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3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年终于是能过下去了。

    实际上,最终实施的方案,已经远远超越了周弘文最初的计划。

    债券政策与建设部提出的一项大规模基建计划“千里路计划”结合到了一起,后者是一个囊括了建材生产、人员培训、铁路修建、公路修建、桥梁修建、配套设施修建的庞大计划,号称要在五年内修建五百公里的道路,为东海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提供基础。

    梦想很好,就差钱了。而金原券募集的天量资金,有相当一部分就注入了这个计划之中。

    千里路计划由东海商社主导,各部门精诚协作,但这还远远不够,最后实施时不可避免地将大量工作外包了出去。这些外包业务,有相当一部分都分包给了本地的商人和士绅们,这一方面是弥补他们因摊派债券而产生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他们转行的需求。

    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后,他们看到了奢侈品贸易的脆弱,转而开始投资一些更稳固的行业。传统来说,这一般是指农业,但现在东海商社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更为有利可图的产业,那就是建筑业和工业。在此带动下,东海国内的产业结构也开始慢慢转型,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同时,这也适逢其会地解决了新来“移民”的就业问题。军方从前线迁移了大量人口回来,这自然是好事,但商社消化起来也需要时间和成本。不过现在基建大兴,就不需要费心了,只需要让他们去各地做工就行了。

    通过这个经济刺激计划,资金层层流入了商人和工人们手中。前者拿到钱,就解决了一部分奢侈品的市场需求,但在当前这个环境下,资金还是更多地被用于投资新的产业,以赚取更多的钱。后者拿到钱后,自然就会买粮买肉买衣买房,而他们又不可能像传统农民那样自产自销,所以就产生了强烈的消费需求,从而为新兴产业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千里路计划所新建的道路,也降低了物流成本,为内部商业的繁盛提供了基础。

    商人们和工人们都富裕了起来,改善了东海国内的经济环境,从而让东海商社也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能够更有力地支撑最初那笔债券,甚至还有余力扩大债务规模,整个经济体系良性地循环起来了。

    历史,从这一年开始,真正走入了分岔路。

    当然,这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慢慢才会发生的改变。在七月中旬的这个时间节点上,东海人仍然需要为一大堆事情头疼着。

 第346章 出山

    1262年,7月17日,立秋5日,东海市,崂山学宫。

    立秋过后,早晚已经渐渐清凉了起来,可是白日的秋老虎仍然不减它的威力,不过,对于气候本来就清冷些的崂山来说,当下却正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之一。

    崂山学宫如今已经闻名遐迩,其中自上而下数的第二平台有着最早兴建的一批校舍,因此也是各中小专业齐聚之地,正是学宫内最热闹的地方。除了有人嫌楼下第三平台的化学系那里经常飘些异味上来,提出意见说该让二三平台的学系对换一下,再没有别的不谐。

    当今东海管委会的商务部长郭阳带着两个随从,静静地走上了第二平台。若是课间,这里还会有不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学子,在地上画出地图讨论前线最新的战局,并提出各种脑洞大开的武器设计方案,但现在是课时,平台上一片安静,只余山风偶尔吹过。

    他带人走向平台的角落,来到了一处小四合院附近,然后在院外的一片竹林外停了下来,负手听着里面的谈话声。

    这处小院是崂山学宫所谓的“国学系”,教授传统的经史子集。这不是东海人的强项,他们对此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当作“有亦可无亦不妨”的一系经营着,没拨几个经费,招收的学生也不多,其中还有些是旁系临时来听一听的。

    所以这不多的几名师生,只需要这么一个小院就足以装下,而今日风和日丽,他们干脆院里也不待,就在门口的空地上上起了课。

    一棵大松树下,一个老者躺在躺椅之中,上身躲在树荫中遮阳,腿脚则任由阳光晒着,驱驱关节中的寒意。他手里拿着一本大学,也不打开,就卷在手里指点着,书中的文字自然脱口而出,然后就讲解起来,根本不需要翻阅里面的内容。

    在他旁边,六名穿着传统儒衫,戴着学冠的学生,就长坐在地上的草席上,听着他的讲解不住点头。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苍劲而有力的声音不断传来,郭阳就这么在外面静静地听着,等待他们结束这一课。

    不久之后,山腰之上传来了悠远的钟声,老者的声音戛然而止,稍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开口说道:“既然今日有客人,便按时下课吧。这段对你们这些掉钱眼去了的东海人格外适用,下去背熟,默写十遍!爱生,去煮些茶来,允丰,去搬几把椅子过来!”

    学生们纷纷起身行礼,各自散去,其中有一人走出竹林外,请郭阳等人进去。

    郭阳将随从一拦,独自走入了竹林中,还没走到松树下,老者嘶哑而浑厚的声音就传来了:“郭东家今日大驾光临,所为何事啊?可是东海军又大获全胜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虽然是祝贺的话,但言辞中总透露着一丝讽刺的味道。郭阳却并不在意,径直上去走到对方的躺椅之前,做了一揖,然后诚挚地说道:“如今山东大战,生灵涂炭,南北相敌,滋扰不休。还请郝老夫子出山,拯救天下苍生!”

    好嘛,一上来就是好大的话题!

    老者一惊,失去了刚才淡然的神采,“嚯”地一下从躺椅上站了起来,腿上的薄毯都掉到了地上:“你说什么?”

