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好,这样就能以步阵为墙、渐次推进了。哼,我愚蠢的弟弟啊,还有更厉害的你没见识过呢!
阿里不哥首轮试探受挫后,又派了两轮,仍然在步阵的远程打击下无功而返,甚至还被忽必烈的骑兵看准机会留下了一批,可谓开局不利。
不过他很快改变了战法,下达了新的命令:“命佐塔带三千具装、三千轻骑,从左扑击贼军的右翼马军,把他们全打掉,其余待命,准备随时扑击援军!哼,我看他还有什么办法。”
这一下子就是六千骑兵的调动,一动起来顿时有山河动摇的气势。不过气势这么大,也就意味着调动不易,六千骑兵必须先向左运动一大段距离,完全展开队形,才有可能进行冲阵,不然刚一动就撞到一起了。
就在阿里不哥军调动的时候,忽必烈军却没有做出足够的反应,只是阵后一阵骚动,从后面推了二十多辆二轮车出来,每辆车上都有一根大铜管子
“好,就位,挖土,埋桩,插钎,都给我做妥实了!”
汉将郭秉义大声指挥着手下炮兵们操作着这些珍贵的大炮,心潮澎湃起来,甚至都有些过于澎湃,超出他这个年纪所能承受的能力了。
郭秉义是郭侃之子。去年郭侃被东海军俘虏,虽说战后协议有交换俘虏的内容,但这人名气太大,又在战争中领悟了不少先进学识,所以被东海人死扣着不放。这就引发了忽必烈的重视,他认为老子奇货可居,儿子自然也是好汉,就把郭秉义起用了起来,让他去主管炮兵的建设和训练。其实倒也对口,毕竟郭家是有些家传兵法的,之前郭侃也给家里写过信记录过一些火器的用法,总比普通一窍不通的莽汉强。
而今天,终于到检验成果的时候了!
这些大炮是以从宋军那里缴获的火炮为蓝本仿制而来的,结合蒙军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都具有近似的规格,约八百斤重,发射三斤炮子。朝廷为了仿制这些大炮可是竭尽了全力,不过毕竟是国家级势力,全力之下,在半年的时间里还是赶制出了好几十门炮,其中大部分放在了开平和燕京守城,这次带了二十一门出来野战。
这些炮加工水平不行,公差比较大,用的火药也不行。但是,足够了!
“左军,放!”
郭秉义把大炮分为三组,依次开炮。左边的炮兵看到他的旗号后,立刻大着胆子用火把点燃了炮门处的引药。片刻之后,炮阵上便轰鸣大作、硝烟四起,炮弹向远处的阿里不哥骑兵飞了过去。左军炮兵立刻开始了装填,而中军、右军也次第开了火。
正如东海军面临的窘迫一样,大炮虽然威猛吓人,但其实并不能对松散队形造成多少杀伤。炮弹落入缓慢移动的阿里不哥骑兵队列中,只造成了寥寥十几骑战果。
但是,这样的威力和轰鸣声却给初次见识到火炮的阿里不哥骑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马儿因为巨响而受惊,临时征召来的蒙古牧民惊恐地寻找敌袭的方向,甚至还有人拜起了神佛,重骑兵的队形也因此而有些散乱。一支军队最重要的组织度受到了打击!
接连的炮声中,本来试图冲阵的阿里不哥骑兵的组织度迅速下降,前排试图拼死一搏,而后排则仍在迟疑。忽必烈看准机会,果断下令:“冲!”
旗号打了出去,炮兵停止了射击,而右翼骑兵则夺路冲了出去。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济南城下吃过亏的,对火炮已经相当熟悉了,并不受影响。反而因为己方的火炮又产生了士气加成,虽然人数更少,但是组织度要显著高于对面的阿里不哥军。
两军交锋后,很快就形成了收割之势。
“传令下去,大阵前推,左翼待命,给郭侃和炮兵记功!”忽必烈兴奋地下令道,随即又在心中狠狠地嘲讽了一下自己那个看不清形势的弟弟,现在已经是火器的时代了!
在右翼成功击退阿里不哥军气势汹汹的来袭后,忽必烈军士气大涨,在雄壮的鼓声中开始向前推进。而阿里不哥军则正好相反,气势一下子弱了三分,再次袭扰依然无果后,不得不向后退入集宁城中。
然而要是打一场正统的攻守城之战的话,岂不是趋短避长,浪费了己方骑兵的优势、任由对方的优势步兵施为吗?所以阿里不哥在过了一夜之后,直接带兵退出了集宁城,重归草原,去更熟悉的战场上作战。
此战,无疑是以忽必烈的胜利为终结的,这让这位“中原皇帝”大大松了一口气。
经此一战,他本已落入低谷的威望再次回升,战略环境大大改善。这之后,他就可以回头收拾之前有异心的诸部,恢复汉地生产,集中力量将阿里不哥驱逐出漠南地。做完这些,就有余裕慢慢稳固根基、徐图进取了。
这一战,充分展示了经过良好训练的步兵以及先进火器的威力。忽必烈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回去之后就开始扩充武卫军的实力,并且进一步敦促火器的钻研和制造。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花费些代价从东海人那里换些样品也不无不可。
哼,那些短视的小商贩,迟早会死在他们自己卖出的火器之下的!
