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2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若是有几架冲车,顺势就能登城了。可是第三团炮都少带了两门,自然就没带这种笨重的器具。

    段明远懊悔地一拍大腿:“该死,没带登城器械,该听林宇的啊!”

    但是为时尚且不晚,他立刻命令炮兵调转炮口,急速射击轰击城门。不多时,城门成功被攻破,近卫排的铁甲卫士带着第八营第四连的战士们一涌而入,很快控制了城墙。

    段明远扶了扶头盔,大手一挥,带着士兵走进了城去,并且喊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

    至此,泰山之丹,无价的瑰宝,莱芜,终于落入了东海人的囊中!

    嗯,其实,莱芜城地处泰山内部,本来就没多强的防御,第三团有心算无备,攻占下来是很正常的,如何保住它才是难点所在。

    莱芜附近的地形也是一个小型的谷地,主要有东西南北四条路可与外界交流。东边有一条小型山道,也就是之前徐云探出的那条,但是通行能力不够,而且也临近己方控制的新泰县,不怎么需要防守。北边同样有一条山林小路通向山北的淄州,但压力同样不大。需要关注的就是西南两面:沿汶水西下,在泰山脚下有一个宽阔的出入口,被泰安州州治奉符县控制;在南部山脉的中央,有一个小型的山口,有一段简易道路可以通车,但是通行能力远不如汶水,第三团就是从这条路过来的。

    比较合理的防御策略,是乘胜西进,占领奉符县城,封闭莱芜谷地。但是这么一来,补给线就拉得过长,而且攻占奉符的政治影响过大,可能会迫使严忠范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东海人这边。所以军委会决定暂不攻占奉符,而是在南部山口到汶水之间的位置上修建一个要塞,囤积物资,既保卫莱芜,也作为扎根泰山之心的一个后勤基地。

    另一方面,就是对莱芜人的处理了

    2月15日,莱芜城中。

    “大匠快请起,放心,你们以后不会再受苦了!”

    段明远扶起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皮肤粗糙的老爷子,脸上洋溢着深切关怀的神情。在他旁边,呼啦啦跪了不知道有几百个瘦而结实的汉子,大都年纪不小,麻木地跪在地上。

    宋金时期的莱芜冶铁业,基本是以私营为主,矿冶主各占据一片矿脉,雇人自采自炼自锻自铸,生产出成品铁器后又自行销售,只需要给监上交一笔铁课就可以了。而蒙古人占领了这里之后,强制进行了“产业升级”,把采矿和冶炼分离,将工匠编为匠户集中在城里,另外派出监工指挥着矿工在四周挖出矿石运回莱芜城,在城中集中冶炼。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控制难得的匠户了,而外围的矿工虽然不太好监管,但随便抓壮丁都可以用,就算偷偷跑了一些也不心疼。

    这样野蛮的制度,自然极大地破坏了莱芜监的生产。宋金盛时,莱芜监“矿炉连片,烟气冲天,万人齐动,声势惊人”,但是金末乱世,大量冶匠和铁匠逃散,到现在整个莱芜城的匠户也不知道有没有一千户,生产效率也低得可怜。

    逃散的那些匠户,大多分散到了山东三府,被东平、济南、益都等地收留,这些地方由汉侯统治,并没有严格执行匠户制度。尤其是济南张荣,在统治区内推行解放奴隶的政策,庇护前来逃难的流民、匠户,限制蒙古人圈地捕奴。后世,等到蒙军击败李璮夺回济南后,一次从济南附近抓获了“漏籍”匠户四千余户,呵。

    东海商社实在是个不合格的奴隶主,就连从事低级劳作的矿奴都用不好,更别说工匠了,所以也不会留着这些匠户,而是将他们恢复自由身,用更高的效率利用。

    前天,第三团占领莱芜后,清剿了一遍城内,然后今天就把匠户们集中起来,宣布他们从此自由了!

    段明远扶着那位老者,说道:“大家放心,从此你们就自由了,爱做什么做什么,不用再给蒙古人打铁了!”

    不过嘛,匠户们却仍然是一脸麻木的样子,他们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被奴役三十年了,并不对这种好事抱什么期望,也不敢确定他说的是不是真话这外面还围着一圈兵丁呢!

    段明远皱了皱眉头,有些棘手,还真不好办了啊。

    正在这时,有近卫兵过来通报了一句,他眉头一挑,赶紧对众人说道:“各位,抱歉,我先有点事,麻烦各位稍等一下。”然后朝城南方向快步走了过去,留下匠户们跪在地上面面相觑,不知道该不该站起来。

    还没等他走出多远,三辆四轮马车从南门开了进来,两旁还有近卫兵护卫。段明远看了为首那辆马车上的标识,远远地就大喊道:“嘿,季老大,你怎么过来的?我在西面的人都没收到消息啊!”

    季国风从车上探出头来,叫停了马车,然后从上面跳了下来。紧接着,林小雅也从同一辆马车上下来了。

    季国风舒展了一下腿脚,说道:“我们走的是东边钢城那条路,我看了一下,其实地势也还算平坦,只是因为开发程度低才走不了多少人,如果好好收拾一下,还是能整理出一条够用的道路的。”

    他说的就是莱芜的东线通路了,也就是从新泰县穿山北上,经过后世钢城区的位置再到达莱芜城的道路。这条路在唐朝之前有河流经过,现在虽已干涸,但也留出了一条可通行的山路。只是这条路路面没有修整,杂草和树木丛生,少量人通行可以,大队就走不了了。前阵子段明远经过的时候就望而却步,宁愿绕远走南线。

    但是今天季国风带着这几辆马车成功从这条道路走了过来,证明它的通行能力是很有潜力的,这可就是个大好消息了。如此一来,就能在莱芜和新泰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补给线,不用再从西边的一大一小两条道路冒险通行了。

    段明远听了,立刻振奋了起来:“不愧是季老大,一出手就不同反响,真是个好消息啊!我这就打报告,要建设交通部调人来修路。对了,你们既然来了,是不是大会对莱芜的政策定下来了?”

