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255再铸鼎-第7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礼部外交司的公务员祝和进入食堂后,拿了一个餐盘,随意选了两小碟菜,就用饭票付了钱,然后对着宽敞的食堂中一边慢慢走着一边扫视着。

    此时饭点刚开始,还不算太挤,不久后他发现同司的同事魏景胜已经落座,便过去打了个招呼坐到了一起。寒暄一会儿后,他表情一变,用不太高却能听清的音量说道:“前线已经传回消息,陈嵬表态愿称臣纳贡,退往缅甸、印度,划分疆界,永不再犯,西南战事可算是了了。”

    魏景胜一愣,倒不是为这个第一手消息意外,毕竟前线进展顺利谁都知道,而是对为何祝和会特意提起此事有些意外,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筹谋?

    三年前,魏景胜参加华夏国正式建制后的第一任科举考试,因准备充分得到了相当高的分数,又因之前在徐国公府的工作经验,而被分配到了礼部外交司,从事外交工作。虽说如此,但华夏国外交强势,外交司的工作繁多却不艰巨,核心职位基本被旧人占据,他这干了三年,基本也就是个文员而已。

    而眼前这个祝和,虽然级别上跟他差不多,但却是夏国科班出身、中央财会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和司里的方主任有校友之谊,前途比他这个半路出家的好许多。

    不过他们也因此没什么矛盾,平日间倒也气氛融洽,经常联谊什么的,偶尔还交换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道消息。像今天中午这样,两人在食堂吃饭,偶尔搭个伙,也很正常。

    但是,不过吃个饭而已,突然就把内幕消息甩过来了,是什么意思?

    魏景胜将嘴中的饭咽下去,问道:“王师所向披靡,元人穷极而降也是应当的。只是国公们难道真想就此放过他们?不斩草除根吗?”

    祝和摆摆手道:“蚊蝇小事罢了,在西南深山莽林中跟他们捉迷藏也没多大意思,反倒正可以借他们的手教化蛮夷,先由他们去吧。相比这个,接下来倒是别的事麻烦些……”

    说着,他抄起了筷子,意有所指地对着东南方向晃了晃。

    魏景胜倒吸一口凉气,小声问道:“难不成上面是想对宋国动手了?”

    他最近也听了些风声——其实即使没风声也很容易揣测,如今天下三分夏已居其二,接下来不就该是南下灭宋,完成一统了?

    祝和眉头一皱,眼神瞬间锐利起来,斥道:“不要乱揣度上面的意思!”然后又和缓下来,“不过伪宋当初得国不正,防民胜于防虏,把大好河山弄了个千疮百孔,苟延残喘至今三百二十年……依我看,也是该到日子了。”

    “哈,呵呵。”魏景胜陪他尬笑了几声,心脏仍在快速跳着。

    看来是不离十了,这个祝和无事不会来找他谈这些,如今过来,必然是出于某些意图的,就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安排了。

    祝和继续平静地说道:“不说这个,这不是我们该拿主意的事项。倒是我前不久听说了点事情,颇为不忿。”

    魏景胜眉头一挑,问道:“不知是何事?”

    祝和道:“之前攻入蜀中的时候,中原师所负责的东路军曾借道宋国的江陵一带。这本是无足轻重之事,我王师从他家地面上过,不开道,不征粮,本就是给他们面子了。可没想到,宋人竟不识抬举,遣使来向我国表示抗议,真是蹬鼻子上脸了!”

    魏景胜听到这里心中一怔。他在司中处理文牍事务,对往来文书很了解,自然知道前段时间宋国送来文书,抗议夏军不告而入。不过这并非什么大事,临安朝廷实际上心里是有数的,并没有指望抗议有什么效果,只是为了不辱国格,象征性地送了份文书过来。文书中言辞不怎么激烈,来使的态度也很和善,因此外交司并不把它当作什么问题,简单存档报备就完了,也没在传媒上引发什么舆论。

    他心中急转,抬起头来看着祝和明显是装出来的咬牙切齿的神情,若有所思——难不成,他们是想用这份文书做什么文章?

    他谨慎起来,试探着问道:“确实可恶!不过上次文书来的时候,我看上面好像没多大反应啊?”

    祝和拿着筷子在碗上画着圈,道:“只是当时要对付元国,上面不愿多事……实际上是有不少的国公对此相当恼怒,暗中不知道发了多少火呢。”

    魏景胜这才打起精神来,竟是国公亲自过问吗?他身体前倾过来,问道:“不知国公有何言语呢?”

    祝和嘿嘿一笑,摇头道:“国公是何言语,岂是我能得知的。不过就我个人来看,如此令人气愤之事,民间竟一无所知,实在是不够公道。”

    魏景胜终于明白了,这是祝和和他背后的势力想借着自己的嘴去放风造势呢。

    本来这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外交来往,但若适当操作的话,将其渲染成宋国对夏的外交羞辱也未尝不可。这就可以激起民间舆论的义愤,接下来再有什么动作也就容易了。

    这样的事他以前也不是没做过,实际上当年他初来东海国,就被熟人徐渐离借过一次嘴,向外透露即将到来的华夏改制的消息。此后他考入礼部,类似的放风行为又做过几次——像他这样外地考进来的公务员,没什么根基,就很容易被上级派出去放风,一旦出了什么事也容易切割。当然,一般来说这也不是白做的,事后也会有些回报。

    他仔细思考了一会儿,祝和送来的这个放风任务关系到两国关系,非同小可,但看上去又不是能拒绝的样子,便试着讨价还价道:“可恶!的确,这般要务须得公之于众才行!……说起来,在下在礼部也就职三年了,按例差不多该外放基层了,只是不知道会被分去哪里,心中实在忐忑。”

