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黏土坑垒成的高炉,炉子尺寸一到两丈长宽,但高度只有半丈,内炉膛也是由黏土贴壁,没有象后世那样贴上耐火的材料,按赵广粗浅的知识判断,这土炉炉膛温度估计也就一千二百度左右。
这点温度,要锻烧铁矿石熔出铁水其实还是不够的,除非用煤等无烟硫化物作燃料,这样的话,煤中的硫混入到铁水中,熔点进一步降低,勉强能把铁石化为铁水,当然,铁的质量和纯度也降了下来,这也是中国的铁器易脆易折的原因之一。
与中国的冶铁技术相比,西方阿拉伯国家冶铁用木炭,而且还是木料中最易燃烧又无烟的部分,这样锻烧出来的刀剑,锋利程度和硬度都相当的不错,大马士革刀的锻造技术,原料用的是杂质极少的乌滋钢,燃料用的就是无硫木炭。
马远是工匠世家出身,听得赵广似乎懂得冶铁的工艺,心中顿时生出“君侯竟然也懂粗浅技艺”的知已之感。
“君侯,吾叔马均留书记载,用上无烟泥炭,或是带些硫磺的木炭来炼,可让铁水更容易化出,当然,这样熔出来的生铁只能作为农具,还需要经过再次的锻烧和炒制,择其最优者方能打造利器。”
赵广穿越前在黄金部队时,探访过边陲地区一些原始的冶铁工坊,对如何提升冶铁工艺并不陌生,铁的质量要提高,细数起来无非二点:
一是建高炉、鼓风提高炉温,用泥炭也就是煤来冶铁是大趋势,比用木炭更加的实惠,而高炉的建成,将进一步提高铁水的纯度,随着熔点的升高,铁水凝固时的杂质也会越来越少。
二是在炒钢时加入钒水。钒石提炼五氧化二钒的原始工艺其实并不复杂,基本的步骤就是破碎、加盐、混料、焙烧、浸出、沉淀这几步,在得到沉淀物后,再以一定比例加入的铁水中,这样多次的配比下来,应该就能得到钒钢的样品。
对赵广讲述的这些不同矿石混合反应的理论,马远开始时一团雾水,想不明白赵广说的这些有什么用处,但在完整的听下来之后,马远开始激动起来。
自古以来,冶炼技术的突破都是难之又难的事情。高炉鼓风锻钢是一条路,用升温的手段来清除铁水的杂质,这其中火候的掌握非常考验工匠的经验。
现在,赵广提出的钒钢技术,则是另一条路,利用不同化学元素产生的聚变,提升铁水的质量,若是能够实验成功,在钒石矿能保证的前提下,将比高炉锻钢术更有推广的价值。
在赵广和马远讨论的时候,陪同的糜立等人倍感无趣,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冶铁的技术实在太过深奥,他们这些不懂的人只能呆愣愣的站在一旁,无奈的陪着笑脸。
糜立还不知道,这种陪领导视察,脸上带着职业化微笑的调研,将会在中国传承二千余年,经久不衰,比文明的传承还要有生命力。
“马坊头,这炼制钒钢的事情就交给你了,要是能炼出比百炼钢更锋利的神兵来,我不仅升你做铁丞、赏赐锦币、而且还要给你扬名,天下第一铁匠,如何?”
马远一脸的兴奋,不停的点头,对铁丞这个官职他倒没多大的期望,当官他也不懂,他和冶铁坊的工匠们更看重的是名声。
人的名,树的影。
在他们铸剑师这个行当,名声实在太重要了。
欧冶子为什么有名,不就是他炼出了龙泉、龙渊、泰阿、工布、湛卢等一系列的青铜宝剑,而若是有一天,他马远也有名剑问世,那他的名字将超过叔父马均,成为冶铁这一行的名家,将传遍天下,传世后人。
冶铁坊工艺的提升,还有待一次次的实践,等到马远他们试验出了钒钢样品,赵广就可以再回到秦岭斜谷一带,对探知的石煤、钒石矿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第九十八章 户籍田亩
冶铁铸造兵械,只是赵广保卫扶风诸多举措中的一项。
从扶风根据地的发展来看,目前百余里的方圆,依靠渭水这条水运大动脉暂时没有问题,但要是再想向外扩张,势必要改进交通条件。
生水泥的生产作坊,已经在槐里的工坊区建立,第一批的成品将用到改善槐里至渭水水埠的道路,这无疑将提高运输的效率。
同时,这一路自南往北的长征,让赵广感触最深的,除了翻越秦岭的谷道实在难走外,还有交通运输工具的落后。
运输粮秣,单靠辅兵背运和畜力驼运,效率上实在太低。
改进交通运输工具,势在必然。
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主持发明的木牛流马,对军中辎重的运输作用很大,但木牛流马在推广上也有不小的问题。
史载:诸葛亮北伐之时,曾经在兵出祁山时,用木牛运军粮,在斜谷出兵时,用流马运军粮,从时间上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
赵广刚刚穿越过来时,对木牛流马究竟是何物,能够翻山越岭,为蜀军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撑很有兴趣。待在姜维军中看到了实物后,赵广才知晓真实的情况,木牛是一种有前辕的独轮车,而流马则是没有前辕的独轮小车。
“这不就是独轮车的古代版吗?不过,工艺上似乎要更复杂一些。”赵广有些哑然无语。
独轮车,后世人民战争时期的运输利器,其实,早在西汉的时候,汉画和文字就有关于鹿车、辘轳车的记载,不过,这两种车主要还是用畜力来拉动,真正大规模用于军中辎重运输,是在三国时期。
越是传说中神秘的东西,有时候见到真相时,往往会让人感到恍然,相比木牛,流马的原理更接近后世的独轮车,从制作工艺来说,这两者都太过精细和复杂,对木工的技术要求也更高。而之所以要如此精细,原因也有三个。
其一:蜀中多为山地,道路险峻难走,车子如果工艺不到位,安装不紧密,到了栈道上没用多久就会散架;但在平原地带则不一样,畜力车、人力车能适应平地运输需要,木牛流马的牛头马头机关等构件成了累赘。
