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谨权倾朝野的时候,满朝大臣被迫害被排挤,那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谁出来据理力争过。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压服全朝,满天下的官员曲意逢迎,为其立生祠的都不计其数,那时候怎么没有看见有骨气的读书人跳出来指着魏忠贤的鼻子骂?

    大明的文官确实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利益群体,他们也确实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政治诉求,面对非文官的外部力量时,他们会抱团会自救,但肯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

    所以朱厚炜根本没把所谓的文官集团放在眼里,原因很简单,太监都能搞定的事,他身为皇帝没有道理搞不定。

    当然皇帝是要脸的,但是文官可以为了道统不惜一切,难道他就不行?

    自己的抱负都实现不了,还要受制于文官,那还要个屁的脸,实在不行,朱厚炜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培养出一个刘谨和魏忠贤,让不要脸的阉人把文官折腾的欲仙欲死!

    朱厚炜不怕文官为了对抗他使出撂挑子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手段,因为就算八成以上朝臣以辞官来威胁他,他也有足够的应对策略。

    至于笔杆子,无非就是抹黑,就好像在原本历史上那样抹黑应州大捷,抹黑正德皇帝一样。

    正史确实掌握在文官的手里,但天底下的读书人可不都是当官的,朱厚炜相信只要他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随便史官怎么抹黑,都无法抹黑掉他身为明君这一基本事实。

    殿试,考生从辰时入宫,到开始考试再到结束要持续整整一天,当然这不是说考生写一篇文章就一定需要一天的时间,事实上能从数千上万的举子当中脱颖而出成为贡士,他们这辈子不知道写过多少文章。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让他们放开写,毫无顾忌和负担的去写,那么让这些人一天写个十篇八篇都不存在丝毫难度。

    之所以慢,是因为重视,殿试可以说已经是所有贡士这辈子的最后一场考试,考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名次,而名次关系到前程,甚至是这辈子仕途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而且只有一次机会!

    绝对不存在后悔药可吃的唯一一次机会!

    所有的贡生面对这样的终极考试只会慎之又慎,他们要去考虑天子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策问,天子想要听到什么样的话,还有自己的策问会不会被天子看到。

    如果天子看不到,那么看自己卷子的阅卷人会是什么想法,自己能否迎合官员的想法。

    这里面的学问简直大了去了,至于什么避讳,那简直是小儿科,能从科考厮杀到宫里,如果连避讳都避不好,那这书也是白读了。

    每一位贡士都先将文章的初稿写在稿纸上,然后先看一遍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如果没有再从开头来一句一句推敲,如果觉得不行,那就划掉重写。

    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如此一来一篇文章从破晓写到黄昏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满朝的大佬都有凳子坐,他们是监考也是陪考,一边看着士子们奋笔疾书,一边追忆着自己当年参加殿试时候的场景。

    朱厚炜坐在龙椅上,一开始还有些兴趣,毕竟这是殿试,是他主持的考试,名义上他也是唯一的阅卷人,新颖和好奇是肯定少不了的,但是时间长了……

    不就是写作文嘛,咋这么累。

    很快到了午膳时间,话说皇帝也不差饿兵,于是御膳房准备了简单的饭菜,吃完之后继续枯等。

    朱厚炜没有必要枯等,但是他就这么等着,倒是让在场的大臣惊讶不已。

    一直到了未时正,也就是下午两点的时候,终于一位考生站了起来交卷。

    朱厚炜精神一振,终于有人交卷了,他终于可以不用干坐还要装威严了……

    杨廷和则是一怔有些微微不喜,这才未时正,离酉时交卷还有一个半时辰,这个时辰交卷未免也太急切了些。

    而且交卷的贡生年纪看上去颇大,差不多有四十岁的样子,按理来说必须是在科考场上征战多年,怎么还这般沉不住心性?

    虽然还不知道这名贡生是谁,可在杨廷和的心里已然将之划进了三甲同进士当中去了。

    交卷的自然是张骢,那一日严嵩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确实只有让天子看到自己的卷子,那么他写的那些投天子之所好的论述才能让天子记住他。

    这个就叫头筹!

 第209章 漕运

    “取来给朕看看。”朱厚炜看见杨廷和想要览卷,直接出言截胡。

    杨廷和自然不敢拒绝,殿试本身就是天子亲考众贡士,说到底天子才是唯一的主考官。

    只不过当皇帝的大多很懒,而且水平有限,所以几百名贡生的卷子一般都是由内阁或者翰林先阅,最后全部看完之后,选出十份写的不错的交给皇帝亲览,而这十名贡士的名次怎么排也由皇帝决定,所以他们才是真正天子门生。

    张骢已经被带到了殿外候着,眼角的余光看见大太监任兴取过自己的卷子交给天子,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赌对了!

    朱厚炜很认真的看卷子,确切的说他从小到大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你要是让他去看经义的卷子,先不说能不能看得懂,可看睡着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但是策问不一样,策问不限定八股格式,和后世的议论文没太大的区别,只要根据题目写出自己的论点,然后用论据来验证论点,最后进行论证就行,要说区别,无非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罢了。

    ‘圣人有誉于天下,理可必也……’

    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千余字,看的朱厚炜着实费劲……

    文言文看起来说难不难,说简单也是扯淡,关键还是要看文化程度,只不过朱厚炜前世学的是应试教育,文言文学过几篇,可还上不了台面,这一世虽然有大儒教授,可惜他和他哥都是大儒嘴里面的朽木……

    现在后遗症出来了,张骢的这篇文章虽然看的累,但是论点、论据和论证阐述的极其清晰。

    破一面不如专攻一点,题目问的是天下兴弊,朱厚炜以为这些贡士着手的方向十有八九是商税或者屯兵。

    因为这两者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甚至已经进入改革议程内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不会恶了大臣,同样也不会恶了他。

    但是朱厚炜没想到的是,他看到的第一张卷子竟然没写商税也没写屯兵!

