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要在有生之年,看到学舍在大明遍地开花,王卿或许觉得朕的想法不切实际,可有志者,事竟成,如果连志向都没有,那么肯定一事无成,有了志向,那么就有实现的可能,不是吗?”

    “陛下,臣有些不解。”

    “你说。”

    “陛下的意思似乎是要在各地兴建学舍,招募孩童就学,可各府州有府学、州学,各县有县学,甚至乡村也有私塾……”

    朱厚炜摆手笑道:“王卿的意思朕知道,各地确实都有学舍,但是自县一级学舍始,什么人才能进?有功名的学子才能进,至于私塾……百姓之子对于百姓而言就是壮劳力,对很对民户而言,送孩子读书甚至连束脩都给不起,自然也就绝了让孩童读书的念头……

    朕说的全民教育是强制孩童读书,但凡孩童到了七岁,不论男女必须入学,男童强制三年学业,以启蒙识字、诗词、数学为主,女子以启蒙、诗词和音律为主,这强制要落实到各乡各镇甚至各村,但凡有不送自家适龄孩童入学之百姓,皆征收双倍赋税或者课以罚银。

    强制期结束后,女童各回各家,男童按学业成效决定是否升入县学,县学汇聚各乡镇村的优秀孩童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业,学习儒学、数学和格物。

    三年之后县学成绩优秀之孩童可入府学或者州学,府学三年,以儒、工、数、农、商、医、兵、格物等等为主……”

    任兴将一本薄册递给王守仁,朱厚炜续道:“这本册子是朕亲笔所拟,详细制定了从乡镇到府学,如何办学之主旨,王卿可以仔细看看。”

    王守仁不敢怠慢,连忙翻开册子,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算是彻底明白了天子的用意,震撼之余更是感叹天子目光之深远。

    简单来说,乡镇之学称之为小学,以孩童识字、识数为主,小学学业结束之后会进行升学考试,考试合格的孩童进入县学,县学教授的知识要比小学要深奥的多,而且儒学、数学和格物这三者并重,不分主次。

    县学结业之时同样需要考试,合格者成为府学、州学学生,不过到了这一级,学子学什么分的更加仔细,能够走科举出仕这条路的学生继续攻读四书五经,走不了科举路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直接以户籍来决定继续攻读的方向。

    最后则是京学,也就是在两京各有一所京学,府学成绩优异的学子可升入京学,至于京学学什么,册子上没写……

    深吸一口气,王守仁合上册子问道:“臣还有一惑未解……”

    “你说……”

 第194章 反对

    “陛下先前也说百姓不是不想送子女入学读书,而是因为贫苦根本负担不起束脩,而且农作繁忙,哪怕只有六七岁,孩童也要下田劳作,如何能潜心读书?”

    朱厚炜点头微笑道:“这一点朕早就想到了,县学和小学的校舍由各地财政拨款,学生的教习月俸和笔墨纸砚包括课本都由官府出资,如此一来百姓为何不愿?至于府学和京学则全凭成绩和自愿,朕不勉强,如果愿意的话届时根据情况再定学资。”

    王守仁倒吸一口凉气,好大的手笔,好大的魄力,如此说来的话,那么县学三年和小学的强制,也就是七年的时间,学子完全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就能读书!

    百姓难道不想自己家孩子能够读书,然后出人头地,他们难道就愿意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困日子,还要忍受官府的剥削?

    当然不可能愿意,那么谁会不愿意自己孩子去读书,这压根就不用强制好吧。

    只不过七年免资读书,这要兴建多少校舍?需要多少教习和银子?

    官府不存在愿不愿意,毕竟是税收供应,可户部呢?

    户部每年要支出多少教育费用?

    这笔账难以计算,也轮不到他王守仁去算。

    朱厚炜似乎看穿了王守仁的顾虑,淡笑道:“银子的事无需担忧,左右也就五六百万两银子罢了,这点钱户部出一半,朕出一半,朕再号召天下富户捐资助学,不会有什么问题。”

    王守仁无语,正德朝一年的税收也就七八百万两,现在天子要兴学,说一年五六百万两,就跟说五六千两一个味道,当真是财大气粗。

    不过话说回来了,今上还真不不差钱,别说几乎已经坐实就差没公布的商税,就拿盐政所得来兴学,也是轻松之至。

    “臣明白了。”王守仁叹服。

    朱厚炜颔首道:“朕任命王卿为巡学使,位列三品,管天下学事,辖制各地提学衙门,王卿可有信心将朕这百年大计给做好?”

    王守仁躬身道:“此乃大善之举,臣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嘴上答应的干脆,王守仁这心里却没个底,大明有巡抚,有提学,有按察使、布政使皆是地方大员,可巡学使是什么玩意?

    还位秩三品,估计吏部那边又得扯皮……

    “好,有王卿这话,朕也就放心了,待王卿卸任归来之时,朕便让你入阁。”

    “臣谢陛下恩遇。”

    朱厚炜摆手,王守仁躬身而退。

    “吏部怎么说?”

    任兴低声道:“陆尚书说未有此先例……”

    “然后呢?”

    “奴婢说了天下官衔也不是开天辟地时候就有的,主子要新设巡学使有何不可?”

