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桓觥敖咀荨薄�
李庭芝现在主管两淮安抚制置司公事,基本可以说是长江以北的最高文职了,顺便还知扬州,附近密密麻麻几十个番号都归他节制,在江淮一带可以说是权势滔天,也就淮安的夏贵能和他比一比。“东海国”节度的那个东海军,军治还是在海州东海县呢,理论上也属于两淮防区,归属李庭芝节制。
不过他今年在临安呆了不少时间,也去过两次重阳楼,现在对魏万程颇为熟络,没摆什么上官的架子,一见面按一套礼数行完,就招呼道:“魏使,别来无恙!这位是?”
魏万程赶紧给他把李涛介绍一下,李涛也装模作样执起了下官礼,几人客气了一会儿,便指挥瓜洲渡的苦力开始从船上往下卸货。
“好,好,劲弩银甲,果然是上等利器,而且都一般尺寸,实在难得。早就听闻东海名匠擅长百工,果然名不虚传,那边军器监出产的就差些了。”卸货的时候,李庭芝随意打开几个箱子检验军械,然后对东海产品的一致性赞不绝口。
东海弩装配和使用起来并不复杂,李涛简单给他演示一遍,他便很快上手了,熟练地上弦试射了几发,连连点头。又取出一些胸甲,让他带来的亲兵装备上,迎着阳光站成一排,看上去甚是精锐,再一人发一把弩持在胸前,就更有气势了。
李庭芝对此很是满意,转过来的魏万程说道:“魏使,确实是好东西!下批什么时候能到?”
魏万程心里一盘算,说道:“还得一个月吧。”
这批货的尾款还没结呢,您这么急干嘛。
李庭芝眉头一皱,说道:“赶不上了啊也罢,魏使,这次有劳了。”
赶不上什么?魏万程还没来得及细想,看他没提钱的意思,有点急了,立刻提醒道:“制置,您看,我们这批货的尾款?”
南宋吸取了北宋的教训,对前线将领下放了很多自主权,允许他们就地把财赋用于军事,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相应的,朝廷也扔掉了一些义务,比如这批货,既然是李庭芝收益,那么尾款也得他来出。
李庭芝哈哈一笑,说道:“少不了你们的。我在扬州城中备了酒宴,先为各位接风洗尘,待各位离去之时,我给你们批些盐引,你们回去的时候,去海门县领上一千五百石盐,回临安可是能卖三万余贯,除了支付你们的货款,还有五千贯的盈余呢!”
魏万程吓了一跳,用盐支付?他还真想得出来。
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临安的食盐零售价高达200文一斤,批发价也居高不下。相比之下,东海商社自己制的盐成本都是论文的,卖盐确实利益丰厚。不过赚的虽多,但盐业涉及利益太多,商社一直不敢涉及这方面的生意,以免触怒朝廷或哪方大佬,被从江南市场赶出去。
李涛也没关心过这方面的事情,连南宋盐业是怎么运行的都不知道。他迟疑了一下,问道:“若是我们在临安贩盐,不会触犯朝廷法度吗?”
李庭芝有些惊讶地看着他。据他所知,做海上贸易的商人十有七八都曾涉及过私盐买卖,没想到这胆大包天的东海人反而如此遵纪守法。
海上竟然出了好人,真是稀奇了。
他再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人是真不懂,于是解释道:“朝廷只禁产盐,不禁售盐,你自管卖,不用担心。就算有人阻碍,你报上你们东海的名头就是,有贾相庇护,谁敢生事?如果你们懒得自己卖,也可去找里仁坊一家叫福生记的,报我的名号,把盐售予他们即可,只是价格就要让些了。”
宋朝对盐业的管控,采取的是控制产地而非控制渠道的措施。也就是几个主要产盐地都被朝廷控制在了手里,盐商必须花费高额代价取得盐引才能买盐,但是之后怎么卖到各地,就不管了。
也就是说,宋朝的所谓“私盐”,指的是“私自产的盐”,而不是“私自出售的盐”,只要你有了盐,拿出去卖并不犯法。
当然,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某地的盐业销售渠道往往被几个大盐商把控,你敢在这里售盐,肯定会被他们盯上,然后有的是办法整治你。
临安首善之地也是这样,不过特殊的是,江淮产盐区几个大军头,包括李庭芝在内,也经常私自做些私盐生意,赚点外快。朝廷为了安抚他们都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默契,外人来这里贩私盐自然不行,但“自己人”可以。
现在,东海商社也成了“自己人”之一了。
魏万程惊得大张着嘴,没想到这贾党的名头竟然如此好用,这食盐生意竟是如此简单。随即又深深后悔了起来,早知道可以这么玩,我们辛辛苦苦造军械干嘛?直接从本土运盐来卖不是更好?!
实际上,南宋的盐业专营制度,到了现在确实也崩坏得很。淮河以北的盐场和四川盐场,都已经落到了蒙古人手里,江淮盐场,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被李璮夺取,还在朝廷掌握下的盐场就只剩下一小点了。现在又是海贸发达、四处透风的年代,私盐怎么能禁绝得住?更别说体制内还有不少人在挖墙脚了。
这样的情况下,地方盐业实际上已经被盐商掌控,他们采购廉价的私盐,却仍然卖着官盐的价,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直属中央的盐税收入却逐年递减。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南宋末年的财政困难,是压垮这个王朝的众多稻草中的很大一份。
不过讽刺的是,这样的状况,反而阻碍了“私盐”的流通。因为以前你卖私盐,挖的是朝廷的墙角,地方势力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管起来有心无力;而现在卖私盐,则侵犯了当地盐商的利益,他们可就眼盯着这块呢!
