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全部长如上所说,由林博颖担任。海洋部是梁恩。

    工业部众望所归地被左武卫接手。

    劳工部长由这几年在农业领域表现出色的张国庆接任。

    建设和交通部长由兢兢业业的汤桦树接任。

    黄瀚担任了新任的卫生部长。

    商务部竞争激烈,由于这是个很出风头的部门,所以表现出色的大有人在,最终史若云钦点了郭阳为新任部长。

    不过,商务部的征税职能被剥离了出来,新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税务部,由白洛担任部长。这也多亏了史若云原先是商务部长,积威仍在,拆起自己的地盘来快刀斩乱麻,要是换了别的部门可就没这么容易了。当然,这也导致了原商务系在管委会里占了三个位子,是好是坏还说不定呢。

    文化部倒也令人有些意外,新任部长是魏德信。他之前不怎么显山露水,直到最近主办了两份报纸才出了些风头,论成绩是比不过更有威望的王同彩、刘素曦甚至林大力的。但其余人对部长的位子都没什么兴趣,而魏德信公务员出身,与孔嘉谊等人走得很近,为了安抚他们这一派,所以史若云用文化部长的位子让渡了一些利益。

    而孔嘉谊的大本营财政部,则由原先东海储蓄所的所长纪萍萍担任新任部长,孔嘉谊本人去了储蓄所担任新一届所长,而且大有把这个储蓄所做大的意思。

    嗯,这么一算,新一届十三名管委里有四名女性,这性别平等的程度即使在后世也是排前列的啊!

    到了十月份,过渡期结束,两届管委正式交接,史若云登上了属于她的舞台,张正义也放下了多年的重担。

    为了不在核心区域给新任管委碍眼,他接了一个“登莱大区协调专员”的工作,北上去登州,帮助商社加强对根基薄弱的登莱区域的控制力。今天,他即将动身出行,走之前最后回到当初的登陆地再感怀一次。史若云特意带了新一届管委会来给他送行。

    张正义感叹过后,史若云也接话道:“是啊,想想那时候,我们连群小海盗都怕得要死,整天军训。哈,我这辈子肌肉最多的就是那时候呢。”

    她的眼神看向东方,似乎充满了回忆。

    张正义看了看她,说道:“但是我们还是挺过来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欺负我们了!”

    他们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半岛临时港的位置。

    一艘整备完毕的崭新星火级已经停泊在了这里,正是新一代的“寒露”号,于今年八月下水,是星火级的最新一批。她下水时二十三节气已经编满海上人讲究多,清明这个名字被跳过不用,于是就替代了已有四年船龄的老寒露号,成为第一舰队新的旗舰。

    老寒露号是历史上的首艘星火级,将作为东海精神的象征,整修一番后永久保存下来,与号陈列在一起,供后人瞻仰。

    今天,新一代的寒露号将载着张正义前往登州蓬莱县,它作为新老交替的典型代表,执行这个任务可是再合适不过了。

    “各位,”张正义在船上军官的注视中走上了甲板,回头敬了个礼,“以后,东海的未来,就拜托各位了!”

    “首席”

    “呜!”

    一声长号响起,水手们解开了缆绳,在微风中升起了半面帆,寒露号渐渐离开了码头。

    看着张正义微笑着挥手的样子,岸上的人不禁目光模糊了起来,不知道是谁带的头,管委们突然齐刷刷鞠了一躬,然后齐声喊道:“首席,您辛苦了!”

    寒露号离岸越来越远,一阵风吹过,水手们升起了全帆,红白的帆布在日光下闪耀,船开始加速向东方驶去。

    张正义听到他们的声音,突然鼻子一酸,忍不住背过头去,抹了一下眼睛。

    “风真大啊。”

    岸上。

    史若云红着眼睛,把手帕塞回了上衣里,强行压下哽咽,说道:“好了,这是最后一次任性了。同志们,接下来就该好好干了,这三年,我们的任务可不轻啊!”

    1261年下半年,带领东海商社走过了六年风风雨雨的张正义版管委会,就此卸任。

    这六年,在他们的带领下,东海商社从天下一角一个不起眼的小团体,成长为东方世界不可小觑的重要角色。

    那么,新一届管委会,能够像上一届一样,出色地领导东海商社这艘大船吗?能够面对未来即将到来的重大挑战吗?他们到底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第262章 民营经济

    1261年,10月20日,小雪。

    东海市,胜利公社。

    由于明年立春就是第一批义务兵退伍的日子了,也就说到时候就有两千五百个新晋的顷田户需要安置,所以在61年这一年,东海商社大肆圈地,新增了几千个顷田农场,好把最后一批志愿兵家属安置完,顺便再留出一片空地,用来安置明年的退伍兵。

    在这个背景下,胜利公社接连新增了三批社员,总户数已经达到了119户,占地好几平方公里,即使以旧标准评价,也是个大地方了。

    新分到整齐的一百亩土地的社员们自然欢呼雀跃,人人喜得所愿。而已经安顿了两年的老社员们则心态各异,有的纯粹是为多了新邻居而高兴,有的则担心这么多新增农场会不会进一步拉低粮价,还有人不但不担心,还非常兴奋,又有钱赚了!

    胜利公社东侧的一处小土坡上,一个中年男人正带着几个年轻小子在拿着锄头挖着什么,不久后,一个小子挖出了一片黄黏土,大呼小叫起来。

    中年男人上去捻了捻,果然不错,又招呼小子们就地继续挖起来,果然下面藏着一大片这种黏土。于是他高兴地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是这个,黑子,今晚给你加两个白面炊饼!”

