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55再铸鼎-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张弘范就被软禁在了东海国,但张家私底下会给他送生活费过来,所以他生活倒是无忧,在东海市买房又买车的,其实还不错了。几年下来耳闻目染,他的生活方式也渐渐被东海国所同化,要不是特意提起,还真认不出来他本应是个元人呢。
之前,元朝派了密使三人前来会谈,郑绍明和黄鹤不知道怎么就想起张弘范了,让他也参与了进来,反正他熟悉双方情况,也好做个中人。不过左谈右谈也没什么进展,甚至还一度谈崩了,直到前几天胜负已分,东海人才把张弘范和三名密使送到了成武县战场,让他们亲眼看看战果,然后就是摊牌的时候了。
张弘范摇头叹气着回到了旅部中另一处小帐篷里。
在里面,三名元使刘鼎、郝纪元、安童正面色铁青地看着桌上的地图,而他们对面则坐着黄鹤、范龙城和一名统合部的高级秘书。其中范龙城板着一张吓人的黑脸,秘书面无表情,而黄鹤挂着礼貌的微笑,可瞅着却怎么都有一丝嘲讽的意味。
黄鹤见他回来,便开始说话了:“各位,现在的形势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也不多说了,还是以和为贵的好嘛!这样,辽阳、单州等地我们不可能放手,但也退一步,在外围划出的这片缓冲区,你们元国仍然可以派遣官吏、挂出旗帜,但不能驻军,如何?”
“真的?”元使中最年轻的安童惊喜地问了出来,但他很快发现周围几人的表情没怎么变,然后就回过了味来,“呵呵,可以遣官升旗,只是政令出不了府衙,对吧?”
黄鹤笑而不语,大家心照不宣就行了,何必说出来呢?
旁边年纪最大的刘鼎盘算了起来。东海人的这个条件,表面上是让步,让朝廷仍然可以宣称收复了这些土地,但实际上却是形同割让,让了面子得了里子。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这是抱薪救火啊!
但是没办法,谁让其势已成,朝廷制不住呢?
说来,朝廷又大败亏输了一场,这个条件也不错了,甚至说很优厚了,不然再打下去,那些墙头草世侯还不知道帮谁呢等等,不会还有什么别的索求吧?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来问道:“黄部长,可还有别的条款?”
黄鹤哈哈一笑:“当然,我们这次增补清河之盟,怎么会只留一条呢?不过也请放心,我们是不会出什么苛刻不平等的条款的。”说着,他就把一份清单推到了三人面前,“元国和我国可以并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署这份价值五十万元的贸易合同,当然,鉴于元国的财政难题,你们可以用粮食支付,价格就算每石09元好了!哇,这个价格,多少人都卖不到呢,我们可真是大出血了。”
刘鼎听了他的条件,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这可真是狮子大开口,一下子就勒索五十万石的粮食啊!
他又看了看桌上的清单,上面是东海人提供的贸易品,左边是品类,右边是价格,也就是说他们要用这些“价值五十万元”的商品换取朝廷的五十万石粮食,真是厚颜无咦,不是很贵啊。
他扫了一眼,找到了他挺熟悉的棉布、钟表眼镜等栏目,发现价格并不昂贵,反而可以说很厚道这是什么意思?
黄鹤看出他的疑问,立刻解答道:“我不是说了么?这是一份平等互利的合同,你们出粮食,我们给对价合理的商品,互惠互利,谁都不吃亏嘛!如果觉得五十万石的额度不够,我们还可以追加。”
东海人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从元朝那里榨取到足够的粮食以满足本土的需求。这五十万石粮食,如果要靠东海军去抢然后一点点运回去,估计把中原河北打成白地都搜刮不到,而如果让元国人主动搜集起来送上门来,那就简单多了。同时,如果这个搜集过程完全依赖于元国落后的税收体系,那么还是要耗费不少功夫,但若有东海商品这个利诱,让各地领主有所分润,主动参与进来,事情就更顺利了。
这些商品虽然市价相当于五十万元,但是在产地的采购价要远低于此,综合算起来仍然是大赚了一笔的。而且,现在东海国面临的问题不止是粮荒,还有国内市场萎缩以及就业压力增大的困难,把这些商品交换出去,也是给国内企业减轻了压力。
现在是困难时期,总之要先把难关挺过去,别的战略问题只能延后了。
三名元使加上张弘范相互看了一会儿,最后刘鼎拍板道:“好,我们同意了!还请黄部长尽快拟定书,我们送回长安,请陛下定夺!”
黄鹤呵呵一笑,顺手又掏了一份合同出来:“都在这了时不我待,还请诸位尽快动身吧。我国的情况你们也知道,确实旱情紧急,所以才愿意以和为贵。听说元国丰收,五十万石粮食应该不算什么,这种困难时期,大家更应该共克时坚嘛!这份合同对你我可谓互惠互利,如果还不能成的话,我们就只能自己去取了。”
三人一凛,突然感受到了一股悲哀以往蒙古大军都是任意宰割别人,什么时候居然沦落到这种被人随意拿捏的地步了?
5月20日,辽东郡,辽中镇。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当前主要开发的土地在盖县辽阳一线,那一带地形较高、无旱涝之虞,经过了千年各民族验证,是辽东最适宜生活的地块。不过,为了安全考虑,他们也在外围地区设立一圈军屯所,以对外敌进行预警、隔离土匪恶霸、保护腹地的安全,这辽中镇就是其中之一。
辽中镇北方,一队并未着甲的东海骑兵正在巡逻着这么热的天再披甲的话,不用被敌人打死,自己就把自己热死了。而且他们都带着深受喜爱的真陨星枪,骑着迅捷的青岛马,即使遭遇上百契丹兵也不惧,根本没什么着甲的必要。
走着走着,挂着上士衔的队长左离突然挥手止住了队伍:“等等,听,是不是有声音?”
