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文半了,但是须得送到庆元府望海镇方可交割。相应的,不管你们有多少货,我全吃下,这么稳定的财源,可不好找啊。”

    三个商人对视了一眼,微微点了点头,一个皮肤黝黑却身着儒衫的商人开口说道:“那便说定了,就这个价吧,但一定要足额好钱,不要劣钱和会钞。”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诸位也可看看我东海商社的货物,我给诸位一个批发价,婺州富裕,运回去又是大赚一笔。”

    生意谈成,魏万程心中激动,这可是能在全体大会刷威望的大功啊。

    在南方采购矿物是今年江南工作组的重点任务之一。浙南多山,矿产也丰富,虽然成规模的大矿不多,但是牛毛小矿却到处都是,不但有常见的煤、铁、铜、铅锌,还有明矾等工业部指定要的矿物。对于后世的机械化开采,这些小矿没太大开发的价值,但现在都是手工采矿,问题不大。

    现在全体大会的舆情是,你在外面赚再多的钱,那是理所应当的,不算什么功劳。但是如果你能把工业发展所需的关键物资,比如矿物、人才、技术资料等等给运回去,即使这些东西不值几个钱,那可就真是立功了。

    他今天谈成了一贯一石的价格,甚至比莱阳矿价还要低些了,虽然要远隔重洋运回本土,但其实只要把原本船底的压舱石替换成矿石就可以了,几乎没有运输成本。真算起来,这些商人走富春江水路把矿运过来,途中不知要打点多少山贼水匪税卡,运费说不定比海运还要贵上不少呢。

    只是,浙南跟胶东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往年冶铁业需求量不大,导致采矿业就没什么规模,魏万程即使拿真金白银去买,也买不到多少。他们讨价还价了半天,还是以“斤”为单位而不是论吨,也不知道到年底能不能运一百吨过来。

    当然,万事开头难,饭总要一点点吃起。今天谈的生意,更多的只是建立一个渠道,希望能在铜钱的刺激下,让这些商人们尽快扩大生产规模,以后更好地为东海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吧。

    生意谈成,魏万程心情愉悦,当场叫了小二过来,要请三人吃一顿东海特色餐饮。

    三人刚才一顿交锋,能量消耗不少,现在也饿了,稍作推辞便只能盛情难却了。

    魏万程一边亲自为他们倒上新茶,一边说道:“其实还有一桩小生意,总利不多,但毛利不小,各位可考虑一下。”

    一听毛利不小,三人瞪起了眼睛,一个矮个商人说道:“还请魏东家见教。”

    “呵呵,不敢当,”魏万程笑着说道,“刚才咱谈的都是铜铁煤铅之类的常见矿,但浙南宝库,想必还藏着不少珍宝。若是各位遇到了什么珍奇的矿物或是石头,又或者见某地产的钢铁特别优质,可带几斤过来,附上产地。每带来一种,不管有用没用,我这边都有十贯辛苦费送上。”

    这自然是东海商社在试图寻找稀有矿产了。股东们的印象里,浙南是有不少有色金属资源的,虽然现在无力开发,但先做个储备也好,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总不能等有需求的时候才开始大海捞针地找吧。寻找优质钢铁也是类似的道理,这年头冶炼水平低,所谓优质钢铁,可能是冶匠手艺特别好,但更可能的是当地的铁矿混有某些特殊金属,比如锰、镍、铬之类的,形成了天然合金。若能找到这样的资源,必然会对东海商社的冶金工业大有助益。但让他们自己去钻山勘矿又没有可行性,只能委托别人了。

    三人一听,盘算起来。只要几块石头就能换十贯,这毛利确实不小。但这新奇矿物恐怕不好找,这快钱也赚不了几次,机会到了可以顺便做做,专门去找就得不偿失了。但反正也不亏,就当做个人情,于是纷纷表示同意。

    又是一桩生意谈成,魏万程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小二端上一盆鸳鸯火锅上来,又麻利地给四人摆好了碗筷和公筷公勺。三人闻着辣椒和牛油香气,纷纷食指大动,魏万程又趁热要了几瓶酒,又叫了一个妓上来弹琵琶。

    酒过三巡,场面热络起来,四人放开矜持,一顿胡吹起来。

    魏万程喝了两盅白酒,脸色微红,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三人问道:“听闻金华、义乌一带民风彪悍,可有此事?”

    金华义乌此时都是婺州下面的县,这三个商人就分别来自这两个县。呃,民风彪悍是后来戚继光的评价,魏万程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这次倒真是他临时起意了,商社并无意打乱按部就班的扩军计划,更别说从义乌那么远的地方募兵了。不过之前大会上倒有个招募移民的提案,现在控制区内才几十万人,连后世一个县都不如,长远来看肯定不够用的,必须引入外来人口才行。但是与其从临近的山东地区招募人口,商社更倾向于从南方导入移民,一来可以丰富文化环境,二来南方人在本地无根无基,更容易掌控。

    只不过现在商社这点草台班子连现存的几十万都没完全掌控,移民的需求还不太迫切,所以这个提案还只是在研讨阶段,魏万程这也只是随便试探一下。

    三人听了这问题有些尴尬。婺州地狭人稠,工商业包括矿业发达,说民风彪悍那是有一点,但我皇宋重文轻武,民风彪悍可不是什么好评价。那个儒衫商人摸了摸鼻子,说道:“唔确实有些刁民好狠斗勇,但大多数还是知书达礼,好读书学理的。”

    魏万程看了他们的表情,嘿嘿笑了笑,说道:“不瞒几位,我这边盖楼需要人手,商城建成之后,也需要不少人手打杂和护院。只是临安人力既贵又不好找,不知几位能否介绍些工人过来?介绍费好说嘛。”