    写的竟然是被朱厚炜忽视的一个点!

    漕运!

    漕运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运送粮食和货物北上南下的道路。

    这篇文章里面直接指出漕运之弊。

    ‘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税吏压榨,关卡纵横、腐败不绝……’

    殿试的题目是论‘天下兴弊’,要的是论,并没有指出该如何去解决弊政,但是这篇文章说了!

    海禁!

    海禁是祖制,而文章里面直接点明,这祖制不好,因为‘片板不得下海’的祖制存在,以至于沿海百姓生计无着,不少百姓甚至纷纷下海成了贼寇,反过来劫掠沿海,另外海禁还严重阻碍了水师的发展,导致海上倭寇日益猖獗,大明却束手无策。

    最后说到重点,认为海禁政策阻碍了海运,没有海运的便利,那么就只能依赖于漕运和陆运。

    而不管是漕运还是陆运都给了官府和胥吏肆意盘剥的机会,如此一来还阻碍了商道的发展,滋生腐败之风……

    好胆色!好魄力!

    这样的文章如果流入朝堂大佬当中,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朱厚炜甚至敢肯定,如果张骢没有直接交卷以至于让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话,那此文他必然看不到,张骢也必然会被扔进三甲当中,甚至被官场排斥,一辈子仕途蹉跎。

    不过现在自然不存在了,张骢……

    当真不愧是嘉靖朝靠大礼议发家的幸进之臣,能这般把握到君王想要听什么,可见考前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而且提前交卷,也必然是早有谋划,当真是好手段。

    将卷子放在一边,朱厚炜心里已有定计,张骢快四十了,注定不愿意在官场上慢慢爬,那么他多半还是会想要走幸进之途。

    这位可是为了前程不惜和满朝唱反调,天生做孤臣的料子,他以后有大用。

    身为帝王,儒家大臣们教授的是治国之道,但是帝王在储君的时候,皇帝就会教太子帝王心术和权衡之道,不过这些朱厚照学过,他朱厚炜可没资格学。

    可要论见识谁能比得过他?

    平衡?平衡简单点说无非就是扶持两个派别出来打擂台,而皇帝始终充当裁判的角色,如此才利于皇权的稳固。

    这一点没毛病,因为一旦大臣抱团,那该头疼的就是皇帝的,可平衡也得有个度,否则让相互制衡变成党争,那最后消耗的只会是国运。

    至于心术,说白了就是不让臣子猜到你在想什么,让皇帝隐隐约约,扑朔迷离犹如九天之上的神龙一般让满朝臣子敬畏。

    这一手真正的嘉靖皇帝玩的炉火纯青,这位历史上以修道闻名,同样也是个打哑谜的高手,不过高手要是老是身在云端也会寂寞,于是也会有高手出现和他过招,这个人就是严世蕃,严嵩能把持朝政数十年,他儿子严世蕃绝对是功不可没。

    但是朱厚炜不想活的那么累,整日里和臣子勾心斗角有意思?

    如果说政治斗争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那肯定不是朝堂上的刀枪舌剑,也不是什么口诛笔伐,而是绝对压制。

    只要拥有绝对碾压的力量,那么所谓君臣和臣权的博弈就是个笑话!

    杨廷和等重臣很想看看第一位交卷的贡生到底写了些什么,毕竟今科殿试的题目是论天下兴弊,天子锐意改革,已经改了数样,满朝上下都崩紧了弦,怕就怕天子再玩出什么新花样。

    但是天子没有把卷子给他们看的意思,他们也是无可奈何,不过话说回来了,倒也不急于一时。

    有了带头交卷的,自然就会有陆陆续续交的,同样这些交上来的卷子都是朱厚炜先看。

    不过最擅长察言观色的大臣很轻易的在皇帝的脸上看到了失望。

    这些卷子很快便传了出去,只有第一张卷子依旧放在哪里,这说明什么?

    杨廷和为首的朝臣心里面开始有些紧张了。

    这说明皇帝认为那张卷子写的好,至少符合他的心意!

    那意味着什么?

    已然不难猜测!

 第210章 打压

    后面的贡生策论写的中规中矩,绝大多数立足于当下,写的没有什么纰漏,却也无甚新意,遇到这样的卷子,朱厚炜也就扫上一眼,然后让任性拿去给大臣。

    意思很简单,这卷子朕看过了,写的一般不予点评,至于名次怎么排,你们看着办。

    寥寥几份卷子留在身边,是朱厚炜觉得写的好的,至少也是旧瓶装新酒,虽然还是老调重弹,不过多少还有些新意,所以勉强可以留下。

    朱厚炜的意思很简单,他也只打算选出十份,然后亲自给这十名贡生划定名次。

    这其中就有夏言和唐皋的卷子。

    夏言写的是屯兵,文中极力阐述屯兵之弊,认为屯兵战力低下与世袭制度息息相关,大明应当废除屯兵将领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