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旧港区,一间还算完整的石屋中,何魏坐在一把破椅子上,听前面一个身穿着东海军作训服的年轻人娓娓道来,越听越点头,不由得心生喜悦:有了带路党,果然方便得多啊!

    何魏祖籍就是崇明岛,因此顺理成章被商务部派了过来,负责岛上的行政事务。

    这年轻人是之前符凯伟从朱家解救出来的俘虏之一,名叫朱泾,自称是朱家的家丁。他原先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读过些书,所以被朱清相中,帮他处理一些生意,然后给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说法,真实情况也没法验证,说不定这浓眉大眼的小子其实是个身负几条性命的江洋大盗呢?只是崇明岛上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有故事的,非得深究那就没完了,所以东海人只装作信了。

    这朱泾,从此就重新开始吧!

    不过这小子确实是有能耐的,在几天内就从东海人收纳的几百难民里脱颖而出,因思维的灵活和对周边情况的熟悉而被何魏选中,暂时作为类似秘书的角色,帮他处理一下岛上的事务。

    东海商社虽然抢到了崇明岛这块大肥肉,但是离完全消化还差得远呢。

    迫在眉睫的是处理仍然藏匿在岛上的凶恶海盗,然后就是对岛上设施的重建。等搞定这些,还得重新收服散落周围的大小海盗,而且必须要恢复起周边的商业网络来,任重而道远啊!

    事情一时太多,只能先从减法做起。现在商业未恢复,岛上这么多人养不活只会添乱,因此便分批带走,去别的地方干活。如此一来,这些带走的人口也算是这次行动的第一批收获了。

    符凯伟从难民中征召并筛选出了一批愿意参加东海海军的,又征召了一批愿意移民胶东的,准备随下班定期船回本土。李涛征召了一批愿意去临安给京东商城搬砖的,直接南下回了临安。这前后加起来加起来总共要带走三百多人,缓解了岛上的人口压力。这样一来,现在还留在崇明岛的原住民只剩下二百多,加上三个连的海军陆战队和一批东海商社的工作人员,总共也不过五百,安置起来就容易多了。

    何魏留在岛上,负责初期的重建工作。虽说他是“本地出身”,但几百年来环境大不同,还是需要依赖当地人。不过他些年来在商务部经常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之前空闲时也经常跟军方人士交流练兵经验,对组织术还挺有心得的,来这边倒也合适。

    重建的初期目标也不高,只是先建设一个棱堡,维护好港口,作为商社在崇明岛的坚实据点,再等明年本土派更多人来开展下面的工作。建材倒是不缺,这次商队作为压舱物带来了不少条石、砖块和水泥;人力也不缺,何魏用食物和衣物换取岛上难民的劳动,这个经济体系目前运行得很好;但是现在已经是冬季,冷风不断吹来,没有取暖措施可受不了。

    岛上倒是有不少干柴和干草,不过小批量烧烧菜煮煮盐可以,但一上规模就不行了。而且为长久计,将来岛上肯定是要自己建窑烧砖的,说不定还有更多的用途,必须得寻得更多更廉价的燃料,比如煤才行。

    所以今天何魏把朱泾找来,描述了一番“黑色的石头”“不容易点燃,但是一点燃就很能烧”之类的把人当乡巴佬的话,还好朱泾比较有教养,不卑不亢地回答了何魏的疑问。

    煤炭正是在宋朝普遍应用开来,朱泾显然是知道的,不但知道,还知道一些可能的货源地。

    “啊,是这样?已经有了啊哈哈,小朱,干得不错!嗯,这样吧,既然你熟悉,那么今天我派艘船过去看看,你也跟着一起吧!”

    朱泾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就是前面,那就是刘家河,河口有个小镇,先去镇上问问,有最好,没有再往里去嘉兴或昆山,都方便。”

    晋江号上,朱泾把望远镜恭敬地递给船长关大富,然后如此说道。

    关大富又拿起望远镜确认了一下前方的河流走向,满意地点点头说:“好。小子,以后好好干,在商社里,很容易出头的!”

    说完,关大富便去了后面指挥操舵,而朱泾依然站在船头,表面上是向前张望着,实际上却是在平复心中的汹涌。

    世上竟有如此神奇之物!数里之遥竟如在眼前一般!

    朱泾又回头看了一眼船上的布面钢骨海翼帆。这艘船只是普通的沙船没什么稀奇,但是比寻常的沙船要灵活得多,显然是这帆的功劳。刚才他留意过水手们的操作,虽然对他们为什么常要将帆面侧对着风向不太理解,但最后的结果证明了这种帆要比传统的硬帆更能利用不同的风向,真正做到了七面来风皆可行船。

    而且船上的绳索、滑轮、锁扣、绞盘等等细琐之物,虽然不起眼,但实际上都是别具匠心之作。还有那些盖着帆布的小车,难道

    这东海商社,为何竟有如此多的好东西?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到海翼帆了。崇明海盗,亦盗亦商,在海盗业务之外,也是长江以北海贸的大玩家,每年都有不少商船,往返于胶州和江南进行贸易。前两年,他就曾跟随商队到过胶州,在那里见过不少新奇玩意,对东海商社的崛起其实也很了解,自然也曾目睹过著名的东海长鼻船,但只是远远看过,未曾如同今天一样近距离接触过它的运作。

    一阵吆喝声传来,打断了朱泾的思路,他抬头一看,发现是接近河口了,水手们忙碌降帆,将船速减慢下来。河口处水流交汇,船两侧的批水板被放了下来,以减缓船体的横移,后面的关大富亲自小心地操着舵轮,船只有惊无险地进了刘家河。

    刘家河,古称娄江,也就是后世的浏河,与东边的黄浦塘类似,都是受益于青龙江和吴淞江的淤积而水势增大,通航能力与日俱增,航运业和商业也渐渐被带动起来。如今,刘家河口已经出现了一个小商港,几十年后这里会进一步发展为繁荣的刘家港,与上海港为一时瑜亮。

    晋江号慢慢驶入商港码头,此时正是关键时刻,水手们都忙碌了起来,而朱泾却站在船头,一时无所事事。

    他看着逐渐靠近的江岸,突然心生奇想若是这时候我跳船逃了,谁会在意?