    “嗯,应对的不错。”

    “可陆尚书说即便新设,这巡学使巡察天下学政,位品当与巡抚平级,以都察院佥都御史官身巡学天下,也就是说巡学使应该是二品而不是三品,而二品官员任命当由廷推,主子岂能中旨委任,这不合大明吏制,而且王守仁资历不高,还不足以担任二品之官。”

    朱厚炜头疼,这陆完本是左都御史,因为内阁增补便将其改为吏部尚书,本以为这老头通军事,不会那么顽固不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至于王守仁的品级和资历,在其被召回京城前,王守仁是南京太仆寺卿,从三品,让他出任三品巡学,自然不成问题,可要是二品,那就是连跳三级,这种事对高品官员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

    朱厚炜记得王守仁是正德十一年时候由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然后巡抚江西的,现在资历不够,难道区区三年后资质就够了?

    很显然这是陆完的托词,至于为什么这么干很好理解,巡学使这个新官职出不出现无所谓,几品也无所谓,关键是商机!

    按照朱厚炜给出的权限,巡学使管辖天下学政,拥有调动海量资金的权力,这么大一块蛋糕,但凡朝中知道的大佬都会想要安插自己人上去,反对王守仁出任,不是说他是皇帝的人,而是因为王守仁不是自己的人。

    “传朕的旨意给内阁,让内阁牵头廷推王守仁为巡学使,品级定为从二品告诉内阁,这巡学使的位子朕只认王守仁,他们要是推了其他官员,朕不同意,最后朕不会设巡学使之位,朕会让中官督办天下学事!”

    “奴婢遵命。”任兴笑眯眯的应下,主子这一手真狠,让宦官督办天下学事?估计所有的读书人都得跟吃了苍蝇没什么区别,最后为了不让宦官插手,肯定会推选王守仁出来出任巡学使。

    不管怎么说王守仁都是正统的儒家子弟,让他当这官,朝中大佬或许不爽但肯定不会反对。

    “让燕天元来见朕。”

    处理了一会政务,燕天元便到了御书房。

    如果说玉姐儿感叹自己人生际遇之奇,那么燕天元也不让分毫。

    跑到杭州想当匹夫救未婚妻,却不小心和永王成了邻居,本以为结交了个朋友,却没想到他自以为的朋友竟然是天底下最尊贵的藩王。

    为了报恩他成了永王府护卫,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却没想到永王入京摇身一变成了皇帝……

    而他竟然成了锦衣卫指挥使……

    也正是因为成了锦衣卫指挥使,他爹最终才妥协,让沦落风尘的准儿媳蒋静恬入门,成了燕家的媳妇,而且还没有半点风言风语。

    至于天子为蒋家平反,这些都无需再提。

    燕天元只知道这辈子是报答不完天子的大恩大德了,唯有效死,唯有来世做牛做马或许才能报答恩德于万一。

    锦衣卫是天子亲军,是耳目更是鹰爪,他父亲虽然是在朝官员,可只是天子一声令下,他依旧会露出自己的爪牙,对付满朝公卿!

    这才是合格的锦衣卫!

    “来了?”朱厚炜将奏折收起后说道:“在朕这里无需拘束,朕其实还是喜欢在杭州时候把朕当成朋友的燕天元。”

    “末将不敢。”燕天元诚惶诚恐。

 第195章 种子

    朱厚炜叹了口气,生在皇家注定没朋友啊。

    可他确实渴望能有个真正的朋友,如果燕天元还是以前那个毫无心机,还有话唠病的燕天元该有多好。

    只是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其实以燕天元的性格根本不适合成为锦衣卫指挥使,想要坐稳这个位子,得要腹黑、六亲不认、心狠手辣,必要的时候还得丧尽天良!

    但是没办法,燕天元成为锦衣卫指挥使,固然是他和文官博弈的结果,但同样也是因为他无人可用。

    现在说这些毫无意义,朱厚炜也只能指望燕天元在任上能够历练出来,成为合格的指挥使了。

    “回去之后给各地千户所下令,让他们尽量暗中查实隐户数量,再清丈土地,核实好了以后报上来给朕。”

    “末将遵旨!”

    朱厚炜点头,大明的人口记录堪称诡异到了极点,他调查过户部的卷宗,卷宗内记载成化十五年时候,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为七千一百八十五万,可到了正德元年人口数量下降到了四千六百八十万!

    也就是说在这二十五年间,大明人口锐减两千五百万!

    简直不可思议!

    成化朝到正德朝中间的可是弘治朝,在后世弘治朝又被称之为弘治中兴!

    没有特大级的灾难,没有爆发超级大战,也没有席卷天下的叛乱或者农民起义,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瘟疫,那么在弘治朝人口锐减三分之一?

    开他么什么国际玩笑!

    还有更恐怖的,这两千五百万锐减人口里面,其中超过一半是在弘治十六年和弘治十七年!

    大名鼎鼎的王世贞在写《皇明奇事述》时,说国家户口登耗有绝不可信者,直言有司之造册,与户科、户部之稽查,皆仅儿戏耳。

    崇祯年间的茅元仪也曾说过天下户口不入版籍,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何炳棣在1959年出版的《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一书中说过明朝对于人口的官方统计只在最初是统计自然人,然后快速变为只统计纳税人,最终则变成对以人口形式计量的纳税份额的统计,从本质上讲已经不能算是人口统计了。

    大明有多少人口不纳税?

    有功名的读书人家族,不是个人是整个家族,包括屯兵在内的所有军队,还有朱家子孙以及无数的勋贵!

    这还仅仅是明面上不纳税的,实际上依托于大户逃避赋税的更是数不胜数。

    有专门研究过大明人口的专家说过,明代中期以后实际人口最少一点七亿,甚至可能高达三亿。

    就算一点七亿,也比现在户籍上记载的五千万不到,多出两倍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