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莱芜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那里有优质的富铁矿,而且珍贵的是,同时也盛产煤矿!有了这里,我们就不用再拿辛辛苦苦进口的那点煤铁小打小闹了,而能真正建成一个庞大的煤铁复合体,产出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难以想象的巨量钢铁,从此再也没人能挡住我们!”

    他顿了一下,又握起了拳头,高呼道:“莱芜,就是我们的天命之地!”

 第268章 金丹计划

    莱芜,产铁重地,位于泰山之中,是宋朝四大监之一监是一种行政区划单位,通常设置在重要的矿产区,后世更是莱钢所在地,年产千万吨以上。

    此地铁矿不但多,而且品位高、硫磷含量低,是后世国内少数能与进口铁矿一拼的优质矿区之一,同时附近也出产可以炼焦的焦煤,简直是再理想不过的钢铁基地了,正是东海商社梦寐以求的地方。

    虽然夏有书的胃口似乎小了,但是煽动力好像更强了,经他这么一说,台下顿时有不少人喘起了粗气,工业部的一帮人更是眼睛放光。

    左武卫当即喊道:“煤铁合一,天下无敌;拿下莱芜,迎接天命!”

    又有不少人跟着喊了起来。

    夏有书微笑颔首,等他们喊完,拿着木杆在地图上比划着,继续说道:“下一场战争的最高目标,就是拿下莱芜,同时拿下东边的一系列地盘,与本土连成一片,并打通运输线。

    如果这个目标无法达成的话,至少也要能拿下沂州或莒州,与莱芜直接接触,然后通过商业渠道进口铁矿。再次则是不求占领,只求打通商路。当然,我们有信心,一定能拿下莱芜!”

    他的声音慷慨报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们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鼓动他们攻击东平南部的宿州、徐州、邳州等地,吸引东平方面的注意,然后我们在莱芜的行动就会顺利多了。

    拿下莱芜之后,最重要的是建立补给线,其次就是在关键要地修建棱堡,牢牢控制这处要地。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海陆并进,一路从海上运输物资到海州,再转运到临沂,另一路从密州莒州走陆路运输过去。至于建设棱堡的问题,一次运输大量建材有些困难,但好在莱芜本地有不少工匠,我们准备就地利用当地现存的青砖、条石等建材,只需要运一点水泥过去,修筑几个小堡应当不成问题,之后就可把莱芜落袋为安了。”

    他说完这些,喝了口水,又继续说道:“这是南边的战略,是我们的问题,然后就是北边李璮的问题了。

    由于我们的介入,李璮的装备和发动的时机都比历史上好一些。但是如同历史上一样,其他世侯应该还是会坐观其变,孤军奋战下他的处境并没有好太多,仍然需要面对蒙古人绝对优势的兵力。可以预见,如果我们不援救的话,他还是逃不了被包围在济南的命运。

    如此看来,我们应该去援救他?只要动用海军,截断南北清河,阻拦蒙军进入山东腹地,就可大大减轻李璮的压力,让他可以持久抗战。但是,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俗话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我们这么帮李璮,他就真会记我们的好吗?恐怕未必吧!更何况,与蒙军隔河对峙,这仗就打成了持久仗,双方都伤不了元气,只会进行旷日持久的小规模袭扰战,那我们可就被拖进泥潭了,尽快结束战争恢复生产的目标也别想达成了。

    所以,在北边,我们的策略应当是静观其变,等待李璮被包围在济南,如果事情出现了偏差,我们甚至要暗中主动促成这个状况!然后等北清河南岸的蒙军达到一个合适的数量,再突然出击截断河运,配合李璮消灭或者困住这股蒙军,以此向忽必烈施压,达成我们的目的!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一会儿详细的计划会发下去,大家在这里看完,不要带回去。当然,再怎么详细的计划,也不可能完全对应实际情况,安排得最清楚的还是最初这一阶段的计划,后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尽量应对了。”

    夏有书行了一个军礼,走下台去,然后拿着一堆文件,随便叫起了几人,一起往下分发了起来。

    他这讲了一通,一开始大家还能有个粗略印象,后来就头晕眼花了。

    后面的韩松咳了一声:“总之,就三个战略方向。一路向南,收取莱芜和沿途的土地;一路向北,防止蒙军袭扰本土,并设法对付济南附近的蒙军主力;最后一路是海军,负责切断清河水系。大家也不用想得太多,继续手头的工作,继续科研、继续生产制造、继续赚钱、继续教书育人就可以了!”

    “哦”许多人这才清醒过来,又看起了手头的文件。

    过了一会儿,等他们看得差不多了,史若云走上台去,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好了,同志们,现在想必大家都已经足够了解情况了。这场战争,对于我们至关重要,莱芜是我们商社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关键,正如它的地理位置一样。泰山之腹里,正如人之丹田。所以,金丹计划是否正式进入执行阶段,现在开始投票!”

 第269章 天下震动

    1262年,1月21日,立春14日,胶西县。

    “号外,号外!江南新闻号外,益都归正,官家大喜,朝廷振奋,天下震动!”

    “册封!朝廷册封了李松寿为齐国公、保信宁武军节度使,都督京东西路兵马!”

    “号外,特刊!五十文一份,欲购从速!”

