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江东,吴国。
八月的都城建业,已经有了夏日炎炎的感觉。
去年(公元264年),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吴主孙休暴病死亡,在经过一番传位的争夺之后,左典军万彧、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三个傻逼鉴于立幼主会导致朝政不稳,决定违背孙休的遗愿,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
自此,吴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最为残暴的君主登场。万彧、濮阳兴和张布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这次推荐,既丧送了吴国,也让他们很快的身首异处。
当然,孙皓刚刚登位,表面的样子还是要做的,改元元兴之后,孙皓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并对诸位大臣班赏。
同时,在内政方面,孙皓又下令抚恤民众,开仓振贫、减省宫女、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吴国上下高兴万分,皆称赞孙皓为难得的明主。
军事方面,孙皓当然也想有所作为,去年年末,孙休刚死的时候,正逢蜀汉被魏国攻打,孙皓想趁火打劫一番。于是命令镇军大将军、益州牧陆抗率军攻蜀国巴东守将罗宪,但由于山高路远,罗宪坚守关隘很是顽强,吴军的攻坚能力又一贯不强,名将陆抗屡攻永安不下,只得先行退兵。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疑问,以陆抗的能力,不至于连罗宪的二千余蜀军都打不下来,一向主张联蜀抗魏的他是否真的出了全力,还有待商榷。
相比距离关中更近,消息更为灵通的魏国,吴国得到赵广兵出褒斜谷,占领扶风郡的消息要更晚一些,但也晚不到哪里去。
就在吴国就如何应对魏蜀新变局争执不下时,魏国和谈的使者到达建业,蜀汉派出的使者蒋显也几乎同时到达。
蒋显这是第二次出使吴国了,与去年第一次被羞辱相比,这一次,蒋显难得的意气风发,脸上也是一扫疲惫之态。
一场合纵连横的大戏,在魏、蜀、吴三国外交层面开演。
第九十六章 刘禅北上
魏、蜀新一轮对峙开始。
蜀汉朝堂议好策略,即分头按步实施,姜维为首的蜀军贯彻赵广提出的“存人失地”战略,在蜀中、巴东一带与魏军来回拉锯,同时派出数路小股部队对魏军占领区进行袭拢。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不得不说,伟人的这一军事战略,非常适合内线作战的蜀军,实力暂时弱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有针对性的战略,积小胜为大胜,打魏军的同时,随后收拾下投降派的豪族,这种感觉不要太爽。
姜维打了一辈子仗,这几个月是他最开心的日子,跳出了必须守住城池的束缚,姜大将军在战术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
且说成都被魏军占领之后的情况。
钟会在突破剑阁之后,立即长驱直入到达成都,但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刘禅已经请降完毕,志得意满又不忿贾充取巧的钟会心中气闷,当下也不给贾充什么面子,直接将成都双城之一的少城占为已有。
贾充是什么人?官职是司马昭新任命的假节、诸督伐蜀诸军事,比钟会这个临时的要强不少,当下贾充也不甘示弱,少城你钟会占了,那太城肯定要拿在手里。
这样一来,钟会和贾充两个互相看不顺眼的魏国将领、官员,各自带着一帮将领分据少城和太城,钟会一边有监军卫瓘、将领丘建等中路魏军诸将校,贾充一边有胡烈、胡渊父子为首的东路魏军。
钟会的军队人数虽然比贾充要多,但将领的能力方面,胡烈又超过丘建太多,而更重要的是,丘建还曾是胡烈的部下。
正是因为入蜀的魏军将领间这一层错综复杂的关系,虽然钟会和贾充这些上层的大人物互相看不顺眼,两路魏军之间才没有打起来。
不过,随着汉中被蜀军占领的消息传来,钟会和贾充为了推卸责任,相互之间越发的剑拔弩张。
钟会指责贾充包庇胡烈,导致葭萌关被蜀军骗关,掳了蜀国太子妃费氏、只知道淫色的胡烈是很大的责任。贾充自然不甘被扣屎盆子,马上反击蒋舒这个降将是钟会的部下,说不定是他擅自开关让赵广的蜀军占了空子。
这种无意义的争执持续了二十来天,直到司马望紧急救援的命令送到成都,钟会和贾充才始恍然回想过来,汉中失守之后,赵广已经兵进关中,若是关中再失守的话,他们这支入蜀的魏国大军境地将相当的危险。
巴蜀与中原之间,最为方便的通道,就是翻越秦岭,关中到汉中、再由汉中到巴蜀;其他的道路,比如从新城、上庸、房陵一带沿汉水逆流而上,走米仓道入巴西、再进入蜀地,虽然也能通行,但道路曲折,路途更加遥远,偏师尚可穿行,主力则只有理论上的可能。
这样一来,摆在南征魏军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马上夺回汉中,重新打通蜀中、汉中、关中这条道路,否则的话,就算灭了蜀国,也无法长期占领。
谁留下,谁回援?