第403章 不落人后
另一边,在南宋一方,对于火器的追求同样没有松懈。
3月13日,清明23日,临安。
定民坊,八字桥边,“云清记”烟火铺。
云清记是临安城中一家老字号的商铺,由一家姓陈的家族经营,主营烟花、鞭炮等节庆助兴之物。这年头都讲点迷信,所以焰火店铺的名字中全然不见烟火气,反而两个字都从水,就是为了镇住这行当随时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燃等事故。
这陈姓人家是祖传的手艺,制作出来的焰火形制精妙,不但有火树银花、窜天猴等常见花式,还有按次序变幻出各种颜色甚至图案、文字的高级玩意儿,在城中也是小有名气。临安一向繁华,娱乐活动丰富,而他家店又临近北边的一个商业中心“下瓦子”,所以生意一向不错。
不过,今年正月世祖皇帝驾崩,整个临安城都一片肃穆,连带着他家的生意也惨淡了不少。虽说朝廷并不禁止小民娱乐,但这节骨眼上点烟花玩,这不是给别人和自己都找不痛快吗还好,皇帝死在元旦和上元之后,这两个占了一年销量大头的节庆没被耽误,所以今年的日子还过得去。店主陈水安也乐得清闲,这段时间只是虚开店门,带着两个儿子在后院研究新的花式。
“这段硫磺还得多加三分,不然烧得太慢接不上”
“咚咚咚店家,在吗”
陈水安正跟儿子们在讨论新焰火的事,店面那边突然传来了招呼声,他感觉有些疑惑,什么人这时候来照顾生意但是脚上却没慢下,一边应和着“客官稍等”,一边快速洗干净手,快步走到店中招待了起来。
他见到来人的时候一愣。此人四五十岁,身材高大,面色红润,穿着一身棉布道袍,富态得很,后面还跟着一个高大魁梧的随从,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这样的人怎么会来这么个小店买烟花
于是他只能做出恭敬姿态,小心地问道:“不知客官是有何贵干”
来人看了看他,问道:“你可就是此店的东家,这些烟火都是你家做的”
陈水安一惊,莫不是出了什么事于是匆忙说道:“回官人,此店确实是小底的店,不过小底一向守法经营,与邻为善,未曾做过什么恶事啊”
来人摆摆手说道:“不是来找你麻烦的。李正,把东西拿出来给店家看看”
“是”后面那个高大随从立刻从包袱中取出了一件物事,放到了柜台上。
陈水安定睛一看,一下子就认了出来。这是一套他店里出产的“鱼跃龙门”烟花,以复杂的花式著称,不过说实话也不算极品,今天拿过来是什么意思
“客官,这是我家的鱼跃龙门,您可是要采买几件”
来人露出笑容,说道:“是要采买,可不止几件,是几百上千件的大买卖,你可接的下”
陈水安一听,就愣住了。几百上千这是什么大喜事要准备这么多
还不他待回复,就见来人一把抓住“鱼跃龙门”的发火处,大手将纸壳撕开,露出了里面的发火机关,又将机关上连着的火绳切断,单单把机关抠了下来,问道:“店家,这是你家的独门绝技吧就这个东西,按我要求的形制做上一千套,钱少不了你的,你可能做”
陈水安一惊,然后有些恼怒:“客官,你莫不是来消遣我的吧这可是我家吃饭的东西,你若拿了去做焰火,岂不是要抢我的饭吃”
别家焰火都要用明火引燃,而这“鱼跃龙门”只要对着外壳上面的一个机关踩一下,片刻之后就能自来火引燃。这是云清记的独门绝活,依赖于一套简单而精致的机关,原理说穿了也不难,就是簧片上夹着一块燧石,脚踩之后自然牵动燧石撞击内部的一块铁片,产生火花引燃少量火药,火药再点燃埋藏在内部的一段火绳,火绳引燃真正的焰火,整套系统就无中生火了。
只是要保证每次脚踩都能发火可不是件简单事,这就依赖于陈家精湛的手艺和老家特产的上等燧石了。所以他家也不太担心别家仿制,就算能买回去照模子做一个出来,临用的时候点不了火,可就砸牌子了。
但现在此人要买成品,还是一买一千套,这东西除了用在花火上,还能干嘛,这不是明摆着要山寨自家的东西抢生意嘛
眼见他无礼,刚才那个随从李正立刻呵斥了起来:“放肆,这位是当朝兵部尚书,岂敢无礼”
“什么”陈水安的脑子像是一下子被火药炸了一下。兵兵兵兵部尚书这么大个官是怎么会来我这个小地方的
来人正是新鲜上任兵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的李庭芝,他呵呵一笑,止住了李正,对陈水安轻言细语地说道:“店家,此话出于我口入于你耳,不可让第四人得知,你可明白大可放心,我要你这东西,不是要做烟花抢你生意,而是用于军务。这是军国大事,你赚钱,也可襄助官家朝廷,如果干得确实好,得一个伎术官的出身也不是不可能,你可愿意”
“官,官身”陈水安咽了一下口水,大概是震惊过度大脑反应不过来,恍恍惚惚就应承道:“小底愿意。”
李庭芝哈哈一笑,放在柜台上一块牌子,说道:“那你明日便带上家伙什去万岁桥北草料场,拿着这个令牌去神机营校场,自然会有人带你来见我的。”
壬戌大战结束后,李庭芝凭战功和贾似道的提携入朝,在枢密院中升到了签事级别,同时担任了兵部尚书一职,在朝中也是一员重臣了。不过兵部现在只是个外交部门,这个兵部尚书其实没什么正事好做,于是他又把军器监的事务要了过去。
在上次大战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东海火器的领先程度感到震惊,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必须要带领大宋在这方面迎头赶上才行。
在火炮方面,宋军已经初窥门径,现在小有进展,只需要按部就班地铸炮就行了。李庭芝更为关注的,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东海军的单兵火枪。这种武器威力大、射程远相对于弓弩来说,正适合以远程火力为支柱的宋军步兵组织模式,如果能给他们装备上,想必会战力会提升一大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