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5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吉阳军也就是后世的三亚,不过现在几乎没有开发,几乎没有什么居民,也不临近安南,战略地位不重要。但是,这里却有朝廷设立的一个马场,而马匹对于新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骑兵无马不行不说,拉大炮要用的马数量也少不了。所以,张世杰在广州呆了一段时间,稍稍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后,就带人来了这个吉阳军取马。

    在来之前,他的期望值其实是很低的。毕竟吉阳地处天涯海角,整个大宋都没有第二处地方比它更有资格说天高皇帝远了,当地官吏和官军怎么会用心打理马政?能有几百匹劣马就不错了!但马匹海运不易,能有一点是一点吧。

    然而到了之后,当地的情况却大大超乎了他的预料。马场中种植了大片的牧草,马匹数量足有千数,而且不是南方常见的矮小的滇马,大部分都是中上品质的草原马,甚至还有一部分令人眼前一亮的骏马,甚至比江南能寻到的一般战马都要强上不少实在是太惊喜啦!

    张世杰脸上堆满了笑,用力拍了拍陪他阅马的吉阳军官员:“好啊,你叫孙达生是吧?干得不错,等我凯旋归来,必定奏明贾相和官家,为你请功!那么,这几匹马我便领了!”

    不过,孙达生却尴尬地说道:“呃,将军,呃,呃,这不是军马,而是民间寄养的私马,不,不能领走”

    “啥?”张世杰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是私马?怎么会有人把私马寄存在你这里?”

    而且民间私马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品质?

    孙达生的黑脸都泛紫了:“好,好几拨呢。有东海国前首辅张公的,有龙牙府朱公的,还有东海国海军的他们海船从吉阳过,经常就把马匹寄养在这里,偶尔来取一批。这些都是大人物,小底可得罪不起啊!”

    呃,这也不是什么隐秘,吉阳军地理位置好,正处在航线上,又是自己人的地盘,东海商社自然会好好利用起来。实际上此地开发潜力是很大的,不过既然有现成的马场,所以首先利用起来的也就是养马的相关领域。他们把从本土带来的好马和从大食带回来的劣马寄养在这里,后来又自我繁殖出了一批,广南工作组和龙牙都护府共享资源,谁需要打仗就来领用。当然,也要付给吉阳军一笔寄养费,而东海商社财大气粗,只要稍微给一点,对于在这个穷地方困守的官军来说就是天降横财了,因此对这些马照料得尽心尽力。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现在吉阳军可以说是整个南洋加上广南两路最大最好的马场了然而,不给钱的朝廷军队就没份了。

    张世杰听了,先是惊讶,然后苦笑了起来。怪不得之前在城里见了那么多东海风格的小楼呢,原来东海人真的常来这里啊!

    “呵,这东海国还真是神通广大,到了吉阳军也躲不掉啊”

    这下可好了,若是普通富户寄养的,他还能先拿了再说,可既然是东海军的马,那就只能三思而后行了。

    他看了看,又指向北方一批普通的蒙古马,问道:“那边那些总是你们的了吧?”

    这些蒙古马确实是吉阳军原有的,是当年从北方迁移过来的。由于当地地形封闭,并未与矮小的山地马种杂交,所以血统保持得很好,以岭南的标准也算好马了。它们借了东海马的光,也养得膘肥体健,毕竟东海人自己的马不一定够用,有时候也会租马场的马用,而这又是一笔额外收入,当然要同等用心了。

    现在张世杰要领这些马,孙达生当然没有阻拦的理由,只能心里流着血同意了。唉,这些马要是租给东海财神,得换多少银元回来?现在就只能白送了,败家啊!

 第631章 铁血强宋 四 进攻态势

    1271年,1月2日,广南西路,钦州。

    “幺二幺,幺二幺”

    钦州城南,钦江沿岸的一处空旷河滩上,在军官的号子声中,新编禁军右军第二将的士兵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歪歪扭扭走着队列。

    这些新军兵并未穿着与效用兵相同的绯色军服,而是仍穿着各自的旧衣,只在上身缠了块红布以示身份,显得寒碜了许多。而且他们连双鞋都没有,就赤着脚在遍布砂石的河滩上走着,走错了还要被抽鞭子。这个季节是地处岭南的钦州一年中最凉爽的日子,不过一活动起来,他们黝黑的皮肤上还是不免布满了汗水,看上去真是辛苦。

    不过这些新兵们却没什么怨言,一是因为比这更糟的工作条件他们都习惯了,二也是因为编入新军之后待遇也提升了不少,至少糙米饭是能敞开吃了。

    实际上,按照新编禁军仿自东海军的供应标准,不光得保证米饭,还得定期补充鱼肉蛋之类的蛋白质才行,不过这些新征兵当然是没有的。军官和监军官们好不容易来到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何必给泥腿子吃那么好呢,省下钱来弟兄们买点酒吃不好么?

    突然一阵锣声响起,训练戛然而止,原来是主将张世杰带着一帮人来视察了。

    他随意看了一会儿,便挥手道:“好,今天加餐!”

    说完,后面的夫子们便把一缸缸的鱼酱和木薯饭抬了过来。钦州地处北部湾,渔业条件相当不错,这种用小鱼和鱼杂腌成的鱼酱价格并不贵,用来给士兵加菜还是挺合算的。虽然要多花一点钱,但陈宜中带着新军在两广搜刮了那么多地皮,也该分润点了吧?

    新兵们欢欣鼓舞地打起了饭,老兵们则拿着鞭子在旁边盯着,谁敢在队列中乱动就招呼过去。在这种鞭子加“美食”的调教之下,这些刚入训一个月的新兵们倒也能站住了。

    张世杰看了一会儿,又亲自打了一碗鱼酱饭尝了两口,便走到一边,与他的部下、第二将的将官阎顺讨论起了训练的情况。

    “这些粤兵是从钦、雷两州的州军整出来的吧,用起来怎么样?”