钟会很明显不肯回去,他在邺都也不是没有眼线,司马昭在言语中对他的不满,以及派出贾充来抢功劳的举动,都让钟会感到回去危险重重。
贾充则不然,他很想回去,最为理想的结果,就是将刘禅等投降的蜀国前皇室、重要官员等遣送到邺都,这可是彰显他贾充功劳的好机会。
司马炎袭了晋王之位,贾充这个前晋王的心腹,要想继续被重用,一直留在成都肯定不行,只有回到邺都,时时在司马炎的身边陪伴,最好是能结为亲家,也是就联姻,这样才能更得信任,他贾充才有继续执掌大权的机会。
还未从成都动身,贾充已经在盘算,哪个女儿更适合给司马炎当媳妇?是二女儿贾南风(小名阿崳В故切∨治纾ㄐ∶⑽纾
这里吐槽一句,贾家在魏国时也是名门,父亲贾逵在曹魏时期表现也相当不错,但贾充在教育子女方面实在失败,贾南风和贾午,一个貌丑性妒还给皇帝戴绿帽子,一个则干脆未婚先孕,逼得贾充不得不立马办喜事,因为再不办的话,贾充要升级当外公了。
八月上,成都。
在魏国中护军贾充的命令下,胡烈、胡渊领军北上,安乐公刘禅、废太子刘璿、黄皓、陈裕、文立、卻正等前蜀汉官员也跟着离开成都,往邺城而去。
对年龄接近六十的刘禅来说,这次的长途行军是他一生的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在离开成都的时候,他再一次回望了一下身后的这座城池,叹息一声之后再无言语。
成都已经被魏军占领了约有小半年时间,曾经繁华的都城百业肃条,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锦里的织机坊一条街虽然依旧还有织机在嗡嗡作响,但来往的商人已经少了很多。
通往南中的茶马商道被霍弋阻断,通往吴国的水道被罗宪挡着,北方通往关中的道路就更不用说了。成都盛产的蜀锦、织物一时也没了销路。
同时,钟会和贾充虽然占领了蜀中的最为富庶的地方,但如何经商获得利益、如何稳定扩大发展,他们两个并不擅长,也没有那个心思。
——
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最宁静的。
赵广的意外出现,让魏、蜀、吴三国后期归晋的局面再生变数,蜀国又有了还手之力,姜维、宗预在蜀中慢慢的收复失地,吴国想趁机在江淮一带占些便宜,大将军丁奉再一次渡江北上,至于魏国,曹家的子孙也不甘放弃。
司马炎袭晋王之后,迅速的在魏国全境内调兵遣将,文鸯、马隆等人均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名将,关中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各方角力,赵广自然也没有闲着,魏容、傅佥二路人马已经顺利联系上,三条蛟龙闹关中,让赵广有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成就感。
槐里一场汉胡激战,也让赵广赢得了扶风郡上下的支持,面对胡虏进城屠杀的危难,蜀军出城与敌搏杀,让城头上不放心观战的诸葛绪等人心潮起伏,其中也偷偷跟上城楼的诸葛婉更是小脸涨的通红,激动的不能自己。
白马银枪。
两军阵前,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般的英雄人物,就在自己身边,诸葛婉大眼睛里忽闪忽闪,瞧着赵广充满了倾慕和好奇。诸葛婉现在还不知道,这种倾慕以后会让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第九十七章 马均后人
八月中,牵弘、陈同各领一军攻郿县、武功等县城,一战竟下。
相比士族、豪族聚居的坞堡,这些小县由于长年战乱、城垣多有破损,城中县令、县丞也无多少拼命的意思。
用了半个月不到的时间,赵广终于在渭水两岸的扶风郡建立了一小块根据地,方圆也就不过百余里,治下的城池也只有槐里、武功、郿县三处。
扶风的东面,是长安的外围地区,秦国时的咸阳故都,这里在汉时多为皇家陵墓所在,百姓不得擅入,在汉末动荡、董卓惑乱关中之后,倒也有不少的流民在此开垦荒田,并建立起了一些小型的坞堡。
扶风的南面,是连接五丈原、斜峪关的谷口,沟通关中与汉中的要冲,位置极其重要,赵广派出了守城颇有心得的乐城督、裨将军王含坚守此处。
扶风的北面,是黄土高原的台塬地区,这里沟壑纵横、土岭重叠,素为北方胡族南下的要冲,魏武之时曾在这里设立了护夷抚军,但随着胡族的内附,这些台塬地区已渐渐为诸胡占领。
扶风的西面,是陈仓这座关中坚城。陈仓扼褒斜谷道分支陈仓道口,也就是昔日韩信暗渡陈仓的地方,魏国在这里还留有一支守城部队,不过,陈仓已处于蜀军两路夹攻之下,究竟是死守到底,还是选择投降,还要看守将对魏国的忠诚程度。
除了四面皆敌之外,扶风郡的乡野阡陌,渭水两岸,还有一些坞堡存在,他们或是世代传家的士族,或是聚啸而起的流民帅。
稳定了扶风这块小根据地之后,赵广也终于静下心来,把发展槐里、武功等地生产、经济和技术的事情摆上日程。
在斜谷道上不经意获得的石煤和钒矿,被运送到槐里的铁匠坊后,终于派上了用场。
槐里是扶风郡郡治,又是关中支援钟会大军的后方,魏国在这里设有冶铁坊、木工坊、制弓坊等械所。
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对刚到关中的蜀军来说,却是解了燃眉之急。
冶铁坊里面,魏国军械坊制作环首刀、佩剑和长矛矛头的设施一应俱全,包括铁锤,炼炉,以及铁匠等等。
在汉末三国时,工匠的地位一直不高,就连魏国最有名的“天下名巧”马均,也只是做到给事中,对于这些乱世求活的工匠来说,为哪支军队打造武器并不重要,他们所求的,就是凭手艺有口饭吃。
在槐里的冶铁坊,赵广终于看到了古代十炼、百炼锻钢的过程。
负责这处工坊的坊头马远是马均的侄子,马氏本身就是扶风人氏,世代以技艺传家,往上追溯的话,其祖师曾是春秋时墨家子弟。
马远的冶铁技术在槐里的工匠中最为出色,在他的陪同下,赵广看到了汉代原始的高炉。
黏土坑垒成的高炉,炉子尺寸一到两丈长宽,但高度只有半丈,内炉膛也是由黏土贴壁,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