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开采权。

    但必须要让商人看到实打实的利益,否则划出了价格,没有商贾愿意承包,那承包制便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这个比例是六四,也就是说,如果核算过了以后,觉得一座矿山一年的产出大概是十万两银子,那么承包商就缴纳朝廷四万两银子,另外的就是承包制雇佣工人等等花销。

    盐政能得以迅速承包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看明白了?”

    “明白了。”严嵩正色回应,这手段简单却极其有效,皇室不会有半点损失,能想出承包制度的天子当真是天才。

    朱厚炜嗯了声道:“矿山不比盐政,太多的豪族权贵牵扯进了矿山当中,你去整饬矿产必然会得罪无数豪族甚至在朝官员,如果你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朕觉得你可以拒绝。”

    严嵩郁闷,拒绝?

    拒绝以后自己还能当成什么都没发生,老老实实待在翰林院熬资历,自己还有机会入阁拜相,走上巅峰人臣的道路吗?

    “虽千万人吾往矣!”严嵩语气无比坚定道:“征收矿税利国利民,臣就算遭收豪族权贵忌恨,亦是义无反顾。”

    “好。”朱厚炜赞道:“朕会派五位账房给你,另拨五百精兵保护你之安全,任何胆敢阻扰矿税改制之人,不管是何身份,严卿都有权直接拿下,必要的时候可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臣遵旨。”严嵩拜道:“敢问陛下,臣以何官身前往地方?”

    “巡按御史。”

    严嵩再谢,巡按御史虽说只是七品小官,可却是带天子巡察天下,别说各府各州官员,便是布政使和按察使这样的一省主官都在其巡视范围之内,和六科给事中一样,都是位低权重的典型,谁都不敢等闲视之。

    “退下吧。”朱厚炜挥了挥手,严嵩告退,后面吏部自会接收到严嵩的巡按任命。

    不过巡按一职一般都是每年八月设置,年底时候返回京城述职,如今不过二月中旬,时间虽然有些早,可吏部最多叽叽歪歪几句,倒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和朱厚炜对着干。

    “大伴觉得严嵩此人如何?”朱厚炜漫不经心的问了句。

    任兴连忙应道:“严翰林气度沉稳,而且颇有决断,主子让他去办矿税,想来他一定不会负主子所托。”

    朱厚炜淡笑,任兴这是什么话都捡好的说,看出来自己有重用严嵩的意思,当然也不会说严嵩的坏话,可他那里会知道,自己是想要严嵩冲锋陷阵,是让他去得罪全天下的权贵。

    如此一来,严嵩不做孤臣都不行,做了孤臣就等于是彻底绑在了皇室的战车之上,想下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杨慎呢?”

    任兴一愣,似乎有些不太跟得上主子的思维节奏,想不明白主子为什么突然间会提到杨慎。

    “杨编撰乃是状元郎,一身才学自是极好,又是首辅大人的公子,只要主子给他机会,前途自是一片光明。”

    朱厚炜大笑道:“要不是知道你和杨慎没什么瓜葛,就凭你这些话,朕都要怀疑你是不是收了杨家的好处。”

    任兴嘿嘿笑道:“奴婢可不贪财,这辈子能追随在主子身边效死,就算没白活了。”

    “杨慎呐,确实是个才子,不过这才子多狂傲,如果不打压打压,终究难成栋梁之才呐。”

    任兴目光一凝!

 第207章 论天下兴弊

    嘉靖元年三月十五,殿试。

    三百八十三名贡士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进入紫禁城。

    巍峨雄壮的一座座大殿,让这些苦读圣贤书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士子心中充满了震撼。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每一位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梦想,今天他们来到了大明帝国权力的中心,满腔的报国激情几乎充斥了每一位贡士的胸腔。

    成为贡士,他们的两只脚就等于迈入了官场,因为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殿试是不会淘汰掉贡士功名的,殿试说白了就是排名定出身!

    殿试就算考的不好也没关系,大不了成为同进士,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让他们成为同进士谁能甘心?

    贡士们怀踹梦想,为的是能成为真正的进士,是进士出身,不是同进士出身,甚至谁都想进入一甲,成为探花、榜眼甚至是状元,也只有进入一甲,才能保证自己能够进入翰林院,否则就算二甲排名靠前都未必有多保险。

    奉天殿内此刻已然摆放了三百八十三张考桌,每一张考桌上都摆好了笔墨纸砚。

    和会试不同,会试考生所有东西都需要自带,而且要经过严格的盘查,可殿试不需要,甚至只要你有种,便可以光明正大的将小抄带进大殿,你要有种就在皇帝和满殿监考的大臣眼皮子底下把小抄拿出来。

    那除非是得了失心疯。

    内阁七老,六部九卿,翰林学士,代表如今大明读书人最高级别的大佬在大殿的两边站着,看着鱼贯而入的贡士,尤其是哪些明显只有二十几岁的贡士,眼中有一股难言的羡慕。

    他们确实已经走到了文官的巅峰,可也已经垂垂老矣,而这些贡士还没有步入官场,可他们年轻,意气风发,而且在这批贡士当中,最后注定会出现和他们一样位列朝堂的大佬。

    年轻就是优势,年轻才是资本!