    祝和心领神会,笑道:“魏兄比我早来一年,算下来明年我也该有这个烦恼了。就我所思,若是派去熟地、富地,不易做出成绩,但若真派去了穷乡僻壤,也难以施展。论起上选,还是那些不熟不富,但本身条件不错,发展潜力可期的地方。我听说从郑州通向襄阳的铁路准备修了,途中的叶县、襄城周近有煤矿出产,人口却不多,若是挂职的话,实在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

    魏景胜笑道:“若是能分去那边,可真要承祝兄吉言了。”

    ……

    下午工作的时候,魏景胜一边抄着文书,一边就一直在思索着此事。

    祝和之前与他合作过,比较可信,但毕竟空口无凭,甚至连个明确的指示都没有,事后若是反悔或干脆装作不知,他自己在司里没什么根基,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反过来说,他没什么根基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原文档没什么密级,即便真的押错了棋,也不过是一次不太严重的失职而已,最多罚点薪水,丢不了工作。而一旦成功了,在这个关键节点站对了队,那么未来就起飞了……

    想到这里,他再无犹豫,收拾东西离开工位,向上司方主任请假早退。

    本来方主任为人颇古板严厉,无事请假是要痛批的,可今日心领神会,随便问了两句就准了假。

    魏景胜出门后,直接乘上城市铁路去了三环区,来到了一处醒目的七层高楼前。

    这座高楼是几家大户合资建成的商务楼,建成后也不是由一家独占,而是分租出去,供中小公司办公之用。他来到此楼后,没有直接进去,而是出钱托人将一份拜帖送至六楼的“笃志采风社”,然后自己去了街对面的一处茶馆,要了壶茶,买了份报纸读了起来。

    不多时,就有一名穿着工装马甲带着短檐帽的男子匆匆从大楼中走了出来,来到这所茶馆,左看右看找到了魏景胜,走过来坐下,招呼道:“哟,青木,居然在上班的时候来我这儿,可真是稀罕啊。”

    此人名叫梁秋,字明广,江南人。当初他曾经跟魏景胜参加过同一个培训班,又一同参加考试,不过落榜了。之后他便找了份记者的工作,去了这个笃志采风社工作,不过倒是发现这份工作颇合自己胃口,于是此后也便没有二战,继续做起了整天打探消息加工成文字的工作。

    由于有当年的同班之谊在,两人私交颇多,往日间魏景胜放出的消息也常从他这走,合作愉快。今天他收到拜帖,虽然没有落款,但一看上面的印记,他便知道是魏景胜来了,而且这办公时间来多半是有猛料,所以急匆匆地就赶过来了。

    魏景胜给他倒了一杯茶,笑道:“不用急,没什么大事,只是一桩轶闻……”

 第889章 汹涌

    华夏四年,10月8日,东京,中央市。

    中央市三环区的西南部在规划中是一片花园区,中间是对市民开放的园林,周围布置了少量高端住宅。其中大多数都是花草环绕、绿意盎然,唯有一处临街的小院与众不同,周遭没有草木,反倒特意为了清空视野留出了一圈宽阔的道路,从外看去一目了然。

    这处小院,便是所谓的“临安使馆”——多年前,临安朝廷遣使节来中央市访问,当时管委会就把使节安排在这处小院居住。这些年下来,外国遣使来东京成了常例,这处小院也固定为临安使节居住,因此又称使馆。

    往日间,夏宋之间的外交交流不算多,也就是逢年过节各道祝贺,偶尔有些事情协调一下,平常宋国使臣们也真当自己是来玩的,经常出入使馆,不怎么戒备。外界的市民们也对这处院落没怎么在意,只当是普通的富户居住处。

    然而这几日,这处使馆周遭的氛围为之大变,使臣们闭门不出,外面的街道上却围满了躁动的人群,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谢罪,谢罪!”

    人们挥舞着旗帜和标牌,对着使馆内大喊着,还开始有人向里面投掷石块和烂菜叶。

    数日前,中央市流行的几份报纸上突然出现了一些消息,讲的便是“宋国阻碍夏军入蜀”的事。不同报纸风格不同,持重的大报只是提了几句,小报们却毫不客气,添油加醋,直指宋国不但妨碍夏军的军事行动,还在事后趾高气扬地抗议。甚至还有些文豪编写了一系列故事,一方面描写夏军在宋境内行动之艰难,一方面描写宋人的愚昧与自大,令人读后愤恨无比。

    能在中央市居住生活还有闲暇读报的,多半是华夏国的核心公民,基本盘中的基本盘,爱国心和自豪感爆棚。他们刚沉浸于驱除鞑虏、收复西南的豪情中,突然发现偏安东南一隅、因国公会“赏口饭”才得以延续下去的临安朝廷居然敢蹬鼻子上脸,哪能不火气直冒?再被各类真真假假的消息引导一下,怒火顿时喷涌而出。

    一般人等也就平时聊天时会骂上几句,但还有些热血上头的义士就不一样了,蜂拥冲到临安使馆外,对里面的宋人提出了抗议。

    城里的警察虽然对宋国使节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不让义士们离院落太近,但却也没有将他们驱走的意思。

    时至今日,抗议的人群已经积累到了颇多的数量,白日上班时都有几十人围观,下班后来凑热闹的人多了更是连街道都能塞满。宋国使节们对此毫无办法,只能趁人少的时候派人出去向熟人求帮忙,平时就躲在楼中瑟瑟发抖。

    “让一让,让一让!”

    突然间,北方大路的方向出现了一小队人,一边喊着一边分开人群往里面挤去。这引发了不少群众的注视,但他们其中有人穿着青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