韩松有了兴趣,这些道道他还真不清楚,“这些油都是干嘛的?”
“回东家,”胡福生做了个手势,开始如数家珍地说道,“其一,是捻缝用,松油柏油对半混合,再掺入麻丝、砺灰等物,塞于船板之间,可防漏水。其二,是防腐用,三柏油混一松油,再混入石灰以及砒霜、硫磺、雄黄等毒物,涂于船底,可防虫蛀朽坏。其三,是防水用,篷布先用松油浸过一遍,待半干未干时再涂一层柏油,则致密无孔,水泼不入,吃风也强了不少。至于桐油,这三处都可用,而且效用更好些,不过桐油产于西南一带,北方价贵,所以能不用便不用,只是存上一些,以备不时之需罢了。”
韩松点了点头,这些显然非常重要。捻缝防漏的作用自不必说,船底防腐也是不熟悉船只的人很难注意到的一点。清澈的海水中其实生长着大量的浮游生物,一块光秃秃的木板扔进海里,很快就会被各种浮游生物占满,将木板蛀成千疮百孔,热带海域还会生出令人san值直降的密密麻麻的长长的触须一样的船蛆。如果木船不加防护就下水,很快就会发生一场灾难,不但船板严重腐蚀,船体很快也会散架,而且船侧密密麻麻的附着物会大大拖累船只的速度,让船在海上寸步难行。想要安全出海,就必须给船底涂上防护层才行,这柏油就是一种常用的船底漆材料,它主要起一个基体的作用,实际上防止浮游生物附着的还是石灰、硫磺这些有毒物质。
当然,船底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视水域情况不同,往往几个月至一年就要重新更换一次。山东附近海域水温低,还稍好一些,如果是南方的热带水域,底漆的厚度简直就等同于船体的寿命。
船底防护不但在现在是个难题,即使在后世到了钢铁船体的时代也不是一件简单事。韩松当初刚进海军服役的时候,一大实习项目就是爬到船底给战舰换漆,辛苦程度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了解完涂料,韩松又与胡进宝聊了一下木料问题。
船用木材,必须经过数年的阴干,才能用作船材。否则,浸水之后很快就会变形,整条船都会废掉。这个船厂常年修船,自然备了一批木料,但是数量不多,东海商社如果想要批量造船,肯定没法等那么长时间,所以木材烘干技术的研发应当提上日程了,这方面工业部可能不会给个高优先级,说不定海洋部得自己研究。当然,就算有了烘干技术,也要尽量多采集一些木材阴干起来,烘干木材凑合用用还可以,真正的强度和耐久是怎么也比不上自然阴干木材的。
“胡大爷,你们这木料,用的大都是杉木吧?我见崂山上有不少柞树,柞木质硬,为何不用它来造船呢?”韩松摸着仓库里堆着的一大堆正在阴干的木材,如此发问道。
柞树就是欧洲人常说的橡树,在中国北方地区很常见,崂山地区也有很多,虽说和橡树细节上略有差别,但都是一种优秀的造船木材,不但强度高,而且不易产生碎屑,在火炮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英国人当年为了获取足够的橡木,在国内大规模鼓励种植橡树,甚至还把它定为国树,可见这种木料的重要性。
胡进宝略微一摸下巴,回答说:“回韩东家,柞木质硬,确实是顶好的木料,但正是因为硬,砍削起来很是麻烦。若用柞木造船,费的工时和钱粮指不定都能出三艘杉木船了,并不划算。纵使能出好船,可海上事难料,一艘柞木船未必就能比一艘杉木船经用多少时日。柞木多用来造些家具,足可用数十年,但也是富贵人家才打造得起。”
韩松听后陷入了思考,从效费比上来说确实如此,此时的技术条件用橡木做船并不经济。而且,后世风帆战舰注重船材是因为海战中出现了大炮,优质船材能大大提升抗打击能力,这个时代并不用考虑这样的威胁,反正都是跳帮战,船本身不但不是目标,反而是战利品,大多数时候并不会主动击毁,太坚固也没意义。
但见了优质资源却不能利用,他很是不甘心,随后又问:“那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大大减小柞木的加工难度,用它来造船就可行了吧?至少用来做龙骨应该是没问题吧?”
胡进宝一愣,这些东家有不少奇怪而神奇的手段,说不定还真能做到,于是说:“那是自然,便是只用柞木做个龙骨,也是艘上等船。”
韩松满意地点点头,等回去就问问工业部,看能不能搞一套水力机械过来。然后他又有了新的问题:“对了,胡大爷,说到龙骨,我在这边见到的船,不管是海商运货的船,还是海贼们用的船,都是尖底有龙骨的福船形制,按理说这近海处多暗滩,难道不是应该用平底沙船更好吗?”