    “陛下驾到。”

    所有大臣尽皆微垂下头颅,有胆大些的贡士一开始还在东张西望,现在一看这架势,立即低头,恨不得把脑袋缩进衣服里面去。

    “臣等拜见吾皇圣安。”杨廷和领头躬身拜见,叩拜大礼并非常礼,只有在特定场合,或者特殊事情的时候才会行跪礼。

    不过贡生们可没这待遇,他们在来参加殿试之前,就有礼部的官员好好给他们上了一堂礼节课,面见天颜,失礼或许还算小事,可要是被认为是大不敬,轻则被剥夺功名,重的话没准就是下狱治罪!

    “学生叩见吾皇,吾皇圣安。”所有贡生跪倒,行大礼参拜。

    身为贡生已经是预备官员,自然不能自称草民,可他们还没当官,当然也不能称臣,之所以称学生,是因为来参加殿试,至少名义上他们已经算是天子门生。

    当然,不管是皇帝本人还是满朝大臣又或者贡士本人,都不会真在意什么天子门生。

    “平身吧。”朱厚炜抬了抬手

    任兴走到御阶前朗声道:“今日殿试,诸位贡士的考题是论天下兴弊!”

    很广泛的一道策问题,历史上考过类似的题目不止一次,但是时代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可能相同,所以想要照搬前人的作答是完全不可能的。

    至于在场的大臣也淡然的很,似乎天子要是没出这样的题目,他们才会感到奇怪。

    当今天子锐意改革的决心已然毫不掩饰,他也没有如宋神宗那样去让王安石冲锋陷阵的意思,而是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

    这是要把所有改革事务尽数掌控在手掌之中的意思,更是向满朝大臣宣示他改革的决心!

    现在不光是内阁,只要是够资格位列朝堂的大臣都知道皇帝的决心。

    儒家最恨的就是改革,不管是为了道统还是祖制,又或者是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可以接受小范围的变化,但是实在无法接受大规模的变革。

    因为儒家虽然会因时制宜,但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所以他们就只能阻扰变革,不断想办法去掣肘,前宋时候的新党和旧党之争,就是变革斗争的极致体现。

    但是现在嘉靖朝的大臣算是看出来了,没用!

    如果今上扶持出一个王安石来,那满朝同样会分出派系,派系进而演化成为党争。

    整个朝堂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斗争当中,别说改革就是政务的正常运转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党争固然是大臣们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攻讦,可同样也是让皇帝玩平衡之后的限制皇权的一种斗争手段。

    儒家几千年,这种手段早就玩的炉火纯青。

    但是没有,皇帝并没有推出一位代表人物出来和朝臣打擂台,而是不厌其烦的自己亲自下场。

    皇帝将庞大的改革措施化整为零,比如让军中心腹周宁和心腹太监专门负责军队改革,让唐寅去管盐政,设立巡学使,让王守仁去管天下学政等等。

    这些被分配在外,独自负责一项的官员在朝中没有主心骨,他们的主心骨就是皇帝,朝臣没有攻讦的目标,便只能撸袖子和皇帝打擂台。

    大臣们都极其擅长把握皇帝的心理,在他们的眼里,一位什么事都不喜欢过问的皇帝不是个好皇帝,可同样,如果什么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皇帝只是个提现木偶的话,那肯定是个好皇帝。

    这句话并不矛盾。

    因为很多时候皇帝确实不管事,比如正德,但是正德不管事,却没把什么事都交给外朝去办,而是放任刘谨胡作非为,那么他就必然是昏君!

    现在的嘉靖帝和正德皇帝正好相反,他让外朝办事,也懂得放手,但是该抓的从来都不放松。

    什么该抓?

    一是军事,二是财政!

    毫无疑问军事和财政对于皇帝也好对于外朝也罢,就是最大的话语权,牢牢控制住了这两点,就能放手施为。

    再加上嘉靖帝刻薄宗室和盐政举措,已然让外朝的大臣知道他们伺候的皇帝是一位拥有心机、手段而且还腹黑的君王。

    满朝上下如果改变不了君王,那么为了儒家,就只能自己做出改变!

 第208章 众筹

    对于儒家官员而言,他们最重要的两种手段,一是撂挑子,二是笔杆子。

    儒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维护皇权的正统性,以及替皇家治理天下,这同样是儒家读书人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

    撂挑子自然就是辞官或者以辞官为借口来要挟皇帝,这种手段在朝臣尤其是大佬之间用的最为频繁,目的自然是为了让皇帝妥协,从而达到自己的诉求。

    皇帝不担心天底下的读书人都撂挑子,毕竟想当官的读书人多了去了,读书出仕之后成为当官的一员,那么官员的利益诉求就是一致的,可没出仕呢?

    比如秀才,秀才会去管官员的利益还有道统之争?

    他们一天没考上举人,那就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你让他们去考虑这些,纯粹就是扯淡。

    不得不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还是诞生出不少拥有气节的大臣的,这些古之名臣不畏皇权者有之,据理力争者有之,因为不满直接辞官归乡的也不在少数。

    为了自己心中认定的理念,这些古之名臣抛头颅洒热血,和皇权做斗争,不惜以身殉道者同样比比皆是。

    但是这类官员相对于庞大的文官而言,无异于凤毛麟角。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

    后世对于大明的评价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朱厚炜从未质疑,但这些和文官有多大的关系,这是王朝的意志!

    而官员,王振想成为童贯第二,所以鼓动英宗亲征瓦剌,最终有了土木堡之变,在这之后文官当殿捶死王振亲信,可之前呢?

    刘谨权倾朝野的时候,满朝大臣被迫害被排挤,那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谁出来据理力争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