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南工作组在这一年里,分别在扬州瓜洲渡和他们很看好的华亭县上海市设置了商站,以扩宽市场渠道。狄柳荫这阵子就从上海商站出发,到处寻访,收购棉花和棉纱。
之前他在华亭县南,已经跟几家地主谈好了一个大单,收购了一批新纺的棉纱,又签了一份高达六千贯的预订合同,直接采购棉花,明年秋天交货。这批原材料可以运到南边的海盐县出海,运往庆元府,再乘船出海运回去。不过现在行船跟风期有些不搭,如果赶不上南风季的尾巴,就要再等半年才有足够的运力了。啧,还是要再增开几班定期船才行啊。
这几天,他就带人继续在华亭县和周边转转,一边寻找种棉花的小散户零星收购一些,一边也是考察一下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看看有没有市场潜力可以挖掘。
江南富庶天下皆知,城里那么发达,乡下也不会差多少吧?好好开发一下,岂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不过,之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临安、庆元府这样的大城市里,对南宋的印象就是高度的富裕与繁华,但是这次往乡下一走,却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各个乡绅、地主、豪商,确实富裕得很,但是寻常的自耕农和佃户,生活却极为窘迫和困苦,甚至连北地的农民也不如!
这大大出乎了狄柳荫的意料,他本以为江南的农民就算不能说富裕,但至少该比胶东那些可怜巴巴的农民强吧?然而情况还真不如
胶东虽然水土条件不如江南,名义税率也更高,但至少有大量的无主地,农民总是有另一个选择的。而宋朝一向有“不抑兼并”的传统,南渡之后,为了安抚士人和本地乡绅,更是纵容他们。结果就是,绝大部分的土地已经被少数上层阶级兼并,而宋朝沉重的税赋就压到了普通小民身上。辛苦一年的产出,自己吃一点,交了租子,交了税赋、还要服劳役,几乎就剩不下什么了。
明清时期臭名昭著的“加耗”,也即在正税之外还以“运输损耗”为名向农民征收额外税收,就是南宋始创的。到了现在,江南农民交一石正税,往往要附加两石至两石五斗的各类加耗,算下来,光是这个田税就不比胶州农民低了。而且除了纳粮之外,还要缴纳钱、绢、布、茶等税收,这些在北方由于经济水平和行政水平低,早已折算成粮税了。
在常规性税收之外,还常有临时的“科配”,往往需要一次缴纳相当于数年正税的钱粮。此外,如果朝廷急需物资,还会向民间“和买”,也就是以一个象征性的价格强制购买,基本等于明抢了。
在此基础之上,南宋才有可能一度实现近亿贯的岁入。当然,日积月累,随着官僚系统的老化,现在也收不到那么多了。也是因此,贾似道才会出台那么多敛财的政策。
“也是啊,临安那样的城市,有什么特别的产业吗?那么富裕,凭什么呢?”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都是极度发达、规模极大、市民普遍富裕的城市,远超同期普通城市水平。然而,为什么会是这样?
是因为周边农业特别发达吗?确实发达,但也没比同时代其它城市更发达。
是因为有独特的商路汇聚吗?确实有,但也没比其他商业城市更多。
是因为有成规模的手工业吗?确实有一些官营工场,但效率和规模也并不出众。
实际上,这两个超规格的国都,真正繁盛的只有因消费而生的各项娱乐业。本质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巨型城市不是自发发展起来的,而是被催生出来的!
朝廷从各地刮来了天量的财富,集中流入了首都,被分配给了皇室、亲贵、朝廷官员、禁军等人。城中大部分产业都因这些人而生,也因此分到了一点利润,从上到下一点点传递下去,衍生出多层次的消费产业,从而导致了这些城市虚假的繁荣。
说到底,只是无根之萍罢了。一旦系统性崩溃,也只能烟消云散,被打回原形了。
“算了,救不了。”狄柳荫摇摇头,收回思路,又看了看手里新收上来的一卷棉纱,旁边那个满脸皱纹的农夫正期待地搓着手,对他讨好地笑着。“还不错,二十钱一斤,我全要了。”
大事操心也没用,还是先管管手里的棉花吧。
1261年,10月23日,中央市,市北工业区。
“请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提升棉布的产量,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不管你们生产了多少,我们都能卖的出去。市场就像一张无边大口,贪婪地吞噬着每一点棉布,请再加油一些吧。”
郑绍明放下手中的信,无奈地苦笑了出来。
这封信是商务部的黄鹤寄来的,为的是催促他尽力加快棉纺织品的生产。
随着天气越来越寒冷,棉布和棉质成衣的销量也暴增,后勤部各个工坊生产出的棉布几乎没有库存时间,出来一批就被运走一批,他们加班加点,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史若云版的管委会上台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暂时没有,但是细节处的改良一件接一件。就比如说,这后勤部和商务部之间也开始了货币化结算:商务部采购的棉花供应给后勤部,不再是无偿调拨,而是按市价计价;相应的,商务部从后勤部领用成品棉布和衣物,也不再是免费拿,而是计价付钱。
虽然这只是在账本上多记了几个数字,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但是相关部门看着自己账户上的理论资金数额不断上涨,工作积极性总归是上升了一些。根据新规矩,虽然这账户余额仍然是商社的而不是个人的,但是部门干得好,年底也是会多少有些个人奖励的。