胡进宝对此很是熟悉,稍一思索就回答说:“沙船?可是说的平底防沙船?东家有所不知,沙船平底,若遇暗滩确实安全些,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到了海上遇到风浪便不稳了。若是常出入江河,或是初走新航路不识水文,那确实当用沙船。南边江淮一带,北边清河一带,海船时常入江河,便多用沙船。而海商海匪,皆是熟识周边水文之人,哪里有暗滩他们一看便知,又常常离岸入海,自然要用更能抗风浪的福船形制。”
平底沙船的形制早就出现了,但是“沙船”这个名字却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正式定下的,这时不同地方对这类船各有称呼,但是为了方便,还是叫沙船好了。
有人可能下意识地认为平底船比尖底船更稳,实际上却恰好相反。尖底船在发生倾斜的时候,一边浸水体积减少,另一边却增加,使得浮力产生差异,进而出现一个回正力矩,使得船身恢复平衡。因此,尖底船是稳定性更高的船型,出海的船只大都会采用尖底。
“原来如此。”韩松恍然大悟,以前他只模糊地知道一个“北沙南福”的说法,没想到还有这些细节。
随后也没什么好看的了,他勉励了胡进宝和工人们几句,便带队回半岛区了。
唉,算来算去,伐木需要人,建窑需要人,半岛区那边也各种缺人,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啊。当初进了上百名劳工确实不少,但现在各部门一分,又捉襟见肘了。希望劳工部能尽快多招点吧。
1255再铸鼎
第16章 募工
1255年,九月初八,东海关。
“嘿呀嘿,嘿呀哦嘿~”
几个长期契约劳工抬着一艘小木船,喊着号子往前搬运,直到到达一处勉强能通航的小河边,才把这条小船放入水中,然后又去东边搬下一艘。
这里是之前保安队发现的能通向即墨城的那个山口,此地发现后引起统合部高度重视,直接命名为东海关,又调动了两艘小渔船过来,承载即墨…东海之间的运输任务。
这个时节即将面临两个重要节点:一是九九重阳节,二是新一批石墨提货的日子。管委会组织了一个跨部门的大规模商业考察团,准备前往即墨城,一来要与陈家处理处理关系,二来采购一批急需物资,三来是招募一些新劳工,现在正是秋收秋种时节,非常需要人手。
于是张正义、季国风、李如南、史若云、张小平、王泊棠、李夏、林小雅就出现在这里。张正义主要是去陈家撑场面的,不会管什么正事,而东海这边的管委会事务就暂时由孔嘉谊代为主持;李如南是去招募劳工的,一开始大家还考虑在这个时代女性出门是否方便,是否要有特殊待遇,后来又加上了史若云和林小雅,女人一多反而更好安排了;王泊棠、李夏、张小平三人是经典的即墨事务三人组,仍然主要负责采购事宜,季国风是来给他们当参谋的。
劳工们把船运到位,随后就在保安队的护送下从陆路返回了。考察团分组上船,东海商社讲究男女平等,所有人都拿起桨划起来,还好现在是顺流而下,没过多久就划到一处湖泊,再往西走一段,就是平稳的墨水河了。
全程差不多15公里,一个小时左右就到达了即墨城外的码头,比走陆路快多了。由于之前给陈家送过拜帖,此时陈忠已经带了几个仆人已经在码头上等着了,见众人一来,立刻笑着迎了上去,连声告罪说“少爷去采办货物了,否则必然亲自来迎”,随即帮众人安排船位,告诫码头老大好好看着这两艘船,然后让仆人接过行李和礼物,请大家上车前往陈宅。
陈家消息灵通,东海商社战胜龙王寨的事,他们也通过自己的渠道知道了,对此颇为震惊,毕竟龙王寨也是颇有声名的悍匪,居然被干脆利落地全灭了,不得不对东海商社更加重视起来。
东海商社现在能做的商品都太糙不好意思出手,这次带给陈家的礼物还是旧时空的产物。也不敢拿些透明玻璃杯具之类的,怕吓着他们,只好找了两个空啤酒瓶,洗去商标,装上兑水的白酒塞上木塞送过来。
这时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玻璃器皿在富贵人家已经不算个稀罕物了。透明玻璃非常昂贵,而啤酒瓶这样的杂色玻璃则不算太值钱,但是能把杂色玻璃做成两个完全一致的细颈瓶,这功夫也是很了不得的。总之这是很合适的礼物,算得上次级珍品,足够让人赞叹,但也不是绝世宝物,不会引来多余的觊觎,商务部想出这个主意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之后到了陈家,虚情假意一番宾主尽欢,陈家家主看了礼物也很满意,随后东海众人又顺利在陈家借住几天,晚上陈家女眷拉着李、史、林三女,颇是说了好一顿闲话。
第二天,重阳节,按习俗陈家人出城去赏秋,而东海人没那个闲情逸致,辞谢了陈家的邀请(其实人家本来就只是客气客气),然后上街采购去了。
重阳节,赏秋什么的是大户人家的事,普通人早就见惯了野外的景象没什么稀奇的,但过节怎么也会热闹热闹,街上的商业气氛浓厚了很多,沿街摆出不少摊子,进城的人也多了不少。
张正义、李夏、王泊棠、李如南和史若云换上本地服饰,带着二百个烤饼,出城考察人力资源去了。
宋朝面食有三个发展方向:汤饼、蒸饼和烤饼。
汤饼就是把面食放进水里煮熟,这个方向后来发展出了面条、馄饨和饺子。
蒸饼就是把面食隔水蒸熟,这个方向后来发展成了馒头和包子,北宋时为了避真宗讳改名叫炊饼,武大郎卖的就是这个。
烤饼顾名思义就是把面烤熟,此时的工艺是做一个大炉子,内部生火,把揉好的面团贴到内壁烤熟,和后世的馕差不多。
此时的烤饼是非常便宜普及的一种街头小吃,只要一文钱就能买一个,是城市贫民的首选食物。昨天东海人找烤饼店订做了二百个,掺了不少粟米,总共只要150文。
……
“招长工喽!”
五人拉着一辆小车走到城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