士兵们连忙竖起耳朵来,一人答道:“好像,是有马蹄声?”
另一人立刻接茬道:“是不是又有辽兵来找事了?真是不怕死啊!”
他们现在侵占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辽王的地盘,所以之前的几个月里经常有零散的辽兵渗透过来,试图骚扰劫掠。在他们看来,即使堂堂之阵打不过东海军,但凭着来去如风的骑射功夫对付腹地那些种地的农民总可以吧?但是没想到,那些农民可都是退伍没多久的预备役,实在不是好惹的,往往辽兵的影子刚出现,一处田庄的男女老少就警戒了起来,妇孺老人进屋拿枪防守,男人们上马披甲杀了出去,辽兵们根本不是对手。几个月来,辽兵损失惨重,后来也歇停了,不敢再招惹他们,只求他们别打过来了。
所以,辽中镇的这些守备部队最近也没找到什么活干,每天只是无聊地巡逻,难道今天终于有什么情况了?
左离止住了他们叽叽喳喳的发言,又侧耳倾听了一会儿,随着声音越来越清晰,突然脸色一变:“不对,太多了,不是简单的骚扰。快,咱们抄个小道,去前面看看!”
于是他们钻进旁边的松林,娴熟地控着马向北边声音来源的方向迎了过去,不久后,果然发现了端倪一眼望不到边的马群正在从北方向南运动而来!
“天哪,这么多咦,没人?”
士兵们发现马群奔驰之后,先是惊慌起来,但很快发现了不对怎么只有马,没有骑在上面的人呢?这不是骑兵进攻,而是马群迁徙啊!
左离也感到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很快做出了决定:“段力,你带阿黑和松子回去报信,我们先在这边盯着!”
不久后,报信的骑兵们将消息带回了辽中镇的棱堡内,而堡中的自制电报机则将这个消息瞬时传递到了辽阳城外的四野驻地中。
谢光明收到这个消息之后,不惊反笑,遣人把高级俘虏中的乃颜带来,对他说道:“收拾一下,你族人把赎金送来了,你可以回家了!”
乃颜去年底跟着头辇哥参战,没什么表现,但却倒霉地被困在浑河大营中,之后便被四野俘虏了。他这个名号令谢光明感觉有些耳熟,发密电回去找化部一查,果然,这家伙在历史上曾经起兵举族反抗忽必烈。这就有些奇货可居了,于是好生养了起来。
今年本土大旱,为此全体大会不得不偃旗息鼓,停止了军事行动,与元国议和,专心内政。但是,他们也没把希望完全放在元国遵守和议上,与此同时做了另一手准备,也就是将乃颜这个大患放虎归山,让他去给忽必烈找麻烦去吧!
当然,也不是白白把他放回去的,而是索要了两千匹健壮母马作为赎金。这些马在辽东,无论是交通、耕地还是繁育小马,都能发挥巨大的价值。今天辽中镇的左离他们所探到的马群,就是这批赎金了。
第617章 共克时坚 六 清理枯枝
1270年,5月21日,青岛。
“唉,希望他们在那边过得好吧。”
青岛牧场南部的码头边,王破虏中校看着一队队的马匹登上了运输船,依依不舍地如此念叨道。
随着旱灾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民间开始减少牲畜的存栏量,而官方同样抵抗不了这个趋势,也开始裁撤役畜,拥有大量马匹的骑兵系统和炮兵系统则首当其冲。服役年限已久的老弱役马首先被淘汰,卖往江淮地区;其他马匹的规模也受到了限制,最好的那批青岛马当然要保留,而一部分性能不突出的却惨遭淘汰,有的卖给了民间尚有余力的家庭,更多的则上船发往海外,如辽东、瀛山岛和此岸郡等地,由那边继续饲养。正好,这些地方也在往本土运粮,一来一去正好充分利用了运力。
如此一来,由东海商社及管委会所属的各本土牧场直接掌握的各类马匹的数量就下降到了一万五千匹的规模上,缩减了30。这个数量看上去仍然不少,但对于严重依赖于后勤的东海军来说也只是勉强够用,一旦打大了军马快速消耗可就不够了。这也是他们最终决定停战的原因之一。
“别那么垂头丧气嘛,”旁边的范奎安慰他道:“想点好的,你们这把劣马都送出去了,剩下的不都是好马了?等扛过两年休养生息,以后用的马就越来越好了啊!”
范奎现在在海军陆战队系统内已经升到了少校。这次,他要带着一个海军陆战队营和两个陆军步兵营随着船队前往日本的此岸郡,说好听点是训练,不好听点就是把军队派出去“就食”。不过无所谓,日本那边乐得他们增援呢。
王破虏听了他的劝慰,笑道:“也是,这么一轮淘汰,还在栏的基本都是大食马或者血统改良过的青岛马了,再繁育个几代,说不定真就打出牌号来了。”
经过多年的西洋海贸,东海商社已经攒下了三百匹公阿拉伯马和五百匹母马,而且还在不断进口中。这个数量的种群不但足以满足军马的配种需求,还可以自我繁殖,使得纯种马的数量不断扩大。除此之外,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已经攒下了八千余匹一代混血母马,两千余匹二代母马,不到五百匹三代母马,为繁育数量更多的青岛马提供了基础。这些混血青岛马的品质仍然参差不齐,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和血统培育,一个新的马种迟早会诞生的。
“排队上船,拿好自己的东西,不准说话!”
在青岛对岸的黄岛港中,一群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