    三人听了明白,原来是要雇工啊。这事倒也不是不成,婺州人力充沛,来临安也没多大抵触,关键看价钱了,于是简单应下,先回去看看行情再说。

 第223章 入长江

    1260年,8月8日,临安。

    京东商城外的钱塘码头。

    陆秀夫从冬至号的船舱中爬了出来,双手把手中的单子递给了李涛,说道:“李东家,已经清点完毕,并无遗漏。”

    李涛仍然不习惯被这个旧时空的民族英雄这么称呼,连忙接过单子,说道:“都说了,君实,叫我李涛就好了,呃,实在不行,就叫少校吧。”

    “好的,东家。”

    陆秀夫说完,便径直去看水手们起锚了。李涛看着他的背影,无奈地耸耸肩。

    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陆秀夫本来应该在今年的科举中高中进士的,魏万程之前都认为十拿十稳了。要是别人还可能有运气成分,但陆秀夫才学够高,还是李庭芝引荐,属于目前风头正劲的贾党一员,怎么会有不中的道理?

    但不知是不是沾了东海人的霉气,总之陆秀夫和几个同窗准备礼部试的前一天,搬去临安城中住客栈,结果当晚吃了一顿鱼脍,不幸食物中毒,最终误了考试可真够倒霉的。

    这结果让京东商城的大部分人都有些意外。魏万程见他情绪低落,连连将他安抚,还让他留在京东商城做点文书记账之类的事务,赚点钱准备三年后再战。陆秀夫接受了他的好意,留在这里给东海人干活,倒是非常卖力,做得也不错,就是整天闷闷不乐的。魏万程也没什么好办法,这小子闷头闷脑,也不知道有什么爱好,不知该送点宝马还是美女过去,再说你又不是他爹,有必要这么关心吗?

    今天魏万程和李涛带着冬至号要去扬州给李庭芝送一批军械,正好陆秀夫是江北出身,对那边熟悉些,就带着他一起了。

    冬至号是商社部署在南方的公务船,用于给江南工作组进行短途运输使用,必要时也可以用它跑路。其实李涛更想要新型的双桅星火级,比如今年刚分配给第一舰队的立夏号就不错,别的不说,光是吃水浅的优势,就更适合在南方的江河活动。但是大会掩耳盗铃式地认为将新型船部署在南方会有泄密之嫌,所以就没同意,于是只能凑合着开老船了其实也没多老,还没满两年呢。

    他们整理完这批货物,锚也收了回来,冬至号渐渐离开了码头,顺着钱塘江水向东而去,一直进入了大海。

    今年初,朝廷为了庆祝抗蒙战争胜利,举行了盛大的大朝会,举国欢庆。“东海国”也趁机行使了自己作为藩属国的特权,带着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入贡,想从朝廷那里讨点赏钱花花。

    东海国在这次战争中也是有功的,而且与现在的执政党贾党亲近,所以最后朝廷给了大约价值十万贯的回赐,许今后一年一贡。这待遇,眼看着就是赵宋第一近藩了。而他们送过去的那些破烂,基本都是商社自产的些东西,看着新奇,其实成本没多少,这次算是大赚。

    不过其中有些贡品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一是一批胸甲,二是一批劲弩。

    胸甲自不必说,是东海商社传统出口型的勇士甲样式,成本很低,但防御力不错,卖相更是很好。而劲弩是工业部利用成熟产能搞出来的实验品,不打算自己用,而是用于外贸,趁着上贡的机会送了些样品去,果然反响不错。

    宋朝向来擅长制弩用弩,但这批东海弩却比传统的宋弩更好用。其一,它用一整块钢片作为弩弓,蓄力更强;其二,弩臂上有一个转盘,可以省力地上弦;其三,弩臂下方有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握把和扳机,末端有一个肩托,可以将弩抬起来抵在肩上瞄准发射,抵消后坐力,也让发射更稳定。

    这样的东海弩,威力强劲,用起来却不困难,甚至可以说比旧式弩趁手得多。赵昀自己用过,都觉得不错,分发给玉津园那些伴射小武臣,他们更是赞不绝口,评价极高,于是就连着勇士甲一起,给各大武官各赐了几套。

    宋军还没完全从蒙古入侵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于先进的武备自然是喜爱的。此时适逢李璮在北边搞事,李庭芝在扬州整军备战,收到样品后也看上了这两样利器,报给贾似道要求朝廷多提供些。贾似道虽然水了点,毕竟也是真上过战场的,见人演练过这两样军械后,立刻领悟到它们的价值,即刻安排军器监开始仿制。

    可是,这东西看着简单,但内藏玄机啊,让能工巧匠造个一两件可以,但造出足够成千上万大军使用的得多少年?尤其是那些钢片,敲出一两片不算难,但东海人随手一贡就是上百件,每片都相差无几,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于是贾似道派人去跟魏万程谈判,要他们派出技术指导但是这么一谈就变味了。最后双方成功达成了协议,东海商社给朝廷提供五千套钢弩和胸甲,朝廷付钱,每套五十贯,总计二十五万贯。当然,其中有十万贯是给贾相和其余官员的回扣

    如此一来,李庭芝升级军备,东海商社赚钱,朝廷官员既有了实惠又有了政绩,三方得益,如何不好呢?

    当然,即使以东海商社的生产力,想在短短几个月内做出五千套也是不可能的。这次先用定期船送了一千套过来,送到临安,给朝廷验过之后,再和军器监仿制的五百套一起,送去扬州给李庭芝。

    呃,这种明目张胆的山寨行为虽然让东海人很不爽,但也拿朝廷没什么办法,大宋又没有专利法,总不能去控告贾似道吧?而且这时候确实也能看出大国的底蕴了,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