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6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抢先了?”

    卢永望还想再劝一下,但他也想不出太好的反对理由,只得默认了。

    这个少主年轻气盛,建功立业之心太重,总想着出个大风头。之前的战斗里,风头都被东海军出了,夏知拙亲率的部队和其余几支同盟军一样,都只占领了几个县城,只能算个苦劳,没什么亮点。所以,三月份开始行动后,他带领自己的部队快速行进,力图第一个进入开封,完成收复故都的壮举,进度甚至过快成了前凸部。后方指挥部几次令他放慢速度,但他都认为这是东海人怕他抢功而给他使绊子,暗中跟他们较劲。之前还好,现在离开封城只有三十多里,就再也约束不住了。

    开封,这座城市在后世颇知名,但也没多大的存在感,而在当下截然不同。自从建炎南渡以来,历代宋国官家都将收复这座旧都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做不做就另当别论了,每个落魄文人在抒发家国情怀的时候都不免缅怀这东京所在。不客气地说,此城在宋人的眼里有如耶路撒冷之于三教,有如君士坦丁堡之于罗马,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卢永望想了想,觉得这次冒进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作为知天命的老臣,他对未来的天下局势看得比夏知拙更远。如今东海国已经势成,一统天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在此之前,他们主要对手是元、宋这些“敌国”,而之后就是齐、滕这些“盟友”了。论实力,少主所在的滕国夏家是万不能与东海国抗争的,万一战争平平静静地结束了,那么说不定东海国就会携势削藩,届时如今看重的国公尊贵无非是幻梦一场而已。但所幸东海国看来是要脸的,要是少主有了收复东京的功绩,那么为声名计,即使削藩也得留点余地。这么看来,首入开封之功总是赚的,值得一赌。

    于是他按夏知拙的命令吩咐了下去,让士兵们提前吃午饭,吃饭就开拨。

    但还是有人不长眼地冒了出来。

    见营中开始做饭,条条炊烟升了起来,中原师派驻过来的观察营营长安恪察觉到了不对,来到了夏知拙身边,质问道:“夏将军,怎么回事?指挥部的命令明明是按兵不动,你难道是想抗命吗?”

    夏知拙瞥了一眼安恪的肩章,见只是个上尉,心中不由得冒出火来。我堂堂滕国公世子,你一个小小尉官也敢指手画脚?

    于是他很不客气地道:“我滕国还是大宋臣子,又不是你东海的附庸,为何非得事事听命不可?”

    卢永望在旁一愣,没想到他会这么直接,连忙圆场道:“安上尉,不是我军抗命,实乃战机稍纵即逝,如今开封就在眼前了,不赶紧进占,要是元军弄些什么手段,可就不妙了。”

    安恪气道:“就是怕他们弄手段,才要等友军到位了,保证万全再进发啊!”

    夏知拙恼怒地一挥手:“卢先生,不用与他说了,我们稍后便拔营,难不成他们还能对我们开炮不成?”

    安恪看着这公子哥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也恼了,对他敬了一个军礼,然后道:“夏将军,这事后果可不是你能控制的,好自为之吧!”

    说完,他就转身回营了。

    待他走后,卢永望连忙对夏知拙劝道:“少主,纵使要无令出击,也不需与他们闹得这么僵啊。”

    夏知拙心中其实也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放不下面子,气鼓鼓地说道:“一介泥腿子爬上来的小尉,也敢蹬鼻子上脸。还敢威胁我,我才是要对了!他这回去,要是用那电报参我一本,那真是有点不妙,不如先下手为强!”

    卢永望色变:“少主,难道你要?”

    夏知拙看着东侧的东海军营地:“就把那些东海兵缴械,把那通讯车给砸了,省得再发些命令添乱!”

    卢永望惊道:“万万不可,此举一行,可就不是一个首入开封之功能挽回的了。”

    夏知拙头疼地问道:“那卢先生,你说我该怎么办?”

    卢永望道:“不能用强。这样吧,少主照旧拔营起行,再留个一千人看住观察营,不动手,但也不让他们随行。这样事后可以推脱说是战机来临,少主率兵出击,来不及与后方沟通。那安上尉怎么也只是一张口,只要人和器械没事,单凭他一面之词也定不了我们什么大过。”

    夏知拙叹道:“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一千滕军突然包围了观察营,也不做什么,只是禁止他们出营,任凭如何抗议也装哑巴。而另一边,七千滕军拔营起行,直朝着三十里外的开封城行去最迟明日,他们便可将旗帜插到这座古都的城头了!

    当晚,长安。

    长安东市西南侧的亲仁坊中,一家“永福酒楼”结束了一天的营业,掌柜打着算盘算起了今天的营收,小二们里里外外收拾桌椅,闭门谢客。

    一个小二把一把椅子搬起来倒扣到了桌面上,回头一看,发现地上一张纸条露了出来。他心里一个咯噔,不敢怠慢,捡起纸条,也不看上面的字,径直去门给了掌柜。

    掌柜也是一惊,连忙去把门关上,然后才展开纸条,扫了一眼上面的字,汗一下子渗了出来。

    他立刻对小二问道:“哪一桌发现的?今晚是哪家客人在吃饭?”

    小二回忆了一下,说道:“丙四桌今晚前后来了两拨,但都是生客,不是线客。”

    掌柜更惊了:“不是线客,怎会送来消息,难道是我们被发现了?坏事了。”

    小二也惊了,小声问道:“那,掌柜,这消息是真的,还是故意放了个假的?”

    掌柜摇头道:“不知,但事关重大,得第一时间送回去才行。真假就让后方拿捏吧。”

    说完,他就匆匆一收拾,握着纸条进了后屋一间密室里。

    3月13日,阳武县。

    “驾!”