郑绍明披上了外套,决定出门去检查一遍今天的生产状况。他没有直接去车间,而是先去了河边一处测量水位的标尺旁边,看着水位又降低了一点,不禁皱起了眉头。
晚秋到初冬的这段时间,是后勤部一年中最忙的时间。一是因为市场需求在此时最大,二也是因为农忙季结束后,大量劳动力闲了下来,可以进入工坊做工。其实还有一个三,那就是进入冬季之后河水就要封冻,生产力大受影响,所以冬天的需求就必须在此时提前做完才行。
郑绍明抬头看了看下游。市北工业区依河而建,光是属于后勤部的纺织工坊就占地上千亩,一个接一个的“花生2”水车插在水里,带动着车间内的机械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一个繁忙热闹的景象。然而,这副热闹的景象,却持续不了多久了。
“小雪,大雪,冬至今年能坚持到哪天呢?唉,要是冬天水车也能动就好了。”
郑绍明无奈地叹了口气,往最近的预处理车间走去,看看今天能不能安排个夜班。
从当初一个简单的废弃水车开始,东海商社制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水力机械,而这些机械也为东海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推进力,让东海人凭借几十万人的偏僻一隅就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受季节影响严重的水力也开始显现出了局限性。
最初,这个局限性还可以调整自己的计划去主动适应,可是到了现在,这个局限已经越来越难以忍受。他们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强力的、不受天气与季节因素影响的、更好的动力来源。
第265章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261年,12月25日,金口市,金口堡。
新任工业部长左武卫最后给机器上了一遍油,又看向季国风:“季部,要不还是你来吧。”
季国风摆摆手:“现在你是部长,之前又费了那么多心,还是得你上。”
“好吧。吁”
左武卫长出了一口气,走上前去,手放在一根操作杆上,回头望了望周边的人群。
季国风、孙清南、陈文、万浩然、于雄章、木云心、顾妙妙、张云飞、秦晋、祝天明、姚崇义、马玉石、黄仪、何阿但、夏烟工业部的干将今日聚集一堂,都在这里,殷切地看着他和他身边的那台机器。
这么多年过来,这些人,我们这些人,东海商社的这些人,披荆斩棘,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
“终于走到今天了啊!”
左武卫大喊一声,用力拉下了那根操作杆,然后一下子闪入了人群中。
机器发出一声清亮的汽笛声,左武卫拉下操作杆的动作为它提供了一个初始动力,飞轮开始转动,带动一个直径匹配的铜质圆盘在一个体型和狮牙炮子铳差不多大的小汽缸中动了起来。
圆盘向外运动,汽缸底部一个气门随之打开,锅炉中的蒸汽涌入气缸,开始主动将圆盘推动起来。
圆盘外侧连接着一根连杆,连杆连接着一根曲轴,曲轴又与一面直径颇大的飞轮连接在一起。连杆一端随着圆盘做直线运动,另一端与曲轴一起做回转运动,进而驱动飞轮继续转动。当圆盘运动到尽头,连杆曲轴另一端的飞轮也转过一个角度,又反过来将活塞往回推动。与此同时,一套与飞轮联动的连杆系统将气缸底部的进气气门关闭,打开了另一个连接冷凝器的气门。气缸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却排出,使得内部压力骤降,进一步带动圆盘向内运动。
等到圆盘几乎运动到底的时候,整套机关就又反过来了,排气气门关闭,进气气门打开,飞轮也再次转向,于是圆盘又开始掉头向外运动。
如此这般,水蒸气驱动圆盘在气缸中不断往复运动了起来,圆盘通过连杆曲轴带动飞轮转动,飞轮又增加了转速的稳定性并间接提供了自动控制功能。整套系统持续运转,空旷的车间里顿时充满了热气和噪杂的巨大声响,然而这噪音听在周围的众人耳里,却无疑如同天籁一般。
不等左武卫说话,陈文和木云心两人立刻上前,把飞轮与一根传动轴连接了起来,轴后的一台小吊车开始牵引着配重物往上提。陈文紧张地掐着表,不久之后赶紧喊停,飞快地心算了一遍,然后大声喊了出来:“一百二十八瓦!”
呃,这个功率其实实在是小了点,甚至还不如人力,没办法,毕竟气缸就这么一点点但是不要紧,只要这个系统稳定运行起来了,就是从无到有的突破!
“万岁!”“万岁!”“动起来了!”
人群中爆发出了欢呼声,左武卫流着泪走上前去,恋恋不舍地关闭了锅炉的阀门,机器渐渐停止了运动。在残存的机械声和蒸汽声中,左武卫如此,甚至还真的有人顶礼膜拜了起来,陈文每天都要赶出去几个这样的。
12月28日,除夕前一天。
“啊,首席,韩松,你们可来了,接待完你们这一波,我终于能歇歇了。”
明天除夕,这蒸汽机车间就要“闭馆歇业”了。在这二十八日下午,新任首席史若云和第一先生韩松终于姗姗来迟,作为年前最后一批客人,来参观这台伟大的蒸汽机。
既然是首席过来,左武卫也换下了孙文的岗,亲自来接待他们。
“哈哈,年前不来亲自看看,这个年也过不好啊。”史若云笑着打了个招呼,然后迫不及待地拉着韩松走进了车间,对着那台神器惊呼了起来:“哇诶,比我想象的小多了啊,我还以为一定是那种傻大粗黑的风格呢。”
这台试验机确实没多大,占地就几个平方米,体积跟家用冰柜差不多,相比后世印象中早期工业时代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