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涛睁大了眼睛,试图看清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好评估他们的实力结果让他大跌眼镜,炮兵们没装填也没定位什么的,反而摆出了一套香案,朝着大炮祭拜了起来!
他忍不住对李庭芝问道:“制置这,这是?”
其实不用问他也知道,八成是因为火炮经常炸膛,扬州炮兵吓到之后搞了些迷信手段来。
李庭芝有些不好意思地咳了一下,含糊地道:“此乃军国利器,自然要祭过再开炮,以免冲撞了炮神。”
李涛暗笑了一下,也不追问,静看炮兵们摆弄。
前方经过一番祭祀之后,终于开始装入弹药开炮了。
“轰!”
随着一声巨响,炮弹自炮口飞了出去。
这次李庭芝特意让人用的铁弹,弹重四斤,换算下来直径差不多是85。由于前列的种种因素,所以初速不高,肉眼能显著看到弹道。但即便如此,这样的炮弹威力也惊人,飞出去之后慢慢落下来砸中了前面的一段土墙,溅起一大片尘土。
周围守卫的士卒,立刻喊起了“威武”之声。
但李涛看了他们的演示,反而放心了不少。
虽然火炮本身是山寨出来了,但是其它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学的。
由于李庭芝当初看到的是船载火炮,所以现在用的炮车也是与船载炮车近似的四轮车,只是轮子为了适合陆上的崎岖地形放大了不少。这种四轮车与东海产的四轮车不同,没有转向机构,前后两个轮轴是固定在一个车架上的,遇到转弯和颠簸路况时应力很大,所以车架特别厚重,重量一看就不小。而且不像陆军用的双轮炮车那样可以把大梁支在地上抵消后坐力,这种四轮炮车没有卸力的途径,只能在车前钉上两根木桩,用绳索把炮车固定住,跟船上的阻拦索一样卸力。这两点一结合,大大限制了火炮的机动力。
而且炮组的工作也很有问题,他们毕竟没见过东海人是怎么开炮的,只能自己摸索操作流程。炮组人员没什么明确的分工,基本是一拥而上。火药是用勺子舀进去,舀多少很是随性,炮弹直接扔进去,再用拖把捣实,点火用的是旧式的导火索,点燃之后要过半天才能烧尽。发射完了之后倒是会清膛,估计是当初李庭芝看到了狮吼炮旁的拖把后领悟到的,但是擦水用的干拖把居然和之前捣药用的是同一把,到现在都没出过事故真是个奇迹。
至于什么瞄准、炮术之类的,当然是更没有了,今天这演示,射击距离不过一百米左右,也只敢往城墙这么大的目标上打。还有关键的后勤工作,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要知道供应大炮所需的炮弹和火药可不是一件小事。
总之,李庭芝这边虽然有了火炮,但是战斗力还差得远。
安下心来之后,李涛做出一副赞叹的表情,对李庭芝恭维道:“实在威武!如今看来,竟比我们自用的火炮威力更胜!”
李庭芝哈哈一笑,但很快摆手说道:“李少校谦虚了,我们虽然造了出来,但很多事情还稀里糊涂的,还请李少校前去指点他们一下,也好让他们更好地为国效力!”
李涛脸上笑呵呵,暗中腹诽,抱拳说道:“定不辱命!”然后趁前面炮组还没来得及装填的机会,赶紧跑了过去。
炮组几人是从军中选出的好手,也听说过东海人的名头,知道这炮是从他们那仿制的,见李涛过来,顿时肃然起敬。
李涛先装模作样说了些精忠报国之类政治正确的话,然后仔细观察起这门“平虏将军”来。
李庭芝果然有钱,这门炮是青铜铸的,通体黄灿灿,而且还有很多装饰物,甚是喜人。不过用了一千斤铜600kg,比原始版本的龙吟炮还要重,口径却小了一截,而且长度也短了一些,整体粗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他抓了一把火药,觉得颜色有些不对,问道:“这火药是什么时候配的?”
一个队正回答道:“有一个月了。”
李涛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能藏私,决定指点他们几招。虽然有泄密的嫌疑,但万一哪天他们跟蒙古人对上了,结果因为手艺不精而被把炮夺了去,那不是更泄密?所以还是让他们提升一下水平,立于不败之地才行。
“以后运输火药的时候,不要配好再运,而是把三组分分开装运,到了战场现配,一来防止途中出事,二来现混的更匀些,威力也强。”
“你们这炮车要改进一下,车轴要能抽出来,要是遇敌突袭,可以把车轴抽走带走,省得火炮被敌军拉跑。”
“这些拖把之类的工具,也一并拿走。”
“若是确实保不住,就在炮膛里多塞几份火药,多用几枚炮弹堵住炮口,点火把它炸掉!”
他絮絮叨叨说了几条,听得这些宋军连连点头,只是听到后来有些奇怪,怎么全是些战败了该怎么办的法子呢?
第229章 何处是故乡
1260年,8月21日,庆元府,鄞县。
如今正是秋稻成熟之时,鄞县之南的大好平原上,错落有致的小块稻田尽数洋溢着金黄的色彩,随着不时吹来的秋风摇曳着,与远处环绕的高山相得益彰,预示着庆元府的豪富们又有了一年好收成。
在这大好时节,一艘小船由本地船夫撑着,载着几名短发戴帽的乘客,沿着密集的水网,七拐八拐,来到了城南约莫七八里外的一处地方。
“这,这里”林宇从船上站起来,尽可能伸长了脖子,向四周望去,看着望不到边的稻田,一脸迷茫。“真是这里么?”