东海商社现在控制的山东海州沿海区域,历来就有发达的盐业传统,而他们又掌握了先进的晒盐技术,如果进军盐业,必然可以爆发出巨大的产量。但是这也没什么用,盐业的利润大头在渠道端而不是生产端,现在有李庭芝的默许,往临安少量卖点盐可以,但如果真的大张旗鼓往南宋运盐过来,不知道要被多少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魏万程盘算了一会儿,觉得此事还是要慎重,于是就没在继续深究,招呼上李涛,还把陆秀夫也叫了上,跟李庭芝一起进了扬州城。
第228章 火炮
1260年,8月14日,扬州。
今年四月,扬州曾经遭遇过一场大火,城内密集的木制建筑损失惨重,现在街边仍然能看到不少残垣断壁。但是某些重要产业,比如酒店业和娱乐业,已经率先恢复过来。扬州的这些产业一向发达,魏万程在临安见识了不少倒也不惊奇,呃,李涛也一本正经,没做出土包子的样子给东海国丢脸。陆秀夫也差不多,和往常一样没什么表情,不知是坐怀不乱呢,还是没考上进士见到李庭芝有些羞愧
李庭芝知道陆秀夫的事,倒也没说他什么,反倒鼓励他三年之后再战。然后酒席间只谈风月不谈正事,李庭芝巴拉巴拉介绍了一顿扬州附近的名胜,招呼他们没事去看看,魏万程也习惯这种场面,之前特意改编了一堆后世的段子备着,这时候抛出来几个,惹得全场阵阵大笑。
李涛在旁边,一直琢磨着该怎么旁敲侧击询问火炮的事,但始终没有机会问出来。没想到酒饱饭足之后,李庭芝却主动说道:“饭后不消食,髀肉横生,两位,随我去校场观摩一番如何?我还有事想要请教两位呢。”
李涛和魏万程对视了一眼,知道正戏来了,魏万程上前说道:“请教不敢当,但听制置吩咐。”
扬州城西,校场。
李涛脑袋晕乎乎的,从一行整齐排列着的火炮后方走过。这些火炮大小各异,既有铁的也有铜的,但都是前细后粗的筒状,确实是火炮无疑!
火药在唐时就已经发明,宋金时期已经用于军事中。但之前应用水平不高,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装进瓦罐或者铁壳里,做成手雷一类的爆炸弹,这就是经常在宋时典籍中出现的“震天雷”,也有叫“火炮”的;另一种是在长枪头部装个竹筒,里面塞上火药,有时还添加一些毒物之类的,威力不大,主要是用来接战之前骚扰一下。后一种形式后来把竹筒换成了铁筒,一直用到了明朝,也就是“快枪”。
所以宋军对火药并不陌生,李庭芝自从在东海人的船上见识过真正的火炮的威力之后,便开始募人着手仿制火炮。扬州这里多佛寺,佛寺需要很多大钟、大鼎、佛像之类的东西,连带着铸造业也很发达,李庭芝轻易就找到了不少优秀的铸匠。火炮的形制并不复杂,他把意图跟工匠们一说,他们先是做了几个木模确认过形状之后,随着简单的几次尝试,很快就试造出了堪用的火炮。
最初,只是实验性质,铸出的炮都很小,但是这些铸匠几千斤的华丽钟鼎都铸得,这些小铁筒算得了什么?于是很快越造越大,甚至超出了当初仿造的狮吼炮,最大的一门达到了两千斤重,外侧还有蛟纹装饰,看着都让人害怕。
当然,他们也可不能一下子就完全无师自通,现在这些扬州火炮还有很多问题。口径、管长、壁厚的最佳关系还没有探索出来,外壁虽然是前细后粗,但却是线性笔直变化的,没有贴合真实膛压,浪费了不少重量。炮膛铸造出来后没经过后期加工,内壁很是粗糙,截面甚至不是正圆形。引火孔钻得过大,炮弹中还有相当比例的石弹而不是与口径吻合的铁弹,这些都影响了火炮的威力。
更严重的问题是火药,这时宋军所用的火药不但没摸索出最佳配方,而且各组分也没经过提纯,更别说颗粒化了,所以威力很是欠缺。这种火药燃速不稳定,有时慢有时快,大多数时候都比东海军精心调制过的炮药快得多,这使得膛压峰值高,即使想堆量也堆不上去。结果就是炮弹的初速很低,想取得合适的威力只能堆口径了,而这又不免使得炮重过高。真论起来,除了那几门过了一千斤的确实厉害之外,剩下那些连当初的虎威炮都不一定比得过。
但是,就算再差,这也是火炮啊!
不但威力比当前常用的投石机要强悍得多,甚至灵活性也比投石机更强,人推马拉就能拉上战场,简直是革命性的武器!
李庭芝带他们参观过一圈后,笑着对李涛问道:“李少校,如何?我铸的这几门炮还入得了眼吧?”
虽然李涛他们暗自吐槽李庭芝的山寨行为,但他本人却并不以为是耻事,反而认为是光荣的事。你们卓尔小邦,我天朝上国看上你们的东西,拿来仿制一下,这不是说明看得起你们,是你们的荣耀吗?
李涛对他这得意洋洋的样子很是无语,只得随便恭维道:“实在了不得,看这大家伙,我们那边都铸不出来呢。”
这倒是实话,他指那门大铜炮重达两千斤,东海商社工业部铸造一吨重的炮都磕磕绊绊呢。
李庭芝点点头,然后又对手下的兵招呼道:“那就把嗯,先把那门平虏将军拉出来,让来使看看。”
于是扬州炮兵们就从炮列中挑了一门一千斤级的,十几个人一起上,将这门“平虏将军”拉到了前方的空地上。
李涛睁大了眼睛,试图看清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好评估他们的实力结果让他大跌眼镜,炮兵们没装填也没定位什么的,反而摆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