    这老人,居然就是之前被东海军从真州劫走的郝经!

    呃,其实郝经并不算老,今年也不过四十岁而已,只是因为之前的遭遇,头发白了不少,所以看上去老态尽显。其实他身子骨还是挺利索的,平日里去崂山游览都不用拄拐的,讲学的时候坐坐躺椅,只不过是展示一下德厚名师的风范而已。

    郝经在这里教学,自然是由于东海商社的安置。

    当年海军陆战队扮成海盗将郝经一行三人劫到崇明岛,之后装作要将他们处决,把他们带到了外海之上。这时,海盗船“偶遇”了一艘商船,于是暂且放下了处决工作,冲上去开始了打劫。结果两艘船“你追我赶”的时候,又“偶遇”了一艘北上的星火级立夏号,于是郝经等人就被立夏救了下来,带到东海国内“安顿”了下来。然后郝经就被安排到了崂山学宫,在这个小小的国学系讲讲儒学。

    起初,郝经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于救了自己一命的东海人,自然是感恩戴德的,但是后来就渐渐察觉到了不对。要是说东海国作为宋朝的藩属,在他们表明了身份之后,不愿意将他们送还北地,那也算合理。但是却连南宋也不报备,就这么秘密地把他们软禁在小院子里,连出门看看都必须审批,这就很奇怪了。

    东海人虽然限制他们外出,但并不禁止信息的流入,在郝经陆陆续续了解到后来局势的发展之后,不禁就对东海商社在整个事件之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怀疑。但也仅仅是怀疑而已,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也不好就这么指责他们,只是日常与东海人的交流之中语气不可避免地渐渐不太和善了。

    之前东海人把郝经劫走,只是为了谋求崇明岛的主权,后来留着他们,也只是一步闲棋。然而这步闲棋在这个时候却出乎意料地有了价值。

    泰山之战刚结束,后续影响还在发酵,东海军必然还要与蒙军再做过几场才能最终尘埃落定,但战争不可能一直打下去,不然谁都撑不住。全体大会当初制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已经达成,想要的东西已经收入囊中,现在是该想办法结束这场战争,好好消化成果了。结束战争就需要进行和谈,然而他们该怎么与忽必烈接触呢?说起来,东海股东们对忽必烈的了解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后世的教科书,对于他真正的性情毫无认知,这该怎么入手?

    于是,他们就想起了郝经。他作为忽必烈手下的一大文臣,当初被忽必烈派去南宋和谈,现在反过来派回蒙古和谈,不正是最好的人选吗?当然,这中间还存在一个解释事情来龙去脉的难题,少不得头疼一番,不过相比这场牵扯到数百万人的战争,也不算什么了。

    郭阳从怀中取出一个信封,又从中取出一份前日发行的东海新闻特刊,交给了郝经,说道:“不久前,我军在泰山之南打败蒙古亲王按脱所率数万大军,收复东平,山东战事大局已定,北朝已经不可能取回济南。为天下苍生计,还请郝老夫子出山,为我国做个说客,与忽必烈大汗商议双方退兵罢战划界分治之事,还世间一个和平。”

    郝经听了他所叙述的信息后一惊,按脱这人他是知道的,不算能将,但也绝非庸人,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败了?

    他赶紧接过那份报纸,看到上面是他极不喜欢的横排简体字,眉头一皱,刚要喊学生过来读给他听,但终究还是迫不及待,从袖中取出一个放大镜,将报纸放得远远的读了起来。

    中间读到双方军力配备的时候,郝经心里又是一惊。他长期随忽必烈出征,操办过不少军务,自然能看出报上罗列的数字之详实,远不是平日文人吹水的那种动辄数十万的风格。他一边看着战报,一边揪着心,等到看到后面,更是差点把放大镜给惊脱了手:“甚?严东平降了?!”

    严家的势力范围可是涉及几十州县百万人口,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更直接影响济南的补给和支援。要是严忠范仅仅是战死,那还好,换个人顶上去就完事了。可要是整个儿投降过去,那可就崩盘了啊!

    郭阳点点头,又取出两封信:“这是严忠范写给史天泽和张柔的劝降信,先生可一观。此外,蒙将郭侃、张弘范等人也被我军所俘,不日将到东海,先生可要跟他们一叙?”

    郝经见他这么自信,已经信了三分,匆匆将两封信一看,果然是熟悉的笔迹和行文,便苦笑了出来:“事到如今,看来是真的了。罢了,也别在这里吹风了,郭部长,去屋里吧,把前后诸事一一说与我听。”

    说完,他便带郭阳向四合院内走去,两个学生见状,连忙走到前面领路开门。

    不久后,几人便到了郝经的书房之中。这里名副其实,墙边全被书架覆盖着,上堆满了各类书籍,既有传统的经书,也有东海商社出版的新学问,还有大量的江南新闻和东海新闻。坐在这小屋里,说不定还真能做到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郭阳和郝经就这么在屋中对坐下来,一个学生将煮好的茶端来,郭阳又从旁边拉过一份中国地图,便就这么给郝经讲解起最近的局势变化来。

    开战不过半年多,事情变化之快却已经如同过了几年一般,两人一问一答,等到把事情完全讲清楚,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等郭阳好不容易讲完,郝经没对时局发生评论,却先对他佩服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