他本就是宁波人,当初机缘巧合去了东海102上做了船员,又来到了这个时空。今年他随船来到了庆元府,在望海镇的齐鲁会馆上管理安保工作,某种意义上也算回到了故乡。但可能是近乡情怯,之前的几个月里他一直忙于工作,也没来庆元府腹地看看,直到最近才抽出空来,找到了自己家的“旧址”,也就是这一带了。
后世此地是处城镇,高楼商厦随处可见,可现在放眼望去,能看到的只有一块块的农田这倒也不意外,毕竟现在的城市化怎么也不可能跟后世比,但这大片农地上连个地标都没有,林宇甚至连确定自己的具体位置都做不到,更别说去寻访一些熟悉的印记了。
“客官,客官?”船夫打断了他的思绪,指着岸边的一处栈桥说道:“这周边就这一个村子了,客官是要下船呢,还是接着逛逛?”
林宇反应过来,又朝周遭扫了一眼,说道:“再往前也没意思,就在这下吧。麻烦船家等我一阵子。”
船夫点头道:“客官请便,我就在这眯一会儿。”反正这帮人给钱包了船,等也是应当的。
林宇留了一人在船上守着,带着另两名近卫兵上了岸,在周遭随意逛了起来。
他们下船的这地方是一处小市,因几条小河汇聚,交通便利,故是每月集市的地方。不过今日未逢集,再加上农忙人都在田里,所以市上没多少人,只有一个小茶摊开着。
林宇转了两圈,还是没有找到熟悉的印记,有些失望,干脆去了茶摊上,要了几杯茶,顺便跟店家聊了聊。
他特意用了本地方言。虽说隔了几百年,用词语调都差了不少,但出奇地还能聊起来。店家一开始见他们衣着怪异,还有些提防,后来听他这么一说话,再加上他出手阔绰,也就打开了话匣子。
“那一片啊,大都是陈家的地。陈家可是大族啊,几十年前陈家老爷中了进士,家道就兴旺了起来。后来陈老爷的儿子娶了朝中一个吴相公的女儿,那可就更势大了。嗨,只可惜几年前吴相公过世,陈家里面也没新进士,势头就又颓了下来,不过论起田产,仍是这城南一带最大的。”
“哦,那最近有哪家又兴起了吗?”
“还真有!客官你看西边那一大片,可都是临河的好田,就是王家新置办的。说起这王家,可真是文曲星眷顾,出了一对好兄弟,都是自幼就聪慧无比的。王家大哥儿好几年前就中了进士,还是听说好难的一个甚博学科的,为官多年了。今年他家二哥儿又中了进士,也是这科的,那可真是风光啊。一门两进士,不兴旺都难啊!哦对了,这几日他家正在庆贺此事呢,摆了宴席,还有花车,客官有兴趣可去看看。”
听着店家讲述诸多家族的起起落落,林宇也是感慨无比。末了,他随口问道:“店家,你们这附近可有姓林的人家吗?”
“林?”店家思索了一会儿,摇头道:“姓林应该有不少,但我也不熟,没见过有大家的。”
这年头乡间大多数是聚族而居,同姓之人往往一住就是一个大家族,周边人即使不来往也会知道有这么一族人。如果连店家这样消息灵通的人都不知道,那多半就是真没有了。
林宇露出了明显的失望表情:“这样啊”
虽然早就知道机会渺茫,但他来之前一直是存了一份期望,期望能找到自己几百年前的“家人”,或者说先祖的。
人总是多彩的,全体大会中已经有人完全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在新世界中以全新的身份生活下去;而还有人还是无法割舍下与过去的联系,不愿做无根之萍,试图寻找一份寄托的,林宇就属于后者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大多数人对祖先不关心,主要是因为隔了几百年,即使想寻根也无处可寻。而庆元府也就是后世的宁波,民间一直以家族为单位传承,还是有可能找到一些踪迹的。
但没想到,线索还是断了虽说仍有些不聚族零散居住的林姓人家,但难道还能一家家找过去?即使找到了又能如何呢,又没法做dna鉴定,难不成还能全养起来?
店家见他这样子,又试探着说道:“客官可是来寻人的?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南边村里有个老举子就是姓林,听说是多少年前迁来的,不知是不是客官要找的人”
林宇惊喜地站了起来:“真的?是在哪里?”
“阿袁,我带米回来了!”
林还安扛着一袋米,推开了院门。
一开门,他看到的不是迎出来的老妻,而是几名年轻男子,一愣神。
眼看这几名男子对自己行起了礼,林还安赶紧把米放了下来,整理了一下衣冠和胡须,还礼道:“不知各位是?”
这时他的老妻端着一盘切好的肉自里屋走了出来,见他回来,心急口快地道:“这几位哥儿是来认亲的!”
林还安疑惑地看向林宇:“认亲?”
林宇有些苦笑不得,他本没打算这么直白,不过之前他付钱请那位茶摊店家来拜访这家林姓人,店家一进门就对这林家大婶喊“有人来寻亲了”,弄成了这样。
事到如今,他也没法说什么,只得道:“在下林宇,乃东海国人。不知林先生可曾听闻过东海国,当年我们先祖出海是以回到祖籍所在寻亲,就找到了先生这里。”
“东海国?”林还安一惊,上上下下打量了林宇一遍,遗憾地说道:“算算年头,也该差不多可惜,小员外既然是自外来,那就不该是了。哎呀,真是怠慢了,怎能让客人这么站着?阿袁,快斟茶来!”
说着,他就请林宇在院中的竹椅上坐下。林还安的妻子袁氏将林宇带来的酒肉端了上来,又新做了几个小菜,两人就这么聊了起来。
这林还安本非庆元府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