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6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气势汹汹的新编禁军了,就是几个厢军都能把他们给抓了去啊!

    “哈哈哈啊哈!”

    没想到,这个时候,鹿可言反而放声大笑出来:“哼!即使东海国不伸援手又能怎样?纵使他们今日助了我们,也不过是换了个朝廷而已,来日他再如旧日朝廷一般欺压我们,我们难道就能扛得住了?要想真正成事,还是得靠我们自己才行!”

    对于这番豪言壮语,在座诸位大多摇头叹气起来。

    该说这个鹿公子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呢,还是该说不知天高地厚呢,就昆山这一县之地,没了东海国的帮助,也敢对抗朝廷?

    一名本地豪绅伸手止住了他,说道:“鹿贤侄,你有这份雄心,我们是很佩服的。可是,若是让张世杰过来了,光靠我们几张嘴,可止不住他的虎狼之师啊!”

    鹿可言左手按在桌子上,右手往后一挥:“不止我们,还有华亭、嘉定、常州、平江府天下苦朝廷久矣!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纵使那张将再凶悍,也不敢对我们动手!他们横竖就是几千兵过来,我们浙西北百万男丁,怎么就怕了他们了?”

    “呃”众人听了面面相觑,接二连三苦笑起来,要是有这么好联合,这天下怎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到了这时候,汪洪反而鼓起掌来:“说得好啊!就该有这个气魄才对嘛!说到底,听不听朝廷的,到底都是为了更多的好处,想要好处,就得出相应的力气才成。干等着别人卖力,自己坐享其成,那怎么行?”

    鹿可言朝他拱了拱手,算是谢过他的支持,不过似乎并未意识到他的弦外之音。

    而一直默默闭目养神的乐庵先生此时睁开了眼睛,朝汪洪看了过来:“这么说,如果我们出得起足够的代价,也便能请得动东海国出面了?”

    见旁边几人都竖起了耳朵,汪洪满意地往椅背上靠去,鱼终于上钩了啊。“也不算错,只是这个代价可不小,估计是你们承担不起的。不过,如果你们只是想平息朝廷的愤怒的话,也不是没办法。陈相和沪国公他们想要的无非是两点,一是士绅承认新朝廷的权威,二是如常缴纳税赋,顺便再买点国债。只要昆山议事会能如数保证这两点,再由我国从中说和,那么朝廷也不会真愿意动起手来的。”

    鹿可言仍然在兴头上,此时下意识地说道:“朝廷如此那般横征暴敛,我们不就是为了抗此暴政才聚集于此吗?若是依然还要缴纳那么多税赋,我们这般作为还有什么意义?”

    汪洪还没回话,刚才那位豪绅先咳起来了:“其实,朝廷的正税也没多少,就是加派火耗太多了点,其中大半也不是朝廷收上去的,而是各级税吏层层加码抽走的。若是让我们自己商量好,每家出一点,那倒耗费不了太多。真算下来,说不定朝廷拿到手的还能比往常多些,而我们也省却税吏衙役的滋扰了,不是皆大欢喜吗?还有那个国债嘛,若不是年年买,只适当摊派一点,也不是受不起,就当赎身费了。要是如此便能让朝廷止了大军,便再好不过了。”

    鹿可言刚要反驳,便见众人一个接一个都赞同起来,不由得泄了气。

    这时乐庵先生又发言了:“至于第一条,承认朝廷权威,我们本来就是忠君守礼的好士绅,有什么不好承认的?等散了会,老夫就写首诗给陈相送去,好好把他夸一夸。只是,若是要东海国给我们出面做这个中人,想必也不会白跑吧,汪兄弟可是有什么条件吗?”

    汪洪对他的明智非常满意,当即就站起身来,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件,礼貌地走过来放在了他面前的桌上:“也没什么条件,只是昆山议事会既创,将来必定要立下许多规矩,当然,具体怎么立是昆山人自己的事,我们不会干涉。不过,规矩再怎么立,恐怕也脱不了纲理伦常和仁义诚信,我们希望议事会在立规矩之前,能先立下规矩的规矩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但也就是这纸上的几条,请放心,这并非对于我东海国的特权,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则,不会让各位吃亏的。”

    乐庵先生点点头,并未直接去读那份文件,只是对身边的鹿可言伸了伸手:“白宣,我老眼昏花不便读物,你给大家念念吧。”

    “是,”鹿可言不太服气地拿起了那份文件,“好嘛,东南互保临时约法,第一条”

    读着读着,他的神色逐渐凝重了下来,这内容有些眼熟啊这不是东海国各县都要遵守的东海基本法么?只是删去了直接指向东海国的条款,只留下了大而宽泛的条款,比如“不得侵犯个人自由和财产”“不得限制人员和物资流动”等等。

    不止鹿可言,周遭诸人对此都慎重起来。

    看到他们这种反应,汪洪开始解释道:“刚才鹿公子有句话说的很好,来日他再如旧日朝廷一般欺压我们,我们难道就能扛得住了?这句话不但对外是成立的,对内也是成立的,诸位今日把朝廷赶走了,把县内治权收到议事会手上,可要是诸位再用手上的权力欺压他人,那岂不诸位现在坐在堂中,可能觉得无所谓,但世事无常,说不定哪天也会坐在堂外呢?这份约法,不但是保护每个人,也是在保护诸位啊!”