    如今在东海人的船上又学了不少,这海翼帆的钢骨虽然做不出,但是用木骨竹骨,也未必不能仿出个五六分。再加上那些琐碎细物,拼出一条好船,想必不难吧?到时召集几个旧部,重新聚啸海上,未必不能东山再起、重建基业!

    想我朱清何等英雄,怎能甘愿沦落为一个小角色!

    呃,没错,要是符凯伟和何魏知道了肯定会吓掉下巴朱泾此人就是那个纵横东南海面、号令江口群雄的崇明双雄之一的朱清!

    这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固有印象。怎么会是你?既然是大名鼎鼎的海盗,怎么也得是三四十岁、一身横肉、络腮胡须、甚至还瞎了一只眼的枭雄模样吧?完全跟这看着挺正气的年轻小子联系不起来啊!

    实际上,朱清就是这么年轻,今年不过二十五岁左右。

    当初,他是嘉兴府某杨姓海商的家奴,在他家学了些识字算术,后因母亲被侮辱而反抗,最终流落海上成了海盗。当时,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他最初的海盗生涯并不顺利,有一次甚至被官府抓获,但是当时审案的县官看他面貌和善,对答又有条理,所以生了恻隐和爱才之心,将他释放了。

    这便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件事里,他遇到了两个重要的人。一是一同被捕又因相似的原因被释放的张瑄,两人境遇相似,结为异姓兄弟,在海上同进退,很快打出了威名;二是经手此案的县官,从此朱张二人与白道搭上了关系,既缓和了与官府的关系,又有了正常的商业渠道,很快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两相益彰之下,朱清和张瑄的海盗事业迅速膨胀,在二十多岁出头的年纪就取得了如此高的地位,也算是一段传奇了,只是可惜

    大难临头之际,张瑄决定走为上策,而朱清则不太舍得,决定留下来死个轰轰烈烈。但是真到了官兵打上门的时候,他反而怂了,把胡子一剃改头换面,又换了身衣服,躲在仆人里面,竟也没被发现。

    官兵和东海人一样有思维盲区,认为这么大的海盗肯定是凶神恶煞的样子,根本没把他往朱清的方面想,等到后面他被东海人“解救”,之后就更没问题了。

    朱清倒是不知道将他祸害到这个境地的正是东海人,还对他们心存着一丝好感,毕竟救他于水火的也是东海人。之后他们虽然占着崇明不走,但这时候也不算什么,反而在岛上的做派事事体现着规矩,还有诸多新奇玩意,很难不让人产生好感。

    “朱秀才!”这时关大富从后面走了上来,热情地说道:“你果然指点得好啊,是个好地方,走,下船去看看!你再指点指点,这有甚好吃的?”

    更多的水手热情地问了过来,朱泾也笑了出来,说道:“好啊,可惜小弟现在囊中羞涩,不然这顿该我请哥哥们的走,我知道前面有家烧鸭子不错!”

    时机不合适,还是先在东海人这里多呆一阵子,再偷师一点吧。

 第240章 六艺学院

    1260年,10月27日,中央市。

    多年以后,当陆秀夫功成名就之时,一定会经常想起他踏入六艺学院的这个下午。

    就在这个月初的时候,他还在临安的重阳楼里为魏万程和李涛打着算盘。短短十几天后,他就已经到了千里之外的东海军,真是如梦如幻的旅程。这不由得让他想起魏万程常说的“天下如一村”的概念,难道真的是可以实现的?

    远赴重洋,离家万里,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但这竟出奇的让他有了一种解脱感。对,解脱感。

    自从今年春天,原先志在必得的礼部试还未出师便已失利之后,陆秀夫一直沉浸在一种恍恍惚惚的迷茫状态中,不知该如何面对家乡父老、恩师、李制置和给他诸多关心的重阳楼众人。他自幼敏而好学,精通诗书,被众人寄予厚望,如果他们知道这个消息,该是多么的失望?

    所以陆秀夫这半年多一直呆在重阳楼,不敢回家,甚至不敢想象回家的场景。反而到了东海军以后,人生地不熟,没人会过来打个招呼问一句“君实,怎么没中进士啊?”,精神包袱一下子大减。

    之前他在重阳楼,帮魏万程等人处理一些账目。虽然东海人用的数字和记账法奇特,但他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还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直到这个月,东海商社从北方派来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带来了海量的货物,而这些货物与不同的本地商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产生了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账本需要处理。陆秀夫也跟着魏万程去了庆元府帮忙处理事务,他先是惊奇于天下竟有如此复杂的数据体系,后又惊奇于东海人竟然真的有办法将这么复杂的体系处理得井井有条,简直神乎其技!

    震惊之下,他意识到了东海人的长处绝不止是“精于百工”这么简单,背后一定有极高深的学问在支持,于是思虑再三后,他向魏万程提出了“想去东海军求学”的想法。

    魏万程对此事自然乐见其成,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陆秀夫没有选择他推荐的崂山学宫,而是选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