    随着一班加开的定期船,最新一期的江南新闻特刊也随船送达了胶州,很快就引发了抢购热潮。

    这其实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二份特刊了。第一份刊发于正月初五,京东商城的江南报社收到淮河口加急送来的消息之后,连夜编撰排字,终于在第一时间推出了一期特刊。特刊上报道了李璮请求归正这个爆炸性新闻,新闻后还专门叙述了李璮及其父李全起家的历史。最后还装模做样地分析了一下此事的影响,为迎合读者的期待,自然是喜大于忧。

    这份特刊只有半幅两版,却仍然敢按常价三十文出售,事实也证明了这种爆炸性消息确实值这个价。临安城听闻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全城震动,争相抢购,印刷速度远远赶不上销售的速度,甚至再次出现了溢价的情况,一时间临安纸贵。

    其实朝廷收到这个消息也没比江南新闻快多少,带来的震惊和惊喜也不比民间更少,贾似道连夜召集两院大员会议,人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北方除一大患矣!

    赵昀听说这事之后,更是欣喜异常。他就是再昏庸,也知道李璮反正的意义啊!

    从三十年前的李全开始,李家就一直是江淮防线的大患,屡屡发动对南的攻势,让朝廷和他坐立不安。如今这个大患,居然投过来了!以后李璮就不再是自己的麻烦,反而是忽必烈的麻烦了,简直是天降之喜啊!

    狂喜之下,他甚至提笔亲自作诗一首:

    九扶汉鼎赖元动,泰道宏开万象新。

    声堲南郊方慕义,恩渐东海悉来臣。

    凯书已奏三边捷,庙算全消万里尘。

    坐致太平今日事,中兴宝运喜环循。

    回顾这几年来的大事,先是东海国来投,又打赢了蒙古人,现在连李璮也感恩归正我皇宋,在我的治下,这是终于要中兴了啊!

    被这样的天降大礼砸中了之后,赵昀和朝廷也大方了起来,一举封了李璮为齐国公、保信宁武军节度使、都督京东西路及河北兵马的荣誉,并且恢复了他父亲李全的官职。这个待遇,比之前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东海国都高了,“王立宪”到现在还只是个郡公呢。

    不过其实李璮是吃了东海人的暗亏的,要知道,历史上他造反之后,南宋可是直接封了他一个郡王呢。但现在有了一个东海国,相比之下李璮的重要性就降低了,所以只给了个国公。

    李璮本人对此倒没什么意见,毕竟他现在对东海人的实力也很清楚了,能比“王国主”高上一头,他就已经很满意了。当然,这也有很大原因是他根本不在乎南宋的封赏,毕竟他是要认李唐为祖宗的人,造反山东只是第一步,将来是要北捣燕云西入关中的,什么国公、郡王之类的,跟九五至尊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嘛。

    册封的消息下来之后,江南新闻紧接着又推出了这份特刊。这个月已经有了一份特刊和一份正刊,这是第三刊,读者们可真是有福了。

    但是,出于封锁消息的考虑,东海商社虽然在江南大肆炒作这个热点,却并未在北方宣传这个新闻。前一份特刊运来之后一直压着没发售,直到前天才解禁,然后果不其然一下子就引发了巨大的抢购热潮。

    到了今天,这第二份特刊中的一部分也飘洋过海,到达了胶州。如同上一份特刊一样,同样在胶州引起了抢购热潮,销售速度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正刊。

    毕竟,对于江南民众来说,李璮归正这事,只是千里外的一个大新闻,茶余饭后谈谈也就完了。而对于胶州民众来说,这可真的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啊!

    在新闻发售之前,当地已经有了些风雨欲来的苗头。

    大约十五天之前,胶西城突然戒严起来,数不清的红衣兵调到了城外,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然后一个巨大的船队从南泛海而来,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平底小船,但架不住数量多啊!浩浩荡荡,几乎布满了海岸线。

    船队在东海海军的“护卫”下,分批进入大沽河口,然后在中央西站登陆,人和武器分离,又在陆军的监视下,一路向西回益都去了。整个队伍连片成线,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直走了好几天才走完。

    事后,那些平底船有的在胶州采购了些北货就南下了,而剩下的船则就地廉价抛售掉了,倒是让胶西商人趁机捡了个漏。

    听说,著名的益都李相公,哦,现在是大宋齐国公了,就在当时那支队伍里,还抽空去崂山参拜了一下。毕竟他是李耳之后嘛,当然得尊崇道教。

    胶州民众对此自然是极度震惊的,但是由于没有官方口径,所以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各种小道消息漫天乱飞,整个胶州人心惶惶。直到前几天新闻解禁,他们才确认了这个惊天消息,然后更是人心惶惶了。

    胶西城中。

    “来了来了,”一个商人模样的富态男子,挥舞着一张刚抢到的江南新闻特刊,跑进了街边一个茶馆中,“这下是真的了,肯定得大打了!”

    茶馆内,他的几个同伴连忙围了上来,对着那张报纸读了起来。周边的几个食客也竖起了耳朵,关注着这最新的消息。

    “天哪!”一个身着深蓝色棉袍商人的草草看完头版,一阵头晕目眩,差点坐倒在地,还好被同伴扶住了。

    “训仁兄,镇定啊!”同伴关切地说道。

    蓝袍商人懊恼的跺着脚,说道:“如何镇定!临淄正当益都之西,战事一起,勿论谁胜谁负,家乡都得遭殃啊!”

    原来,这几人是临淄来的商人,来胶州贩卖瓷器、收购些南货回去,没想到竟然在此见到了一个惊天大新闻。这下可就大大不妙了,不管是李璮打出去,还是济南张公打进来,夹在中间的临淄诸地可都得倒大霉了。他们的妻儿老小可都在家乡,还对此事懵懂无知呢,这可如何是好?

    几人七嘴八舌地讨论了一会儿,为首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