    那名叫“黑子”的小子立刻咧嘴笑了起来,连连说着“谢谢东家,谢谢东家!”

    中年男人找到了黏土,心情愉悦,于是抬起头一边观察起附近的地形,一边琢磨了起来。

    “还是建在那条沟边吧,买条小船,多少能运些东西,取水也容易些。”

    这时候,一匹马从远方奔驰了过来,中年男人认出了来人,迎了过去。等双方一靠近,他立刻喊道:“星子!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怎么,东家们准了没有?”

    “准了,准了。”马上的男子拿着一叠纸翻身跳了下来,正是胜利公社的社主任祝星子。

    祝星子把那叠纸塞给他,说道:“本来是要十贯授权费的,但咱们原先是商社劳工,所以只要一百文材料费就够了。看,不但给了八卦窑的授权,还添了一份图纸,如何,比你空想还是强多了吧?对了,大力,你找到合适的土了?”

    “大力”欣喜地看着那份图纸,说道:“嗯,有,一大堆黄土呢,怎么都够用了。哈,有这图纸,建起来就方便多了。不过,这建窑用的砖和水泥,还是要先买一批回来。那煤什么的,还是找老莫家买就行了。”

    “行,没问题,”祝星子看向那一处小土坡,彷佛看到了钱一样,“越快越好,公社那边还有一批砖和泥存着,你先拉来用。最近车坏了一辆,俺去找老孙修修,等修好了就接着往这拉!”

    “好嘞,俺也快点!”

    这“大力”姓赵,名为赵大力,原先也是东海商社的劳工,后来也参加了顷田计划来到了胜利公社,不过地没怎么好好种,反而被社主任祝星子拉去一起干起了盖房子的生意,也就是他那“胜利建设公司”。

    说到这“胜利建筑公司”,就不得不佩服祝星子了。当初他跟同村的刘三旺合伙,想在本地搞个房地产生意,说来也巧,当时储蓄所正开始开展个人贷款业务,由于他和刘三旺是前劳工,所以各有三十贯的贷款额度。他们两人也是有魄力的,把积蓄和贷款一凑,出钱去北边穷村一次雇了十个小子回来,开始买建材自建房屋。

    不过他俩都没什么专业建筑知识,只有祝星子以前在机械组的时候帮着组里垒过墙,虽说买来的建材都是成套的,也不敢贸然下手。还好,当初建设部派了一帮人过来,帮公社建设一批公用建筑,他俩带人上去端茶递水,才偷师到不少建筑技巧,开始试着自己建房子。

    还算他们有点良心,没一开始就把这三把刀手艺往外卖,而是先拿自家屋子练手。这建房看上去简单,上手可就难了,细节一大堆,得知道该买哪些工具,知道要打地基,知道怎么混水泥,怎么用铅锤测垂直水平就算都知道了,上手砌砖的时候也常常手一抖就歪了。好在本来要求也不高,就算手艺再差,就他们现在建的那种不到三十平米的小屋子,在几年内也看不出问题来。

    当刘三旺家的小屋建成之后,立刻在全公社引起了轰动。

    当时,各地公社方兴未艾,社员们地有了,牛大多也有了,就差田地附近的一间房子了,不少人都对此动了心。祝星子趁机宣布这房子是可以再建的,只要十贯一间,又引发了热议。不过最初一段时间大部分社员都没什么钱,只有少数几家凑了钱出来,请他们去建房。

    在59年末到60年初的那个冬天,祝星子和刘三旺两人几乎没赚到什么钱,卖出去的几间房子大部分都买材料和给工人发工资了。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各家的作物相继收获。毕竟是一百亩地,即使是第一年他们对轮作制度还不太熟,也依然产出了超过以往的收获。再加上当年只有半税,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了不错的收益,少的也有十几贯的结余,多的更有好几十的,一时整个公社充满了欢声笑语。

    既然有了钱,那么解决住房问题的愿望自然就高涨了。

    祝星子和刘三旺两人接订单接得忙不过来,急忙又多雇了五个小子过来,还眼疾手快,把第二批社员里的赵大力忽悠了过来一起干。

    这赵大力原先是建设部的劳工,虽然主要是烧砖烧石灰的,但对盖屋也有些了解,这种简单的小屋更是不在话下,相比两个门外汉,几乎算得上专业对口了。有他加入之后,这个胜利公社的建筑队就更是如虎添翼,同时开工三间屋子,几乎每旬都能盖好一间,质量相比最初的凑合也改善了不少。

    到了60年底,他们一算账,这一年除去人工成本和建材成本,竟然结余了一百四十多贯,每人都能分到四十多贯,比种田赚的要多得多得多了!

    这可不得了啊,这还只是第一年,等明年,社员更有钱,肯定想盖更多的房子,第二批社员也会成长起来,以后还有第三批、第四批这都是哗啦啦的铜钱和储蓄券啊!

    当年的除夕,他们三家一起,叫上做工的十五个小子,杀猪宰羊,吃香喝辣,好不快活,结结实实过了个好年。

    到了61年,生意果然越发红火,盈利是节节攀升。他们还赶了个时髦,清明节后祝星子去储蓄所还款的时候,听说商社出了个新政策,就是民间商行可以注册公司了。虽然不太明白这“公司”具体有那些条条框框,但一听,似乎是合伙做生意的东西,注册了之后可以把名号记在书本上,让买书的人都看到。

    祝星子当时就起了兴趣,现在有钱了,当然就该追求一点雅事了,这书上留名,不正是好事吗?反正每年一贯也不贵。

    要是再早一年,他是死活不会出这笔钱的,但现在可不一样了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