    季国风点点头,说道:“是的,本土已经决定了,这场战争变数太多,剧本不一定就能按照我们预想的走,如果非得等到战争结束再开发莱芜的话,那万一拖个一年半载甚至打成持久战,那可就太耽误事了。所以,我们从即刻开始,就要对莱芜进行开发,尽快形成产能,也好对战争进行反哺。初期也建不了什么大工程,我会先试着建立一个小铸造厂,为前线提供炮弹,等跑顺了之后再建一个枪炮修理厂。”

    段明远点点头:“是该这样,怪不得把你俩派过来了呢。呃,小雅,你没带兵吗?”

    林小雅递给他一份军令,说道:“带了,从本土带了第二营过来,不过大队人马行动太慢,我先过来打个前站。等过一阵子,宁惟俞的第二团那边任务减轻,用不上那么多火炮,炮二连也会调过来。我会指挥这两支部队,防御莱芜城和新泰城,你的第二团前出到莱芜西堡驻扎,准备执行其他任务。”

    听到这个好消息,段明远把手一拍,说道:“就该这样嘛,还是打仗适合我!搞政治工作实在是不行。来来,你俩来的正好,我正愁该怎么对这些老匠人做思想动员工作呢。”

    季国风看了一眼前方跪着的人群,叹了口气,说道:“唉,都是可怜人啊。你等等。”

    说完,他走到后面的马车上,敲了敲车厢,喊道:“罗大匠,请下来吧!”

 第284章 对莱芜工作的规划

    1262年,2月15日,惊蛰7日,莱芜。

    “哎?嗯!”车厢里传来一声苍老的声音,然后罗老头在孙子罗秉生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了下来。

    当初罗老头在即墨经营铁匠铺,为初生的东海商社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和资金,后来连自己也搭了进去。现在他已经是工业部少数几个八级技工之一,可谓功勋卓著,在东海工业的发展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随着岁月的侵蚀,这几年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不得不退出了第一线,回家休养了起来。东海商社对他家也颇为扶持,这些年,即墨城西的罗家铁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有几十名雇工,专业加工优等钢制器材和工具的工坊,远近也小有名气了。

    罗老头本名罗大同,原先在莱芜有一份祖传的家业,金末乱世逃到了即墨。这次,他听说商社要收复莱芜故意让他听说的,强撑着出了家门,要亲自回家乡看看。于是,今天季国风就把他带过来了。

    罗老头下车之后,环视了一下四周已然完全陌生的场景,转头看见了北边黑压压的人群,眯眼确认了一下,当即拄着龙头檀木拐杖,拉着孙子向那边走去。

    季国风见状,连忙上去扶着:“哎哎,罗师傅,你慢点。”

    罗老头也不见外,不耐烦地说道:“紧张甚么!老头我还走得动呢!”

    后面的段明远和林小雅,还有护卫的近卫兵们,也急忙跟了上去。

    罗老头噔噔噔走入人群中,一边眯着眼寻找着什么,一边喝骂道:“跪什么?都站起来!你们的背弯了,骨头也弯了吗?”

    已经跪麻了的匠户群中,不少人疑惑地抬起头来看着这个与他们年纪差不多大的老头。说起来,这些匠户,相当一部分年纪都不小,都是在成为匠户之前都有了一定手艺的,到现在也是莱芜监的中坚力量。倒不是说他们老而弥坚,而是近年来的新鲜血液太少了。没办法,奴隶制度是没法培养出新的人才的。

    罗老头走了一圈,突然在一个老头儿面前停下,大声地问道:“你,你是赵柱子吗?”

    地下跪着的那个老头乍然一惊,抬起头来,仔细地看了看他,迟疑地说道:“你你难不成是罗大同?”

    季国风眼疾手快,一下子上去把这个赵大爷扶了起来,罗老头上去哭笑着拉着他的手说道:“没错,我就是罗大同柱子,你确实是柱子没错吧?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啊”

    这时,旁边又有几人认出了罗老头,纷纷站起了身来,叫喊道:

    “是罗大同,是罗大同!哎呀,他回来了,还成了大官!”

    “大同,我是二狗啊!”

    “大同哥,你还记得汶北吕家冶的吕四儿吗?”

    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围住罗老头,老泪纵横地说着话,交流着这几十年的遭遇。

    周围,其他人虽然不知道这罗大同是何方神圣,但受气氛感染,也纷纷抬起了头,甚至还有人站了起来。不少人都开始重新琢磨起之前段明远的那番话,对未来不禁也产生了一番期待。

    见状,季国风趁热打铁,站到了一处高台上,对下面的匠户们喊道:“匠户们,大匠们,同胞们!我是大宋东海国莱芜特派专员季国风,也是这位罗大同罗大匠的好朋友,忘年交!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大宋,我们汉人,已经打回来了!我们东海国,就是光复中华的先锋!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胶州和全部的登州、莱州、宁海州,蒙古人再也打不进去了!

    在我们东海国,农民可以种一百亩地,商人可以随意经商,工匠可以自由地打造器械,卖的钱全归自己!

    这位罗大匠,你们不少人也认识,他当年逃去了胶州,现在已经有了儿子、孙子,还有了一家大铁铺,这些都是他自己赚来的,也只有在我们东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