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5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海军在浑河战胜了头辇哥率领的元军之后,便把自己视作了辽阳地区的主人,以长远占领这里为前提改变了策略。
辽阳周边的形势比较复杂,既有从唐末就延续下来的渤海、契丹、汉人大族,又有在蒙古灭金战争中新崛起的契丹、蒙古等大户,还有一些忽必烈为了加强对此地控制而新近迁来的蒙古、汉族移民。其中,有一些是墙头草,给谁交税都无所谓,但也有些对元廷忠心耿耿,只是暂时潜伏下来等待时机举事。
因此,东海国有些人建议干脆把他们一把xx了完事,再迁移新移民过来。
不过,移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若是没个基础提供开荒所需的粮食、牲畜、水利设施等等,靠自然移民,不知道得几十年才能有个成果。而辽阳周边这几万居民,就是现成的基础了,纵使他们跟东海人不是一条心,但他们只要在这里,就要为了生活而进行种植、伐木等生产活动,就能向外界提供一份物资,支撑更快的人口增长。
而且,毕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本土那边正在跟元国使者吹胡子瞪眼呢,辽阳军民多少也是个筹码。在本土做出决策之前,对这里暂行军管的四野也没法做什么出格的事。
不过,这不妨碍他们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搞点小动作,比如重申了东海国的法律,尤其是“人身自由”这一条。
辽阳这边的生产模式还相当原始,普遍实行半奴隶制的庄园劳作制,也就是一姓豪强圈出一片地来,蓄养一批农奴进行耕种,农奴只有工作或去死的自由,没有自由选择做什么工作或为谁工作的自由。之前所说的各族居民,实际上只是指的来自不同民族的庄园主,而底下干活的劳动人民几乎全是汉民或者汉化的其他民族农耕民。
这种封建制度一向为东海人深恶痛绝,因为这意味着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得他们没法用最简单的办法提高工资来大量招募人口。而在现在这个开发辽东急需劳动力的关口,这种罪恶的模式就更令他们憎恨了。
立春已过,又有一批义务兵退伍,而今年经全体大会批准,给予参与辽东开发的新公民1:4的激励配额,也就是在本土只能换一顷田的荣誉点数,在辽东却可以换上四百亩,所以吸引到了三千多人选择定居北地,总共就是差不多一千平方公里的地盘。这么高的比例也是被元国逼出来的,他们那边给每户军户五顷的职田,咱们总不能比他们差那么多吧?当然,元军的职田是只在当兵时配给的,若这一户无法提供壮丁,那职田就得收回了,而退伍兵的顷田则真正是自己的。不过,事实上也没多大区别,因为他们即使退伍了,也仍然是属于预备役序列的公民,如果国家有需要,随时是要再拿起枪上战场的。这个潜在条件在本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触发,但在冲突前线的辽东,说不准哪天就用上了。想逃役也无处可逃,毕竟地就在那里,若是因逃役而无人抵抗,即使国家不进行惩罚,打过来的蒙古人也会帮忙把它收回去的。
虽说如此,但辽东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南洋有些类似,土地虽大,可要是无法有效耕种,那么再大的地也就只是个数字而已。当然,辽东的条件比南洋要好得多,没有那么多恼人的蚊子和疟疾,没有一场雨就疯长的蔓藤和杂草,气候适宜可以播种人民喜爱的小麦大豆水稻和牧草,地形平坦可以使用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想要有效耕种,还是非得有足够的劳动力不可。而分田到户的公民们也大多是小门小户出身,自己还要担一份预备役的职责定期演武,哪有那么多力气去操持田地?
所以,主持辽阳军管的谢光明就把目光盯到了各庄园中被束缚的农奴们身上这么一看,这种低效率的人身依附的制度实在是太邪恶了!必须打破这种枷锁,然后让农奴们“自由地”选择到东海公民们先进的农场中劳动才行!
所以,别的可以暂且妥协,人身自由是万万不能妥协的。今天,何念雪就是带人来检查郑家庄园的人身解放情况了。
也难怪郑庄主吓出一身冷汗了。就在上元节当天,东海军以“抗拒人身解放政策”为名,出兵突袭了太子河东一家蒙古人开的庄园。可怜那户人家还试图抵抗,可哪是如虎似狼的东海军的对手?果不其然被满门抓获,家主被公审之后枪决,其余家人判了个流放南洋,而园中的佃户都用绳索捆着送到南边不知道什么地方“解放”了。
出了这事之后,各庄园主都吓了个够呛。唇亡齿寒,私底下自然是痛骂的,但他们能有什么办法?东海人的刀子正利呢!
何念雪继续保持着那种吓人的笑容,说道:“真的?你说你执行了政策,可为什么这一个多月以来,就不见你家有佃户投奔自由?”
现在郑庄主就只能脸上笑、心里哭了。他又能有什么办法,你说什么“人身自由”谁懂啊?要是跟下面的泥腿子说什么“你可以自由选择干什么活,不用在我这干了”,他们还以为你要把他们赶出去呢!
他正要心绞痛发作,却突然福至心灵,发现了什么要诀所在,连忙说道:“有,有!”然后顺手把刚才看门的一个家丁拽了过来,对他问道:“二虎子,你上次说想去给东海天兵喂马,是有这事来着吧?好,你可以去了!”
郑二虎听了,一下子就挂上了哭相:“主子,哪有,俺对郑家是忠”但是看到郑庄主一副怒目圆睁的样子,突然醒悟过来,立刻转变了口风:“对,俺是仰慕东海天兵,早就想过去了!”
