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边空荡荡的只是几排栈桥,岸边也没太多的设施,显然只是给船只落脚用的。而东边的港区明显要复杂和繁忙得多,泊位旁边有相当高大的吊杆,可以将船上货物批量吊运下来,放置到岸上的铁道上,再转运到临近的仓库里。

    码头的力夫们不是像其他港口那般在船和岸之间如蚂蚁一般搬运小批货物,而是在推动着各种巨大的器械成批地运输各种大托盘和大箱子,虽然少了一点市井气息,但却别有一份秩序和力量的美感。此时正有七艘货船在装卸,一次怕不是有几万斤货物在船上和岸上来来回回,看得商人们啧啧称奇。

    而简致则对前方的小拖船更有兴趣。他看了一阵子,始终按捺不住好奇心,扒在船头,忍着煤烟味道,朝着前面大声喊道:“这位兄弟,你这船无帆无桨,究竟是怎么动的”

    工作人员正在拖船中央察看锅炉压力,听到他的询问,笑了一下,往后回头答道:“并非无桨,只不过用的是螺旋桨,藏于水下,你看不到罢了车船你见过吧把水轮缩小,扭转叶片,横置于船尾水下,便是螺旋桨了。”

    虽然他说的和真正原理相距甚远,但多少也有些道理,简致他们凭空想象了一下,即便不理解也有了个大概想法,然后就啧啧称奇起来。至于这“螺旋桨”是如何动起来的,看看也知道是与船尾那台傻大黑粗的铁器械有关系,这大概是东海秘技,还是不要问太多的好。

    没过多久,眼看着要到泊位了,前面的小船上突然发出一声轻响,然后就传出了一阵抽气声,船速也陡然放慢。工作人员一个箭步窜到了后面,赶紧拉下一个把手,又开了一个阀门,水汽开始从船上向上喷出来。

    “这是什么情况”简致不禁产生了疑问,但也不好问。

    工作人员折腾了好一会儿,也没让拖船再动起来,只得取了两杆橹出来,让船上的船工摇着,继续把后面的商船拖进去。靠人力摇橹就要吃力许多了,还好此时离栈桥已经近了,拖船费力划了一会儿,总算把商船拖了过去。岸上早已有力夫等待好了,抛上绳子来三下五除二一拉,便将船拉到了栈桥边,靠到了旁边用作缓冲的竹笼子上。

    “菩萨那地上的,难不成是铁条子”停泊好之后,宫文昌看清了东边港区地上的钢轨道,一下子惊叫了起来。

    众人闻言也纷纷望去,果然得出了一样的结论港区地上竟有两条钢铁长轨沿着码头铺展出去,刚才隔得远没看清,只当那是普通的板车,现在看清之后,才感觉这不是一般的手笔啊

    栈桥上的力夫听到了这些土老帽的惊呼,不禁笑了起来:“我们东海最不缺的就是好铁了,铺个码头算什么,将来还要从黄岛一路铺去中央呢”

    宫文昌惊了一下,又抱拳朝他问道:“这位兄弟,你们用铁铺路,可是有什么用处”

    力夫充分得到了被尊重的满足感,笑道:“自然有用处。寻常道路,你用车能拉多少货,即便是驷马拉车,一千斤、两千斤也撑死了吧但在铁轨上,就是装上几万斤,我都能牵着走。这一下子可不就不一样了”

    众人听了,啧啧称奇,但是宫文昌想了想,又问道:“可是,这位兄弟,原先一万斤货,需要十人来拉;现在有了铁轨,一人就能牵动。那么,剩余九人不就没生计了”

    力夫这下子就被噎住了,要是换个场景,说不定他也会同意这个意见,但现在还是下意识地反驳道:“没关系,我们东海国,缺的就是人,不缺活计老子就算没活扛了,去工厂,去种地,去当兵,有的是出路”

    宫文昌尴尬地笑了一下,又抱拳说道:“那就祝兄弟前途兴旺了”

    这时,刚才拖船上的白衣工作人员也上到了栈桥上,听了他们的对话,忍不住插嘴道:“这位客商,不是我批评你,你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落后想法,你不能以停滞的角度看问题若运货量不变,那么就业岗位是少了,但是换个角度看,同样还是那么多人,能运输的货物不就多了不光运输业是如此,农业、工业都是如此,每个人的生产力提升了,整个社会拥有的财富才会变多,每个人能分到的财富也会变多,这才是正道啊”

    他嘴里夹杂着各种只有在东海才会出现的新鲜词汇,令宫文昌听得一头雾水,但大致还是弄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一下子对他高看了一眼,作揖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下宫文昌,字信诚,安庆府人士,可否请教仁兄尊姓大名,师承何人”

    白衣男子连忙回礼道:“多礼了,多礼了,在下姓王名铮,原籍东平,”然后直起腰板来,自豪地说道:“毕业于崂山学宫机械系,不才曾受教于孙先生。”

    运营黄岛港的黄岛港务公司由于置办了大量机械,因此从工业口和工业院校雇佣了不少专业人才,这王铮就是其中之一。他本职并不是运营拖船,而是在岸上参与机械维护,只是今年引入了高新科技蒸汽拖船,不得不慎重对待,才把他派了上去。

    听说他是如雷贯耳的崂山学宫的毕业生,即使是第一次到东海的几名安庆商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纷纷奉承了起来。

    “好了,好了,”王铮不耐其烦,给他们开了票,连忙转身告辞,“我还有事,就不叨扰各位了。对了,宫兄,你要有兴趣,可以去书店买一本国富论看看,对经济运行说得很清楚。不远,前面镇上应该就有售。好了,我走了,祝各位生意兴隆啊”