其二:出于保密原因,木牛流马的叫法比独轮车要更加的神秘,再加上复杂的切割安装技术,在战场上纵算被魏国缴获,也很难进行完整的复原。当然,如果有马均那样的技术水平,这点难度不在话下。
其三:也是最重要一点,木牛流马是完全依靠人力来推车,而不是畜力,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蜀汉国力弱小,巴蜀之地大型牲畜比较稀少,没有畜力,诸葛亮能依靠的就只有人,反正南中等地夷民众多,征发过来正好当作辅兵使用。
相比需要时间提升的冶铁技术,木工技术的升级则要立竿见影的多,在槐里的木工坊,赵广拿出了改进版的独轮车图样。
一天之后,木工坊的坊头就将独轮车的样车也造了出来。这种类似于鸡公车的运输工具在试验之后,让糜立等辎重营官员大为惊叹。
赵广版独轮车,结构简单,制作不复杂,却又能把重量平均的分摊到人与车轮上面,按测算每次运输的货物重量相当于六个人力。
在提升和改进冶铁、木工技术的同时,赵广又召集诸葛绪、糜立等人,对扶风根据地的土地进行丈量,落实人丁入籍“土断”和分田到人的“均田”政策。
依靠劫掠汉中魏军的补给线,蜀军在短时间内不缺粮秣,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提早谋划,只依靠以战养战来支撑,蜀军最后只能走向与流寇一样的下场:困顿而亡。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招募流民,恢复生产,是扶风根据地的当务之急。
土断,就是重新整理户籍,所有在蜀军控制区域下的民众,一律按所居住的县、亭、乡,编入正式的户籍。
均田,就是计口授田制度,让入籍的民众按照男丁、女丁的不同,得到对应不等的土地用于耕种。
这两个政策的颁布实施,是赵广根据扶风根据地的现实情况作出的改革措施。
扶风郡地处渭水两岸,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豆类、菽类的种植,前些年关中动荡,民众多逃亡汉中、凉州一带,荒田甚多,这几年魏国为支援伐蜀,将关中作为大后方,又招募流民垦荒、通渠,关中的生产得到一些恢复。
去岁,钟会大军伐蜀,关中的青壮多被征用徭役,担负运输粮秣、辎重的任务,本来,伐蜀结束之后,这些人丁就可以回籍了,谁料想,魏军入蜀占领成都的目的倒是达到了,但汉中却被赵广给反攻拿下,由青壮为主的辅兵更是被蜀军俘虏了一大半。
这样一来,赵广的中路军人员构成就变的很奇特:加上陆陆续续从蜀中、汉中汇聚的蜀军各部,中路军的主力,约计不到一万人。
同时,被蜀军俘虏的魏军俘卒、辅兵,包括槐里未能逃脱投降的杂胡,已经达到了接近三万余众,一比三的比例,让李球、糜立等人既欣喜又心忧。
喜的是,不管是什么时候,人力都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人,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有了人,恢复生产才能可能。
忧的是,俘虏和辅兵太多,万一处置不当,逃亡还是其次,激起暴乱那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何做好俘虏和辅兵的转化,是摆在赵广面前的一件大事。
户籍和土地改革,就是赵广拿出笼络军心、民心的两大措施。
中国自古以来,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偏大陆的原因,田地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有了田地,就不会饿肚子,有了田地,就可以娶女人,生孩子,可以慢慢的积蓄财富,发展壮大,最后繁衍成生生不息的家族。
蜀中土地自汉以来,多为豪族占据,刘备入蜀之后,又忙于应对魏、吴的进攻,几乎没有时间来进行境内的土断,也就是土地改革,诸葛亮当政时,内政上特别是在打击豪族方面出台了较多的措施,蜀汉国力得到逐步的恢复,但当诸葛亮去世后,一切又慢慢恢复了原样。
赵广穿越过来时,看到的景象是蜀汉境内,豪族林立,占据了各郡、县最好的地方,普通的民众则生活困苦,因土地零散又产出不高,民众不堪重赋,只能放弃身份,依附到豪族那里求一个苟活。蜀汉可征税赋的人口也是连年下降,不得已只能雇用羌夷蛮兵作为军中主力。
关中的情况则又与蜀中不同。
田地有的是,关中缺的是人。
有人丁,有土地,有粮秣产出,有兵械补给,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运输工具,赵广有信心,为来年的扩大根据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九十九章 劳动改造
赵广身边,内政人才稀缺,糜立这个商贾半吊子出身的属下,被赵广反复差遣,忙的脚不踮地,诸葛绪归顺后,日子同样过的充实不已,就连习惯了吟诗作赋的诸葛诠,也成了蜀军中的书佐,忙着撰写文书,哪有什么时间来写诗作文。
“一遇赵广误终生。”稍有空隙,诸葛诠就在妹子诸葛婉面前,长吁短叹自己的悲惨遭遇,一副辛酸无望的样子倒让诸葛婉忍噤不禁。
在内政上进行改革的同时,赵广与牵弘、张护雄、陈同等军中诸将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军队的改革。
基本的思路是二条,推行军功授田制度、俘卒劳改制度。
军功授田,就是让军中征战的将士获得一块田地,作为军功的奖励,至于是上田、中田、还是下田,则按功劳的大小来分配。赵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