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模式,如果能给他们装备上,想必会战力会提升一大截。
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就产生了将火炮缩小成单兵武器的想法,甚至已经做出了一批原始的类似火门枪的武器,但是与东海火枪一比,立刻就相形见绌了。他曾经与魏万程联系,试图购入一批东海火枪,但是魏万程含糊其辞,只说要请示上面,没给确切消息,看上去是没指望了。
现在的东海国已经今非昔比,他也不便用朝廷权威强压,只好退而求其次试图仿造。
还好,在之前打仗的时候,东海火枪以各种方式流出去了不少,李庭芝也从中得到了数量不小的一批。其中有的是蒙古人在战场上俘获的,大号长枪与小号手铳都有,又间接流入宋军手里。也有是从东海人那里获得的,他们虽然没有成批量军售,但私下里还是赠送或出售了一些,不过都是手铳。幸运的是,李庭芝从后一个渠道获得了一批火帽和弹药,能让他更好地研究仿制方案。
与蒙古人面对的困境类似,东海火枪看似结构简单,实际上制造难度远超宋人的预料,完全无法复原出成品。军器监面对这样一根精致的钢管,甚至产生了一种在文明层次上被碾压的膜拜感,几乎不知从何下手。
不过毕竟宋朝工匠的底蕴还是要比施行匠户制度的蒙古人强不少,左右折腾之下,还是取得了不少进展。
最开始,他们试图用类似于铸炮的工艺,铸造一根铜质的长管出来。倒也能出些成果,但是强度和轻便不可兼得,若是要保证单人携带,则威力不济,比弓箭也强不了多少;而若是保证威力,则成了一门小炮,显然不是能轻松移动的。其实这小炮也不错,其实比蒙古那边王青做出的同类产品还强些,已经有不小的实用价值了,但是离李庭芝的期望还差得远。
后来,军器监中果然还是有能人的,一名叫宁继业的年轻铁匠,在反复对比作为样品的一批风暴枪后,终于从其中的一把上发现了端倪。这一把应当是风暴枪的早期批次,制造工艺相对粗陋些,宁继业从枪身上细不可见的螺旋纹路中,判断出这根钢管很有可能是由铁板卷制而成的,在惊讶于东海匠人精湛的工艺的同时,也为仿制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然,即使有了方向,想真正把想法变成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的不说,就是最初的钢板怎么来,都令他们很是头疼。还好,当初军器监在贾似道的指示下,曾经试图仿制东海人的板甲,虽然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尽如意,但至少琢磨出了一些锻造大块铁板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宁继业等人长期试验,终于有成功的眉目了。当然,尚未最后成功,而且即使成功了,怎么钻枪管还是个大问题。
而且讽刺的是,他们实验所用的钢材,全部是进口的优质东海钢,因为他们自己的冶炼技术不行,与其千锤百炼出一块好钢,还不如直接买昂贵的东海钢呢。
同时,制造枪管是一个问题,制造枪机就又是一个问题。东海火枪的击发依赖于火帽,这个结构极简单的东西却彻底难住了他们。这玩意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才能仿制出来如果搞不定这个,那么即使枪管做了出来,也没法用啊所以,在宁继业带人研究枪管制造的同时,李庭芝又指派另一帮人研究枪机的制造。
基于火帽的枪机结构并不复杂,要仿制是可以的,不过是粗糙一点难用一点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点火。拆解了几支火枪之后,他们大致弄明白了,火帽的机理是产生火花,而火花才是点燃火药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用明火替代火帽也可以,但是难道还能一手拿火把、另一手持枪吗所以必须寻找更可行的方案才可以。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军器监中,偶尔有人从云清记的烟花中发现了这种燧发发火机构。若是过去,他们对这种奇技淫巧的东西只会不屑一顾,但是现在不正是用来给火枪点火的最佳替代方式吗于是这个消息被迅速报告给了李庭芝,而他对此也非常重视,亲自寻到了云清记这里,把陈水安一家给发掘了出来。
第二天,临安城北,神机营校场。
陈水安和他的次子陈津信拘谨地站在一处棚子里,看着桌上的一堆金属器械。
旁边,李正拿出两把风暴枪,一把是完好的,另一把的枪机却拆卸了下来,对着陈家父子说道:“我先给你们演示一次,你们看看有什么办法把你们的自来火机括装上去。明白吗”
两人稀里糊涂地点了点头,李正便轻车熟路地取出一个小竹筒,给完好的那把风暴枪装上了少许火药,没装铅弹,又心疼地取出一个火帽装了上去,展示给他俩看过之后,便抬起枪朝棚外扣动了扳机。
“砰”
一声脆响传来,棚中顿时充满了硝烟的味道。不过陈家父子都是摆弄惯火药的,对此没有太过惊讶,反而像看到了宝贝一样双眼发光起来。
“喏,”李正又把桌上那把拆开的风暴枪推给了他们,取出一个火帽举给他们看,“就是这样,这火枪是用这个名曰火帽的小东西发火的,你家既然焰火传家,也该看得明白。不过此物难得,若是你们能把自来火机装上去,替掉火帽,便是大功一件了。如何,可有把握”
陈津信自幼对这些机械的东西有灵性,这时候已经扑到那把风暴枪上摆弄了起来。陈水安连忙点头应承道:“是,是,我们一定尽力”
第404章 真正的进步 上
1263年,3月13日,清明23日,安吉州。
“嘿,黄仪,就这个我可听说宋军都开始研究火枪了啊,你就拿这东西出来”
李涛拿着一块铁板,翻来覆去地看着,仍然看不出什么端倪,最后只能这样对身边的黄仪发出了疑问。