    “唉,一言难尽啊。广南诸军多年不战,早已朽坏不堪,就没多少兵卒能战的。裁撤老弱油滑之辈后,也没剩多少了,勉强才把一将补满。不过这些粤兵常年被长官驱使,拼杀的功夫虽然没有,脚底板倒是不错,多有能挑着担子日行百里的。再加上他们适应本地风土,不易染疫,所以训好了拿上枪,未必不能别有奇用。就是散漫惯了,左右都不识,训了一个月才勉强能走齐步子。眼看着过了立春,这岭南之地也该热起来了,不知道会不会误了用兵。”

    “这你倒不用急,按部就班练兵就行,我看再练一个月,就可以学着放枪和拼刺了。不光要把这将战兵练好了,也得把配给你的辅兵操练一下,至少得懂规矩、走得起队列,日后也好运用。时间尚充裕,我与陈侍郎商议过了,今年夏末秋初才进军,这段时间你专注把兵练好即可。”

    “为何?我等心急火燎从行在赶来,不就是为了在天凉的冬季征讨安南的么?若是延误到夏季,天气炎热疫疾丛生,又让安南人有了戒备,岂不正是应了彼之长、我之短?”

    “我们早来,正是为了多做点准备嘛,不然哪有时间练兵?至于暑热,确实是个问题,但在夏末开打,步步推进,等大战之时差不多也入冬了;反而若是急着在冬时去打,还没分出胜负便要入夏了,更难耐受。安南之事,不用担心,横竖不过半年时间,他们能戒备些什么东西?有了这半年时间,陈侍郎方可在两广整顿公田,稳固后方供应,也更有利于战事。对了,说不得过段时间还得调你这将出去征田,你可得长点眼神啊。”

    “多谢将军提拔!将军所言有理。说来,果然这疫疾才是天南大患,现在还未真打起来,南下的效用中就有十几人染疫了。这还是学了东法驱蚊虫、喝开水,方才未造成大患,要是就这么入了安南,还不知道得因疫减员多少。若是能多些时日,让兵丁适应了天南的瘴气,在安南也该轻省些。”

    “好,那你就继续努力吧!”

    “将军放心,属下定会尽心竭力!”

    时间一月月地过去,随着各地军兵的整训初见成效,官们对安南下达了最后通牒,武将们也将部队部署到位,展开了对安南的进攻态势。

    7月1日,立秋。

    陈宜中兴冲冲地走进了钦州城外的白虎将大营中,里面的张世杰连忙起身对他行礼,而他正在兴头上,举起手上的一份书说道:“不用那些繁缛节了。安南的回复来了,陈酋不识好歹,兴兵以抗王师,按照官家和朝廷的谕令,我们这便可以动兵了!张将军,你准备如何动兵,先说与我听听!”

    张世杰听了,也兴奋起来,在这燥热的天南之地待了半年多,他早就不耐烦了,当即就走到墙上的地图旁边,抄起一根长竹棍就对着上面讲解起来。

    安南虽然一度是中国的郡县,但是大宋朝廷对它的了解并不算深,最近的一份资料还是景德年间交趾安抚国信使邵晔绘制的一幅,上面标注了不少险要之处,但受限于当时粗糙的地图学,很不精确。

    前不久,朝廷又从东海人那里搞来一份更详细的安南地图,据说是商人绘制的,虽然对山间险关描绘得并不清楚,却更好地绘制出了江河水系,对于预谋自海上进攻的宋军来说更具参考价值。

    张世杰他们也没把希望全寄托在这两幅地图上,这半年来又从本地商人那里收集了不少信息,还派人假扮商旅潜入安南侦察过,最后把两份地图合一,绘制成了这副详尽的军用地图,不得不说真是长本事了。

    “现在六个新军将,一个部署在邕州,一个部署在临近边境的思明州,其余四个都在钦州了。其中,思明州的左军第三将由李存进带领,还领着三个今年整编的辅兵将,大张旗鼓,做出进军姿态。但彼军其实只是佯攻,吸引安南军的兵力,钦州这边的四将才是进攻的主力。现在,只需监军一声令下,我军便可泛海齐出了!”

    陈宜中之前就对这个计划略有了解,现在听了他的详细讲解更是觉得靠谱,当即掏出印鉴来,说道:“既然如此,东风齐备,事不宜迟,我们这便开始吧!”

 第632章 铁血强宋 五 泛海而来(加更)

    1271年,7月5日,安南,云屯县。

    红河,因河水颜色偏红而得名,发源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和充足的养分崩腾而去,孕育出了肥沃的红河三角洲,也就是现在的安南、后世的越南的首善之地。

    红河下游支流众多,形成了密集的水网,不可细数。不过大致来说,红河在行进到三角洲平原核心地带的时候分为两大支流,一支向南直流入海,称黄江,另一支向东分流入海,称陇江。

    安南的都城升龙府就位于这分叉处的西侧,既可通过发达的水系控制全国各地,本地又有肥沃且水热充足的原野供养大量人口,而在这沃野之外,又尽是难以逾越的大山和沧海,易守难攻。这种地理环境,按照现代政治地理学叫区位优势明显,按照古代风水学叫龙盘虎踞有帝王之气,也难怪能成为一国千年之都了。

    这样的地貌,使得安南脱离中国以来抵挡住了多次中原王朝的进攻,但是,唯有一个缺点,就是东面广阔的大海上却无险可守。在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这不是个大问题,但后世当坚船利炮的法国人到来的时候,偏安的越南政权就遗憾地暴露出他的脆弱了。

    当然,那是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