    夏有书挥着马鞭,再次提速。

    旁边,宁惟俞也加速跟了上来,忍不住问道:“消息来源可靠吗?”

    昨天,一野突袭了卫州后世卫辉,今日本应按部就班西进,收取太行八陉的南三陉,彻底堵住元军自晋地南下的通路。但夏有书接到一份电报,突然带队找到领着第七快速反应营在南线活动的宁惟俞,要他一起奔赴南边的阳武县后世原阳。

    现在这一大帮骑兵就卷着尘土向南边快速行动着,不断换马,二十多公里的距离很快跨越了。但宁惟俞仍然对此行的目的有些疑惑。

    夏有书摇头道:“真假未辩,但不可轻视,还是去看看的好。”

    宁惟俞眉头一皱:“不是评估过吗?真要扒堤也不是一时两日得事,所以我们才停在开封城前不动,先夺取上游以防出事。”

    夏有书叹道:“还有个消息,是夏知拙那小子抗命去开封了,估计是刺激了元军,让他们提前动手了。他们在当地经营多年,未必没有什么后手,还是要慎重对待啊!”

    宁惟俞一愣,然后呸了一口:“这小子,真够大胆的!”

    夏有书摇头道:“秋后再算账吧,现在还是先赶紧去阳武口,黄河的喉咙可就在那儿了”

    说话间,他们已经渐渐看到了黄河的堤岸和周边聚集的不少人群。而这些人也发现了他们,开始有两队骑兵迎过来。

    夏有书带队减速停了下来,一边观察局势,一边愤怒地说道:“果然有人在搞事!他们真的如此丧心病”

    他的眼睛突然瞪大了,因为眼前的堤岸骤然膨胀了一下,烟尘升起,脚下的地面微微震颤,然后就是一阵巨响传来

    “轰轰轰!”

    “不!”

 第748章 黄河大决

    1274年,3月13日,阳武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地上拐出了一个“几”字,然后自潼关奔涌而出,涌入中原大地,一直向东流入海。

    河水出关之后,经过洛阳与郑州之间的北邙山,便进入了平坦无垠的中原地区,落差减小,流速变慢,一路裹挟而来的泥沙便开始堆积,将河床逐渐抬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泄洪改道,也就形成了自华夏民族诞生以来便困扰着他们的河患。

    其中,河道由稳定变得飘忽不定的过渡段,就是在开封一带。在开封之西,河道相对稳定,而在开封之东,河道动辄发生几十度的大偏转,历史上的入海口北至燕地,南至淮河,走到哪里,就一路祸害沿岸人民。

    北宋定都开封,自然也就深受河害。为了防止黄河泛滥,宋人在黄河两岸修建堤坝,但堤坝阻止不了泥沙的堆积,随着河床的抬高堤坝也越修越高,最终河床高出了地面,形成了一道地上悬河。

    而这道悬河形成的起点,就是开封西北五十里处的阳武口。显而易见,水往低处流,只要黄河在阳武处奔出堤坝,那么必不会回归悬河旧道之中,而是在中原大地肆意奔流着,寻找其它可能的通路,一场无比的灾难也会随之降临。

    此时,元将合丹看着这奔腾的河水,胸中亦有震撼,一时竟失了神。

    直到一名亲卫急来报告道:“大王,北边有贼兵来了!”

    “什么?”合丹一惊,抬头看向了北方。他站在堤坝上地势较高,果然看到了北边有黑点接近,“他们不是在卫州么,怎么来这边了事泄了?”

    另一名将领赵匣剌劝道:“安童丞相下了令。东边的贼兵到了开封,北边又有贼兵过来。大王,事已至此,不能犹豫了。”

    合丹叹了一口气,道:“也没办法了都退后吧,这把火,我来点。”

    众人装模做样劝了几句,还是执拗不过他,然后飞一般地向西边退却。

    合丹最后看了一眼北方逐渐接近的东海骑兵,下了堤坝,骑上自己的那匹西域骏马,然后从亲卫手里接过一杆火把,又看了看前方挖了个大洞的坝底,摇了摇头。

    实际上元朝颇善于治河,历史上元初大兴河工,疏浚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并稳固了黄河河道,后来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善于治河,同样也就善于毁河,四十年前,南宋端平入洛,蒙军就是扒开黄河,毁了宋军的水运,拖垮了他们的补给,才成功歼灭了已经收复洛阳开封的宋军。现在,他们又要故技重施了。

    扒黄河其实也不是个简单工作,堤坝修建不易、摧毁亦不易。宋军端平入洛失败之后,蒙军占领中原,又重修了河堤,将黄河导回旧道,修得还不错,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了1288年才再次出事。如果是历史上这段完善的堤坝,那么想要毁坝,得调用大量人工花费十天半个月的功夫才行。但是,这个时空,自山东之乱后,中枢就失去了维护黄河的兴趣,河坝一直没修缮过,到现在已经岌岌可危了。前阵子,元军更是以修河为名,勘探出河堤的薄弱点,挖坑埋了大量火药,只等用上的一日了。

    如今,前线节节败退,敌军逼近开封,显然就是改用的时候了。

    合丹闭上眼睛,默念一句:“大元想渡过这个关口,就靠这个了。长生天啊,有什么罪责都怪在我身上好了。”

    说完,他就睁开眼,把火把扔在了地上,然后立刻拔马向西奔去。

    地上事先已经用火药洒成了一条线,火药遇上明火立刻开始燃烧,火焰沿线一路烧了过去,一直进入堤坝的一处溃塌段之中,然后烧进了一排装满了火药的棺材里,然后就是

    轰!

    轰!

    轰轰轰!

    整个大地都在震颤着。

    原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