黄仪是工业部的人,现在的主要工作仍然是领衔东海标准化工作组,但也不需要997扑在上面。他在上个月随试航的逐日号南下到了江南,代表工业部视察京东商城的外包工作,顺便也看看江南工作组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不过这个月初,他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拿了一面安吉州产的铜镜惊叹异常,非要来安吉州看看,没办法,李涛就只能陪他过来了。还好,临安去安吉州还算方便,而且秦九韶家就在安吉州,请他写信让家人照应一下,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他们两人的座驾是一辆豪华的“云中”牌悬挂式四轮马车,从本土进口而来,由去年成立的“保安屯机械制造厂”生产。该厂是由原木工组的秦晋牵头成立的一个乙类项目,厂址在城阳工业区北的保安屯,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豪华车辆,云中牌悬挂式四轮马车就是他们的第一款产品。
顾名思义,“悬挂式”的意思就是真正的悬挂,也就是在普通的四轮马车的底盘上设置四根弧形的钢制立柱,然后把一个轻型的篮式车厢用四套坚韧的皮质索具悬挂在这四根立柱上,从而缓冲车辆的颠簸。虽然载重量大受影响,但是舒适度相比传统马车有了天壤之别,能带给乘客贵宾级的享受。
这样的马车随船到港了十套,其中两套留给江南工作组自用,三套送给朝中大员,剩下五套则以2888贯一套的高价被一抢而空。商务部要是知道了这个新财源一定会开庆功会的,可惜这个部门就快要解体了。
黄仪这次来安吉州,就点名要乘这种舒适的豪华马车,魏万程没办法,只得心疼地将新宝贝送上了城外颠簸的官道。而据黄仪的说法,这不是为了他的屁股,而是为了他随身携带的宝贝,也就是一个小而沉重的樟木箱子。等到今天到了目的地,他才将箱子中的东西拿来出来。
他这神神秘秘的,勾起了李涛浓厚的兴趣。但当李涛真正见到神秘宝贝的真容的时候,却大失所望。就他所看,这东西怎么看都只是普通的铁板而已,完全不像是什么高精尖的合金材料。但这么几块平平无奇的铁板,却被木框仔细地镶嵌了起来,周边还有碎布棉絮稻草混合缓冲,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宝贝。
“天哪,别掂小心掉了”黄仪一把把他手中的铁板夺过,装进一个精致的布袋中,“唉,早知道你们是这么个反应,有眼无珠。这可是无价珍宝,放置了五年以上、内应力近乎完全释放的铸铁块”
“哦”李涛应了一下,“还真是铸铁啊,那么到底是干什么的”
黄仪从箱中又取出一块铸铁板装进另一个布袋里提了起来,又小心地合上箱子,看着李涛,结果半天想不出怎么解释,于是悻悻地说道:“细节不好说,你会意就好,这是精确计量的根基。什么蒙古人宋人仿些火枪,不算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技术进步”
说完,黄仪便提着两块布袋,下了车。李涛摸不着头脑,只能也跟着下了车。
与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另一辆普通四轮马车,随车搭载了五名便衣近卫兵,作为他俩的护卫。还有一人是秦九韶家的家生子,叫秦瑞,今天来给他们做个向导。
这几人早就下车了,近卫兵们看似随意实则警戒地分散了开来,而秦瑞则屁颠屁颠地跑到李涛和黄仪二人面前,殷勤地说道:“李将军,黄先生,前面就是您找的石家念二叔的铺子了。”
黄仪从怀中掏出一面小铜镜,顺手照了一下头发,然后翻到背面,上面除了有白鹤高飞的图案,还有一行铭文“安吉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他又抬头看了一下前面店铺挂着的布幡,果然是“石家念二叔照子铺”,又回想起这安吉州制镜业的知识产权纠纷,不禁笑道:“这可是真石家吗”
秦瑞尴尬地说道:“咱安吉州石家太多,已经分不清哪家才是正主了,不过您手上的这件,确实是这个念二叔铺子出的。”
安吉州旧称湖州,位于太湖之南,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极为富裕,商贸繁盛。此地制镜业特别发达,产出的铜镜闻名海内外,一直兴盛到了清朝,直到玻璃镜渐渐普及,才衰落下去。宋朝因要避赵家先祖赵敬的讳,镜子不能称“镜”,只能称“鉴”或者“照子”不得不说,老赵家的讳真是太多了。“安吉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就是这家生产铜镜的工坊的商标。
宋代商业发达,一个明证就是商人们有了强烈的商标意识,不但会主动打广告宣传,还会注重保护自己的名号。当然,既然有商标保护的存在,就说明一定有着商标侵权的存在。就黄仪在临安市面上看到的,来自安吉州的铜镜,背后的铭文有相当一部分都打着“石家”的名头,什么“石家照子”“真石家照子”“石家二哥宝鉴”“石家八郎照子”“真正石家二哥照子”“童叟无欺保真石家照子”林林总总不一而全,令他差点笑出来。
就算不追根溯源,也能想象的出来,最初一定是某个“石家”制镜手艺出了名,引发了效仿者纷纷攀附这个名号,而真正的石家则不得不在商标上增加“真”“保真”这样的前缀来与其它品牌区别开来,但这实际上并没有用,于是就产生了复杂的“石家”系列。不过在黄仪看来,这些铜镜都打磨得非常精致,虽然无法与玻璃镜相比,但是人影清晰可见,看过去依然令人赞叹。这也是他来到安吉州的原因,当然,不是为了生产玻璃镜与他们竞争,而是为了这份打磨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