    众人送走了王铮,这又开始商议起接下来的日程安排。沙正谊笑着取出几个骰子:“各位,咱们把留守顺序安排一下吧”

 第507章 列车

    1266年,5月11日,胶西县,北关站。

    “哎呦,这还真是又快又稳啊。”

    当钢轨上的一连串车厢在仅仅六匹马的牵引下就快速而平稳地动起来之后,座位上的宫文昌不禁惊呼了起来。

    安庆商人们在黄岛港安顿下来后,去黄岛镇上稍微逛了一阵子,与一些本地商人沟通过,了解了一下市场行情,又学习了一些本地风土,便乘船来了胶西县。

    如今胶西县相比十年前还要繁华不少,也添置了不少新玩意,但毕竟是老城了,扩张程度有限,新奇程度并不超出他们的预料。于是又过了几天之后,他们便决定去大沽河东岸,传说中的东海国首脑之地中央市看看。

    经过多年经营,胶西县和中央市之间的交通已经很方便了,既可走水路也可选陆路,但他们经人介绍,决定选择一条近年来才开通的新路胶东铁路。

    胶东铁路,也即胶西东海铁路,起自胶西县北的北关站,终至东海市的城阳站,是东海商社修建的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铁路。这条线路全长只有50k,是将原来的中央西站胶西和中央东站即墨两段实验线路连接起来的成果,不过可惜没有冒着黑烟的火车头,上面运行的列车都是用马拉的。

    这条铁路采用的轨距,依然是与之前实验铁路一样的750,也就是东海标准体系下的“半轨”。相应的,“标准轨距”是1500经过多年论证主要是铁道宅们的口水战,标准轨距还是定到了这个比旧时空的1435标准轨距略宽的尺度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海人是麻烦了自己,造福后人宽轨距带来的优势还要等几十年超重列车出现后才能体现出来,而修建时的高成本可是现在就存在的。但说实话,这一指长的距离基本不会有可察觉的影响,可是数字上看起来就要舒心多了。这个时空,可不能再被丑陋的英制规格污染了。

    呃,虽说如此,但真修起路来的时候,相关部门还是口嫌体正直,继续沿用了已经铺设了不少的半轨。准轨虽好,但是修建成本太高,而且它所能承受的运力恐怕是东海人十年内都触及不到的,毕竟全国也才二百多万人,能有多少东西要运还不如低成本把路多铺点呢,先把各地连点成线再说。

    前面说了,铁路宽度差个几十毫米成本差别不大,但是当差了几百毫米的时候,成本就有了质变了铺设准轨所用的枕木,得两个人抬才行,而半轨的枕木,一个人就能夹两根,甚至可以直接在工厂里把枕木和铁轨钉在一起,运到工地直接铺到地上。相应的,沿途架桥垫坑的标准也就可以大幅降低,这就又省了相当一块成本。如此一来,修同样长度的半轨,耗工几乎只有准轨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铺设三倍长的线路,也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路网,对于加强对各地的交流和控制非常重要。

    因此,现在建设交通部会计划中的铁路都是半轨规格。当然,沿线还是留出了足够的宽度,以便将来条件合适的时候升级成准轨和复线,毕竟还是要向前看的嘛。

    胶东铁路全面通车也刚刚过了三个月而已,即使对于本地人也是件新鲜事,能发挥多少运输作用先不提,至少光是来尝鲜的这些乘客,就能让初期的运营数据很好看就拿今天他们买的这张胶西北关站至中央东站的坐票来说,短短23公里的路程,就要28银分,比同路线的公共马车还贵上几倍,但依然车车爆满,运营方可真是赚不少啊。

    当然,就乘坐效果而言,这平稳的铁路可比颠簸的土路好多了。虽说经过多年整修,中央市周边的公路路况也不错了,但终究不能跟平滑的铁轨比。这马拉铁路走起来几乎毫无起伏,只有偶尔卡到铁轨接缝处发出一声轻响,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体验。而且车厢中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坐满了人,也是颇为新奇的。

    这列车一共有三节车厢,底盘是钢框铺木地板的,侧壁和顶棚等基本都是木结构。车厢两侧有一排木窗,此时夏季天热,都向上打开着,清风徐徐吹进来,驱散了一些燥热和气味。厢内前后共有十排座椅,中央有一道走廊,把每排分成左右各两个联排座椅,每两排前后相对。也就是说,一节车厢总共可坐四十人。

    安庆商人一行五人,其中四人正好坐在一组相对的座椅上,而沙正谊则陪在过道另一侧坐着。和他坐在一起的则是一个中年宋商和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也是正统的宋式长打扮,另一个则是鲜明的东海式短打扮,三人似乎是熟识,在相互低声说着什么。

    列车出了北关站,没多久就行进了数里地的距离,窗外的景色很快就变成了连片的农田。这样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东海农田除了稀疏了些,和淮南农田也没多大区别。于是相对而坐的安庆四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看了一会儿之后就收回了目光,然后商人本性发作,七嘴八舌开始讨论起这铁路的修建成本和运营收益来。

    “这东海国把这大好的铁到处铺,可真是大手笔啊。”

    “啧啧,据我看,这一里地怕不是得用好几万斤铁就算东海铁便宜,这么铺下来也得论千贯计吧据说这胶东铁路总共有百里长,乖乖,那可就是几十万贯啊”

    “几十万贯倒也不多么。朝廷一年收几千万贯的税上去,可曾修了什么路了若是拿十万贯出来修这么一段铁路,供应士民流通,倒也不亏了。”

    “不止,不止,我看这铁路也不一定会亏的。诸君请看,我等一人就出了二十八银分,这三车百余人,一下子不就是三十块银元这还只是半程。若是这列车一天走上十趟全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