    他停了一会儿,等待众人消化,然后又说道:“再者说了,我东海国支持各位自强,无非是希望日后能更好的在昆山县做生意而不用像往日那样被朝廷多番掣肘。若是各位成功之后,反而立下更严苛的规矩妨碍物资和人员流通,那我们为何要支持呢?当然,我相信各位不会那么无智,但凡事就怕万一,还是先把规矩立下的好。我们东海人的名声大家也都知道,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做生意都会是你情我愿,纵使有了这份约法,也不会强买强卖的。”

    “我觉得很好啊。”一名来自长洲县的林姓士绅首先表示了赞同,反正不是他家乡的事,怎么说都无所谓,“这份约法也没什么出格的东西,无非是常见的规章罢了,也与一般纲理伦常无所冲突,有这份基础在,确实以后也好商量些。东海国也是好心说句诛心的,他们要真有什么企图,之前让朝廷直接把上海周边几县割过去不就行了,至于这么弯弯绕绕吗?我看,不但昆山可以效此约法,将来我们长洲照样该以之为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

    他这么一说,顿时引发了在座不少人的共鸣。是啊,现在沪国公都快打过来了,还纠结个名分的事干嘛,再说这份约法写得挺清楚的在他们看来甚至可以说直白到粗俗了,也没坑你啊!

    鹿可言还想争辩一下,但张口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只得怏怏坐下了。

    最后乐庵先生拍板道:“既然如此,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如今新事新办,正好我们昆山的名士基本都没走,我看就这么表决吧,早些定下意向,也省得真闹出事来。”

    到了这个环节,众人一下子激动起来,毕竟他们这么折腾,不就是为了这掌握权力的一刻吗?

    于是,话音刚落,昆山士绅们就纷纷举手喊道“同意!”“好!”,连一个反对的也没有,因为反对就不用举手了,也就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剩下的非昆山人士对此也深感欣慰,有他们在前面趟雷,自己也就好以观后效了。一时间众人纷纷起事祝贺,吟诗作词应和好不热闹。

    最后汪洪适时地说道:“各位请放心,我们会尽快与朝廷取得联络,撮合昆山议事会与朝廷和平解决此次争端,定不会让战事重启的!”

 第683章 都好起来了 一

    1273年,7月1日,东海国,黄县,龙口新城。

    伴随着一阵吱嘎声和金属摩擦声,一辆三轮自行车停在了龙口新城东南边的一处大院门口。

    这是一辆从南边卖过来的二手车,已经有些年头了,设计在现在看来相当过时,传动轴只连在一个后轮上,不扶着车把就会走歪。虽说如此,但好在当年用料够足,现在它的主体结构依然结实,载上二三百斤货都没问题。这个载货量和畜力车是没法比,但胜在轻便灵活,不用费心准备草料伺候驴马,使用成本很低,因此是很受欢迎的。反正一般人平时也没那么多货要拉,自行车说走就走可是太方便了。

    本来这类人力自行车只在南边的中央市东海市一带流行,毕竟只有那边有良好的道路条件,但这些年来随着各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它们在外围地区也越来越常见了。相关产业也形成了供销两旺的良好局面,金口市、东海市等老工业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几十家生产企业来,大大小小各类风格的车辆看得人眼花缭乱,也不知道最后能剩下多少。

    不但上游红红火火,下游也开发出了衍生应用,比如说“出租车”业务。在之前的大城市中早就有出租马车的经营项目,但是马车空间大、价贵,组团出游或是拉货倒是不错,可只坐一两个人的话就很是浪费了,一般人也花销不起。这种小规模出行的潜在需求其实是很不少的,只是一直得不到满足,而人力出租车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不但在中央市等大城市红红火火,在各州县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城市也日渐普及。黄县作为东海商社规划的三大煤铁复合体所在地之一,城市开发在二线之中属于前列,自然也不例外。

    车座上穿着标志性的麻布上衣黑裤子的中年男人就是从事“出租车”业务的黄县本地人之一。他叫高大业,家住新城不远处的高家庄,每日清晨蹬着自己的车进城揽活,干到天黑才回家,相当辛苦。但这年头对于不识字的苦汉子来说也没什么工作是轻松的,这一行至少比起旧年间的苦劳要好上不少,而且收入实在是高多了。

    高大业右脚熟练地从横梁上跨到左边,跳了下来,然后走到后面,两手一左一右轻松写意地将两大袋面粉抗在了肩上,顺口对车斗里的儿子说道:“好了,进园吧!”

    小男孩欢呼雀跃地从车斗里爬了出来,朝前面的大院小跑过去。

    这个大院是一家幼儿园。这种机构在东海国并不少见,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堆孩子,而赚钱的机会又多,经常有父母都在工作无暇照看的,于是幼儿园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这种幼儿园也别想有多正规,一般就是乡邻有闲的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看着自家的孩子,顺便也收点小钱帮别家看顾一下。

    这一家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由一对老夫妻主办,附近的家庭妇女平日没事就带着自家的孩子过来,让孩子们自己玩,她们偶尔看顾一下,既热闹又省心,还能顺便接点手工活贴补家用。现在就有十多名老少妇女三五成群地坐在院门口的树荫下,手里熟练地糊着纸盒或缝补衣物,嘴里更熟练地拉着家常,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园里的孩子们就在院里院外追逐打闹嬉戏玩耍,经常有摔倒或者闹起来吃了亏的,妈妈们一般都不会管这种小事,除非是闹大了哭起来才骂骂咧咧过来训斥一下。

    高大业父母早去,妻子前年又得病去世了,留下三个儿女由他独自拉扯,可以说很辛苦了。其中大儿子和大女儿都上学了能自己照顾自己还好说,这个小儿子年纪太小,实在是没办法,只得在邻近城里的地方找了这家幼儿园,每天进城的时候捎来托管,晚上再接回家里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