看他一副狗腿子的样子,郑庄主顿时一股真火冒了出来,不过很快压抑了下去,转身对何念雪堆满笑容说道:“少尉,您,您看,这个壮小伙儿还行吧?除了他,我家还有十不,二十个丁口愿意投奔自由,您看,这可还行?”
何念雪的笑容放松了下来,对他的明智之举表示赞赏,又伸出了个巴掌:“五十个!但不必全是男丁,男女各半即可,若他们有父母幼童,也可一起带上。对了,我东海商社不久之后会在盖县开办小学,传授学问,郑庄主若是家里有五至十岁的孩子,不如送去学习一下,一定是有好处的。”
听说要献出五十个青年男女,还要送上质子,郑庄主的心绞痛差点又要发作了。不过总算是逃过了灭门的危机,他只能含痛笑着说道:“好,好,请少尉放心,一定都是个顶个能干的大好男女”
1255再铸鼎
第596章 宁阳模式 上
1270年,1月19日,泗水县。
山东地区中部,厚重的蒙山山脉将西边的东平、滕国与东边东海国的临沂、日照等郡分隔了开来。山地通行不易,所幸,在这群山之中,有一条像是被斧子劈开一般的平坦通道,地势不高、道路易行,将两地连接了起来。这条通道,西侧出口是泗水县,东侧出口是费县,可想而知必定是商旅频繁经过的地方,可谓“黄金之路”。
西出口处的泗水县这几年发展的尤为繁盛。此地既是通道的一端,又是泗水的上游,商船可以从这里出发,经兖州进入南清河,之后北上济南、南下淮运,各处都可去得,区位优势再明显不过了。
而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该县还有一个巨大的政策优势:它虽是东海国下辖的一个自治县,却并不在东海关税同盟划定的关税区内。也就是说,泗水县是一处自由贸易城市。
外界货物运到泗水县并不需要缴纳关税,可以先运过来,与本地坐商辨明品级、议定价格、讲明运输方式,再向东进入泗水新城的海关,到那边交税入关,然后便可在东海市场上畅通无阻了。
在这个极其强大的政策催生下,泗水县成了鲁中地区商品的集散地,各地商人和资本闻风而来,很快就将这里建设成了东海国中有数的商贸重镇。不知多少商人在这里膨胀成了大户,也不知多少辛勤的小个体户在这里发了家。当然,也使得本县财政收入极为丰裕,县衙请来大师对城市格局进行了专业的规划,城区的摊子已经超越了旧城墙,由两条十字交叉的柏油大路分割为“四象”向外延伸出去。其中,东北角的“壁奎区”由于北临泗水码头、东接新城海关,格外繁盛,商铺林立,酒楼云集,超过四层的高楼随处可见。
而在这些一看就很有钱的建筑群中,有一座新落成的建筑尤为显眼。
它位于城区东缘靠近泗水一条支流的地方,占地足有一百亩,连着周围的道路都被好好整修了一番,里面梅兰竹菊亭台水榭自不必说,关键是正中有一幢高大的方块型建筑,通体亮闪闪的,居然是以钢筋水泥为骨架,镶嵌大片透明玻璃建成的!
它便是中央市著名的大饭店“水晶宫”的分店,也是首家分店,足可见泗水县的地位。
“水晶宫”,原本是农业组现在在新一届管委会中已经正式升格为农业部了下辖的产业,位于中央市二环区。最初这座先进建筑并非是什么饭馆,而是正经的科研机构,是用来研究最尖端的农业技术的。为了保证环境稳定,他们搭建了高大的玻璃温室,在内部用了高大上的多层种植甚至还有一些无土栽培,用来培育良种以及给土豆脱毒。这种华丽到亮瞎眼的配置自然吸引了大量的目光,无数人慕名而来参观,并深深为东海国先进的工业与农业技术而赞叹。后来,一部分股东顺势申请了一个乙类项目,在温室内开了一个饭馆,虽然食材未必就是里面产的,但有这个噱头在,还是火爆异常,收割了无数智商税,算是成功把巨大的游览流量变现了。
现在,这个水晶宫大饭店又在泗水县开了分店。由于它名声在外、装饰风格独具一格,再加上现在是冬季,温室内温暖如夏,果然复制了中央市本店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高端客户。这座豪华饭店虽然地处城区边缘,但仍然有不少人慕名乘车前来一探。
一名身材魁梧的中年高端客户,现在正坐在水晶宫二楼临窗的位置,一手翻着一本新出的东海缙绅录,一边听着对面一个年轻人读报。
年轻人的穿着很有时代特色,头顶依然扎着髻,不过却戴着一顶改良过的潮流毡冠,正好贴着发型盖了上去,而身上穿的也是合身的羊毛衫而非传统的宽大袍服,有些不伦不类,但在这个新旧交割的时代并不罕见。
他刚放下一份泗水快报,又拿起一份官方出品的东海新闻,略瞄了一眼,就对着头版读了起来:“高丽使团抵达中央市,或将与我国建立进一步外交关系。”
高端客户听了,把目光从书上移到年轻人的脸上:“高丽人总算是开窍了,再不跳船,蒙古人那艘破船可就要沉了。对了,他们那些叛军怎么样了?”
此人名叫陈海,原本是即墨豪商陈家的保镖,因在某次事故中恪尽职守保护了家主陈一成的安全而获得了陈家的报答,得到了一笔资金和商业资源,自己出来开设了一家“四通镖局”,经营在各地之间运输货物的业务。
商场变化莫测,他后来因各种机缘巧合,娶了泗水县一户土豪家的嫡女为妻,业务重心也从东海郡移动到了泗水县。在此之后,四通镖局搭上了东海国大基建的春风,运输业务从西头的泗水一直通到了东头的文登,财源广进不说,陈海本人也在泗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